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生自我教育力的现状及教育对策
2014-04-08陈晓清
陈晓清
(闽南师范大学 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福建 漳州363000)
自我教育力是指个体为了适应社会生存与有利于自身发展需要,激发、推动、调控、运行、维持、转化各种自我教育活动的教育合力[1]。每个人都蕴藏着丰富的自我教育力潜能,但各阶段表现形式、发展层次及基本特点各不相同。师范生的自我教育力是师范生激发个体内在动因、促使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综合能力及素质,直接制约着师范生自我教育的成效。目前有关师范生自我教育力的研究还缺乏必要的理论探讨及实证分析,为此本课题以问卷调查结合个案访谈的方式,对高校师范生自我教育力的现状进行了初步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培养师范生自我教育力的教育对策,以期为培养高素质的师资人才提供新的思路。
一、高校师范生自我教育力的现状调查
从师范生对自我教育力的认识、自我教育意识及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状况等几个方面设计调查问卷。随机抽取福建省内三所师范院校各个专业(大一新生除外)的师范生,在一学期内发放问卷536份,获得有效问卷520份,有效率为96.8%,个别访谈对象为本校生物科学专业和外语专业各10名师范生。调查结果及分析如下:
(一)成才标准多样,成功归因狭隘
师范生力图通过加强学科知识积累、辅修第二专业、考研、考资格证、参加社会活动等途径提高自身综合能力,以应对社会发展对多元化人才的要求。当问及“你认为衡量师范生成才的标准最重要的是什么”,有75%师范生选择了“稳固的知识结构+扎实的业务能力”,选择“高学历”或“有各种资格证书”的占20%,仅有5%的学生选择“较高的品德修养”。由此可见,师范生成才意识强烈,成才标准较为多样,但忽视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德的重要性,这对于培养师范生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是极其不利的。关于影响个人成功最大因素,有19.2%的师范生选择了“自身素质”,选择“集体的影响”仅有12.4%,将成功归结于“家庭背景”或“社会环境”影响的却占了68.4%,成功归因过于狭隘,投机意识及依赖心理较为严重。
(二)认同自我教育力,自我教育指向性偏差
自我教育力是通过自我教育活动得以实现的。师范生既是自我教育的主体,也是自我教育的客体,借助外在的媒介或手段,确定教育目标、制定教育计划、实施教育方案及自我评价,以实现“现实自我”向“理想自我”的转化。师范生对于自我教育力的认同感比较强,认为自我教育力在个人成长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与“有一定作用的”占了90.8%,仅有9.2%表示“作用不大”与“说不清”;约有93.5%师范生将加强自我教育力培养的动因归结为自身发展的需要,表明师范生已经认识到自我教育力对个体成长的重要性;但有69.2%的师范生认为自己的自我教育力“较弱”,主要原因是“教师引导不足”(30.2%)、个人学习能力不强(18.5%)、家庭教育欠缺(23.4%)、教育环境不支持(27.9%)。可见师范生自我教育力的指向性有所偏差,将培养自我教育力的客体指向于外界因素而不是归结自我培养与自我塑造。
(三)自我教育意志力薄弱,自我教育能力发展不均衡
师范生虽然具备了自我教育动机,但知行不统一,自我教育意志力薄弱,仍然有学生无法乐观、理智地独自应对困难。例如,当问及“遇到挫折时,你会怎么办?”,有44.6%学生选择了“求助于师长、同学或朋友”,16.8%的学生表示要“努力面对”,16.8%是“顺其自然”,还有21.8%是“逃避”和“不知所措”。自我调控力方面,有62.8%师范生认为自我调控力“较差”,仅有37.2%的师范生选择“一般”和“较强”;在个案访谈中,师范生也表示,自我激励不足和自我调节能力差是制约自我教育力实效的重要因素。
绝大多数师范生有较为明确的职业发展规划,其中,有79.2%的师范生职业定位是“中小学教师”,14.6%为“自主创业”和“国企或私企”,只有6.2%学生表示“很茫然”或“没有想过”。而在自我学习能力方面,多数师范生表现欠佳,习惯于被动接受教育,有68.8%的师范生认为自己“不能独立获取、吸收和应用知识”,即使是在实用目的支配下进行自我学习,也难以保持持久的主动性与能动性。总体来看,师范生虽然具备了一定程度的自我教育能力,但各方面能力发展不均衡,综合水平不容乐观,有相当大的提升空间。
二、培养高校师范生自我教育力的教育对策
(一)多重导向,建立积极的自我发展观
面对泥沙俱下、良莠并存的社会行为和价值观念,高师院校要坚持正面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并重、自我教育和群体教育并存、个体需要和客观现实统一的多重导向,帮助师范生建立起积极的自我发展观,有的放矢地将师范生自我教育发展引入理想的轨道,具体途径有:(1)加强理论指导。高校应引导师范生认识极端个人主义自我观的危害与缺陷,学会质疑、选择、反思、纠正、克服“小我”的思想倾向,排除外界不良环境因素的干扰,使自己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状态。(2)明确价值取向。在尊重个人价值的基础上,引导师范生将贡献的必要性与索取的合理性、承担社会责任与享受应有权利有机地协调起来,明确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关系,形成符合社会主旋律的核心价值观。(3)注重目标激励。强调引导师范生全面、客观地分析社会现实,把握时代发展脉搏与个人发展需要之间的关联,克服盲目、片面的成功归因观点,增强自信心,以正确的奋斗目标激励自我努力。(4)掌握正确方法。引导师范生学会将自我教育与他我教育的方法及途径有机结合,取其之长,补彼之短,加强个体的自我约束、自我改造,并充分利用群体的教化及帮扶作用,开辟适合自己的成长方式。
(二)隐性教育,强化自我教育意识
师范生自我教育意识形成初期极易受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和集体意志的无意识影响,表现为自我体验的复杂性、情境性和多样性,单纯的说教与灌输收效甚微。因此,应该将自我教育意识的养成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以潜移默化的“隐性教育”强化师范生的自我教育意识。具体方式有:(1)言传身教。教师是自我教育乐队的总指挥,以其丰富的学识、娴熟的教学技巧、高尚的思想情操影响着学生精神世界的建构。教师要严于律己,不断培植和完善自我教育意识,合理处理自我教育与他我教育、依附心理和独立意向的辩证关系,塑造人格魅力,为学生树立起鲜明、具体的自我教育形象,促使学生“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2)营造氛围。教师应善于开发和利用校园环境的积极因素,创造符合时代主流的价值观念体系和努力向上的大学精神风貌,寓思想道德与主体意识教育于日常生活、学习、学术交流、文娱活动、志愿者活动等过程,使得自我教育意识的培养无处不在、无时不有。(3)情感体验。“情通则理达”,只有当情感体验与理性认同相契合时,才能激发师范生加强自我教育的体验,产生正向的心理力量,促进自我认知水平的提高,将自我教育动机从自发状态转向自觉状态,为自我教育意识的形成提供动力。
(三)循序渐进,锻炼自我教育意志力
师范生的自我教育意志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要经历一个循序渐进、不断打磨历练的过程。具体途径有:(1)认识自我。要引导师范生借助多种形式与渠道,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既要分析自己的先天性优势,也要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既不自欺,也不自卑;在自我纵向的比较中发现正在逐渐成长的自我;从众人的评价中间接判断自我、合理定位“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2)心理调试。引导师范生掌握适当的心理调控方法是极其必要的。例如,学会适度宣泄不良情绪,缓解压力;学会积极的自我暗示和自我安慰,不妄自菲薄,也不忘乎所以;能辩证地看待自己的得失成败,顺境时不张狂不沉迷,逆境时不气馁不颓废,始终保持着乐观、清醒的心态;遇到挫折时要善于转移情感和精力,去做一些积极有益的社会活动[2];当心理负荷过重,无法自我排解时,可以求助于专业的心理咨询人员,以有效地应对心理问题,保持心理健康。(3)克服惰性。当确定某一转变目标之后,就必须以坚强的意志力来实现和维持这种转变。要指导师范生摒弃寄希望于运气或家庭背景的投机意识,树立努力奋斗提升自我的教育观念;面对诱惑,努力克制,不迁就自己、不借机助长自己的惰性,将注意力集中在学习目标上,有意识地训练自己的自制力和自觉性;利用班集体舆论导向形成的无形力量,监督、约束师范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意识,使之内化为坚强的自制力。(4)实践训练。师范生制定好行动计划之后,还要在实践活动中加以练习,才能转化成思想观念,为提高自我教育意志力创造条件。例如,到中小学参观、教育调查、教育见习等,加深对中小学教育实际情况的了解,克服脱离实际、眼高手低的弊端;召开各种辩论会、研讨会、知识竞赛、主题班会等,交流各自心得体会,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四)拓宽渠道,提高自我学习能力
师范生要积极探索适合自己特点的自我教育与他我教育相整合的模式,提高自我学习能力。(1)合理规划。自我学习能力的提高是一个包括计划、准备、目标、策略、实施、反馈、调整、改进、完善和总结的系统化过程。师范生应根据自身情况,结合师范教育要求及职业规划,制定中长期与阶段性自我教育计划,目标要明确具体、有可行性,实施步骤要合理、可调整、可检查。(2)同化效应。通过轮流担任副班主任、见习辅导员、督导队员、新老帮扶等方式参与班级管理;利用校友访谈、学长论坛、优秀师范生先进事迹等方式搭建群体教育与励志教育的平台,以强烈的感召力和说服力激起师范生情感共鸣和进取精神,发挥学生教育学生、学生影响学生的榜样效应。(3)学业求助。自学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无法解决的问题或难以逾越的鸿沟,师范生应学会向师长、同伴等寻求支持和指导,以尽快战胜困难,走出困境。(4)教学研究。“教师即研究者”、在“做中研”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界的共识。每一位即将投身于基础教育的师范生应该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育情境,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自己的学习状况,发现新问题,觉察新矛盾,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不断提升学习水平,把解决实际问题作为研究的出发点。(5)利用资源。除了教科书、指导教师以外,师范生可利用的资源还有很多,例如其他同学、附近中小学的教师、教研员等无形资源,各种专业期刊、学术会议、图书馆、互联网等有形资源。师范生应充分开发、合理利用各种资源,从中汲取新思想、新观念、新知识,拓展视野,丰富知识面,提高学习效率,满足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师范生自我教育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的、长期的过程,需要综合内外部因素,调动起各方面积极力量,才能不断发展和完善师范生的自我教育力,促进师范生综合能力及素质的提高,从而更灵活地应对知识经济时代对教师专业化的要求。
[1]韩永红,邵青山.论自我教育的文化功能及自我教育力[J].当代教育科学,2011(7):63-64.
[2]杨欣虎.学风建设中学习意志力的培养[J].中国高教研究,2008(3):7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