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新闻的艺术呈现
——清末民初社会新闻类时调论略

2014-04-08李秋菊

关键词:洋楼老五镇江

李秋菊

(华北科技学院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北京 101601)

本文所要探讨的清末民初时调,就是当时广泛流行于民间(以城镇为主)的通俗歌曲。题材的大大拓展是清末民初时调中的突出现象。放眼望去,明代时调以抒情为主,虽然艺术成就颇高,但内容题材相对狭窄,或以唱叹男女之情(私奔、调情、相思、单相思、邂逅、幽会等)为主,或以吟唱历史文学中的人物、故事或戏曲唱段为主。时光流转到清末民初,时调的内容颇为丰富多彩,不论是社会新闻、时事政治,还是地方风物、市井百态等,皆被时调艺人编成唱词,可谓无事不入,无情不入,无景不入。黄霖先生在《时调中的清末民初世界》一文中指出,清末民初时调中最具时代气息的应是写时事政治、社会新闻与地方风情的时调[1]。本文着重分析清末民初的社会新闻类时调。

翻阅文献,可以发现清末民初以社会新闻为题材的时调数量甚多,特色独具,值得注意:这类时调大多及时采撷现实生活中真实发生的热点问题、暴力冲突、天灾人祸、奸情、谋杀等轰动一时的社会事件为题材,用俚俗的语言唱述出来,迎合市民的审美情趣,呈现出猎奇、真实、俚俗的审美特征。

一、“尚奇”“尚真”“尚俗”的审美特征

社会新闻类时调的“尚奇”特征,很好地迎合了听众猎奇的审美心理,因此得以广泛流传。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世俗生活滋生了世人的无聊与空虚之感,而伴随着无聊空虚而产生的,便是世人的猎奇心理。清末民初时调艺人很好地抓住了听众的这种心理,在题材上下足功夫。他们具有敏锐的“新闻嗅觉”,能在第一时间将社会上新近发生的爆炸性的新闻编成唱词四处传唱。据我们查阅的资料来看,清末民初时调艺人关注最多的社会新闻主要是火烧洋楼、天灾人祸、奸情、谋杀(凶杀)、自杀等轰动一时的事件,而这些事件的共性就是“新奇”或“偏离常轨”。由于这些“奇闻异事”大都是真实发生的,故社会新闻类时调的“尚奇”与“尚真”是融合在一起的。

《火烧洋楼十杯酒镇江》唱述的是社会热点问题:光绪年间镇江百姓英勇反英斗争的史实。据光绪十五年(1889年)正月初八日《申报·镇江警电》和初九日《申报·详述镇江事情形》记载,光绪十五年正月初六日下午三时,小贩康麻子在大马路口租界设摊,被驱逐时因搬让稍缓,“红头”(英国殖民者雇佣的印度籍巡捕)竟对其棍打脚踢,踢至肾囊,康麻子晕倒在地,“红头”以为康诈死,将其拖至租界外以推卸罪责。一石激起千层浪,此事迅即激起民愤,顷刻间人如潮涌,个个义愤填膺,涌入租界,捣毁巡捕房,焚烧三层楼洋房,又转向英领事索人(肇事“红头”),英领事鸣枪威胁,愤怒的群众遂火烧英领事署,时红光烛天,照耀如昼,洋水各龙(消防车)前来扑救者,均为众人阻止,听其自焚自灭。地方官员曾至租界弹压,因愤怒群众毫不畏死,地方官员无法阻止这场反租界斗争。

《火烧洋楼十杯酒镇江》唱“红头”打死了中国人,人命关天,英国领事却不给百姓一个说法,百姓岂肯罢休?于是,他们怒烧洋楼和天主教堂等。此事影响甚大,肇事“红头”躲避,“领事鬼子”往上海逃奔,惊动了上海领事、南京制台、苏杭道台等。鉴于此,这首时调颇具史料价值,它真实记录了镇江百姓与英帝国主义作斗争的一段史实,反映了镇江百姓不惧强权的大无畏精神,也讽刺了苏杭道台等中国官僚的腐败无能。

以镇江“火烧洋楼”为题材的时调尚有《火烧洋楼小唱》等。《火烧洋楼小唱》是一首用[满江红调][跌断桥调][数板][小上坟调]联唱的联曲体时调。“光绪乙丑好不风光,正月呀初五,锣鼓那个喧扬,大家的小户,热闹呀风光。正月的初六,洋人猖狂,领了多少‘红头’,打坏了人家行商,上身一足,下身受伤。众百姓不服,县大老爷作慌,带了那个兵勇,去护他的洋房,马路上抓人,众百姓遭殃。不问那清白,抓到他洋房,众百姓拼斗,放火烧他洋房,哎,先烧三层楼,后烧‘大英’、‘大美’领事府的衙门,一烧净大光”,“洋人一见火光起,烧了我的洋房,好不悲伤,伙家,云台山上拆我院墙。怀中抱的呀财和宝,右手提的呀衣和裳,快把一个太古轮船上,哎哎哟子油,快把一个太古轮船上。一路江边都走过,赶紧逃命到上洋,哎哎哟,赶紧逃命到上洋!今朝鬼子只好在太古轮船上看,他躲在太古轮船望镇江,伙家!这桩事儿好不心伤,哎哎哟子油,这桩事儿真正心伤”[2]1324。对于洋人在镇江的猖獗和百姓受欺压的境况,《火烧洋楼小唱》率直地唱出了百姓的“声音”。对于洋房和英领事馆被烧之事,对于洋人落荒而逃的狼狈相,编唱者小毛儿*《镇江市志》云:“清光绪年间,镇江人民焚毁英国领事馆后,卖唱人小毛儿编了火烧洋楼小唱,广泛流传,直到如今。”(《镇江市志》,镇江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3年版,第1320页。)感到大快人心、幸灾乐祸。而大快人心,幸灾乐祸之时,不免要添油加醋,说“先烧三层楼,后烧‘大英’、‘大美’领事府的衙门,一烧净大光”,虽然当时烧的只是“大英”领事馆,但将“大美”领事馆也牵扯进来,这乍看不合事实,却从情感上真实反映了镇江百姓对英、美等帝国主义的痛恨情绪。

时调《闹龙舟十杯酒》唱述光绪丙午(1906年)端阳节扬州城钞关码头真实发生的一件重大的灾难性事故,以史学家的笔法记录了当时杂乱凄惨的悲剧性场面。《湖州新出石塚太均堂新闻》唱湖州石塚太均堂因香摊失火被焚的灾难。石塚太均堂本为寺庙,香火很旺,有名班唱戏,是一热闹场所,香摊失火造成七百余人丧生,场面异常悲惨。显然,石塚太均堂遭此大祸是一件意料之外的“奇”事,时调艺人岂能视而不见?《谋杀亲夫景》是以苏州横径镇、渡家村发生的一件谋杀亲夫案为题材的时调。开头以[无锡景]曲调惯用的套语开场,接着唱王发才外出期间,其妻与恶棍石来生偷情。王发才回到家中,奸夫淫妇想出歹计将其谋害。《小丁香山歌》中,清末吴县流氓小丁香心胸狭隘,只因朋友小寿生不肯借给他八十个铜钱,便用七寸头插子搠死小寿生,因而被吴县老爷判处死刑。《张三侉子》唱发生在镇江的一件奸杀事件:李侯氏约傅大娘一同过江拾柴火,路遇侉子张益闯,张图谋奸污傅氏,傅氏贞烈不从,被张一刀杀死,尸首推在江边,后来张被拿获。《阎瑞生谋害莲英》《王莲英十二月唱春调》《莲英十二个月唱春》《莲英叹十声活捉老阿宝》《王莲英叹十声》《王莲英阴魂叹十声》《阎瑞生十叹》《五更调阎瑞生》《王莲英五更调》《阎瑞生花名》《阎瑞生在监牢叹十声》等众多时调,则是唱述民国以来最大的谋杀案——1920年阎瑞生谋害王莲英一案。

其他如《蒋老五侉侉调》《蒋老五叹十声》《蒋老五殉情》《蒋老五殉情唱春》《蒋老五叹五更》《蒋老五殉情五更》《蒋老五花名》等皆是以上海花界妓女蒋老五殉情为题材的时调。《陆根荣与黄慧如时调初会》《陆根荣调戏黄慧如》《李妈看破黄慧如陆根荣私情公报私仇》《陆根荣与黄慧如卷逃》《黄慧如探监(仿知心客调)》《黄慧如怀抱姣儿痛哭十声(仿栏杆调)》《黄慧如陆根荣哭五更》《黄慧如叹十六声》等时调则是对1928年上海发生的黄慧如与陆根荣主仆情奔案的唱述。总之,清末民初的社会新闻类时调及时选取轰动性的社会新闻事件为题材,体现出“尚奇”“尚真”的审美特征。

清末民初的社会新闻类时调还具有“尚俗”的特征,这主要体现在曲词的粗糙俚俗上。比如《火烧洋楼十杯酒镇江》:

一杯酒儿见红头,打死人儿就在三层楼,众百姓怎肯休,哎哎由,众百姓怎肯休。忙把银山领事府去,领事回个照不消,众人把洋楼烧,哎哎由,众人把洋楼烧。

二杯酒儿酒又清,红头一见作了惊,跑下金鸡岭,哎哎由,跑下金鸡岭。忙叫差人去探信,有人说他上南京,到底莫(摸)*清末民初印行的时调唱本大多刊刻粗劣,误字较多,括号内的文字系笔者所加,或据其他刊本所校,或据意所改(显而易见的错别字)。不清,哎哎由,到底莫(摸)不清。

三杯酒儿酒又酸,惊动城内文武官,忙把信儿传,哎哎由,忙把信儿传。城内淘外众百姓,家家户户把家搬,搬上过江船,哎哎由,搬上过江船。

四杯酒儿汗淋淋,宝盖山上去吊(调)兵,惊动易统领,哎哎由,惊动易统领。忙叫哨官代(带)上一枝(支)兵,扎在马路正当心,洋鬼子儿吃一惊,哎哎由,洋鬼子儿吃一惊。

五杯酒儿泪汪汪,洋龙抬在马路上,众百姓作了慌,哎哎由,众百姓作了慌。一心要烧天主堂,领事鬼子作了忙,搬到太古山,哎哎由,搬到太古山。

六杯酒儿正三双,一瞒光绪二瞒众亲王,瞒不过吴家榜,哎哎由,瞒不过吴家榜。上下轮船不来往,领事鬼子想到上洋,水路儿不通啇(商),哎哎由,水路儿不通啇(商)。

七杯酒儿七秋凉,电报局子作了忙,电报儿到上洋,哎哎由,电报儿到上洋。上海领事作了慌,忙把兵船吊(调)镇江,众人把心放,哎哎由,众人把心放。

八杯酒儿酒又新,一封文书到南京,制台发下兵,哎哎由,制台发下兵。兵船靠在招啇(商)局,忙叫委员问其详,不然动刀兵,哎哎由,不然动刀兵。

九杯酒儿酒又黄,一封文书到苏杭,道台作了忙,哎哎由,道台作了忙。正月初八到镇江,前护(呼)后勇(拥)把太古上,听我说短长,哎哎由,听我说短长。

十杯酒儿酒又凉,道台就把母亲丧,洋人泪汪汪,哎哎由,洋人泪汪汪。退任就把官来定,马路事欠(件)说不定,一心要回京,哎哎由,一心要回京。[3]

显而易见,整首时调无一字不鄙俗,无一言不浅易。时调语言的俚俗一方面与编者的文化水平有关,另一方面也与时调的文体特征有关。时调的编唱者大都是受教育较少的民间艺人或青楼歌妓等,其审美趣味固然与雅人深致的文人士大夫迥异。时调是一种以旧时识字不多的普通市民为主要接受对象的流行歌曲,过于文雅的语言无疑是对牛弹琴、夏虫语冰。

时调艺人编唱社会新闻类时调,既反映了时调能随时吸纳新题材、新内容的文体特征,又体现了时调艺人努力求新求变的创新思维,同时反映了他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热情和观照态度,反映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另外,这类时调还有一个显著特征,即具有独特的叙述艺术。

二、独具一格的叙述艺术

清末民初的社会新闻类时调,往往叙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能在较短的篇幅中将一个较复杂的事件叙述完整,特别是对同一社会新闻事件,往往能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地去展开叙述,叙述方式颇为灵活。

(一)言简意赅的叙述方式。

时调虽然因篇幅短小,不能像文明戏、京剧、影戏那样作大量枝节的渲染、铺排,但能将事件纲要清晰地勾勒出来,有着较为丰富的信息含量。清末民初的社会新闻类时调,尤能体现这一特点,如《蒋老五叹十声》:“想起从前泪纷纷,我老五从小苦伶仃。九岁就把爷娘死,举目无亲靠何人。第一叹来叹做养媳妇,养媳妇做人真正苦,多亏了公爹另眼看,伤心他一命早呜呼。第二叹来叹夫君,夫君爱赌不成人,倘若他肯勤俭把人家做,何必要我踏进了堂子门。第三叹来叹自身,轻颦假笑谝金银,黄连口苦心不苦,我老五命苦要苦煞人。第四叹来叹无锡人,无锡人小汪负义人,假情假意心肠变,奴好比孤雁落荒村。第五叹来叹罗炳生,罗炳生待我真多情,风月场中认奴知心客,轧朋友轧着个黑良心。第六叹来叹东洋人,东洋矮子是个害人精。罗炳生为卖东洋货,伤心他跳海命归阴。第七叹来叹灵前,灵台面前哭声天。连叫三声无回答,越思越想越可怜。第八叹来叹黄昏,黄昏痛哭到三更。梦中会见罗炳生,抱住了被头叫情人。第九叹来叹亲生,亲生儿子未成人。我欲寻个黄泉路,舍不得抛下我儿身。第十叹来叹完成,思前想后苦伤心。人活百岁总一死,黄泉路上会炳生。”(民国坊刊本)虽然篇幅不长,却将蒋老五坎坷的人生路简明扼要地勾勒出来:九岁父母双亡,后做童养媳,夫君爱赌贪玩,自己被逼踏进堂子,遇着恩客罗炳生,罗炳生因贩卖东洋货亏本而投海自杀,蒋老五为炳生殉情。该时调叙述事件较完整,脉络较清晰,信息含量较大,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总之,清末民初的社会新闻类时调,用简明扼要的篇幅,及时传唱着社会上发生的新闻事件,能够满足听众获取社会信息的审美需求和迎合听众猎奇的审美心理,可谓一种“另类的报纸”,这难道不值得我们关注吗?

(二)灵活多样的唱述视角。

通过对清末民初社会新闻类时调曲词的考察,我们可以发现一个显著的现象:对于同一题材,不同的时调编唱者往往善于从不同角度多方位地观照、叙述,因此出现了众多同一题材的系列作品。例如以阎瑞生谋害王莲英为题材的系列时调中,观照或叙述角度颇为多样化。

阎瑞生谋害莲英一案,发生在1920年4月23日。阎瑞生以乘汽车兜风为由,将王莲英骗至徐家汇郊区麦田处,与帮凶吴春芳、方日珊合伙将王谋害。后来,阎瑞生在徐州车站被擒获,审讯后,与吴春芳一同被判死刑。对于这一真实的新闻事件,时调艺人的叙述角度颇为多样化:

有以旁观者(编唱者)的角度来叙述的,如《莲英十二个月唱春》《阎瑞生谋害莲英》《阎瑞生花名》《阎瑞生五更调》等,侧重于客观叙述阎瑞生谋害王莲英的主要过程。且看《莲英十二个月唱春》:“打起小锣唱开声,唱一只小曲诸公听。不唱前朝古情事,单唱阎瑞生害莲英。正月里来是新春,表一表阎瑞生啥出身。震旦大学来毕业,谋财害命不该应。二月里来暖洋洋,阎瑞生到堂子里去白相。题红馆结识为恩客,借俚钻戒上赌场。三月里来是清明,江湾跑马赌输嬴(赢)。阎瑞生去买香滨票,当钻戒输得干干尽。四月里来蔷薇开,题红馆要讨钻戒还。逼得瑞生无主意,转念头想出恶计来。五月石榴是端阳,王莲英打扮好风光。手上钻戒照人眼,阎瑞生看见要出花样。六月里来伏中心,阎瑞生起下了黑良心。吴方帮凶来约定,销漒水麻绳买端正。七月里凤仙开得红,王莲英被骗去兜风。汽车开到徐家汇,碰着吴方两帮凶。八月里来是中秋,三个凶人齐动手。莲英唬得魂不在,跪在尘埃哀哀求。九月里来是重阳,阎瑞生动手要用强。麻绳套在头颈上,莲英一命见阎王。十月里来是冬头,阎瑞生畏罪奔徐州。徐州车站来拿住,脚镣手铐解回头。十一月里雪纷纷,阎瑞生解到新衙门。随后又捉到吴春芳,两犯同解沪军营。十二月里冷清清,沪军使提犯来审问。阎吴把口供来招定,西炮台枪毙问典刑。”[4]该时调以编唱者的视角将阎瑞生的身份,他与吴春芳、方日珊两帮凶谋害莲英的经过,以及莲英死后阎、吴两人被正法的全过程较客观地唱出来了,叙事较为完整清晰。

有以王莲英(或其阴魂)的口吻来叙述的(类似于中国古典戏曲中的“代言体”),或自述其不幸身世,或自述其惨遭谋害的过程,如《王莲英十二月唱春调》《王莲英叹十声》《王莲英阴魂叹十声》《王莲英五更调》等。且以《王莲英阴魂叹十声》为例:“第一叹来叹自身,莲英本是好出身,我父清朝为官宦,可算名门女千金。第二叹来叹父亲,我父本是旗下人,前清做过正左领,推翻清朝父丧命。第三叹来叹莲英,母亲养吾宝和珍,莲英死在瑞生手,母女相逢梦三更……叹罢十声要归阴,金鸡三唱天要明,母女今日来分别,永生永世不相逢。”[5]该时调中编唱者化身为遇害的王莲英,以代言体的叙述方式来唱叹莲英被阎瑞生、吴春芳谋害的不幸身世,拉近了与听众的距离,哀感顽艳。

有以阎瑞生的口吻来叙述的,如《阎瑞生十叹》,以自叹自悔的角度唱来,特别是《阎瑞生在监牢叹十声》一首,择取一个特殊视角,以阎瑞生在监牢中的特殊身份来写他在监牢里的感叹与悔过,角度较为新奇:“阎瑞生在监牢,叹上一声,叹只叹,贪顽耍败坏名声,坐汽车吃花酒,银钱用尽,眼看看,时不久,大难临身……阎瑞生在监牢,叹上七声,叹只叹,到徐州,无处安身,面又黄,饥又瘦,百般难忍,总不料英公堂,出了关文。阎瑞生在监牢,叹上八声,叹只叹,请律师,无用无能,到公堂来对审,难以辩护,那谋财害命案,供已成真。阎瑞生在监牢,叹上九声,叹只叹,王长发,不饶过门,今日催明日诉,公堂哀恳,关发审,英领事,快备公文。阎瑞生在监牢,叹上十声,叹只叹,引渡了,性命难存,西炮台,枪毙日,人人雪恨,请诸君,唱到此,仔思思论。”[6]

另外,有些时调竟让蒋老五与王莲英这对“同是天涯沦落人”的苦命妓女在阴间对唱,《王莲英蒋老五对唱唱春》《蒋老五王莲英阴间对口唱春》与《蒋老五莲英对唱十叹》等都在此列。譬如《蒋老五王莲英阴间对口唱春》:“莲英姐来做点啥,小花园里堂差忙,此地有啥恩相好,阴间路上出堂差。老五姐来勿瞎缠,啥人家堂差出得能个远,你死为仔恩相好,我死为仔金钢钻。金钢钻来害杀人,那里杀坯害人精,眼珠黑来金钢钻亮,谋财害命好伤心……千句怨来万句怨,只怨你我命运短,罗炳生是我知心人,阎瑞生是你对头人。莲英老五唱完成,奉劝诸君要归正,阎瑞生谋财伤性命,罗炳生亦是为恩情。”[7]该类时调虽然内容并无多少特出的地方,但构思巧妙,想象奇特,反映了民间时调艺人的创造性。

可见,对于阎瑞生谋害莲英一案,时调艺人注重从多个角度、以多种方式,且以多种曲调(如[唱春调][青阳扇调][十叹调][叹十声]等)来唱述,这亦反映了时调艺人求新求变的创新意识。其他如蒋老五自杀殉情案、黄慧如与陆根荣主仆情奔案等社会新闻事件,时调艺人也都注重展开多方位的叙述,此不赘述。

综上所述,清末民初的社会新闻类时调颇具特色与价值,其本身不但丰富了时调的题材,丰富了民间音乐、通俗文学、市民文学的宝库,而且能及时迅速地给听众提供社会新闻信息,满足其对社会问题的“审美需求”。另外,其独特的叙述艺术,更是折射出时调艺人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可资借鉴。

[1] 黄霖.时调中的清末民初世界[M]//汤一介,等.文史新澜.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3.

[2] 镇江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镇江市志[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3.

[3] 新刻火烧洋楼十杯酒镇江[M]//新鲜共和时调山歌元集,民国初石印巾箱本.

[4] 莲英十二个月唱春[M]//大美书局.最新时调大观.上海:沈鹤记书局,1941.

[5] 新编王莲英阴魂叹十声[M]//时调三十种二集:新出劝世文十种三集.上海:上海锦文书局.

[6] 新编阎瑞生在监牢叹十声[M]//最新时调西集.上海:沈鹤记书局.

[7] 蒋老五王莲英阴间对口唱春[M]//时调三十种二集:新出劝世文十种三集.上海:上海锦文书局.

猜你喜欢

洋楼老五镇江
On Modern Prose Trans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kops Theory—Take Selected Modern Chinese Essays for Example
赛珍珠:我在镇江有个家
我的镇江寻根之旅
远房的大姑妈
渔父·威尼斯水城
娘走了,妈还在呐!
裸背
镇江是这样调价的
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