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基于新闻场的传媒角色及其失衡
2014-04-08许雅
许雅
(上海外国语大学传媒学院,上海 200080)
新媒体环境下基于新闻场的传媒角色及其失衡
许雅
(上海外国语大学传媒学院,上海 200080)
布尔迪厄在《关于电视》中揭露了传统媒介阶段电视具有的反民主的象征暴力及受商业逻辑制约两个基本功能。基于《关于电视》一书,结合当下新媒体呈现的新特征,对其传媒角色及其失衡进行批判性分析。
新闻场;新媒体环境;传媒角色
1996年3月18日,布尔迪厄将经两次修改后的电视讲座内容整理成《关于电视》一书,揭示了电视在电子媒介阶段的本质。时至今日,我们看到技术的进步为通讯和传播领域的发展提供了契机,而传统媒介时期的新闻场概念亦被赋予了新媒体的特征。
一、隐性审查与收视率斗争
在《关于电视》中,电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两个功能——反民主的象征暴力和受收视率制约的他律性被布尔迪厄以去魅性的方式分析、揭露出来。
在布氏观点的基础上,电视新闻实质上可以被理解为,“象征暴力与商业制约下,受隐性审查影响的新闻场”。
1.“公车式新闻”——反民主的象征暴力
在当代社会,电视是一种暴力。布尔迪厄将其判定为一种双方都意识不到的,通过传播者与受众的合谋而实现的象征暴力。其后果是,新闻媒体选择、拷贝无关痛痒的公车式新闻,导致人们过分关注社会新闻而忽视政治新闻,最终扼杀公众的民主素养和公民意识。
2.“新闻场”——受商业制约逻辑制约的他律性
布尔迪厄把新闻界描绘成一个一方面独立运转同时又受其他小世界牵制的世界。用书中反复涉及的关键词“场”解释,即一个被经济场通过收视率加以控制同时又对其他“场”施加控制力的“场”。
3.“象牙塔”策略——建构奥秘性与自主性的新闻场
布尔迪厄认为,为了充分发挥出电视在表达公众民主诉求中的作用,应当采取集体协作的新闻生产手段。此外,考虑到传媒间存在强大的渗透力,其他文化生产场的研究有必要抵制这种渗透,保持其研究体系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二、角色重塑与新媒体的发展趋势
得益于新媒体的跨越式发展,当下传媒角色呈现出不断变化发展的态势。
一方面,新媒体的海量性为公众提供了前所未有的选择空间;另一方面,网络传播技术的互动性、移动化等特性更大程度上满足了受众知情、参与、表达等传播权利。
1.新媒体摆脱象征暴力的束缚,建构了一个相对纯粹的新闻场
新媒体的发展部分程度上化解了传统电视的象征暴力。若把传统电视比作“公车式新闻”的发出地,新媒体则是各种新闻资讯的集散地。据2013年中国网站最新排名监测,网站流量TOP 5分别为:百度、腾讯网、淘宝网、新浪网以及新浪微博,为受众提供了各种满足其多样化需求的新闻及商务资讯。例如,作为新闻门户网站的中新网,将新闻资讯分门别类为国际、军事、法制,金融、教育等方向,而不再总是散播千篇一律、骇人听闻的社会新闻。作为“有态度”的新闻网站——网易,更是把握当下流行的数字移动终端,打造了方便快捷的新闻App,及时提供了极具网易特色的要闻推送、图片浏览、跟贴盖楼、话题投票等功能,实现比电脑上看新闻更方便的优异体验。特别因其快速新闻、流畅体验及网友与小编间的犀利互动性评论而备受推崇,充分满足了受众手机新闻、娱乐、体育、财经、科技等资讯内容的多样化需求。
2.新媒体通过建筑象牙塔,维护了传媒的自主性
自主性是《关于电视》中反复提及的一个关键词。其必须抵抗住那些来自非自主分子的“特洛伊木马”,通过实践“象牙塔”原则来获得。其实,这也是贯穿于全书的根本思想——弘扬社会学家的批判反思精神,揭穿、撕裂带各种面具的蛊惑术,促进社会民主在正常轨道中驶进。
新媒体的传播特性使得每个网民不仅是信息的分享者、评论者,同时也升格为信息发布者。新媒体真正成为公众表达民主呼声的有力工具。比如人们可以通过微博、论坛等网络媒体互相批评、相互评判。通过这些科学工具、技术和方法的运用,评判双方可以坦坦荡荡地进行一切学术科学、人性伦理等各种命题的讨论。例如,2010年,学术“打假斗士”方舟子曾利用微博媒体,揭露了唐骏学历造假事件。而这场打假运动的导火索正是源于方舟子在微博上与网友的互动。正如钱钟书《围城》中的“克莱登大学”一样,原本默默无闻的“美国西太平洋大学”一下子变得妇孺皆知,成了假文凭的代名词。回望这次事件不难发现,微博在其中发挥了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最为关键的是,在这一过程中,公众也同样自由行使了参与、表达及监督权利。布尔迪厄在书中勾勒的“象牙塔”终于在新媒体环境下有了实现的可能。
3.新媒体营造了表达自由和媒介自律的公共空间
在传统媒介社会中,传播主导权还是为文化、传媒精英所掌控。服务于大众的传播内容需得到把关人的审核通过。以数字技术为依托的新媒体开辟了新闻传播的新平台。在这个平台中,颠覆传统媒体内容的全民DIY生产方式一方面改变了新闻报道千篇一律的同质化倾向;另一方面,那些现实生活中无法发出的民意也将顺利传播出去,一定程度上强化了传统媒体的自律性,促使传统的新闻报道返归到客观、公正的基础性原则上来。
从百度知道到新浪爱问,再到新近推出的热门网站知乎网,这些问答型网站抑或社区以其认真、友好、理性的氛围,均享有较广泛的受众。各行各业、五花八门的知识精英们通过将各自领域内的专业知识、见解毫不吝惜地传播、分享给受众,为高质量信息的传播贡献出各自的力量。
三、新媒体角色失衡分析
尽管新媒体为公众建构了相对纯粹、自主、自律的新闻场,但在其“去中心化”的光环下,例如,隐性制度审查愈演愈烈,“率”及较低的“入场券”现状依然常态化存在,传媒角色失衡的种种表现比比皆是。
1.新媒体酝酿着新的软暴力
新媒体的广泛普及似乎使得受众对媒体内容的生产享有参与权,但这并不意味着新媒体已然成为表达民主呼声的有力工具。相反,这种普及实则强化了“场”对受众的钳制,并使这种钳制更加隐匿。那些乐于抛头露面的知识派,凭借其丰裕的传播资本,总是无畏现身于各种经济、政治场,仿佛自己有某种能与之抗衡的力量。实质上,他们只是被操纵者,充其量只能扮演控制而又被控的双重角色。一个典型例证是他们在网络上进行言论较量时的暧昧立场。他们怀揣着普芸芸众生的意图,声称要渗透到场域内部,建起新的规则,扛起自由的大旗,但其真实目的不过是企图在权力场域中占据更有利的地位。
因其自身的软弱性与妥协性,他们通常会整体无意识地受制于象征暴力,并促成压倒性增长。总之,新媒体所提供的民主与个性化只是一种再惟妙惟肖不过的幻想,它带来了平民狂欢,但与此同时,更在酝酿新的软暴力。
2.收视率变点击率——“率”的商业逻辑无法改变
再精妙绝伦的媒体体验也无法掩盖“率”的商业逻辑。新媒体环境下,传媒更变本加厉地衍变成为技术及商业的合谋,显示一种传媒与经济场“互搭梯”式的寄生。
达拉斯在《传播: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盲点》中提出了著名的“受众产品论”观点。认为受众是特定媒体导向的消费者集合体。所以,一方面媒体将受众看作信息产品的消费者和大众传媒的市场,媒介的主要功能就是将受众集合,然后“打包出售”给广告商。当然,在将受众进行“打包出售”前,先要对其进行调查了解。麦奎尔在《受众分析》一书中,依据研究目的和受众观的差异,将其划分为三大类别,分别为结构性受众研究、行为性受众研究及社会文化性受众研究。其中,侧重于媒介接触、到达率等方面的结构性受众研究因与媒介产业紧密相关,在新媒体受众研究中应用最广。不过,即使是运用以技术为依托的新媒体作为调查手段,这种研究类别的主要问题依旧无法避免。比如对媒介商业利益的过分依赖。研究极大忽视了受众的个体价值,仅将他们作为利益价值的主要存在,当然还有商业利益的过分获取所造成的社会负面影响等种种问题。
而另一面,作为长期被同质化信息侵蚀的受众,企望猎获更个性化、为我独用的内容。新媒体环境下,徜徉在无穷无尽的产品海洋中的受众心理似乎已得到满足。事实上,这些千变万化的产品依然是事先组织好的,人们只是在更多安置好的产品之间选择而己。与零售商铺货相仿,置于最突出、易于被找到的位置的永远是那些符合广告商要求的,能为新媒体机构带来利益的信息内容。比如百度的竞价排名,它使得企业可以通过付费购买的方式,将自己的推广信息呈现在搜索结果的靠前位置。
更有甚者,一些由纯商业利益驱使的推广被指为“勒索营销”。央视曾曝出在百度搜索中排名第一的“我国癌症首席专家白希和谈癌症的治疗”的链接(中国抗癌网)被证实为虚假欺诈网站,这一爆料引发了公众对百度信息的真实公正与商业道德产生强烈质疑。
3.新媒体凭借较低的“入场券”激化起“表达自由”与“媒介自律”的对立
更高准入门槛的构筑才能捍卫知识文化场更高的自律性,这是布尔迪厄在书中反复提出的一个观点。对于新闻场而言同样如此。新媒体看似将处于数字鸿沟中“不幸一边”的阶层排斥在场域之外,蒸馏出所谓掌握网络新技术、享有丰厚新媒体文化资本的“精英”。但又引发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这些所谓的“精英”能够自由地表达诉求,就意味着新媒体环境赋予新闻场高度的自律性了吗?事实上,新媒体是大众传播媒介,其特征之一便在于参与门槛较低,能够掌握基础的计算机技能即可。此外,虽然新媒体唤起了人们自由表达观点的自觉意识,但在表达过程中个体的参与目的不同、主观能动性也不同。例如《关于电视》中就提到,一些人他们热衷炒作,惯于伪装成理性的卫道士去假意批驳,而另一些认知能力较低的人则随波逐流、盲目起哄,让新闻场域丧失了原本的公正性与客观性。可见,正是自由的表达导致了一批符号施暴者的猖獗行为,特别是在互联网环境中,看似正义的批判,实际上却成了多数派无意识的暴政,这绝不是我们所说的自律性。新媒体激起了“表达自由”和“媒介自律”之间难以平衡取舍的矛盾。
总之,新媒体的发展、普及的确为公众建构了相对纯粹、自主、自律的新闻场,但囿于隐性审查、率的商业逻辑等无法避免的种种问题,书中勾勒的“象牙塔”宏愿依旧难以实现。如何利用新媒体为大众服务,以实现表达自由与媒介自律统一下的一场平民狂欢,依赖于掌握科学知识、技术手段的文化精英的进一步探索。
[1]布尔迪厄.关于电视[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28,30,44,71
[2]时统宇.试论“电视知识分子”[J].现代传播,2003,(2)
[3]谈浩渊.快思手:电视媒介应该警惕的现象——读《关于电视》[J].新闻前哨,2011,(8)
[4]李剑欣.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角色比较[J].新闻爱好者,2010,(5)
[5]王淑华.以新媒体为特征的新闻场的实践与反思——对《关于电视》的现实性思考[J].新闻界2009,(5)
[6]丹尼斯·麦奎尔:受众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3,14
[7]康彬.新媒体时代的受众研究——由麦奎尔的《受众分析》谈起[J].新闻知识,2011,(1)
[8]曾素萍,潘艺鑫.新媒体的角色领悟[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1,(6)
[9]周旋.论微博客的新媒体特征[J].新闻传播,2010,(3)
[10]宋琳琳,刘乃仲.论网络媒体的使用与满足[J].新闻爱好者,2009,(6)
G21
A
1009-9530(2014)01-0108-03
2013-05-29
许雅(1989-),女,上海外国语大学传媒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