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移动学习”模式下的高校思政教育

2014-04-08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移动学习思政政治

杜 毅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团委,湖南 长沙 410205)

随着信息媒体技术迅速发展,探索在新媒体作用下开展当代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路径和新方法,已经成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正面临着的一个极具现实性而又亟待解决的新课题。我国教育部高教司于2001年12月发出了关于“移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项目立项的通知[1],我国高等教育技术协作委员会于2006年组织开展“移动教育工程”试点项目[2],这一系列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移动化”这一新型的教学理念已逐渐开始挑战传统教育。笔者试图以“移动学习”模式为切入点,结合目前的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状况,提出了基于“移动学习”模式开展高校思政教育的设想,并提供了相应的开展方法及相关建议。

一、“移动学习”模式内涵与相关技术的分析

(一)“移动学习”模式的内涵

“移动学习”一词起源于美国的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一个名为“Mobile Education”的研究项目。此后,许多的国内外专家和学者纷纷对其进行了相关研究,并对其发表了各自的学术观点。其中,比较权威的代表是美国Aleksander Dye教授在其论著《Mobile Education-A Glance at The Future》中提出的定义:移动学习是一种在移动计算设备帮助下的、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发生的学习,移动学习所使用的移动计算设备必须能够有效的实现学习内容,并且提供教师与学习者之间的双向交流[3]。这一定义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移动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模式,所体现出来的数字化、信息化等特点,基本诠释出了“移动学习”模式的内涵。

(二)相关技术分析

“移动学习”的开展必须依托移动学习终端的物质支持以及必要的移动网络的信息技术支撑。目前,国内外比较流行的移动学习终端主要包括了手机、PAD两类,根据PAD功能侧重点等差异,又可划分出掌上电脑、电子词典、学习机等类别。其中,以是否需要移动网络信息技术支持为界,笔者认为可将“移动学习”模式分为两大类:依托型“移动学习”模式与独立型“移动学习”模式。

1.依托型“移动学习”模式

依托型“移动学习”模式是指“移动学习”的展开过程中,必须借助移动网络信息技术支撑的学习模式。移动网络信息技术搭成“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数据网,学生在特定的网络平台上下载“移动学习”资源,并且能够及时把自身的学习情况反馈给教育者。这一类的“移动学习”模式体现出了“交互式”特点,提高了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的及时性与便利性。在我国,依托型“移动学习”模式使用的移动学习终端有:智能手机(如iPhone5s,三星GALAXYNote3,华为“荣耀”系列手机等)、平板电脑(如IpadAir,微软Surface系列平板电脑等)等,主要依托的网络平台有:学校门户网站、校园BBS论坛、网上即时通讯(如QQ、MSN、飞信、微信、微博等)以及网络视频公开课等。

2.独立型“移动学习”模式

独立型“移动学习”模式是指“移动学习”的展开过程中,不需借助移动网络信息技术支撑的学习模式。独立型“移动学习”模式目前在我国应用的比较广泛,学生只需要提前把学习资源拷贝到移动学习终端,大大地节省了因“移动学习”的开展而产生的移动数据流量费用,使“移动学习”不必受制于“移动网络”的覆盖限制,“移动范围”更为广阔。其缺点是无法进行“师生”间的交流,学生只能自行开展学习。目前比较流行的独立型“移动学习”模式使用的移动学习终端有:MP3(如SONY NWZ-B172F,飞利浦 Spark3等)、MP4(如爱国者U303,Ipod touch等)、学习机(如好记星 K5,读书郎N8便携学习机等)、电子词典(如卡西欧E-E300R,快易典EH1等)等。

二、“传统”思政教育的特点与目前所处的困境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等教育事业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我国历来高度重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从新中国建立至今,我国大部分学校普遍采取“以理论教育为主导、典型教育为重要方式、社会实践为基本途径”的三合一教育模式,在不同历史时期也取得了显着的成效,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随着历史的剧烈变迁,高校所面临的文化环境也在不停地发生变化。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也因历史和现实因素开始凸显问题。

(一)教学目标与社会发展需求脱节,教育手段和方法模式陈旧

从当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以及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过于重视理论的教学,从而忽视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因而导致思政教育在学生心中形成了“高,虚,远”的形象,其开展难度远远高于其他教育,学生不乐于参与学习。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还是停留在过去“单线型”的授课方式,严重依赖着课堂,传达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使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模糊,大多数学生在接受思政教育缺少了主观能动性。

(二)教学课堂缺乏师生互动与协作,教学成果与评价方式单薄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采取满堂灌输的方式,学生与老师之间缺乏交流和互动,学生之间缺乏合作,以致于学习的广度和深度都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学习的过程缺乏监控,学习的成效得不到客观的评价和检测。教育场所不断变化,传统方式很难获得连续的学习纪录。因此在学习结束后,组织者与教师只能通过一份学习体会或一纸试卷作为评价依据,难以展示教师的教学效果,也无法反映学生的真实学习效果。

(三)教学观念与教学环境参差不起,教学预想与实际成效不符

经济的全球化,社会生活的多元化以及网络通信技术的深入发展使学生接触的事物和信息更为复杂,学生的思想更加难以把控。传统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在这样的环境下,很难做到正确引导年轻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时常受制于环境的影响,导致教学预想的失望,达不到实际的教学成效。

三、“移动学习”模式在思政教育中的开展方法与相关建议

(一)改革教育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主动性

思政教学不一定要局限于教室中,教师也不应该只是握着书本枯燥无味地授课。高校可创建具有自身学校思政教育特色的网络课程并将其投放于校园BBS论坛等移动学习平台。学生可通过移动终端在网络上参与一系列的思政学习活动,如自学、讨论、实践活动、作业提交、考试及网上资源搜索、资料查询等。另一方面,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查询自己的思政课程学习记录,从而对学习起到一个督促和自我监督的作用。教师可通过移动学习平台,将图文并茂的思政学习课件与学生分享,积极营造双向交互学习氛围,这样不仅不会使学生的思政学习受到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还能帮助学生能根据自身的需求选择课程,让学生通过视、听手段获取教学信息,激发学生对思政教育的学习兴趣。

(二)利用网上即时通讯,促进教学的针对性

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可通过网上即时通讯开拓教师与学生平等对话的渠道,可以利用网上即时通讯工具实现思政教育老师与学生间“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沟通交流,针对学生的特征和困惑,有的放矢地进行引导,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到“对症下药”,从而改善传统思政教育中“大锅饭”教学产生的不良效果。再者,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者应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充分利用“移动学习”这一“新平台”把思政教育内容灌输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当中,潜移默化的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并同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三)注重学习过程体验,增添教学的趣味性

“移动学习”模式的学习过程在移动环境中会形成真实而具体的学习记录,高校思政教育者可以利用这一特点,改变以往教学中只注重学生学习结果而忽视学习过程的弊端,客观而全面地对自己的教学成果和问题进行评估和解决,同时以学生本位、教师本身的双视角看待学生在思政学习体验中取得的成绩、遇到的学习困难以及学生为解决困难而作出的反应,这能更加科学而全面的评价学生的思政学习效果。再者,随着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3G)的出现,通用的移动工具变得广泛和简便,“移动学习”模式的可操作性愈发强大,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可以在这一模式下,为学生搭建具有思政教育背景的体验平台,给书本上枯燥无味的知识赋予生动的体验,给原本“严肃”的思政教育增添一份趣味性。

(四)建立教师互联网络,提升教学的共享性

在现行的高校思政教育模式下,几乎全部采用的是“一对一”(一位教师对应教学一个班级)或“一对多”(一位教师对应教学多个班级)的教学形式。但是,虽然思政教育有统一的教学大纲或教学目标要求,但是,每位高校思政教育者的专业研究方向、学习经历、工作经历等是不尽相同的,在各自开展思政教学时会在同一问题解读上渗入自己独特的视角,而这些“隐性”的教学内容是其他思政教育者的学生无法学习到的。因此,高校思政教育可以在“移动学习”的模式下,建立教师间的互联网络,在传统的“教师座谈会”等基础上,搭建起更为便利和快捷的交流平台,并通过向学生开放相关的学习平台,为学生提供思政学习自主选择的同时,达到提升思政教学共享性的效果。

(五)有效利用校园网络,增强教学的实效性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要解决教育目标与社会发展需求脱节的问题,不能局限于教学大纲所规划的理论范畴,而要通过利用“移动学习”模式的方式,将关注领域延伸到更广阔的社会环境中来。学生以及教师的活动范围毕竟有限,我们必须借助网络更迅速、更准确地了解社会发展需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积极学习、使用移动互联网,加强信息收集,关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及实践的最新近的成果,关注学生了解的信息,访问学生关注的手机站点,结合就业发展趋势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现“三贴近”——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部门应加强对网络舆论的引导,确保正面舆论的主导地位,可以和校园移动公司合作,为学生订制校园手机报,在校园手机报中开辟一些针对国内外新闻时事、热点问题,校园新闻、学生关注度高的事件的栏目,并围绕大学生普遍关注的重大事件和思想认识上的热点问题,开设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特色的主题论坛,使学生能够及时在网络交流中获取信息,调动其主动性和参与性,让学生通过移动设备及时的参与评论,针对一些错误的言论适当地阐明科学立场和观点,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

[1]教育部高教司.关于“移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项目立项的通知[S].2001.

[2]关于开展“移动教育”工程的通知[S].教技协[2002]1号.

[3]Aleksander Dye. Mobile Education-A Glance at The Future[DB/OL].http://www.nettskolen.com/forskning/mobile_education.pdf,2001-10-04

猜你喜欢

移动学习思政政治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思政课“需求侧”
“政治攀附”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智能手机在大学生移动学习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云计算的移动学习平台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