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微博对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影响和形塑
——基于思政教育路径优化的视角

2014-04-08徐百成

关键词:灌输受教育者教育者

徐百成

(温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浙江 温州 325300)

作为“网络土著”的一代,大学生是微博空间的主要参与者与主宰者。通过情感沟通、思想交流、精神交往,微博也在实时改变大学生的心理和行为,逐步影响大学生现实的社会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微博这一具有信息传递交流的多元化和高度开放性的平台,具有了信息时代政治民主化的元素,使得大学生能够充分享有知情权,大学生的公民政治意识与政治心理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是一个更为开放、更加自由、更能呈现内心领域,同时也更少责任的批判机制,越来越成为展现自主性和自由精神的习惯模式,不断促进个人自主性的成长,并由此逐步削弱了国家、政府、社区等现实社会生活场域中的政治权威对个人的控制能力。[1]

埃瑟·戴森尖锐地指出: “数字化世界是一片崭新的疆土,可以释放出难以形容的生产能量,但它也可能成为恐怖主义者和江湖巨骗的工具,或是弥天大谎和恶意中伤的大本营。”“它是一个虚弱的宣传工具,但却是施展阴谋的好地方。”[2]因此,如何使受教育者自主地对教育信息进行选择、比较和分析,通过自我控制、自我支配,外化为实际行动和良好的道德养成习惯,自觉地调节自己思想和行为的运动状态,使其沿着既定的方向前进,直至达到自主完善的目标[3],这已成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难题之一。着眼于微博如何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如何形塑大学生思想品格这一问题,努力探索利用微博的“正能量”,搭建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平台,提升教育接受能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不仅十分必要,更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一、发挥“微思政”教育的正能量,提升思政教育实效

从不同视角、用不同的理论工具透视思想政治教育现象,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多方位、跨学科的研究和分析,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的突出特征和发展趋势。[4]路径的选择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关键,是解决思想政治教育中思想道德要求和受教育者实际思想道德水平之间矛盾的重要途径。黑格尔曾指出:“只有(正确的)方法才能够规范思想,指导思想去把握实质,并保持于实质中。”[5]微博的出现为思政工作者发挥微博“正能量”,提升思政教育实效,提供了契机。

首先,微博有助于实现教育内容的快捷接受。当前世界正进入“全民微博时代”,上至总统下至普通百姓都在微博上畅所欲言,针砭时弊,著名学者喻国明曾形象地将此描述为全民DIY。微博满足了大学生在新媒体时代社交、分享、互动、情感抒发等需求,这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被受教育者快捷地接受提供了载体。教育者可利用手机、电脑等发布自己关注的诸如公共性、争议性、趣味性、娱乐性等话题,并辅以有效的背景链接、深度解析等,这些内容则能以每秒30万公里的速度即时显示在关注者的微博页面,无需对方主动访问,受教者则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关注”“围观”乃至引发讨论、引爆话题等,快捷地接受教育工作者所传递的教育信息。

其次,有助于实现教育内容的准确接受。微博采用一种“你来找我,答记者问”的双向互动传播模式。微博中的关注与被关注形成了独特的信息分享、流动、互动的不对称的人际关系传播模式,这种传播模式可以实现个性化的传播,也可对传播对象和传播范围进一步细分,它还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紧密联系在一起,教育者通过@、转发等方式将教育信息文本和信息源链接,直接发给指定的群体,实现了信息的完整、有针对性的传播,降低了信息的失真率。此外,教育者可跟踪受教者对该信息是否进行了转发、评论等,借助微博信息,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思想道德水平,有针对性地与部分学生进行私聊,帮助学生提升思想道德水平,最大限度地实现教育目标。

再次,有助于实现教育信息的足量接受。微博是一个“传受一体”的传播系统,用户不仅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而且是信息的创造者。在强烈的信息需求和社会交往需求刺激下,受教者通过与关注者、粉丝分享、讨论、评论接收到的教育信息,并在分享、评论中受到教育,使信息增殖的同时,构成了新一轮的对话传播。因此,应挖掘与信息相关的有价值信息,对信息进行深度报道,并进行转发,实现教育信息的深度、广度和效果的“最佳”状态。同时,针对受教育者比较感兴趣、具有教育意义的信息,在微博中发起话题讨论,邀请老师进行微访谈等,从而实现教育者足量接受教育信息的目的。

最后,有助于实现教育内容的低成本接受。如何实现以最低的财力、时间、精力投入,取得最佳的教育目的,是优化教育路径的关键。微博借助现代传播技术和日常话语,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实践着“关注”的交流,它那种如亲友式的“语言”使共享的体验客观化,并使这些经验在使用该语言的社区内流传开来。[6]借助这一集体共有的工具,使教育者获得前所未有的教育空间,进而实现以最少的人力、物力等社会资源的投入,换取最佳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二、优化思政教育路径,提升“灌输”能力

人的思想政治品德是在社会环境影响、教育控制和个人主观能动性三者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7]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教育者承担着教育控制的任务,他是信息的发起者、组织者和控制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在微时代,如何利用微博强化教育者的灌输能力,实质上是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的优化问题。灌输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理念和有效的教育方式之一,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灌输”,思政教育可以调节大学生与社会的思想政治关系,促进大学生思想品德与社会意识形态同质发展,以实现个人与社会良性互动的价值活动。[8]这里的灌输是指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师生平等双向互动的教育方式。

微博的出现为教育者提升灌输能力,达到灌输和教育目的提供了“捷径”。 微博消解了互联网中的社会话语权和信息传播权的中心化,使受教育者和教育者处于完全平等的地位,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互为粉丝和关注对象,他们之间的互动是一种平等、开放的相互尊重的交往。同时,微博也为受教育者营造了一个良好的信息环境,受教育者(大学生)发布、搜索信息的主动性和主体性得到前所未有的增强,推动了信息的自由交互。这种交互不是单纯意义上的交互,而是一种由“信息共享”向“思想共享”“意识共享”跃升的互动,教育者利用丰富的知识体系和人生阅历认真体察学生所思所想,给学生力所能及的关注和指导;而受教育者则在与教育者的沟通和交流过程中,开阔视野,扩展知识面,形成符合主流价值观的思想观念、道德体系和人生态度。

此外,微博还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自我表达、自我呈现和公共播报的平台。在微博平台中,受教育者突破传统的“血缘、地缘、业缘”等传统的互动关系,在共同关注的某一议题上,形成群体认同感和归属感,且易产生深度的沟通。这种具有相同教育背景、类似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互动关系,有利于发展教育者和受教育之间的相互信任关系,形成新的信任,为民主、平等、深度交流打下了基础。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体现了一种教育理念的转变。在这里,教育者不再是高高在上、你说我听的权威,而是受教者的知己、粉丝。教育者在充分尊重受教育者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围绕学生的成长需求和兴趣,调动受教育者的积极性,保障他们平等参与互动的机会,达到优化教育路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三、提倡社会化“角色”形塑,提高受教育者接受能力

网络生活并没有脱离现实生活,而是与现实生活共同构建了现代化的生活世界。受教育者在微博互动过程中,塑造了得到他人和自我认同的多重自我形象。正如雪莉·特克(SherryTurkle)所指出的,对于后现代生活中的自我再建构,网络虚拟环境已成为一座重要的实验室,在此实验室中,人们获得了一个自由地进行角色扮演的演练舞台。[9]微博为受教育者构建的“虚拟”社会角色提供了实践的载体,受教育者在社会规范、网络伦理道德等的制约下,进行类似现实生活的“逼真”体验,体会着所选择的社会角色的情感,感悟着相应的社会规范,并积极主动外化为现实的社会实践。在这种体验过程中,受教育者将学习前人累积的社会经验,习得社会规范及其技能,同时也将习得的社会规范及技能内化为个人的人格和行为。[10]

微博的社会角色体验,为受教者提供了一个反复实践的载体,当受教育者选择的角色一旦与社会规范和社会道德产生冲突时,就要求受教育者根据社会的规范要求,自觉提高自身思想认知,对自身不正确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进行纠正,并根据习得的经验,不断内化角色的社会要求,构建一个新的社会角色,最终将选择的社会角色在微博中成功地进行演练。在这个过程中,教育者可根据自身的社会体验,结合向学生灌输的社会道德规范和知识,帮助学生查找产生角色冲突的原因,指出符合社会规范的角色期望,让学生主动进行角色认同和调适,帮助学生实现角色领悟,并固化为现实生活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

叶圣陶先生说: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不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是启发和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水平的教育引导活动,不管教育者向受教育者灌输什么样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其主要目的都是引导受教育者将教育信息吸收、内化,并外化为自身的行为,使之成为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社会的人。受教育者只有不断加强自我教育意识,提高自我认知、自我调适等接受能力,根据教育者向其灌输的道德规范、思想认识等,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将其外化为符合社会规范的思想认识和道德水平,从而提升社会化程度,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1] 杨嵘均.论虚拟公共领域对公民政治意识与政治心理的影响及其对政治生活的形塑[J].政治学研究,2011(4):101-113.

[2] 埃瑟·戴森.2.0版数字化时代的生活设计[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17-19.

[3] 张耀灿,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199.

[4] 张耀灿,等.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99.

[5] 黑格尔.小逻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5.

[6] 丹尼斯·K·姆贝.组织中的传播和权利:话语、意识形态和统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107.

[7] 邱柏生.思想教育接受学[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3.

[8] 褚凤英.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新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1):4-7.

[9] 雪莉·特克.虚拟化身:网络时代的身份认同[M].谭天,等,译.台北: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8:245.

[10] 刘豪兴,朱少华.人的社会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8.

猜你喜欢

灌输受教育者教育者
张慧萍:做有情怀、有温度的教育者
论恩格斯灌输思想的理论特色与当代价值
少数民族地区初中数学学习弱势学生的成因分析及转化对策的研究
浅谈初中语文“三段六步”教学法的策略
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教育是能力的培养 而不是知识的灌输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衰老是被灌输的概念
6-year-old girl uses lemonade stands to help fellow students
与两位美国音乐教育者的对话——记于“2015中国音乐教育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