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图片与影音资料于外国文学多媒体教学课件
2014-04-08黄猛
黄 猛
(河池学院 文学与传媒学院,广西 宜州 546300)
在汉语言文学、新闻学、文秘和汉语国际教育等专业和方向中,外国文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这门课程在全国高校中也是一门很传统的课程。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高校教育改革的发展,这门传统课程在素质教育中也日益受到重视,讲授这门课程的教师也因此意识到自己责任的所在,正如一位学者所指出的——外国文学教师有责任用人类最优秀的作品启迪学生的思想,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1]但是,教学改革的深化不断地挤压这门课程的课时,加上传统授课方式的一些局限,所以传统方式下这门课程的教学往往难以达到很理想的效果。而今天多媒体的普泛应用可以说为改善这种状况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契机。笔者拟就外国文学教学中的多媒体应用方面粗略地谈些肤浅的认识。
一、运用图片与影音资料凸现多媒体的优越性
曾有人认为多媒体的应用省去了教师板书的时间,增加了课堂教学的容量,并因此觉得这很好地体现了多媒体辅助教学相对于传统教学方式的优越性,因为它缓解了课程知识容量与课时之间的矛盾。[2]笔者以为,这种观念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并没有真正把握到课堂教学中的多媒体应用的优越性。至少就外国文学的教学来说,这种观念是有偏差的。对于外国文学教学中的多媒体应用的优越性,应该先着眼于这门课程教学的形象化特点,然后再结合多媒体的“多”功能即图、文、声并茂,视、听效果兼备等特点来好好把握。当我们将这两者理解好了之后,我们将不难发现运用图片与影音资料于多媒体课件中以辅助外国文学教学时,其优越性即增强形象化教学效果是多么的显而易见。
外国文学课程不仅包括文学史方面的知识,而且也涵括了文学作品的阅读与理解,而其中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尤为重要,它是整个外国文学教学最基础的部分。不管是对作品的阅读还是文学史知识的教学,都必须立足于形象思维的展开,这是由文学作为形象思维的艺术的特征所决定的。文学作品所展现的形象,由于其介质是语言文字,基本上无多少直接可感性,因此,文学作品的接受者需要借助想象来获得对文学形象的感知。学生作为文学作品的一种接受者,由于其自身生活阅历及知识水平等方面的局限而使得其在理解文学作品所需的相关知识及生活经验积累等较为有限,这就使他们难以充分储存表象,因此在阅读文学作品时他们再造出来的形象往往不够真实和深刻。在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借助相关的图片和影音资料,对于帮助学生把握文学作品所呈现的形象将起到事半功倍之效果。根据美国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的实验报告,人类获取的信息有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①关于赤瑞特拉的心理实验内容转引自何克抗《多媒体教育应用的重大意义及发展趋势》(《现代远距离教育》1997年第1期)。由此看来,多媒体教学中借助图片与影音资料,对学生获取知识及提高理解能力是大有助益的。
多媒体辅助教学中应用到了图片与影音资料之后,可以说,这种教学才开始较好地体现出其优越于传统教学方式之处。在外国文学的教学中,这方面尤其明显。外国文学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课件中的图片与影音资料,一方面可帮助学生把原本理解模糊的形象变为一个清晰的印象。例如,在接触但丁的《神曲》时,由于缺乏基督教信仰的传统,学生们对《神曲》中的地狱及有罪的灵魂所受的惩罚的描绘方面所感知到的形象是比较模糊的。比如说,作品将地狱形状描绘成一个走廊,九个圈子,上面的圈子较大,愈往下愈小,直达地心。译者序也往往介绍地狱形似一个大漏斗。但是学生们要在脑海中把这些描绘和介绍变成具体可感的形象,往往觉得很困难,而且得到的形象也不很清晰。又比如说,对于地狱里那些生前易怒的灵魂所受到的惩罚,作品中的描写是——“那池沼里有满身泥泞的幽魂,大家都赤裸着,脸上带着怒色。他们在互相殴打,不单用手,而且用头,用胸膛,用脚;用他们的牙齿互相撕成片片。”[3]54这些文字虽然很生动,但学生们在头脑中将它们变成形象时,这些形象往往也极易混乱不清。然而,只要我们将前人所绘的经典图形与前人所制作的经典影音资料或画面在多媒体中一一呈现出来,其形象化效果应是无需多言的。
外国文学教学中的多媒体课件运用到图片与影音资料在另一方面还可使学生们对作品相关内容的形象化理解进一步加深,从而巩固他们对相关知识的记忆。例如,在学习到《堂吉诃德》这部作品时,学生们凭着对作品中那些夸张与幽默的描述的理解,已能较好地把握主人公堂吉诃德这一充满悲剧色彩与喜剧色彩的人物的双重性格特征及其意蕴。如果在多媒体课堂上教师不失时机地将堂吉诃德大战风车、冲入羊群、解救囚犯等经典场面的图片与电影片段呈现给学生们,他们将更能铭记其所理解过的知识。
二、运用图片与影音资料以合理选择为上策
在外国文学教学中应用到多媒体的时候,虽然在其中运用图片与影音资料有助于学生更加形象化地接受外国文学知识,但是过量地运用或不恰当地使用都有可能造成适得其反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在选用图片与影音资料的时候,能做到恰如其分和适可而止方为上策。依笔者拙见,以下三个出发点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第一,以“量体裁衣”方式来选取图片与影音资料。外国文学这门课程涉及面广,内容庞杂,名家名作浩如烟海。当然,教学大纲也没有要求学生全盘了解所有的外国文学知识。但是即便如此,教学大纲中要求学生掌握的外国文学基本知识,仔细罗列出来也是颇为可观的。这些知识中,涉及作品的占绝大多数。因此,这些知识在多媒体辅助教学中可利用图片与影音资料以加强形象化效果的比比皆是。在利用多媒体来展现图片与影音资料予以辅助教学时,对图片与影音资料的选取不妨依据教学大纲而采用“量体裁衣”的方式。这就是,当涉及概述性的一般知识时,选用一些简单图片(或者不用亦可),而当讲述到重点作家作品时,在简单图片之外可再适当增加一些影音资料。另外,在解析不同重点作家的代表作时,还可依据其体裁属性择用不同介质的图片与影音资料。比如在讲解诗歌作品时可运用配乐诗朗诵的片段或画面,在讲授戏剧作品时可放映戏剧录像片段,在分析小说时可播放相关的影视片段。
第二,忠实于原作为最基本原则。很多外国文学的经典作品都被改编并拍摄成了影视作品,有的还不只是一个版本。这就为外国文学教学中的多媒体应用在图片与影音资料的选用方面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但是多媒体课件在选用它们以辅助教学时,只有那些完全或几乎完全忠实于原作的影视作品才对教学起很大的教学辅助作用;而那些与原作差距较大或者是戏仿之作的影视作品,在被用作辅助教学之用时是收效甚微或者有可能效果是适得其反的。例如,有两部都是由十九世纪俄国伟大作家托尔斯泰的代表作《战争与和平》改编而来的电影,一部是由前苏联的邦达尔丘克导演的,几乎完全忠实于原作,另一部是美国的金维多导演的,与原作差距较大。同样是由托翁的同一代表作改编而来的这两部电影,应用到多媒体课件中作辅助教学时,几乎完全忠实于原作的邦达尔丘克导演的那部能极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原作所展现出来的作品主题、人物形象、俄罗斯民族精神、托翁的艺术成就等,而与原作差距较大,甚至是某些地方有失真之处的另外一部,对于学生理解原作精髓方面所具有的价值几乎微不足道。
第三,“洋为中用,古为今用”方不离育人宗旨。在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时,我们也不能离开教书育人的办学宗旨。因此,在选取图片与影音资料作为外国文学课程的多媒体课件材料以作辅助教学之用时,我们应该让教书育人理念始终伴随着整个过程。外国文学教学作为整个国民素质教育的一个细微的环节,要真正符合这样的目的,就必须遵循长期以来这样的一个良训——“洋为中用,古为今用。”
当今时代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已经成了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当务之急。今天的中国大学生所经受的各种冲击比以往任何时代的都要突出,因此,他们当中产生的各种心理问题也比以往的明显得多。在这样的情况下,在心理学课程之外的其它各门课程教学中适当地利用相关现象做一些心理疏导,也许也有助于心理健康教育。在外国文学课程的多媒体课件择取图片与影音资料时,可适当地往这方面去考虑利用。例如,对于莎士比亚的著名悲剧《哈姆莱特》的教学,多媒体课件在展示主人公哈姆莱特的形象时,不妨作进一步的设想:几百年前,即使贵为王胄的哈姆莱特也面临着心理困惑而孤苦无助。此情此景,可启发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我们生在今天,比他幸运多了!(言下之意:有心理障碍而接受心理干预的帮助,不是什么羞耻之事,而是一种幸福。)
三、师生共同参与搜集和利用图片与影音资料
教师虽然是多媒体课堂的主要设计者和讲授者,但是在教育改革发展中不断强调以突出学生为主体的要求下,课堂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参与性的表现又往往与其平时课余时间对课程知识的关注与兴趣密切相关。传统文学课程教学中,学生课内主动性的参与是依托于其课余对作品的预先阅读的。多媒体应用的外国文学课堂除了继续保持传统课堂的这种依托,还可以将课前的一些准备工作交付给学生,进一步激起其求知的兴趣。按照多媒体课堂的特点,外国文学课程的课前准备工作可交付给学生的部分不外乎就是由其搜集部分图片与影音资料,在经过分析和择取之后,提交给老师。老师再结合自己所搜集到的资料,与学生所提交的资料进行整合,最后运用到课堂上。这样一来,多媒体课堂也让学生体会到一种成就感,自然会加深他们的兴趣。
学生在搜集和分析图片与影音资料的过程中,其学习兴趣是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激发的。按照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说法,“兴趣的源泉还在于运用知识,在于体会到智慧能统帅事实和表象。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4]笔者认为,从学生被赋予搜集资料的任务开始,到最终他们将资料提交给老师的整个过程中,他们已不自觉地进入了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的角色。到课堂上要想让他们放弃学习的兴趣,恐怕已非易事。如此一来,教师还用为多媒体课堂上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性不足而发愁吗?教师还用因为学生课内主动性参与不足而达不到多媒体课堂的理想授课效果而尴尬吗?
在学生参与搜集图片与影音资料的过程中,教师还可适当引导学生拓展搜集资料的广度和深度。除了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还可利用图书馆的物质介质;除了利用传统的经典的成果,还可兼顾学科前沿的及本校老师的研究成果。在引导的过程中,不仅可发展学生搜集与甄别资料的能力,而且更能培养学生兼收并蓄的学术胸怀与眼光,为其将来的发展奠定更加良好的根基。
在应用多媒体辅助外国文学教学的过程中,只要我们切记文学教学形象化的特点,恰如其分或适可而止地借助图片与影音资料,依托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参与,外国文学的多媒体课堂将能更好地体现出其优越性,达到更加形象生动的课堂教学效果。
[1]凯诺.全国高校外国文学教学研究会2000年常务理事扩大会议暨学术讨论会综述[J].外国文学研究,2000,(3):148.
[2]马继明,张晶香.外国文学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16):15.
[3](意)但丁.神曲:地狱篇[M].朱维基,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
[4](苏)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M].王义高,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