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就业工作专业化建设调查与思考
2014-04-08石丽红侯登凯王恩思
石丽红,侯登凯,张 淼,王 浩,王恩思
(大连海事大学学生就业指导中心,辽宁大连 116026)
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高等教育的本质是通过教育资源的优化,培养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近年来,在高校迅速发展并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也随之而来。诚然,造成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高校学生就业工作组织不健全、队伍及管理不专业也是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成效和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加强就业工作专业化建设也是当前高校必须关注和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对辽宁省高校就业工作专业化建设进行调研,并提出对策与思考。
一、辽宁省高校学生就业工作专业化现状调查
1.调查样本与内容
为了更全面系统地调研辽宁省高校就业工作专业化建设情况,课题组针对“就业工作重视程度、就业指导工作专业化程度、就业管理工作标准化程度、就业市场工作规范化程度、就业信息化建设系统化程度”五大方面进行深入调研,以期通过就业工作实效性更好地反映辽宁省高校学生就业工作专业化的基本情况。共向省内70所高校发放了调查问卷,有48所高校给予了回应,回应率为68.57%。
2.调查结果
(1)就业工作重视程度。调查显示,辽宁省被调查高校中校级就业工作部门属于招生办合署的独立设置机构的比例为45.83%,属于独立设置机构的比例为35.42%,属于学生处(部)分管、与校友合作处合署的独立设置机构、教务处分管的比例分别为12.50%、4.17%和2.08%。校级就业工作部门机构设立年限在6年以上的比例为79.17%,有12.50%的高校就业工作部门机构已设立了5年。2013年,有85.42%的校级就业工作部门设置了专项就业经费。
(2)就业指导工作专业化程度。调查显示,有80.85%的高校就业工作部门每年组织专职人员参加岗位相关职业技能培训。在每年组织专职人员参加岗位相关职业技能培训的高校当中,培训种类主要为职业技能证书培训、业务知识培训和法规政策培训,其比例分别为 74.36%、66.67%和5.13%。有73.91%的高校设有专业的就业指导教研室,其中,有64.71%将就业指导教研室设置于就业中心。就业指导课程贯穿学生大学四年的高校比例为66.67%。在参与调研的辽宁省高校中,持教师资格证、职业指导师证“双证”上岗的就业指导教师所占比例仅为50.56%。
(3)就业管理工作标准化程度。调查显示,87.5%的高校就业队伍比较稳定。影响就业工作队伍稳定性的主要原因是人员流动性强、工资待遇过低、没有相关政策支持等;影响就业工作队伍的专业化的三个主要因素是工作人员较少、无经费保障以及学校对就业队伍无政策支持,分别占78.05%、39.02%和 34.15%,此外,工作效率较低、工作队伍稳定性差、学校对就业工作不重视也是就业工作队伍专业化的影响因素。
(4)就业市场工作规范化程度。在参与调研的高校就业部门中,81.25%的高校有专人负责就业市场开拓与维护工作。调查显示,有68.75%的高校设立就业市场开拓与维护专项经费,有75%以上的高校有用于招聘、宣讲的专用场地。
(5)就业信息化建设系统化程度。在就业信息化建设的调查中,有93.62%的高校开设了专业的就业网站,其中有90.91%的高校就业网站有专人维护。调查显示,现阶段高校主要采用的就业信息平台为 QQ、Email、手机短信,其比例分别为90.91%、65.91%、52.27%。此外,采用微信公共主页、微博公共主页、人人公共主页、手机APP客户端的比例分别为 27.27%、22.73%、18.18%和4.55%。目前,各高校就业网站的主要板块多为传统意义上的信息发布、政策法规、就业指导等功能,其比例高达100%、97.83%和95.65%。此外,具有实习生信息发布、简历库、在线咨询、视频中心功能的比例分别为 54.35%、36.96%、21.74% 和10.87%。
二、辽宁省高校就业工作专业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就业工作在高校受重视程度不够
国家一再强调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要做到“机构、人员、经费、场地”的四到位,但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就业工作部门独立设置的不足40%,有近10%的高校是近几年才设立就业部门。从经费落实情况来看,有14.58%的高校没有设置专项就业经费,近33.33%的高校暂时对就业工作没有政策支持。可以看出,高校普遍存在着对就业工作重视程度不够的问题。
2.就业工作队伍有待专业化
从调查可见,有近20%的高校没有组织专职人员参加岗位相关的职业培训,且参加的培训大多集中于国家、省、市的相关证书类培训;从设置就业指导教研室建设方面,仍有26.09%的高校目前尚未设置专业的就业指导教研室;从对学生的专业指导角度来看,有23.91%的高校尚未开展“一对一”就业咨询,且有33.33%的高校没有将就业指导课程贯穿于学生大学四年全过程。在参与调研的辽宁省高校中,尚有近50%的高校就业指导教师没有持教师资格证、职业指导师证“双证”上岗。从就业指导科研工作量来看,71.74%的高校对就业指导教师没有科研工作相关规定,77.78%的高校没有面向就业指导教师设立相应的科研经费。在对专职就业指导教师每年公开发表的论文数量调查显示,没有文章发表的教师比例高达36.36%。就业指导队伍专业化程度不高直接导致学生就业指导不深入、不透彻、不专业。
3.就业管理工作有待标准化
调查显示,有12.50%的高校就业工作队伍不稳定。从就业工作人员的专业化程度来看,有56.25%的高校认为学生就业工作队伍的专业化程度一般、2.08%认为很不专业,而造成就业工作不专业的主要因素是工作人员较少,此项比例占78.05%。尚有8.33%的高校尚未制定固定的就业工作流程。就业工作人员在就业政策法规的把握、就业程序处理、毕业生心理指导和咨询、就业知识结构、个性化咨询等方面,都还难以为毕业生提供全方位、高效率的服务,标准化程度不足。
4.就业市场工作有待规范化
在参与调研的高校中,仍有近20%的高校没有专人负责就业市场的拓展与维护;经费配备方面,有31.25%的高校尚未对就业市场的开拓与维护工作提供专项经费保障;此外,有25.53%的高校没有专门的就业场地用于企业招聘宣讲、笔试和面试。从人力、财力、物力三个方面可以得出,就业市场工作规范化程度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5.就业信息化建设有待系统化
目前绝大多数高校开通了大学生就业网站,但是仍有6.38%的高校尚未开通,开设就业网站的高校有9.09%没有专人维护。从信息化的手段来看,传统的网页模式、QQ、手机短信、微博等公众平台仍然占据主导地位,目前流行的微信、移动APP等广受学生喜爱的模式仍然没有大面积推广,使用率仅占4.55%。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就业信息建设系统化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三、高校学生就业工作专业化建设的对策
1.全面提升学生就业工作的地位
高校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教育部有关文件的精神,落实加强高校学生就业工作队伍建设的各项措施,深入贯彻落实“一把手”工程。独立设置并提升就业工作部门行政级别,充分调动学校、学院、专业、班级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形成“四级联动机制”,推动就业工作稳中求新、新中求细、细中求精。[1]定期形成学校《就业工作分析报告》以及学院、专业子报告,有针对性、前瞻性、预见性、指导性地开展学生就业工作,加强学生就业信息出口反馈,并结合各高校就业工作实际形势,制定高校就业工作实施管理规章制度,切实加大对就业工作的人员投入和经费投入,从人员编制、人员待遇、人员培训和发展等多方面加以落实和明确,使高校就业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1]
2.打造专业化的就业工作队伍
积极开展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师培训与培养,定期开展教学法研讨会;评选优秀教师进行教学展示,积极组织优秀教师参加全国、省、市各类教学表演;聘请专家学者、企业家、行业成功人士担任就业导师;将就业指导教师纳入学校教师专业技术职称评聘范围;大力优化就业工作队伍的人员结构,做到“年龄搭配合理,学历层次协调,专业职称全面”;设置就业科研工作量,形成就业工作梯队,完善科研考核机制;加大对学生的辅导力度,实现“一院一策”“一专业一策”“一生一策”,加强就业工作的实效性。
3.推行标准化的就业管理模式
面对新的形势,必须贯彻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以科学化、规范化为导向,建立健全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和办法,建立合理的工作机制,实现就业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平时要加强对就业工作的调研,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加强管理,实现管理育人,以服务学生为目的,按照科学化、人性化要求简化各种手续,切实做到服务育人,发挥学生就业工作队伍的整体功能。
4.树立规范化的就业市场理念
综合考虑学生向往的就业地区、就业单位及用人单位知名度等因素,制订科学的学校走访计划。定期组织开展基于学校、学院、专业的就业市场大调研,形成就业市场调研报告,不断提高“盯”“抢”“挤”“护”“拓”的市场能力,完善“走出去、请进来”的拓展模式;实行“星级攻略”,将“市场营销”用于开拓就业市场,通过“整合资源”“派生市场”“以点带面”“招聘前移”“情感维护”等方法开拓与维护就业市场。[1]建立客户式服务模式,对用人单位实行动态“星级管理”,增强就业市场工作的针对性。
5.建设系统化的就业信息平台
就业信息平台应当围绕“三化一体”的服务平台建立,即“就业信息覆盖全程化;就业管理系统化;就业网功能结构化”的就业信息服务体系,不断打造“全媒体平台”,在继承传统信息化媒体的同时,不断推出移动APP等平台;不断完善企业用人需求系统与学生简历系统的对接与匹配功能,开展校园猎头业务,提高就业精准对接;提高就业信息审核审查力度,努力实现就业信息覆盖全校各年级学生,建立结构合理、内容丰富、信息准确、更新及时的就业门户网站。
四、结语
当前高等教育发达国家在高校就业工作的共同的特点就是法制化和规范化,用相应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学校就业指导的各项工作要求、就业指导人员执业资格、学生应获得的就业指导服务范围等,使得学校的就业指导有法可依、有章可循。[2]政府设立专门的就业指导机构,制定执业标准,重视职业培训,配备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在就业指导经费方面投入充足。[3]发达国家的经验值得借鉴。建设一支专业化的高校就业工作队伍,集聚一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建立专业化、规范化、信息化的就业工作模式,是高校就业工作当前乃至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一项根本性、战略性的任务。
[1]石丽红,侯登凯.多措并举,破解毕业生就业难题[J].航海教育研究,2014(1):17.
[2]梁业胜.高职院校新型学生就业指导队伍建设的探索[D].南宁:广西师范大学,2007.
[3]梁业胜,黄翠瑶.国外高校就业指导队伍建设的成功经验及其发展趋势[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