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歧义容忍意识在言语交际中的应用

2014-04-08张亚敏高俊杰

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歧义言语交际

张亚敏,高俊杰

(河北金融学院 公共外语教学部,河北 保定 071000)

歧义是语言中的一种常见现象,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在语言结构、使用习惯、文化和思维方式上的差异,交际者往往会对语音、词汇及语法方面的歧义感到迷惑不解,从而无法顺利地进行交流。语言学上把歧义现象分为两类,即蓄意歧义和无意歧义。前者可以看作是语言使用者为达到特定的交际目的,对语言结构矛盾的积极利用;而后者则被认为是语言中语病和误解的具体体现,应予以消除。在面对有积极意义的蓄意歧义,或是在有意歧义无法消除的情况下,语言使用者就需要培养一定的歧义容忍意识,采用适当的语言交际策略,以获得交际的成功。此外,教师也应对歧义容忍意识有一个积极全面的认识,在提高学生基本语言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不同认知方式,调整其歧义容忍度,以达到最佳学习效果。

一、相关理论研究

歧义容忍的概念是由美国心理学家Frenkel-Brunswik[1]在1949年提出的,它描述了一种个体对模棱两可或不充分的信息环境的知觉加工方式。随着对言语交际中语用功能研究的日益深入,歧义容忍作为一种交际策略越来越受到语言学家的重视。通过对语言歧义的巧妙使用,交际者可以达到迅速有效传递信息及维持人际关系的目的。Budner[2]和Nutt[3]等在研究中指出,歧义容忍程度的高低决定了人们在言语交际中的态度,歧义容忍度较低的交际者在交际中很少使用生疏词汇,而且极力回避风险;反之,歧义容忍度较高的交际者更乐于在公共场合表现自己,也更倾向于在交际中承担风险与责任。

Leech[4]8认为交际中的语用原则是调整型的,而非构成型的,即这些原则可以灵活改变以适应不同的语境,在交际中遇到无法消除的语言歧义,说话人可以合理利用歧义容忍策略,从而降低语用失误。Grice[5]45指出,为使会话顺利进行,会话双方应遵循合作原则,即质量准则、数量准则、关系准则和方式准则,这些准则也指导着歧义容忍意识在言语交际中的应用。如果说话人违反了这些准则,而听话人能够对由此产生的歧义、模糊或冲突采取容忍策略,从语境及社会常识中重构会话含义,就可以达到交际的目的。此外,歧义容忍意识也可以看作是遵循礼貌原则的表现,以表示对交际双方的礼貌,从而减少冲突,维系人际关系。

二、歧义容忍及其在言语交际中的应用

McLain[6]184认为,歧义表明某一特定刺激或情境下可理解信息的缺乏,歧义容忍不是“无条件的全盘接受”,它表示认知主体在“拒绝”与“吸引”的连续统上的一种主观选择;Budner[2]29把缺乏足够线索及可认知结构的情境归为歧义类别;Norton[7]609进一步指出在跨文化交际中,即使存在足够的线索,由不可认知的结构造成的歧义也是阻碍信息有效传递的原因之一。如果个体把这种歧义情境看作“威胁”(Budner),则认为其缺乏歧义容忍意识,反之,如果个体认为歧义的存在是“可接受的”,则此个体具有一定的歧义容忍意识。Ehrman[8]25认为,歧义容忍意识在言语交际中的应用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对已有信息的吸收与接纳,二是对歧义语言的适度容忍,三是调节,即采用适当的交际策略降低语用失误,完成信息的有效传递,构建和谐的社交关系。

(一)歧义容忍在幽默创造中的应用

Raskin[9]7认为歧义是创造幽默的基石,他指出,如果对话双方能够对歧义采取容忍的态度,就可以收到幽默或双关及暗示主题等修辞效果。如:

“You promised to tell me your history,you know,”said Alice…

“Mine is a long and a sad tale!”said the Mouse,turning to Alice,and sighing.

“It is a long tail,certainly,”said Alice,looking down with wonder at the Mouse’s tail,“but why do you call it sad?”…

(Lewis Carroll,Alice in Wonderland)

“tale”和“tail”是同音异义词,Alice对两个词的错认制造了幽默,凸显了她的天真可爱,如果听话人对此类歧义语言不能采取容忍态度,则无法领会到这种幽默。在跨文化交际中,受合作原则、礼貌原则等的影响,说话人会选择模糊或有歧义的语言形式表达自己的观点,这就要求听话人具有一定的歧义容忍意识,关注交际中的语用策略,促进交际的顺利进行。

(二)歧义容忍在二语习得中的应用

在二语习得中,由于语音、词汇及语言结构无法一一对应,学习者需要对大量的新信息进行加工,并与已有知识关联起来,最终达到语言间的同化。Ehrman[8]177指出,有效的外语学习是学习者从可替代角度重新解读事实的过程,外语学习中的歧义主要指由语言间的不对等性带来的不确定因素,如学习者经常会无法确定某个词汇的发音,在这种情况下,具有歧义容忍意识的学习者更易于接受变化,采取积极态度应对复杂的语言环境,而无容忍意识的学习者认为母语和目的语存在一一对应关系,他们会倾向于从母语中寻找相近发音的词语,这势必会对他们的语言学习形成阻碍。此外,歧义容忍意识还会影响学习策略的形成与运用,如在快速阅读中,经常要求学习者通过猜测的方式理解词汇大意,这时,不具备容忍意识的学习者很容易被陌生词汇影响,而中断学习过程,也就无法掌握这项学习策略,或即使掌握了这项学习策略,在缺乏教师指导的情况下,也无法将其灵活运用于自然语境中。

虽然歧义容忍意识可以有效地促进外语学习,但是如果学习者的容忍度过高也会导致学习过程中“无质疑的接受”或交流中的“认知被动”,即如果学习者把语言间的不同看作“歧义”,对其全盘接受,就会丧失对目的语的兴趣及敏感性,无法发掘正确的语言形式,从而导致对错误的发音、词汇、语法及语用规则的固化。

(三)歧义容忍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

语言的交际功能一直被视为教学的重点,基于任务的语言学习是交际语言教学的基本组成部分,任务的设计则是以语言中的信息空白及不确定性为准则的。Naiman,Frohlich,Stern,&Todesco[10]21发现歧义容忍与听力理解能力的高低有显著关系,William Littlewood[11]88认为在日常交流中,我们重点关注的是所说或所听信息的意义而不是其语言形式,人们所要传达的信息内容,表达结构和词汇选择则是在潜意识中自动完成的,这种自动性随着所传达信息的复杂程度、语言环境的熟悉程度以及个体的交际能力而变化。受语言能力所限,个体在使用第二语言表达时,会有意识地对词汇进行筛选,因此,外语教学的目的在于扩展交际环境范围,使学习者能够更多地关注交际内容而非语言形式,即教师不必时刻关注学生的语言错误,而是仅仅把错误看作语言学习中的正常现象,对其采取容忍策略,侧重对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促进师生合作学习关系的形成。

歧义容忍意识在言语交际中的培养也可以看作是学习风格的养成,教师在此过程中应担任引导者的角色。由于学生的认知风格不同,有效的课堂教学不仅限于语言知识的传授,教师应在明确学生认知思维方式的基础上,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语言学习的效果。

三、图式理论在歧义容忍意识培养中的应用

图式是对个体生活经验的抽象建构,是知识在大脑中的贮存方式。图式理论认为,只有在接受到的新信息与大脑中贮存的图式信息相吻合时,个体才能理解其内容。言语交际活动是一个激活已有图式,并补充新信息使其不断完善的过程,如果交际者无法将所获取的信息与已有知识体系相联系,就无法顺利理解会话内容。因此,在会话中,个体应具备一定的歧义容忍意识,理解会话大意及关键词汇,激活大脑图式,如在谈论“大学”这样的话题时,倾听者就会联想到创建时间、地址、在校生数量、图书馆设施等图式结构,有助于迅速准确地理解对方的会话含义,促进交际顺利进行。

虽然语言学界对歧义现象的研究由来已久,但这些研究更多地侧重于对语言歧义类型的总结及如何消除其在语言教学中的负面作用。由于词汇语法运用不当、文化背景知识以及交际策略缺失,歧义现象成为阻碍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应根据学生不同阶段的学习状况及目的,培养学生的歧义容忽意识,正确把握歧义容忍的尺度,提高学生的言语交际能力。

[1]Frenkel,Brunswik.Intolerance of Ambiguity as an Emotional and Perceptual Personality Variable[J].Journal of Personality,1949,23(18).

[2]Budner,S.Intolerance of Ambiguity as a Personality Variable[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ssessment,1962,1(30).

[3]Nutt,P.C.The Tolerance for Ambiguity and Decision Making[J].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 College of Business Working Paper Series,1988,5(3).

[4]Leech,G.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London:Longman,1983.

[5]Grice,P.Logic and Conversation[J].Syntax and Semantics,Speech Acts,1975,3(20).

[6]McLain,D.L.The MSTAT-1:A New Measure of an Individual’s Tolerance for Ambiguity[J].Educational and PsychologicalMeasurement,1993,3(53).

[7]Norton,R.W.Measurement of Ambiguity Tolerance[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ssessment,1975,3(39).

[8]Ehrman,M.E.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Difficulties[M].Thousand Oaks:Sage Publications,1996.

[9]Raskin,Victor.Semantic Mechanisms of Humor[M].Holland:Kluwer Academic Pub,1985.

[10]Naiman,Frohlich,Stern&Todesco.The Good Language Learner[J].Research in Education,1978,4(7).

[11]William,Littlewood.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M].England: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0.

猜你喜欢

歧义言语交际
情景交际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吕魁:难以用言语表述的特定感受
交际羊
eUCP条款歧义剖析
English Jokes: Homonyms
“那么大”的语义模糊与歧义分析
交际中,踢好“临门一脚”
关于冬天
交际失败的认知语用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