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毛泽东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计划生育思想
2014-04-08贺全胜
贺全胜
(中共湖南省委直属机关党校,湖南 长沙410001)
我国是一个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占世界21%人口的社会主义大国。建国以后,人口压力一直困扰着我们党发展经济、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与实践。力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毛泽东针对当时人口猛增的状况,提出“实行计划生育,做到有计划地增长”的思想方略,制定了一系列方针、政策、措施,有力地抑制人口增长,这为我们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确立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开辟了道路,指明了方向。正确解读毛泽东20世纪50年代计划生育思想,有利于澄清社会上对“毛泽东不重视控制人口增长”的误解,也对当代中国坚持以人为本,实现人口增长与经济社会良性运行,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一、毛泽东五十年代计划生育的社会背景
毛泽东从人力资源优势在革命战争年代特殊历史条件下推动中国革命发展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出发,肯定了“中国人口众多,是一件极大的好事”,认为世界上“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都能造出来”[1]1512。但是,建国以后随着经济建设发展,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显露出来,毛泽东清醒地认识到“我国人多是好事,当然也有困难”[2]387。他的人口经济思想开始发生变化。当时我国人口状况是,1949年全国总人口54167万人,到1953年7月1日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时突破6亿,达到60193万人,比1949年增加6026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0‰。1956年全国总人口近6.3亿,比1949年净增8661万人,增加15.9%,而且以每年1000多万人的绝对量猛增,1957年人口自然增长率高达23.23‰。特别是1953—1958年城市人口出生率高达39‰。这种增长态势延伸直接导致了20世纪60年代初我国出现建国以后第一个生育高峰期,1962年人口出生率为37.22‰,1963年高达43.4‰,人口的增长率为33.33‰,为建国以来最高水平,并为1966-1977年每年递增2000万人口埋下了恶性膨胀的基因。面对严峻的人口压力,毛泽东率先提出了必须“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的基本策略。
他这一思想的社会背景,一是经济建设不堪人口重负,迫切要求实行计划生育。建国初期,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是头等大事,空前宏大的经济建设规模和以资源扩张为主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客观上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人多力量大,再一次形成国人的发展共识。事实上这不仅掩盖了人口增长潜伏的危机,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构成了推动人口增长的动因、依据和社会心理。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3]82。中国社会是小生产方式历史悠久并占统治地位的社会,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的自耕农生产的劳动密集型增长方式是主要的生产方式。这就决定了在这种生产方式下简陋的生产工具和粗放管理机制,并不对劳动力的劳动素质与生产经营技能提出过高的要求,即使当时孕育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萌芽的工商业诸如纺织、化工、矿山、简易机械制造等,也大都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生产设备和工艺落后,劳动力质量配置也并不严格。这就为大量富裕低廉的劳动力提供了广阔的劳动就业机会。这样,落后生活方式客观上默认并接受了社会人口增长。但是,“人多消费需要的量就大”[2]230。特别是在底子薄、生产力不能满足人们需要的情况下,自然就“形成了供应和需求之间的不平衡”[2]339。重要的是我国从1953年“一五计划”时期开始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国家有限物力财力“小饼”,不允许巨大的规模人口分吞。因而经济建设面临着难以承受的人口压力,计划生育问题现实紧迫地摆到了党中央、毛泽东面前。二是人口基数大和建国后人口死亡率下降是厉行节育的深厚的社会历史背景。我国人口隐患潜伏于18世纪,从清朝康熙、雍正时起实行“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摊丁入亩”政策后,就以每年25‰的人口增长速度进入指数发展时期,人口基数急剧攀升,刚性增长,跨跃亿人大关。1762年闯过2亿,1790年达到3亿,1834年高跳4亿,1919年足足5亿人。建国以后,人民政府高度关注人民的生活,提高医疗卫生健康水平,婴儿死亡率由建国前的295‰陡降为建国初的41‰,再降为50年代末的32.5‰。这样,历史沿袭下来的高出生率和建国后低死亡率两个基本因素共同作用,给经济建设带来了沉重的人口包袱,节育是必由之路。三是传统生育文化和全民节育意识淡薄,深刻地刺激人口增长,强烈挑战着毛泽东计划生育思想。中国历来是一个深受“人治”、“德政”、“仁义”传统文化熏陶的文明古国,有着浓厚的推崇人口众多、续香接脉、多子多福、人丁兴旺的世俗观念,人们必然地把人口发达与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内在地联系在一起,欣赏“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的历史气象。这种传统生育文化就促成了国人牢固树立“多生多福”难以收拾的社会习惯,要在短时间内让人们一下子实行节育,做到有计划地控制人口增长,恐怕是一件难事,而且要求国人普遍给予自觉配合人民政府的节育方针、政策和措施,更是难上加难,习惯了多子多福的人们很难接受和适应这种现实政策约束。当时国人的节育意识很淡薄,甚至根本就没有确立起来,要让历史上几千年延续下来的“多子多福”思想在建国后几年内根本上转变过来确是绝非易事,不仅农野村夫不理解不支持,就连城市工人甚至大多数深受过高等教育和有学养开明的知识分子也表示反对,仍然我行我素无节制地多生超生,以致拼命生育到养不起“散给别人”,也还是坚持要生育,给家庭、社会、国家带来了沉重负担,大概现在的“七兄八妹”的家庭就是那时候的社会写照。四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人口低增长率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现实经验反推着毛泽东笃力实行计划生育。毛泽东考察“二战”后英、美、法、德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人口出生率在5‰以下,甚至一些国家出现零增长,人口压力很小,国家能够有丰足的财力物力投入经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步子大,成效显著。针对发达国家情况,比较我国生育无政府主义状态,毛泽东批评我们“最不会管理自己,对于工厂的生产,生产布匹、生产桌椅板凳、生产钢铁有计划,对于生产人类自己就没有计划,这是无政府主义,无政府、无组织、无纪律”,这种“在生育上完全无政府主义是不行的,也要有计划生育”,中国必须“提倡节育,少生一点就好了”,号召人们营造“控制自己,做到有计划地增长”[4]45的良好社会氛围。因此,在我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人口众多的社会环境中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决定了实行计划生育迫在眉睫,人口非控制不可。这是关系到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现实问题。
二、毛泽东五十年代计划生育思想的主要实践
毛泽东计划生育思想是毛泽东人口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党人把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同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制定了计划生育的方针、政策和措施,形成了毛泽东计划生育思想。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和阐论社会主义计划生育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的创新与发展。
(一)率先提出“计划生育”、“逐步达到普及计划生育”、促进经济发展的科学论断
恩格斯指出:“人类的生产本身有两种,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即种的蕃衍”[3]2。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束后,毛泽东就率先倡导节育,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1954年12月27日,他召集国务院第二办公室(负责文教卫生)、卫生部、轻工业部、商业部、中宣部、全国妇联等单位负责人座谈节育问题,发表了“我非常赞成节育”的重要讲话。1955年人口猛增引起毛泽东高度警觉。是年1月,毛泽东批转了卫生部《关于节育问题的报告》,第一次以党的指示文件发出《关于控制人口问题的指示》,指出:“提倡节制生育,适当地控制人口自然增长率,使生育问题由毫无计划状态,逐步走向有计划的状态,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既定的政策”,第一次把计划生育上升到国家政策的原则高度,为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把它确立为基本国策提供了政策思路。1956年由毛泽东亲自主持制定《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规定,除少数民族地区外,在其他一切人口稠密的地区大力宣传和推广节制生育,提倡有计划地生育子女,使家庭避免过重的生活负担,使子女应受到较好的教育,并且得到充分就业的机会。他这一主张得到了党的“八大”的充分肯定,并在“二五计划”时期第一次把节育政策纳入到国民经济发展的五年计划。1957年2月,他在最高国务会议第十一次(扩大)会议讲话提纲中写道:“从六亿人口出发,节育”[4]11,并且在这次会议上公开赞同和支持马寅初“新人口论”的基本观点。1957年10月,他在八届三中全会上批评了“人类在生育上完全是无政府状态,自己不能控制自己”的局面,第一次在全党明确提出“计划生育”的科学概念和“逐步推广,逐步达到普及计划生育”[2]471的卓越创想,强调实行“节制生育”[2]469的政策,做到自觉有计划地增长人口。这是对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的重大贡献。即使“大跃进”经济建设中人民群众焕发建设社会主义的劳动热情,呈现“六亿神州尽舜尧”、“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山河铁臂摇”,“敢叫日月换新天”的豪迈气象,劳动力就业有了充分出路,甚至已显不足,但毛泽东此时也并未为激越壮丽的人海场面所动摇计划生育思想。这方面我们从毛泽东接见邵力子等人听取对“大跃进”意见的谈话明确提出“对计划生育,仍应实施”的观点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毛泽东对实行计划生育不改初衷。1959年底1960年初,毛泽东针对苏联政治经济学大肆肯定社会主义“人口迅速增加”,鼓励人口生育和“母亲生育万岁”,写下了社会主义生育也“总要有个限度,要有计划生育”的批语。正是由于毛泽东树立了控制人口增长的思想,才促成了1962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认真提倡计划生育的指示》。这是我国第一部比较完整权威的计划生育政策性指导文献。在此前后,毛泽东对计划生育作了一系列批示、指示,为后来党和国家推行人口节育政策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和节育思想基础。
(二)强调正确处理人口增长与经济建设的辩证关系
人口为经济建设提供了生产力支持,经济发展为人口素质提升奠定了坚实经济基础,二者互为条件,辩证统一。资料显示,人口增长速度高于经济发展速度,不仅制约经济发展,同时也会由此造成消费、升学、就业、就医、交通、社会保障等各方面困难,降低人均产量、人均国民收入和人民生活水平。20世纪50年代中期6亿人口,“如果每个人每年增加1元钱的购买力,全国人民的购买力就会增加6亿元,国家就必须相应地增加6亿元消费资料的供给”,虽然从1952—1956年我国工农业生产发展较快,“但是按全国人口计算的平均产量却增长得相当缓慢”。这时“我国消费资料的生产,平均每年大约增加30多亿元。扣除小量的储备和每年人口增长所消费的部分,可以用于改善人民生活的,每人每年只有4元左右”[5]35,而“我国人口平均每年增加2%左右,每年增长1000多万人,这是一个可观的数目,而我们的粮食平均每年增长3%左右,增长不大”[6]230。可见人口增长带来的巨大消费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因此,1959年4月,毛泽东反复强调控制人口,发展经济,狠抓农业,“我国是一个有6亿5千万人口的大国,吃饭是第一件大事”,“中国人口多,底子薄,经济落后,要使生产力很快发展起来,方法很多,其中重要一条是要搞好人口与经济之间的关系”[7]811。这就深刻地阐论了人口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建国初,人民政府在财政极其艰难的情况下,“拿出二十亿斤粮食解决失业工人的吃饭问题”,努力做好城市失业人员和待业人员的救济工作,帮助他们就业和再就业。同时“给小手工业者找出路,维持他们的生活”;在农村,“我们实行减租减息、剿匪反霸、土地改革政策”[2]242,拨款扶持农民发展生产,恢复国民经济。这就使国家财政这块本来就很小的蛋糕经过各方切割分流后,用于经济建设就微不足道缺失后劲了。尤其是“大跃进”后大批农业人口转为国家职工和城镇人口,更增加国家财政的消费支出负担。资料显示,1949年产业工人400万人,1957年国家职工为3010万人,占社会劳动者总数的13.05%,城镇人口为9949万,占全国总人口的15.39%,到1960年初国家职工猛增到5969万人,比1957年净增2868万人,几乎每年增加1000万人,占社会劳动者总数的比重提升到23.06%;城镇人口达13073万人,比1957年净增3124万,年均增加1000多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上升到19.75%,即每5个人中就有1个城镇人口。针对人口消费压力,毛泽东慨叹:“照这样下去,不得了”,中国必须“控制在6亿人口内”[8]461。因此,我们党不得不在20世纪60年代初采取计划生育、控制城镇人口和国家职工下放农村三大措施。这虽是权宜之计,但确实起到了缓解财政压力的作用,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经济建设快速健康发展。
(三)坚持群众路线,制定节育计划,积极宣传节育方针,确保计划生育稳步发展
计划生育是一项需要整个社会共同关心和热情支持的事业,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群众路线,动员和依靠人民群众才会有所作为。毛泽东指出:“要做到完全有计划的生育,没有一个社会力量,不是大家一起来做,那是不行的”[8]395。他这里的“社会力量”就是人民群众的力量。我们必须做到,一是制定切实可行的控制人口的方针、政策。主要是制定生育计划、生育胎次政策以及堕胎、绝育和优抚政策;全社会要严禁早婚,提倡晚婚优育,杜绝计划外生育;既要自觉自愿,又要有所约束;引导计划生育逐步走向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的道路。二是广泛开展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营造自觉计划生育的良好社会氛围。他指出:“计划生育要公开作教育”[2]471,从城市到广大农村各级党委应在干部和人民群众中宣传党的这项政策,使人民群众对节制生育问题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使计划生育成为社会自觉的行为。三是发展避孕药具生产,提高节育技术。他会见斯诺时说:“我们国家对计划生育应给一定投资,出点钱保护生产力是合算的,最好能制定一种简便的口服避孕药品”,而且规定“避孕药品器械不要收费”[9]8。他两次以天津为例阐论节育投资的益处。根据毛泽东的指示,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对避孕药具实行免费供应,送货上门,服务周到。同时,举办性知识、夫妻性生活和避孕方法讲座,提供安全可靠的节育手术。到1960年初,我国有100万育龄男性采取了节育措施,女性结扎手术约占节育手术的36%。四是必须制定人口发展“计划”和“规划”。他认为,“计划生育,也要来个十年规划”[2]471,即3年试点,3年推广,4年普及,“不要等到人口达到8亿、9亿、10亿的时候再搞计划就晚了”。五是优生优育,提高人口素质。尽管建国后到1957年,文化教育事业长足发展,但是人口素质总的说来普遍较低,“文盲大约占人口70%以上”[5]38。在这样一个文盲充斥的国家里是不能建设社会主义的。因此,必须大力发展文化教育卫生事业,积极防治各种疾病,加强儿童营养,提高公共医疗卫生健康水平;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由于坚持群众路线,计划生育工作深入人心,20世纪50年代人口增长率得到有效控制,尤其是城市出生率由建国初的39‰降为22‰,成效显著。
(四)建立和完善计划生育专门机构,加强计划生育工作的领导和检查
从有利于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的原则出发,建立和完善专门配套的机构,是搞好计划生育工作的组织保证。毛泽东1957年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议:“政府可能要设一个管理节育工作的部门”[4]23,以利于加强领导全国计划生育工作和提高节育技术水平。1957年中华医学会总会节育技术指导委员会成立,同年,毛泽东萌发了创建一个全国权威性计划生育领导机构——国务院计划生育领导工作办公室——的设想,但由于“大跃进”而被中断,直到1964年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后,这一领导机构才最终成立。1959年底国务院召开第一次全国城市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提出:“中央和地方都要成立计划生育指导委员会,具体领导这方面的工作”。这样,各省、市、自治区相继设立了专门机构,负责管理和监督计划生育工作,使之获得组织保障。1981年我国正式成立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统一管理和指导全国计划生育工作,地、市、县也成立了专门机构。正是在毛泽东50年代计划生育思想指导下,我国计划生育工作逐步走向政策化、法制化、制度化道路,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普及计划生育,全国少生2亿多人口,为国家节约抚养费数万亿元,控制人口增长取得较好成绩,极大地促进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三、毛泽东五十年代计划生育思想的现实启示
计划生育是千秋大业。毛泽东计划生育思想不仅对20世纪50年代我国实行计划生育,促进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和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大指导意义,也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确立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使计划生育工作成功地走上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道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科学世界观方法论和有益经验。
(一)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实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毛泽东指出:“我们作计划、办事情、想问题,都要从我国有6亿人口这一点出发,千万不要忘记这一点”[2]387。这就为我们从我国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落后的基本国情出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一是我国人口状况决定了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饱经沧桑的中国人民“除了社会主义,再无别的出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才能解决中国的一切问题,人民“只有联合起来向社会主义大道前进才能达到目的”[2]179,才能从根本上使人口众多的中国摆脱贫困落后,走向民主文明繁荣昌盛。20世纪50年代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以及“一五计划”期间提出劳动就业、统购统销、增产节约等一系列经济政策,60年代初实施经济整顿政策,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推行改革开放政策和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战略目标,都充分体现了毛泽东计划生育思想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指导意义。二是必须重视发展农业,保障农副产品基本供给。中国人口基本特征是农业人口多,“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的80%以上,发展工业必须和发展农业同时并举,工业才有原料和市场,才有可能为建立强大的重工业积累较多的资金”[2]400,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因此,他反复强调:“农业关系国计民生极大”,“农业搞好了,农民能自给,五亿人口就稳定了”,特别“要注意,不抓粮食很危险。不抓粮食,总有一天要天下大乱”[2]360。毛泽东农业经济思想仍然对当代中国具有重大现实指导意义。三是中国人口状况揭示了只能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之路。邓小平指出:“中国的现代化不同于发达国家。中国人口太多,要达到西方国家那样的现代化,不仅不现实,也达不到。所以,我们提出这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中国平均每人年收入达到1000美元,变成小康之家,这就是我们的目标”[10]55-56。忽视我国基本国情,就不可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二)积极发展生产力,繁荣经济事业是缓解人口问题的最根本路径
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发展决定人口增长,“经济条件归根到底制约着历史的发展”,它“构成一条贯穿于全部发展进程的红线”。毛泽东从马克思主义人口基本原理出发,揭示发展经济事业是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根本途径。他早在延安革命时期就提出了“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方针,有效地处理好解放区人口、经济和革命的关系,保障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国后巨大的人口压力迫切要求发展经济。为此,他反复强调调动一切力量把国民经济搞上去。他力图通过发展经济来解决庞大复杂的人口问题的思想,为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的思想,不仅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方法论指导,而且先行做了有益探索,积累了宝贵经验。一是发展经济是硬道理。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是发展经济,解决中国人口问题同样依赖于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强大的综合国力。二是坚持生产与消费相适应的原则。人口是生产与消费的统一体,只有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相协调,才能保持积累与消费的辩证统一,才有利于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三是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充分利用我国丰富的人力资源,开拓国际市场,走向世界。这是缓解我国人口压力,对人类发展做出贡献的重要路径。今天,我国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就是发展我国也贡献于人类的科学方策。
(三)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依法推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美丽中国、民生中国、幸福中国
从长远说来,依法实行人口、经济、资源、生态环境良性运行协调发展,是功在当代造福千秋的方略。高素质的人、丰富的资源、优美的自然环境是经济建设和人类健康发展不可缺失的重要条件。我国历史上实行资源型发展模式和粗放增长方式使自然力渐次式微。我国人均资源拥有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并且随着人口持续增长而锐减,耕地、森林、草地、淡水分别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5、1/6、1/3、1/4。建国初人均耕地2.7亩,80年代1.5亩,现在不足1.1亩,而且到20世纪60年代每年以1400万人口增速,到20世纪90年代耕地却以每年1500万亩递减,呈二律背反状况,相当于一年要出生四个半新西兰人口,同时消失两个青海省的耕地面积。我国要在人多地少、底子薄的基础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比起耕地供养人口之比为13:1的美国,28:1的加拿大,48:1的澳大利亚,该是多么艰难!大自然无私奉献大量原材料和能源,而经济社会发展回报自然竟是土地沙化、大气污染、生态环境破坏。因此,毛泽东从我国经济社会长远发展原则出发,有远见地说:“依法走计划生育之路,走持续发展之路”,“必须十分节约地使用我们宝贵的物质资源,力戒浪费”[1]1188。尽管20世纪50年代计划生育还不能像今天这样发展成为法制化、制度化、政策化的社会行为,当时中央、省市制定的人口出生率和增长率目标、规划、措施对人们生育行为约束力也极为有限,但在当时来说确是力排阻力竭力而为了,客观上树立起这一思想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提高计划生育工作的政治地位起到了“先期准备”的基础作用。20世纪70年代毛泽东发出“人口非控制不可”的号召,将人口增长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纲要,制定“晚、稀、少”政策,全面展开计划生育工作。1971年恢复国务院直属计划生育机构,加强了对这一工作的领导。1978年提出“提倡一胎,严禁二胎,杜绝多胎”、“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政策主张,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正式确立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不仅使毛泽东计划生育思想以“基本国策”的法律形式获得了贯彻落实,而且在实践中日益完善地走向了社会主义计划生育的法治化制度化道路,极大地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实践证明,计划生育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基本人口政策,对缓解人口压力问题做出了重大贡献,也是实施依法治国和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绽开的奇葩异卉,极大地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美丽中国、民生中国、幸福中国。社会上那种认为“毛泽东不重视计划生育”的误解,也就由此破译密码,不解而释,道在其中了。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的讲话[C].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5]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汇刊[C].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6]周恩来.周恩来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230.
[7]毛泽东.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811.
[8]顾龙生.毛泽东经济年谱[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
[9]毛泽东接见斯诺时的谈话[C].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8.
[10]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