APP下载

河北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2014-04-08张静

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基础设施农村建设

张静

(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河北 保定071000)

随着城乡产业结构的调整,城镇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现代城市文化的冲击打破了传统的乡村文化生态环境,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是文化建设的基础和前提,是文化的物质载体和表现形式,为文化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本课题组就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展开了深入调研,从多条途径获取了大量材料,并对材料进行了认真地梳理分析,以期为乡村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提供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

一、河北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现状

近年来,河北省高度重视基层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把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纳入城乡建设总体规划,省、市、县、乡、村(社区)五级文化设施网络日益完善,城镇文化功能和文化品位得到了有效提升。“十一五”期间,全省共有1 557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列入了国家“十一五”建设总体规划,共争取中央财政资金2.262亿元,省级配套1 968万元。全省共投入建设资金9 104万元用于建设文化资源共享工程,其中5 642万元用于县级支中心和乡镇、村基层服务点建设,共建成各级分、支中心和基层服务点3万多个。[1]2012年,河北省开展了县域公共文化建设“二十强”和百佳乡镇综合文化站的评选工作,命名武安市等20个县(市、区)为“河北省县域公共文化建设‘二十强’”,命名高邑县大营镇综合文化站等100个单位为“河北省百佳乡镇综合文化站”。通过树立和表彰全省公共文化建设领域中的基层先进典型,进一步推动了县域公共文化建设。

基层文化设施建设使河北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为完善。截至2011年,河北省有149个县级城市建成了数字影院,能够与大城市同步播放数字大片。其他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上也取得了显著成绩,如霸州市建成了15个乡镇文化站、350个农村书屋,全市383个村街全部建起了文化站、文化活动室,农村综合文化设施覆盖率达到了100%[2];廊坊市以500个重点村为试点,新建文化广场325个、村民中心289个、图书室265个[3];保定市启动了以“农家书屋”为代表的20项惠民工程,早在2011年农家书屋在保定市6 227个行政村中覆盖率就达到了87%[4]。

随着各项建设的推进,河北省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乡村文化呈现现代化、多样化、大众化的趋势,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

二、河北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此次调研采取调查问卷与个别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课题组走访了保定、廊坊、沧州、涿州等地11个乡镇、35个行政村,共发放调查问卷600份,收回600份,调查问卷有效率100%,访谈122人,重点调查了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情况,获取了大量第一手材料,分析了河北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

(一)文化基础设施与村民的文化消费需求存在一定差距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日新月异,新的文化产品、文化形式、文化活动不断涌现,对整个农村文化市场带来了巨大冲击,也改变了村民传统的文化消费观念和消费结构,他们对农村文化建设的关注度日益提高,对新农村文化建设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调查中发现,70%的村民认为乡村文化建设非常有必要,只有5%的村民认为乡村文化建设与自身生活关系并不密切。随着新农村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虽然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就总体而言,基础设施的数量偏少、质量缺乏保障、使用周期短、更新速度慢等问题依然表现得很明显,尚不能完全满足广大村民的精神文化消费需求。

(二)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分布不均衡

河北地缘辽阔,农村人口众多,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分布不平衡。调查显示,38.1%的行政村没有文化活动中心,61.8%的人没有去过村镇的文化活动中心;36%的村镇有健身器材,但66.6%的人认为这些健身器材不够用;村民的文化娱乐方式以看电视为主,32.8%的村庄平均每年有3~5次的文艺演出,更多的农民农闲时习惯于吸烟、喝酒、打牌等。城镇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较为完备,县级以下行政村文化基础设施数量少、覆盖率低,财政投入明显不足,且受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水平、历史文化积淀、交通运输状况等因素的影响,部分偏远、贫困地区乡村文化基础设施非常缺乏,文化活动较少,文化建设落后。

(三)现有文化基础设施使用率较低

目前,在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方面普遍存在“爱建设、重建设、轻管理、轻维护”的现象,没有形成系统有效的文化基础设施监管机制。文化基础设施建好了,但相应的宣传、引导、使用、服务、维护等后续工作却跟不上,致使大多文化基础设施年久失修,破损严重,无法投入使用。比如一些村民活动中心因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少,往往形同虚设,或成为村委会的办公地点;已有的一些文化站、农村书屋、文化大院等因配套设施不够完备,软件跟不上,甚至出现“有室无书”现象,致使文化基础设施功能萎缩。此外,农民对于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缺乏认识,很少参与农村文化活动,对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的认识水平、使用和保护意识较低,在使用过程中甚至出现为个人私利有意破坏的现象。[5]

(四)原生态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严重不足

悠久的历史孕育了河北农村独具特色的原生态文化,在农村散落着众多古民宅、古戏台、古街巷,流传着大量美丽的故事传说和独具特色的歌舞艺术形式。调查中发现,28.3%的村镇有自己的名优特产,16.4%的村镇有文物古迹或名人故居,11.9%的村镇有曲艺、剪纸、编织等文化艺术。但是人们对于这些历史文化资源缺乏正确的认识,重视程度不够,保护传承意识淡薄,围绕这些历史文化资源进行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更是严重不足,致使大量的古建筑被拆损,传统风貌被破坏,众多的文学艺术资料没有完整保留下来,独具特色的文化形式近乎失传,农村传统文化流失现象严重,原生态文化样式正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

三、河北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加大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具有成本高、投资回报周期长、回报率低的特点,很难吸引社会资本、民间资本进行投资,而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的需求数量又非常大,仅靠政府拨款,难以满足实际需求,因此需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各级政府应将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纳入政府工作总体规划,划拨专项资金用于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引进市场机制,采取项目补贴、贷款贴息、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积极引导民间资本、社会资本向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倾斜,逐步形成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各方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投融资模式和长效机制,为农村文化建设提供资金支撑和物质载体,通过宏观调控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方式,构建乡村文化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体系。[3]

(二)推进城市文化资源向乡村转移

河北省第八次党代会明确指出:“推进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3]文化基础性建设的重点应由城市转向农村,推进城市文化资源向农村转移。城市文化资源具有高度集中性,它是人们进行文化生产创造的物质条件、历史文化资源和人力资源的总和,既包含进行文化生产的原材料(如布匹、纸张)、工具(如电脑、音响设备)和进行文化传播的载体(如网络、剧院),也包含历史积淀的人文景观、风土民情和大量文化艺术人才及其优秀的创作成果,还包括专门进行文化创作、研究、交流的机构和团体。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大力推进城市文化资源向乡村转移,通过城乡帮扶、资源共享,带动农村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实现农村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转化,繁荣农村文化市场,刺激农民的文化消费,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三)完善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立体化监督机制

为了确保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有序开展,推进公共文化资源的合理利用,需进一步完善县、乡(镇)、行政村三级联动的立体化长效监督机制。各级单位成立专门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监督小组,通过岗位责任制和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从政策资金的落实情况、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进展情况、已有文化资源的开放程度、破损文化基础设施的维护再利用情况、群众文化活动的参与程度及对文化基础设施的推广、宣传情况等方面,对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工作进行量化评估和监管。通过完善立体化的监督机制,增强广大群众的文化活动参与意识和文化基础设施保护意识,整合各种文化基础资源,鼓励单位自主管理的文化设施向社会开放,实现资源共享,提高县、乡(镇)、行政村文化基础设施的综合利用率,防止社会资本的浪费及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损坏和闲置。

(四)发展原生态文化产业

河北民间历史文化资源非常丰富。截至目前,河北省已拥有历史文化名镇名村47个,其中,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13个,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34个;中国传统村落32个。众多村落中还有古民宅、古戏台、古街巷等遗存。[6]除此之外,农村中还有大批的能工巧匠和老艺人。依托这些优势资源,以农民为创作和生产主体,大力发展传统手工艺生产、乡村旅游等特色农村生态文化产业,如剪纸、绘画、陶瓷、泥塑、雕刻、编织等民间工艺;戏曲、杂技、花灯、龙舟、舞狮舞龙等民间艺术和民俗表演项目;古镇游、生态游、农家乐等民俗旅游项目。[7]如承德市正在倾力打造文化休闲创意产业集聚区,并将于2015年建成承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展示基地——热河百艺坊,吸引代表承德市地域特色的国家级、省级、市级非遗项目、非遗企业、民间艺人入驻,将其打造成为全国知名的传统手工艺展示、推广、体验、传承基地,集文化旅游、文化体验、手工艺品交易于一体的聚集区。

农村文化产业既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农村文化建设的有力支撑。通过发展农村生态文化产业,实现文化富民,有效提升农村在文化建设过程中的自我投入与产出能力,不断增强农村文化的“造血”功能,切实推进独具特色的乡村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与管理,改善农民文化需求状况,同时对于做好民间文化资源的保护传承能够发挥积极作用。

四、结语

文化基础设施是乡村文化发展的前提和基础,通过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推进城市文化资源向乡村转移,完善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立体化监督机制,发展原生态乡村文化产业等措施,能够有效改善乡村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和使用状况,切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1]雷汉发.河北省文化厅倾情农村文化建设取得显著成绩[EB/OL].(2009-11-09)[2013-11-10].http://district.ce.cn/zg/200911/09/t20091109_20376009.shtml.

[2]张晓华.河北省文化设施建设成效显著(2)[EB/OL].(2011-10-19)[2013-11-10].http://cpc.people.com.cn/ GB/64093/64387/15947210.htm l.

[3]袁鸿昌.激活新农村建设文化动力[N].廊坊日报,2011-12-13.

[4]吕子豪.河北保定村村建“农家书屋”文化惠民见成效[EB/OL].(2011/12-27)[2013-11-10].http://www.chinanews.com/cul/2011/12-27/3563591.shtml.

[5]邓尧.基于保定市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针对性研究[J].学理论,2013(13).

[6]左敏行,赵建.河北将建农村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档案[EB/OL].(2013-08-18)[2013-11-10].http://www.chinadaily.com.cn/hqgj/jryw/2013-08-18/content_9881654.html.

[7]马志峰,王会欣,赵岩红.浅析河北省民间艺术产业开发[J].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4).

猜你喜欢

基础设施农村建设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有望加速
公募基础设施REITs与股票的比较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振动搅拌,基础设施耐久性的保障
充分挖掘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