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生物技术专业产学研结合教学模式初探
2014-04-08何海燕覃拥灵覃勇荣覃宝山
何海燕,覃拥灵,覃勇荣,覃宝山
(河池学院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广西宜州546300)
0 引言
我国的传统高等教育普遍存在教学与科研严重脱离生产实践,导致培养的人才不能满足社会需求,造成了大学生就业难和企业招到合适的人才难并存的局面[1-2]。为了解决高校人才培养脱离社会发展需求的问题,在国家政策指引下,很多省市及高校都制定了相应的“产学研合作”的指导性文件与项目指南,以求通过校企的紧密合作,帮助企业培养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增强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3-4]。随着大学教育由精英式教育转变为大众化教育,我国涌现出了一大批地方性新建本科高校[5]。地方高校最根本的特征就是“地方性”,其发展战略应着眼于“立足地方、面向地方、服务地方”,要坚持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地方高校的“产学研合作”更要紧密围绕地方行业企业开展,使之培养的人才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切实担负起对地方优势行业和支柱产业的重要支撑作用,实现高等教育与地方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6-7]。在此背景下,本文对地方高校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产学研教学模式进行了初步探索与实践。
1 结合产学研研究,改革人才培养方案,推进课程建设,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当前较多的地方院校在专业教学上还是使用传统的学科本位的教学方式,教学计划、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环节设置受多种因素影响,严重脱离生产实践,不能保证学生得到充分的职业实践锻炼,与地方经济发展需要不适应。为真正落实产学研结合,必须建立新的教学制度和相应配套措施,构建起多层次、开放创新的教学体系,并构建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生物教学方式,培养能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应用型人才。
1.1 深化教学体系改革,构建与人才培养相适应的课程教学体系
作为一所地处偏远山区的地方普通高等院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理论教学体系的构建过程中,我们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研究,根据当地人才市场和用人单位对应用型人才的实际的用人要求调整了培养方案。紧紧围绕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来研究教学内容与课程培养体系改革,在整合专业的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基础上针对就业岗位群构建了“实用生物技术”、“发酵技术”、“桑蚕种养”三个专业选修模块,在总体上设计出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和能力发展,设计、组织并开设具有专业及地方特色的应用性课程,如桑蚕种养、特色中草药资源利用及保护、经济动物饲养、食用菌栽培技术等与当地经济发展息息相关的课程,在保证人才培养基本规格的基础上,使学生知识技能多样化和个性化发展,增强对社会的适应性,构建出完整、系统、特色的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课程教学体系。新课程体系注重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训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学生就业和创业能力。
1.2 编写补充教材对实践内容做相应调整,使课程和地方经济紧密相连
实践教学需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各个方面进行改革,建立不断更新实践教学内容的机制。逐步形成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研究性实验、生产实习、社会实践、毕业论文等共存的实践教学体系,减少重复性的验证实验,增加应用性、综合性、创新性的实验,并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不同阶段设置不同的实验课程,逐步取消课程实验。分层次开设实验,使传统的验证性实验向设计性实验转变,单一性实验向综合性实验转变,形成适应现代教育观念的实践教学的培养模式。实践教学模式应该确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教学组织围绕学生的需要进行设置,使学生真正成为实践教学的活动人和受益人。我院生物技术专业开设有发酵工程、养蚕学、桑蚕副产品综合利用、广西野生中草药资源、花卉栽培、植物组织培养技术、食用菌栽培技术等实践应用性很强的基础学科,我们的改革方向是对实践教学内容结构做相应调整,大幅度增加了与当地紧缺人才培养紧密相关的实践内容。例如在发酵工程实践内容中结合本地甘蔗种植业的需求,开展了蔗渣、甘蔗糖蜜等副产物发酵产物研究等综合设计性实验;植物组织培养实践内容重点结合桂西北特色中草药开展;食用菌栽培技术实践内容则是引导学生利用当地桑蚕种养废弃物桑杆、桑枝及蚕沙作为培养基质开展实验研究,实践内容设置与当地正在开展的产业化项目所需要的知识技术相吻合,整合出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生物实践教学,经过实践教学,培养学生专业应用能力和技术开发能力,培养具有创新思维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地方经济建设注入新鲜的技术力量。
1.3 建设综合性、开放型实验室,给学生提供产学研结合的实践平台
生物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实践教学在课程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是衡量人才培养合格与否的一项重要指标,为此,学校应该有相应的平台给予学生实践的机会。建设综合性、开放型实验室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综合性、开放型实验室的建设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比如生物技术专业开设的发酵工程、酶工程、微生物学和生物制药等课程都涉及微生物产酶的内容,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建议学生设计酶在纤维素降解或微生物发酵合成某一药物的应用研究课题,指导学生独立设计实验技术线路,使学生通过实验能掌握本学科前沿的设备和先进的生产工艺,培养专业实践技能。
1.4 通过教师科研项目、毕业论文、兴趣小组等途径,初步实践产学研结合
为了有效训练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其创新思维和符合企业需求的实用技能,真正做到产学研相结合,我们通过结合教师科研项目、设计性实验和综合实验、毕业论文、兴趣小组大学生科技活动训练等途径确定了建成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以创新实用技能培养为目标、以科研素养提高为导向的产学研结合模式。通过结合我院教师重点研究的喀斯特地区资源环境与生态重建研究、桂西北地区特色农业资源研究与开发(包括经济作物快速育苗、种桑养蚕、食用菌栽培、果树栽培、水稻种植等技术)、桂西北地区特色中草药及天然有机资源的研究与开发、桂西北地区特色矿产资源的利用等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课题研究,从事实践教学的老师尽可能地将其科研成果和学科研究的最新动态引入实验教学之中,指导学生通过“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申报等途径开展相关课题的研究工作,初步实践产学研相结合,使教学内容更贴近生产实际,形成具有鲜明桂西北特色生物实践教学。此外,学生还可以接触新仪器新技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实用技能,真正培养能为地方企业所用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2 大力推进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企业、政府与学校的深度合作
基于对“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思考,我们在人才培养模式中积极推进“高校三对创新行动计划”,实行行业(部门)、企业、地方政府与学校“四位一体”的深度合作,目前我院已经和宜州市人民政府、广西丹泉酒业有限公司、巴马华昱投资有限公司、广西壮族自治区蚕业科学研究所、宜源桑杆菌业有限公司、宜州市科学技术局、宜州市农业局、宜州市园林管理所、河池市林业科学研究所等14家地方政府、部门、企业签署了教学实习和科研合作协议书,共同培养社会、企业急需的应用型人才,建立地方政府、行业(部门)、企业、学校合作的组织和机制。将学校教育功能、社会服务功能与“高校三对创新活动”结合起来,开拓产学研结合新方式,利用学校的知识优势、技术优势以及丰富的智力资源,与地方政府、企业、行业(部门)合作,将实践教学与社会急需人才联系起来。与此同时,推进“项目加基地”模式开展产学研活动,企业与高校之间建立以项目、课题等为纽带,以“产学研”基地为平台,充分利用双方在人才、技术、设备和环境方面的资源,通过共同申报和承担科研项目,营造良好的技术创新氛围,给师生提供良好的锻炼环境,以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我院已经和巴马华昱集团联合申报广西科技开发项目“巴马火麻仁高产研究”,准备和广西丹泉酒业公司联合申报广西科技开发项目“微机勾兑提高优质酒产量研究”,和东兰县科协商谈提高墨米产量等地方特色产业改良技术研究,把这些科研项目作为企业和高校双方的结合点,以产学研基地做为创新资源汇聚结合的平台,校企在科技攻关、技术转移、技术培训、学生培养等方面进行合作,不仅可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企业、地方带来巨大经济效益,同时也为高校实现创新教育注入无穷生机。
3 建立校企合作新机制,开展企业、行业、地方急需人才的“订单式”培养
为了更好的完成“地方高校要为地方培养急需人才”的办学理念,我们的尝试是建立校企合作新机制,与用人单位签订协议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让学生到企业从事关键性岗位实习,使实习学生能够得到全面和深入的实践体验,提高教学效果,保证产学研结合得以顺利开展。通过产学研一体化,依托企业、行业、地方政府建立长期的学生教学实习基地,为加强实践教学并为地方企业培养适用性急需人才提供了有力支撑。为此,我院建立了罗城青明山林场动植物野外实践基地、环江木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践基地和宜州市洛西桑蚕种养实践基地、广西丹泉酒业公司发酵工程实践基地等,实习基地建设坚持校内外结合,充分利用学校与社会资源开展实践教学,提高实习效果,培养应用型人才。此外,还依据企业所需,开办企业急需人才的“订单式”短期就业培训班,为企业培养适用员工。
4 结语
人才培养质量和人才培养体制问题越来越受到教育界及全社会的重视和关心,培养方式的多样化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8]。近年来,产学研合作已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的指导性方针,呈现出强劲的发展趋势[9],“产学研结合”可以充分发挥学校的人才、科技和资源优势,不断提升服务地方水平,真正发挥地方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本着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以能力培养为重心,强化教学、科研与地方企业的结合,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并通过产学研结合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使学校的学科建设获得了强有力的支撑,学科特色更为鲜明,学校得到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1] 朱云欢,张明喜.国家科技计划如何更好地资助产学研合作[J].中国科技论坛,2011(6):11-14.
[2] 王新庆,张健,毛成,等.开展产学研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J].教育教学论坛,2011(15):97-98.
[3] 曹江中,戴青云,何家峰.产学研背景下工科院校实验教学的改革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6):287-290.
[4] 刘胜建.教师在产学研结合中的作用[J].中国高校科技,2011(6):27-28.
[5] 教育部.2009年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普通本科院校名单[N].中国教育报,2009-04-24(6).
[6] 翟安英.应用型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思考[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32(1):219-222.
[7] 王明芳.应用型高校产学研合作实践研究[J].宿州学院学报,2010,25(2):93-95.
[8] 关仲和.关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0(6).7-11.
[9] 刘富春,曾宪军.产学研合作的类别浅析[J].经济师,2005(7):6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