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写作型《文艺心理学》教学模式探讨
2014-04-08郭守运
郭守运
(华南师范大学 城市文化学院,广东 佛山 528225)
1997年我国高校扩招以来,大学毕业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如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大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能力成为大学教学改革的焦点,但是教学改革成效却不突出,改变陈旧的教学模式成为解决问题关键所在。以中文系《文艺心理学》为例,要想实现好的教学效果,必须破除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创新。而采用论文写作的模式,就是教学创新的手段之一。
一、论文写作型教学模式的现实缘由
现阶段,我国高校大多数课程的教育模式仍停留在单纯的知识灌输阶段,难以脱离 “赶鸭子”现状,也违背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现代教学理念,改革教育模式显得尤为迫切与重要。而十年来,教育部在“本科教学质量评估”中越加重视本科毕业论文这一教学环节。学生在撰写毕业论文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培养自我的独立思考能力与创新实践能力,但毕业论文毕竟只是作为学生完成学业的最后一项学习任务,而且由于大四学生普遍面临着考研、找工作等事情,也就难以专心于毕业论文的撰写,这样就造成了毕业论文的教学环节难以取得预期成效。尤其对于中文专业学生而言,尽管很多学科要求上交课程论文,但是论文写作的训练仍然不够,并缺乏系统性的训练,使得很多文科学生的写作能力这一专业基础技能缺乏,在竞争日益激烈的职场就缺失了本身的竞争力。学术论文写作的训练也是培养文科学生独立思考、具备科研修养的有效途径。因此,大学本科教育尤其是中文专业教育倡导以论文写作为中心的研究性教学模式探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紧迫性。
从实践角度看,以论文写作或其他途径进行的研究型教学创新,是课程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实现培养目标的现实需要。作为理论型的课程,《文艺心理学》一般是在大三下学期或者大四上学期开设的一门中文专业课程。这个时候的学生,对于文艺作品和文艺理论都有了一定的基础,所以可以采用逻辑性较强的研究性教学模式。倡导以学术论文写作为中心的研究性教学,即强调将论文写作与平时教学内容结合在一起,每个教学模块都需要进行学术论文的写作。教师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知识的指引者,教师在传授课程知识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撰写课程有关的论文,包括收集整理课程相关的材料,参考前人或当代学者的观点,要求学生提出自我的见解并学会撰写相应的论文,字数一般可以在3千到5千,教师在学生的写作过程中加以引导和理论提升。
从当前中文专业以及社会科学类专业所面临的社会需求角度看,采用研究型教学模式势在必行。我们当前所处的社会环境是一个以科技变革为主导的信息时代,科技的高速发展和社会文化的剧烈变革,使得学科和课程的实用性要求比任何时代都要强烈。“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学科和课程教学同样也面临着“不变革就淘汰”的残酷现实。为此,积极变革教学方式和手段,培养灵活多变、思维缜密、视野宽广、能力全面的高素质学生,是我们当前文科教学的主要任务。
二、论文写作型教学模式的创新价值
以学术论文写作为中心的研究性教学模式的提出,其重要性首先体现在论文写作对于学生能力的全面提升上。学生通过论文指导和写作可获得很大的收益,具体体现在:第一,学术研究能力的提升,论文写作需要收集、整理庞大的材料并将这些材料梳理成自己观念或论据,最后严格根据论文要求撰写完整的论文。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学术能力得到极大的提升,尤其是过程需要学生充分独立思考、发挥自己的创新思维,这些都是学术科研必不可少的素质修养。例如,在《文艺心理学》的“体验类型”的章节学习中,关于“缺失性体验”的研究,就可以激发学生对于自身情感体验的探索,并通过对所阅读过的文学作品的相关主题的回忆,撰写某位作家及其作品中的缺失性审美体验的学术论文,从而加深对于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第二,写作能力的提升。论文的撰写本身就是写作训练的一种,并且论文写作需要更加严谨的逻辑与简练的语言表达,长期的论文写作训练必然可以提升中文专业学生的写作能力。第三,拓宽中文专业学生的知识面,论文撰写需要阅读众多的书籍和资料,在阅读的过程中极大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这三方面能力的提升对于中文专业学生而言都是极具意义的。
其次,以论文写作为中心的研究性教学模式,还改变了学生被动学习的教学困境。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教师从教学主导者转变为引导者,而学生也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撰写论文学生具备极大的自主性并且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去选择论文题目。而在论文撰写过程中,必然需要收集、阅读大量的资料和书籍,这就保障学生不会在相应课程的学习上知识面的欠缺,同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所写论文的需要针对自己感兴趣的知识面向深层挖掘。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充分发挥了自我主动性与创造性,而在论文指导过程中师生之间的学术交流可以教学相长。
此外,以论文写作为中心的研究性教学模式的价值还体现在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的提升上。对于任何学科学生而言,从事学术研究,撰写论文需要借助独立思考和创造性意识,而现阶段我们衡量一个专业人才不仅仅停留在他具备多少的专业知识层面上,更多的应该看重其知识输出运用能力,甚至在运用知识的基础之上进行创造和发明。而论文教学过程中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精神、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这些都是学生提升知识运用能力必不可少的条件,而这也对学生未来的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文艺心理学》采用论文写作型教学模式的带动下,经过三年左右的实践证明,这种教学创新能够大幅提升学生的研究能力和理论表达水平,使得不少同学在保研、考研中获得较好的成绩,还有一部分同学因论文质量较高并在教师的推荐下公开发表,从而被香港中文大学、澳门大学等名校录取。
三、论文写作型教学模式的教学方法
现阶段,中文专业很多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都会有意无意地培养学生论文写作水平,一些是作为平时作业,另一些则是期末考核手段。同时,毕业论文的撰写也是一次很好的论文写作的训练。在这些论文写作过程中,学生获益匪浅,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也得到大大加强。但是仍存在着较大的不足,学生撰写的论文质量普遍不高甚至出现抄袭的情况以致学生在论文写作过程中个人能力提升不足。而出现这些现象最主要的原因便是以上的论文写作很多都是课程教学之外的考试或者作业,由于平时论文训练不足,再加上教师专注于课程知识传授忽略了对学生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面对论文选题的时候不知从何下手,而在写作过程中对论文的逻辑布局和写作语言都差强人意,并且面对学生上交的论文,教师私底下的论文点评也很缺乏,这样就造成了学生不懂如何写论文,写不好论文,论文写作能力难以提高的现状,更难以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提升个人能力。如果中文专业倡导以论文写作为中心的研究性教学模式,将论文写作摆到教学中心位置的话,这些问题将会较好地解决。可见,以论文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有很大的可行性。
首先,以教师为引导,将《文艺心理学》课程设置为十六个左右的教学模块,每个模块都设置三到五个左右的论文选题。这样,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从中选择一个题目,进行资料收集、文本阅读、理论选择、提纲拟定、思考提升最后论文写作的过程。一个学期,每个学生必须从十六个研究主题、每个主题三到五个论文选题共五十余个论文题目当中,选择其中不同主题的六个题目完成六篇格式规范、论点鲜明、论据完整、思路清晰的学术论文。这就是大学教育应该具备的一种精神和手段,从而避免“本科中学化、硕士本科化”的怪圈。大学教育与中小学教育不同,从教育对象来看,大学教育面对的是一群心智已经相对成熟的大学生,他们跟中小学对比已经具备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并且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看重自己学习的自主性跟独立性。以论文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避免了陈旧的灌输知识的旧教学模式,学生的自主学习跟独立思考得到很好的保证与锻炼。从教育目的来看。中小学教育面临着严峻的升学压力,而大学教育最终目的是培养社会有用人才,提升个人修养素质。以论文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强调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能力,尤其是学生运用知识进行创新和发明能力的提升,在这个过程中既是锻炼学生个人能力的有效办法,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具备良好修养素质的有效途径,也可为培养中文专业更高层次学术研究者奠定良好的学术修养基础。
其次,在论文写作型教学模式中,教师必须首先将相关的理论知识进行讲解和分析,同时在学生拟定写作思路和论文提纲时,积极加以引导促其观点创新,并且在论文完成后进行商讨和修改,并将其中较为优秀的论文及时推荐到学术期刊或学报上进行发表。在这一过程中,不仅学生自身要积极调动起来,教师自身也要不断革新自身的理论储备,不断进行学术创新,使得自身具备足够的理论素养来胜任学术指导的教学工作。目前,一些大学教育课程过度注重课堂教学,而很多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不够专注,课外没有相应补充知识,更别谈对知识的灵活运用。在这种“消极教学”过程中,学生极其被动,当然难以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旧有的教育模式呆板单调,教师成为知识传授的权威者,极容易扼杀学生的独立思考、创新思维,而教师也缺乏对自身理论体系的不断革新,难以真正做到“教学相长”。虽说教育改革由来已久,但旧有的教育模式未能打破,以论文写作为中心的教学创新模式便是一种新的尝试。
综上所述,不仅是《文艺心理学》课程的教学需要创新,当代高校的许多课程教学,都必须采取积极的、主动的教学改革和教学创新,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教育环境和社会需求。以学术论文写作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创新,不仅充分地利用课堂时间,甚至也将充分调动学生课后独立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从更宽广的层面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理论储备,因而不但是一种浅层学习向深层学习的转变,而且是一种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变革,更加是一种“消极教学”向“积极教学”、“知识教学”向“智慧教学”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