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林语堂版权神话的原因分析

2014-04-08闵正年

关键词:赛珍珠林语堂英文

闵正年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江苏 南京 210009)

20世纪20年代末期至30年代初,林语堂为上海新创的开明书店编写了一套英文教科书《开明英文读本》,并得到广泛应用,林语堂因此获得了丰厚的版税。“由于《开明英文读本》的成功,林语堂有了教科书“版税大王”之称。”[1]631934年,美国著名作家赛珍珠(Pearl S. Buck)为了帮助约翰·黛出版公司(The John Day Company),开始寻觅中国作家来写关于中国方面的书,经过精心挑选,聘请林语堂用英语创作《吾国与吾民》,赛珍珠他们负责在美国出版和销售。这本书在美国获得成功,上了畅销书排行榜,并多次再版,林语堂的版权由此冲出国门,走向了世界。赛珍珠夫妇根据《吾国与吾民》的销售特点,继续聘请林语堂撰写了《生活的艺术》。《生活的艺术》比《吾国与吾民》获得的成功还要大,在畅销书排行榜上榜52周,并被译成多国文字。林语堂的版权神话能够获得成功的原因有许多,以下对其中的一些主要原因作出分析。

一、善于把握历史机遇

一个人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和经验,如果机遇来临时没有抓住,就不能充分地发挥出他的能力和才干。林语堂在多次机遇降临时,及时地将这几次机遇抓住,创造了图书的畅销奇迹和版权神话。

开明书店曾经准备聘请专家来编写一套名副其实的英文模范读本。一开始,书店老板章锡琛委托方光焘编写,可是由于方光焘忙于学校的教课,编书的事情一拖再拖就搁浅在那里,开明书店非常着急,而方光焘也是进退两难。正在书店和作者双方都十分为难的时候,林语堂出现了。林语堂当时刚到上海,那时主要给报刊写稿,收入有限,同时他自己还担心研究院的月俸会因为研究院院长易人而难以为继。所以林语堂也想以编写英文教材来保障其经济来源。其间,他曾向老朋友孙伏园透露了这种意向,孙伏园立即答应为之牵线。孙伏园以前做过《北京晨报》副刊编辑,后来又到《京报》,还在武汉《中央日报》编过副刊,长期跻身于新闻出版界,人头熟悉,信息灵通,随即他找到章锡琛帮助林语堂牵线。章锡琛久闻林语堂的大名,知道他曾在以语言学驰名的德国莱比锡大学留过学,并获得了博士学位。章锡琛深信聘请这位留过洋的洋博士来编写一套初中英文读本,在质量上肯定会超过从未跨出过国门的周越然所编写的《模范英文读本》。章锡琛决定聘请林语堂来编写英文读本。林语堂抓住了这个稍纵即逝的良机,在与书店多次反复谈判就版税达成一致后,即开始认认真真地编写教科书。如果林语堂不积极主动,不具备敏锐的意识,不发挥他的主观能动性,即使他有再渊博的学问和再大的才能,也很可能会错过为开明书店编写英文教科书的契机。如果是那样的话,20世纪30年代,在中国的文坛上,林语堂就不会有教科书“版税大王”的称号了。

机遇只垂青于那些懂得追求它的人。20世纪30年代中期,林语堂又一次及时地抓住了赛珍珠给予他的一次机遇,从此,他的生活道路发生了重大转折,这一次的机遇是在赛珍珠写作了《大地》之后。赛珍珠的小说《大地》于1931年3月在纽约出版,小说出版后,立即被美国出版界所组织的“每月新书俱乐部”推选为杰作,连续再版,而且很快被翻译成30国文字。1932年,这本关于中国农民的小说《大地》获得了美国的普利策文学奖,奠定了赛珍珠在美国文坛上的地位,赛珍珠成了文学界名人。但赛珍珠意识到自己对中国和中国文化的了解仅仅是浮于表面,要想让美国读者更多了解、知道中国,还得由中国作家用英文来写自己的国家。赛珍珠对写这种书的中国作家要求非常高,当时符合条件的人选少之又少。此时,林语堂出现在她面前。通过交流,赛珍珠得知林语堂刚好也有写这种书的想法。这样,两人不谋而合,林语堂被赛珍珠选定为《吾国与吾民》的撰稿人。看上去,这件事好像有点巧合,事实上,如果林语堂一直没有写“关于中国的实感”的想法,即使他有再深厚的英文功底和再杰出的写作才华,这样的好机遇摆在面前,估计也是很难把握得住的。到了美国以后,林语堂再次听取了赛珍珠夫妇对《吾国与吾民》第九章“生活的艺术”的建议,按照他们的要求创作了比《吾国与吾民》更为畅销的《生活的艺术》一书。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因素

《吾国与吾民》《生活的艺术》两本英文著作在美国畅销,其中,中国传统文化对世界的影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林语堂在《吾国与吾民》的第四章“人生之理想”中对儒、道、佛作了宏观的评价。他认为孔子是一个人文主义者,孔子学说是一种对人生与宇宙的思想。孔子人生观是积极的,他的哲学的本质是都市哲学,过于崇尚现实而太缺乏空想的意象的成分。对于道教,林语堂认为是一种消极的人生哲学。老子的常识是政治的放任主义与伦理的自然主义的哲学。他的理想政府是清静无为的政府。他的《道德经》是自保的哲学,会使人形成消极的人生观。至于佛教,林语堂认为是构成中国人的思想一部分的异国思想。中国的为官者、文人学士和普通平民百姓大多受其影响,文化艺术乃至日常生活均染上了佛教色彩。同时,他指出佛教具有消极作用。“林语堂对儒、道、佛教总体精神的把握和评介,是较为切实的。对于西方读者了解它们,是不无助益的。”[2]

林语堂在《生活的艺术》一书中向西方读者尤其是美国读者倡导人类的“最高人格”“最高的理想”以及“最合理精神”等。实际上,他并不是创造出了一种全新的思想体系。林语堂只不过是把中国传统的思想体系进行了剪切和加工,并重新进行了排列与组合。因此,在林语堂的作品拼盘里,既有老庄等道家的东西,又有儒家的中庸精神。林语堂坚持以东方的文明来修正和弥补西方文明的某些不足之处。他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士大夫的情趣进行剪切、复制和粘贴,制作成了所谓的“生活的艺术”,以修正欧美人特别是美国人处于被工业文明挤压后形成的扭曲心态。《吾国与吾民》高谈中国的人文主义、中庸之道,但并非全盘颂扬,而在《生活的艺术》中,林语堂则以一位深谙享乐的东方学者的身份出现在西方读者的面前,他在书中强调了以享乐、玩世为主导的道家的生活理念。

林语堂在《生活的艺术》这本书中,敞开心扉地与欧美的读者进行交流,当然他也始终坚持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生活的艺术》所写的虽然是生活中的一些琐碎之事,但却体现着一种文化精神。欧美人尤其是美国人不知不觉地接受了中国的一些文化,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对中国的偏见。

林语堂的著作在广阔的现实社会生活的描写中,融入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精神,这使他的著作具有了一种深厚的历史纵深感和立体感。“无论是写人生的悲欢离合、民情风俗,还是写中国文化精神、儒道比较和佛道比较,对外国读者来说,这都像是一个崭新的世界。因此,他的一些著作受到外国读者的喜爱,是在情理之中。”[3]296

三、美国文化的多元性及包容性

林语堂的《吾国与吾民》《生活的艺术》等一些英文著作在美国非常畅销,也与美国社会文化多元化发展的背景有一定的联系。“一种地域文化要想在异域被接受,除了外在的条件之外,自身还需要具有相当的活力和适应性,而美国文化与生俱来的开放性特征使它具备了这种能力。”[4]226文化的开放性的一个重要特征即是其多元性,而文化总是人的文化,它永远是和人联系在一起的,因而一个国家、一种文化的特征又总是和创立这个国家和文化的那些人的特征密不可分。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又是一个新国家,这使得它不像其他国家那样拥有古老而悠久的文化传统,这虽然使它没有什么遗产可以继承,但同样也为它免除了传统的束缚,并为它形成崭新的文化氛围开辟了自由而广阔的空间。

美国是由移民建立的,其文化最初也是由移民带来的。移民来自不同的国家,他们都有着不同的文化和心理,怀着不同的目的和希望,而同样的处境促成彼此间的同情,也促成对彼此文化、信仰及生活方式的尊重。在几个世纪之中,各国移民源源不断地进入,美国这个新世界将各种文化融合更新,创造出一种新的文化,同时又保持着各种文化的特色,这使美国文化一开始就具有了多元性特征。而移民们和他们母国的血缘关系以及源源而入的新的文化因素,也自然使美国文化保持了一种海纳百川式的开放特征。同时,移民们自身的性格和气质特征,也促成了美国文化的开放性。“移民的开拓创新、积极进取的精神,后来融入到美国文化之中,成为美国文化精神的特征之一。”[4]228

“1924年,美国政府制定了移民法,把移民纳入了正常的法律体制,让移民带来的外国文化合法存在,也使本国人消除了‘恐外症’,促进美国文化多元化的共存与发展。”[5]来自欧亚各地的移民不断挖掘自己民族的民间故事,一些在美国出生的移民后代开始提笔写自己的亲友和邻居来美国定居和融合的过程,展现了绚丽多彩的生活画面。这些富有区域色彩的文化大大地丰富了美国当时的文坛。美国逐步发展形成了一种以主流文化为引领并且多元文化蓬勃发展的状态。

在美国文化由“文化熔炉”向多元文化转变发展的过程中,华人文学具备了走向世界并进一步发展的可能性。中国故事、家族史以及中国现实等一系列题材的文学作品,都有可能被美国的多元文化吸收和采纳。

也正因为当时的美国在文化上具有这种多元性和包容性,像林语堂这样来自亚洲东方的中国作家所著的《吾国与吾民》和《生活的艺术》以及后期所创作的一些英文作品,才能在美国乃至西方世界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

四、林语堂的自身素质

林语堂受过中国的传统教育,然后在国外著名的大学接受了系统的西方教育,回到中国后,与中国文化修养很深的鲁迅、徐志摩、周作人、胡适等作家,一直有着非常密切的接触。林语堂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一直具有独具匠心的看法。他取用中国传统文化的长处,来弥补当时西方文化的薄弱之处。他的作品被西方文化所过滤,具备了非常独特的东方韵味,因此林语堂的一些著作在西方国家很受欢迎。

林语堂从20世纪20年代后期起就经常用英文发表文章,他的一些作品常常是一份用中文寄出,一份用英文写成,一稿两投。林语堂自幼接受的是西方文化教育,他的家庭有这样两个特点:一是一家人在一起和和睦睦,融洽相处,生活美满幸福;二是西方文化色彩大大浓于中国文化色彩。“这两点对林语堂性格的形成起着巨大的作用。”[3]296“林语堂在家乡厦门读的是教会学校,后来他的父亲决心要他进圣约翰大学,因为那时它是全中国最著名的英文大学,父亲要他的儿子获得最好的东西,甚至梦想到英国的剑桥、牛津和德国的柏林等大学深造。”[6]15当时的圣约翰大学是美国人办的著名的教会学校,这个学校的英文教学在国内首屈一指,旧中国的许多著名外交家像颜惠庆、施肇基、顾维钧等,都曾在这个学校就读过。林语堂进入这所大学后,他与英文的关系就从没断绝。从圣约翰大学毕业以后,林语堂由学校推荐,到北京清华学校担任英文教员,开的课程是英语和《圣经》,其后多年在美国、法国、德国等或留学或工作,令他的整个身心都浸润在欧美文化氛围之中。因此可以说,他对欧美国家的政治制度、思想潮流、道德观念、价值判断体系都有着亲知亲见的系统而又透彻的了解。他初到清华学校教书时深感自己的中国文化知识基础薄弱并以此为耻,于是他发奋到图书馆和北京琉璃厂的中国书店找来各种书籍苦读。后来到德国莱比锡大学读博士,他潜心研究的也是中国语言学。在国内的教会学校读书,林语堂已经深受英美文化的熏陶,在美国读书以及在欧洲搞研究和考察,使他更深地受到英美绅士文化的影响,为他以后的写作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1933年是“幽默年”,号称“幽默大师”的林语堂理所当然成了“幽默年”的新闻人物。林语堂在自传中写道:“我创办的《论语》,这个中国第一个提倡幽默的半月刊,很容易便成了大学生最欢迎的刊物。中央大学罗家伦校长对我说:‘我若有要在公告栏内公布的事,只须要登在你的《论语》里就可以了。’我发明了‘幽默’这个词儿,因此之故,别人都对我以‘幽默大师’相称。而这个称呼也就一直沿用下来。但并不是因为我是第一流的幽默家,而是,在我们这个假道学充斥而幽默则极为缺乏的国度里,我是第一个招呼大家注意幽默的重要的人罢了。”[6]94早在这之前,赛珍珠就已经读过林语堂的英文杂志《中国评论周报》(The China Critic Weekly)的“小评论”专栏中的文章。1928年林语堂为该报撰写的《鲁迅》一文是最早向外国读者介绍鲁迅的英文资料之一。几年间,林语堂的那些题材新颖的英文小品和他在文章中表现出来的幽默俏皮的写作风格都给赛珍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另外赛珍珠特别欣赏林语堂的小评论在抨击时弊时的无畏精神,在幽默、俏皮的话语里含有火辣的讽刺,敢于大胆说他人所不敢言。林语堂的这些写作特点正好符合赛珍珠的需要,再加上林语堂自己也有用英文写一部关于中国方面的书的想法,内因与外因相结合,造就了他的第一本英文著作《吾国与吾民》,奠定了他在欧美文坛上的地位,并为他其他著作的畅销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林语堂用英文写作所获得的巨大成就,可以由以下的一些例子看出。艾迈拉大学(Elmira College)校长在1940年给林语堂颁发荣誉文学博士学位时,表扬说:“林语堂——哲学家,作家,才子——是爱国者,也是世界公民;您以深具艺术技巧的笔锋向英语世界阐释伟大中华民族的精神,获致前人未能取得的效果。您的英文极美妙,使以英文为母语的人既羡慕钦佩又深自惭愧。我们祷盼您不断以中英文表达人类高尚的精神、标准,那是人类共同的愿望。鉴于您的卓越成就,艾迈拉大学得颁赠予您荣誉文学博士学位,备感荣幸。”[1]1791942年,新泽西州若特格斯大学(Rutgers University)给林语堂颁发了荣誉文学博士学位。1946年,威斯康辛州贝路艾特大学(Beloit College)给林语堂颁发了荣誉人文学博士学位。这些荣誉博士学位的颁发,充分证明了美国的一些大学对林语堂在东西文化交流方面成就的肯定。林语堂对自己关于东、西方文化方面的综合成就,也曾经自制对联予以评价:“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1]181

林语堂曾说:“西洋思想之长处,也就是他们的短处。系统的哲学,主见太深。形而上学易入空虚。抽象的名词理论,易脱现实,失了刚健的现实感。总而言之,中国重实践,西方重推理。中国重近情,西人重逻辑。中国哲学重立身安命,西人重客观的了解与剖析。西人重分析,中国重直感。西洋人重求知,求客观的真理。中国人重求道,求可行之道。这些都是基于思想法之不同。”[6]173对东西方文化独到、精辟的见解深深地融入他的著作之中。

“林语堂的东西文化观实际上是一种在国际文化的广阔背景下探讨本土文化的新途径、新道路。它是对自己的古典文化传统,也是对西方古典文化的‘重写’、‘批判’及至‘扬弃’。”[7]

在广泛的现实社会生活的描写中,溶入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精神,林语堂的作品具有一种厚重的历史纵深感和立体感。因此林语堂不论是写悲欢与离别、风俗及民情,还是写中国的传统文化、儒与道的比较以及佛与道的比较,对于远离中国的欧美读者而言,就像是展示了一个完全崭新的世界。林语堂的那些作品无论是在欧洲还是在美国,均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这是合理合情的。

[1] 林太乙.林语堂传[M].北京:北京戏剧出版社,1994.

[2] 刘炎生.林语堂传[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4:154.

[3] 董大中.鲁迅与林语堂[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296.

[4] 黄明哲,等.梦想与尘世——二十世纪美国文化[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9:226.

[5] 杨仁敬.20世纪美国文学史[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0:225-226.

[6] 吴福辉,钱理群.林语堂自传[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5.

[7] 子通.林语堂评说70年[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3:383.

猜你喜欢

赛珍珠林语堂英文
赛珍珠:我在镇江有个家
林语堂:幽默艺术与快乐人生
镇江高等专科学校赛珍珠研究所简介
赛珍珠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我校召开
21世纪中国赛珍珠研究述评
探访林语堂故里
1940年林语堂短暂的重庆之行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