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思想中的为人处世之道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
2014-04-08汪建华
汪建华,吴 薇
(中国农业大学 a.教务处 b.工学院,北京 100083)
孔子思想中的为人处世之道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
汪建华a,吴 薇b
(中国农业大学 a.教务处 b.工学院,北京 100083)
从个人道德修养和社会交往两方面论述了孔子思想中为人处世的观点,强调做人要追求仁义、行忠恕之道;要自省律己、全面发展;要交益友、明察人、重礼仪、讲诚信,这样才能处理好人与自我、人与人、人与群体之间的关系,进而达到自身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
孔子思想 ;仁;为人处世 ;和谐
一、引言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他不仅首创私学,开创了平民教育的先河,而且整理古代典籍,编修了将上古文化和文明传承下来的《六经》,其开创的儒家文化一直被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和主流,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影响深远。诚如中国近现代史学先驱柳治征在《中国文化史》中所说:“孔子者,中国文化之中心也。无孔子则无中国文化。自孔子以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传,自孔子以后数千年文化,自孔子而开。”在中国人的文化血脉和精神传承中,孔子思想无处不在,虽然其地位在历史上的传承几经沉浮,但是,在精神文明相对衰落的现今,我们已经理性地认识到,孔子思想中许多为人处世的智慧,至今仍保持着鲜活的生命力。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构建诚信友爱,公平正义,安定有序,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下就从个人修养与社会交往两方面,浅析孔子思想中的为人处世观点,以期对促进个人自身和谐,人与人之间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有所裨益。
二、个人道德修养方面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在《论语》中,“君子”一词出现了107次[1]241,“君子”代表个人品德修养的高峰,具有谦虚谨慎,博学多谋才,重义轻利,勤俭廉洁,正直无私,诚实守信,孝顺父母,尊重师长等优秀品格,《论语》中的相关论述反映了孔子倡导做人要向“君子”学习,提高个人道德修养,达到自我内心和谐、人与人之间和谐的思想。
(一)追求“仁德”,奉行“忠恕之道”
孔子所创立的儒家伦理思想体系以“仁”为核心,以“中庸”为准绳,以“礼”为行为规范,其宗旨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提高个人修养,完善自我,承担社会责任,达到个人心灵平静、家庭团结和睦、国家长治久安,最终实现儒家的最高理想——大同世界。而个人修养的内涵,孔子思想视之为“仁”,在《论语》中,出现“仁”的章节多达57处[2]1,“仁”字出现了109处[3]78,“仁像一条红线一样贯穿在孔子全部思想领域内,离开仁的思想,对孔子是什么也理解不了的”[4]213。
孔子认为,做人的根本是“仁”,“仁”有广阔的内涵,其外在标准是刚强、坚毅、质朴、讷言,即“刚、毅、木、讷近仁”(《论语·子路》),行为标准是对人恭谨、待人宽厚、交往诚信、做事勤敏、对人慈惠,即“恭、宽、信、敏、惠,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论语·阳货》)。若以仁为本体,在个人修养方面,具体的行为表现就是:对父母为孝,对兄弟为悌,对朋友为信,对国家为忠,对人有爱心而公正无私,做事勤敏,而其中,孝敬父母,尊敬师长是人之为仁的根本。有子曰“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也”(《论语·学而》);在“仁”的理想境界方面,具体的行为表现有:博爱付出,吃苦在先而享受居人后,安乱宁民等。樊迟问仁,子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论语·雍也篇》)。
如何求仁、行仁?孔子提出了“忠恕之道”,即要求根据自己内心的体验来推测别人的思想感受,达到推己及人的目的,这是妥善处理人与人、人与群体之间的关系的基本方式,也是孔子倡导的做人根本原则。孔子的学生曾参概括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忠恕之道”具体表现为两方面:“忠”为“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推己及人、关爱他人,尽己之力为人谋事,忠于职守,是“仁”的内涵之一;“恕”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大学》),即不把自己憎恶的东西强加给别人;忠恕既是“仁者爱人”的表现,又是“推己及人”的具体化,也就是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子贡问曰:“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则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孔子认为忠恕是可以终生奉行的行为准则[5]429。
孔子提倡做人应追求仁德、行“忠恕之道”,要关心、理解和体贴他人,从而缓和矛盾、调整人际关系的思想,在今天对于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仍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二)修己安人,自省律己
孔子强调个人进行道德修养的主观能动性,主张做人首先要修己以安人,修己以达仁,从自身做起,从身边事做起,提高修养品德完全取决于自己主观争取和努力践行,即“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学习、追求仁爱在于自己,和别人有关系吗?”,“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我想要为仁行善,那么仁心自然而然就有了”。
修己安人,就是求仁、行仁的人格完善过程,是一个不断学习、在实践中巩固的过程。孔子强调对父母兄弟的“孝悌”和对他人的博爱,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人”、“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论语·宪问》),他还提出:不仅要“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还要“博学于文,约之以礼”(《论语·颜渊》),即还应该广泛地学习文化典籍,用礼约束自己的行为,尽心尽力去做事情。
还有,孔子强调做人要反求诸己,自省律己。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意思是君子凡事都诉求于自身原因,思考内因,持续地改善自己,而小人则诉求于别人,把问题原因推卸于他人;“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即:我每天都要再三反省自己:帮助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与朋友交往是否讲信用了?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温习了呢?“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卫灵公》),即:多责备自己而少责备别人,那就可以避免别人的怨恨了。子曰:“见善如见不及,见不善如探汤”(《论语·季氏篇》),“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论语·季氏》)。这些都表明了孔子主张做人要严于律己,自我反省,向善离恶,这样才能立信于人、感召人和管理人。
孔子提出的做人应修己安人,自省律己的思想,在今天有助于加强公民的自我修为和自我修养,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
(三)做人要全面均衡发展
孔子重视个人修养的相互促进作用,强调做人要全面均衡发展。在《论语·述而》中,孔子提出做人要“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即:立志追求人生理想,把握德行修养,绝不背离人生正轨,优游自在于礼、乐、射、御、书、数这些艺文活动中。在《论语·为政》中,孔子提出“君子不器”,即君子不应该像器皿一样只有专门的用途,而应是博学多识,具有多种才干,只有这样才能快乐生活,成功做人做事,这些思想体现了孔子对人的社会性的认识。作为教育家的孔子,《论语》中记载:“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孔子在齐国聆听韶乐,赞其至善至美,一连三个月都在反复吟唱,揣摩音韵,专心到品尝不出肉味了),“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孔子遇人歌善,必请其重复再歌,细听其妙处,再与之相和而歌),足见孔子多才多能,充满生活情趣。
孔子认为,对于个人修养来说,全面发展极为重要。“志于道,据于德”包括了精神思想追求,是人生成长之路的精神支柱和行为准则,“依于仁,游于艺,不器”是人生的价值核心和成功的必要条件。做人要“至于道”,树立正确高远的志向,才能不落平庸俗气;要“据于德”,行为处世依据德行,才能发挥道德的激励作用。如果没有仁的内在修养,心灵就没有安顿的地方;没有“游于艺”、“不器”,不学习文武并重的知识才能,人生就会枯燥无味,无以达精深弘大之境界。做人要全面均衡发展,提高综合素质,追求人生理想境界,快乐生活,从而达到内心和谐,孔子的这种理念,对于当前构建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睦相处的和谐社会仍具有指导意义。
三、社会交往方面
人是社会性的,离不开与他人交往,孔子从以下几点中提出了社会交往中怎样为人处世、和谐相处的原则:
(一)慎交友
人常说:千里难寻是朋友,朋友多了路好走。对于如何交朋识友,孔子首先告诫我们要结交正直诚实、宽容大度、见多识广的朋友,而不要与邪门歪道的人、谗媚奉迎的人、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论语·季氏篇》);此外,还提出结交朋友要适度。
1. 结交益友。子曰:“无友不如己者”(《论语·学而》):没有不如自己的朋友。“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论语·颜渊》):君子应以交流学问来交朋会友,借着朋友间的交流和帮助来增进己身仁德。其言外之意是说,朋友都各有长处,因此要取长补短,应多看到朋友的长处,通过与朋友交往,完善自己的品德,提高修养和增长学识。现实生活中,我们只有结交在学识、德行等方面对我们有帮助的朋友,并且“择其善者而从之”《论语·述而》,“友其士志仁者”(《论语·卫灵公》),才能不断进步。
2. 适度交往。朋友是一种次于亲人的社会存在,是人生必需的社会关系。孔子认为,朋友之间应该在人格上相互独立,具有较高的离散性,合则和、不合则散,因此,朋友交往是有界限的,“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也”(《论语·颜渊》),也即“忠诚地劝告,恰当地引导,如果朋友听不进去,也不要强人所难,以免自取其辱”。孔子的学生子游曾说:“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论语·里仁》),即:服事君主太频繁琐碎,反而会招来羞辱;与朋友交往太频繁琐碎,反而会遭到疏远。庄子也曾说“君子之交淡若水”,君子的交谊淡得像清水一样,淡泊却心地亲近,这些都告诉我们在朋友交往中要注意相互关系的“度”,要保持一定的距离,求同存异才是维护友谊、和谐相处之道。
(二)明察人
人立足于社会,要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孔子教导我们要仔细观察,通过由小见大、见微知著来识人知人,公平公正地解决矛盾、处理问题。
1. 观其言。孔子认为,不懂得分辨别人说的话,就不可能识别人,“不知言,无以知人也”(《论语·尧曰》)。并且认为“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巧言乱德”(《论语·卫灵公》);他还说那些随便开口又不觉得惭愧的人,往往做不到自己的许诺,认为“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论语·宪问》)。
2.观其行。孔子认为,识别人最好的方法,是将他的言语和行动对照起来加以观察,“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公冶长》)。
3.观其过。孔子认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人的过错,各有其类型,观察某人各种做人做事的错误,就知道这个人的品行修养了。“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论语·里仁》)。
4.观众议。一个人的行为总会受到他人的评议,孔子认为,不能人云亦云,一定要审慎分析。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论语·卫灵公》)。在实际生活中,有的人公正无私,或为坚持真理而特立独行,但却会触犯小团体的利益,往往因此而“众恶之”。有的人善于讨好媚世、沽名钓誉、以小利拉拢人心,虽不符合道义,却能“众好之”。还有老好人,他们为人处世抛弃公正合理的评判标准,丧失正义原则,孔子称其为“乡愿”,是道德的窃贼,斥为“乡愿,德之贼也”(《论语·阳货》)。孔子还说:“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论语·里仁》),意思是只有那些有仁德的人,对人对事才有是非标准,才敢于坚持原则,既能对符合道义的人和事表示支持、给予帮助,又能对违背道义的人和事表示反对、加以阻止。总之,孔子告诉我们,对他人品格的考察,要审视其言行、考察他言行的原由、做事的方法途径以及他的经历,考察他的用心与一贯的为人处世的禀性,这样,一个人的品质才不能被隐藏,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叟哉?人焉叟哉?”。
在利益多元化的当今,在结朋识友、识人用人、评价考核他人时,我们应从孔子思想中汲取智慧,独立思考,仔细地考察和辨别,才能结交益友,客观公正,营造积极向上、和谐相处的良好的生活和工作氛围。
(三)重礼仪
“礼”在《论语》中出现的次数很多,达七十四次[6]。孔子所推崇的“周礼”实际是将周代的奴隶制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中合理的方面予以弘扬和拓展,对不合时宜之处进行大规模革新和改造之后,使其符合仁政理想的产物,虽然具有保守、维护封建旧礼制的色彩和时代局限性,但是,因为引“仁”入“礼”,孔子所提倡的“礼”,在社会交往中,是一种以仁为核心,以仁为精神的社会规范,“人而不仁,如礼何?”(《论语·八佾》),是人的某种诚挚的内心感情,具有陶冶个人情操、约束和规范人的言行、调节社会关系的重要作用[7]12-14。
孔子强调以“礼”进行社会交往,规范言行。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意思是从眼睛、耳朵、嘴巴、身体严格的管束自己,由外在规范,熏陶自己,使行为符合礼仪。子曰:“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尧曰》),意思是不懂得礼仪,个人修养就有欠缺,难以在社会立足;“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即按礼仪行事,当以和平和谐为本。意思是在社会交往中,要按照礼仪行事,使双方或多方能和睦相处,均衡发展,通过礼来约束和稳定社会秩序。
礼仪是礼的外在表现,是律己敬人的行为规范。孔子提倡人们应该讲礼仪,以“礼”来对待他人,“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论语·颜渊》),意思是跟别人共事的时候,要恭而有礼,内心保持着一种恭敬,彬彬有礼,真正对人有一份尊重,如果能做到这样,少一点过失,多一份尊重,那全天下都会有他的朋友。“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论语·泰伯》),意思是只是恭敬而不以礼来指导,就会徒劳无功;只是谨慎而不以礼来指导,就会畏缩拘谨;只知道勇敢而不懂得礼法的人就会鲁莽惹祸;心直口快的人不懂得礼法就会尖刻伤人。可见,恭敬、谨慎、勇敢、直率,如果不受礼仪约束,就会变得不文明,甚至不道德,造成人际关系的紧张,破坏了人际之间的和谐。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礼仪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但是,不论发生怎样的改变和调整,孔子倡导的以仁为核心的、以尊重、适度、自律为原则的社会交往礼仪规范,在今天有助于教导公民遵守社会规范、遵纪守法,对于营造文明的社会环境、构建和谐社会具有指导意义。
(四)讲诚信
诚信泛指诚恳待人、取信于人、讲信用的品德,是孔子伦理思想中的重要范畴之一,亦是孔子的教育内容之一,“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论语·述而》)。
孔子认为,与人相处,治理国家,得到别人的信任十分重要。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孔子认为,作为一个人却没有信用,不知道他有什么可以立足于世的东西!如同车子缺乏了关键部位套不住牲口一样,是不能驾车走路的。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论语·卫灵公》),子张问如何才能使自己到处都能行得通,孔子说:“说话要忠实可信,行事要笃敬,即使到了蛮貊地区,也可以行得通。说话得不到别人的信任,行事不笃敬,就是在本乡本土,能行得通吗?《论语》记,弟子问孔子如何治国,孔子说要做到三点:“足食”、“足兵”和“足信”,但最重要的是“足信”,并说:“民无信不立”,是说一个国家不能得到老百姓的信任就要垮掉。可见,在孔子看来,得到别人的信任,才会有道德感召力,才能立足于社会,才能实施抱负。
孔子还认为,做人做事,讲信用、守诺言也十分重要。“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学而》,“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论语·阳货篇》),是说宽厚就会得到众人的拥护,说话诚实恪守信用就能得到别人的任用;“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论语·里仁》),意思是“古人不轻易把话说出口,是因为他们以说出来做不到为可耻啊”,“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论语·子路》)、“轻千乘之国,而重一言之信”《孔子家语·好生》、“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宪问》),这些都反映了孔子认为立身处世,应该“言必行,行必果”,要重承诺、言而守信。
诚信是具有超历史、超时代的恒常价值。是否诚实守信,既是对人的道德要求,也会影响到个人、团体,甚至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发展,因为在现代社会中,诚信也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中枢,是与市场公平、社会公平等密切相关的经济健康有序运行的基石。在传统道德观念渐被弱化的当今,学习孔子关于诚信观念的教诲,奉行“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对增强国人的凝聚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四、结语
美国出版的《世界名人辞典》和英国1985年出版的《人民年鉴手册》,从贡献和影响方面,孔子被排在世界十大思想家的首位;1988年,世界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联合发出倡议:“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要回到2500年前,从中国孔子那里寻找智慧!”;美国诗人、哲学家爱默生认为“孔子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荣”;英国历史学家、哲学家汤恩比博士曾说:“拯救二十一世纪人类社会的,只有中国的儒家思想和大乘佛法”,足见孔子思想的博大与影响力。和谐社会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种美好社会,诚信友爱,公平正义,安定有序,充满活力是其主要特征。人是社会的细胞,和谐的社会是随着人性的完善而完美的,怎样做人,即关系到人类素质的提高、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问题。我国改革开放几十年来取得的巨大经济成就令世人瞩目,但是,当今社会,精神文明却相对衰落了,信仰缺失、诚信降低,突破社会传统道德底线的事情一再发生,使得生活在当下的我们普遍缺乏社会安全感和幸福感。回首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长河中的璀璨明珠,如汉朝的“文景之治”,清朝的“康雍乾盛世”等,无不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得以发扬光大为其鲜明特征的。根据历史的经验,要解决当今中国的诸多社会问题,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人民生活幸福安康,需要将孔子思想的精华在新的历史时期,作为每个公民道德素质教育的必修课,广为传扬。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谨记孔子思想中有关为人处世的教诲,追求仁义、行忠恕之道,自省律己、结交益友,讲礼仪、讲诚信,自我完善人格,恰当处理人际关系,我们就能赢得信任、尊重与友爱,进而达到自身和谐、人与人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那么,建设诚信互助和友爱融洽的和谐社会,就正在进行之中。
(责任编辑:苏红霞 校对:朱艳红)
[1]杨伯峻. 论语译注[M]. 北京:中华书局,1983.
[2]程乐同.略论孔子仁学思想及其现代价值[D]. 重庆大学学位论文,2009.
[3]张云,张维民. 孔子的管理思想对学校管理的启示[J].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6).
[4]高赞非. 孔子思想的核心——仁[M]//张继臻编. 近四十年来孔子研究论文选编. 济南:济南书社,1987.
[5]张树骅.儒学与做人[EB/OL]. http://www.mingwang360.com/yuanchuang/694.htm.
[6]论孔子为何推崇周礼及对周礼的超越[EB/OL ]. http://wenku. baidu. com/view/9fe8ad3987c24028915fc374. html
[7]王林萍. 引仁入礼——孔子对周礼的超越[D]. 东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2007.
The Enlightenment about how to Construct Harmonious Society from Confucius’Reviewof Conducting Oneself and Dealing with Matters
WANG Jian-hua, WU Wei
(a.Undergraduate academic affairs department b.College of Engineering,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Beijing,100083, China)
The present analysis refers to two aspects in Confucianism of how to behave oneself and deal with matters:self-cultivation and social interaction, which emphasizes the pursuit of benevolence and righteousness as well as the faith in loyalty and forgiveness,the other vital points of that are self-discipline, introspection and integrated development,what’s more, valuable friends, discerning mind, good manners and integrity are also important, which will always benefit people and promote harmony in their relationships with themselves, with others, even with the whole society.
Confucianism; benevolence and righteousness; conduct oneself and deal with matters; harmony
B222.2
A
1673-2030(2014)01-0124-05
2013-11-10
汪建华(1970—),女,甘肃天水人,研究生学历,工程师,中国农业大学教务处;吴薇(1970—),女,北京人,中国农业大学工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