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职能研究——以镇江高等专科学校为例

2014-04-08陆丹路

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镇江院校高职

陆丹路

(镇江高等专科学校,江苏镇江 212003)

2011年,教育部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必须……自觉承担起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时代责任,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明确指出了地方高职院校的根本任务是为当地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从另一方面来说,地方高职院校在投入、师资、生源和就业等方面均带有典型的地域性特征,可以强有力地推动区域性人力资本的提升,是地方经济发展的关键。

镇江高等专科学校近几年依托地方,采取了一系列举措,积极探索对接地方产业、服务地方经济的办学之路,在完成服务地方经济社会职能的同时自身也得到了发展和壮大。

一、对接地方产业,推进专业结构调整

经济的飞速发展要求高职教育培养适应地方经济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地方高职院校要将学校的专业设置与地方产业紧密结合,以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对各方面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镇江市“关于贯彻国家和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镇江高专要主动对接我市产业结构升级的实际需要,加强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建成专业结构合理、办学特色鲜明、人才质量上乘、富有竞争力和吸引力的应用型高职院校。”

(一)对接地方产业,设置专业和建设专业群

镇江高专紧贴地方产业,科学规划专业建设,努力做到专业对接产业,实现多专业协调、互动、可持续发展。学校坚持打造重点专业,带动专业集群发展,推进学校教学专业与镇江主导产业和重点行业对接,提升服务现代产业的能力。

目前,学校正全力实施“766”工程,对接7大主导产业——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绿色化工、现代旅游、文化创意、现代物流、现代商贸;打造6个重点专业群——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群、电子信息技术专业群、应用化工与环保技术专业群、艺术设计专业群、旅游管理专业群、物流与商贸管理专业群。重点专业群的建设解决了专业设置同质化、专业建设整体效益不高、专业布局和产业匹配度不高、专业服务能力不强、校企合作深度和广度不够、学生发展后劲不足等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二)对接地方企业需求,改造现有专业、开设新专业

高职院校邀请地方企业参与专业设置,既能直接对接企业需求,为企业发展打下坚实的人才基础,又能紧跟社会和市场需要,为学生顺利就业打通道路。

镇江高专瞄准了北汽华东基地正式落户镇江的难得机遇,与北汽镇江公司合作,对接北汽等汽车产业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学校在充分酝酿后提出了改造现有专业、开设新专业、建立三大专业群,即汽车工程与应用服务专业群、现代制造技术专业群、自动化控制技术专业群,实现校企一体共育人才的方案,努力为企业发展培养需要的技术人才。随着北汽项目的推进,北汽镇江公司与学校在课程设置和实操方面将有进一步深入合作。

眼镜行业蓬勃发展,眼视光专业人才缺口日益扩大,我校针对性地开设了眼视光技术专业,与中国眼镜行业领军企业万新光学集团合作,共同打造新专业的课程设置。落户于丹阳的国际大品牌企业海昌,地方优秀企业洪旭、天鸿,也都纷纷向学校伸出了橄榄枝,希望通过更多的校企合作,更多专业学生的加盟,实现双赢。

二、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对地方高职院校来说,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服务地方的“重头戏”。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各行业对技能型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地方高职院校必须深入各行业企业进行调查研究,及时掌握市场对各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最新要求,转变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一)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实践教学体系

高职院校必须根据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选择实施适当的人才培养模式。

镇江高专近几年以“2+1”人才培养模式为主,学生完成两年的校内学习,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后,到与学校合作的企业进行为期一年的实践实训,进入真实的工作岗位环境,进一步深化、细化已学理论知识和技能,实现岗前培训及预就业的目标。“2+1”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了对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为地方输送了一大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目前,学校正在修订新的人才培养方案,突出了胜岗需求和转岗需求“双需求”原则,以技术训练和技能训练“双训练”要求优化实践教学体系,明确就业岗位和发展岗位;明确中高等级证书考核要求;旨在培养“能胜岗+能转岗”的高素质、强技能、善创新、可持续发展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二)提升双师素质,专兼结合,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镇江高专紧紧依托合作单位,积极打造高水平的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

高职教育的特殊性对教师提出了必须具备较强的专业实践和创新能力的要求。近几年,学校按计划组织教师到企业挂职,顶岗实践。教师带着科研项目主动参与企业技术攻关,同时扮演学校教师和企业工程师这两个不同却又有联系的角色,有效提升了教师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学科研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目前,学校专任教师中“双师”教师已达74.72%。教师实践创新能力的提高,为学校专业结构的调整、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升学生职业技能提供了师资保障。

兼职教师是高职院校培养满足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必不可少的师资力量。学校现有校外兼职教师123人,平均每个专业3人。其中,企业中高级管理人员、技术能手等52人,占兼职教师总数42.28%。初步形成了一支经验丰富、业务精通、能力突出、作风严谨的兼职教师队伍。兼职教师参与授课、专业建设、教学改革、就业创业指导等环节,发挥其了解行业发展动态、掌握最新生产工艺和操作技能的优势,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建设、教学改革、教材建设和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等提供专业指导。

三、搭建产学研平台,为政府、企业提供技术服务

产学研合作是地方高职院校对地方经济发展最有影响力的一条途径。教育部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搭建产学研结合的技术推广服务平台,面向企业开展技术服务,推进科技成果转化。”

(一)有效推进以“服务地方”为导向的产学研合作

在地方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大背景下,镇江高专立足地方,有效推进产学研结合,利用学校平台和实验实训设备发挥地方高校优势、加强“校—地—地”合作、促进校地双方发展。

(1)与企业结成紧密合作关系。近几年,学校依托镇江市科技局、镇江市国资委、镇江市科协等平台,与中国二重、金东纸业、江苏柳工、镇江液压等百余家企业建立了良好合作关系,在技术创新研发、人才培训培养、校企文化交流等多方面进行横向合作。近三年来学校与企业签订的科研合作项目达226项,总经费达469.26万元。学校围绕企业技术研究与产品开发,以项目为纽带,与企业开展合作研发,解决企业、行业的技术难题,有效地发挥了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大功能。

(2)组建为政府部门决策咨询服务的“智库”。学校先后与镇江市经信委、镇江市财政局、京口区政府、丹阳市政府等行政机构进行了合作,建立“智库”、镇江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心,主动为政府部门解忧、献策。先后采取选派教师到政府部门挂职、推荐教师与政府部门建立定点定向合作关系、组织课题组接受政府部门委托研究项目等形式,参与政策制定研究、问题处置方案讨论,积极提供技术指导服务、信息调研服务和决策咨询服务。

(二)为地方企业提供技术服务

镇江高专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技术人才优势、人力资源优势,为镇江各辖市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力求实现合作共赢,共同发展。

(1)选送骨干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2011年以来,学校先后选派了32名优秀骨干教师赴江苏捷成电子等近30家企业挂职锻炼。教师充分发挥各自的专业特长,主动深入企业,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帮助指导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实现了学校“双师”队伍建设、教师个人专业发展和解决企业科研难题的“共赢”。

(2)帮助企业攻克技术难题。学校积极引导优秀专业教师深入行业企业,以“高校教师+企业工程师”的“双栖”身份,了解行业企业存在的技术难题和发展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技术研发,将研究成果直接应用到企业的生产实践,实现学校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的无缝对接。

(3)转让专利发明。学校近年来不断加大对专利发明工作的投入力度,通过专利发明、转让为企业提供有效的技术服务,促进自主创新成果的产权化、市场化、产业化,取得了很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四、开展社会技能培训,推动地方文化建设

社会技能培训丰富了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的途径,扩大了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地方高职院校也可以通过文化传播和辐射,推动地方文化建设,提升市民的人文精神,为繁荣地方文化、推动地方发展服务。

(一)开展社会技能培训,做好职业技能鉴定工作

(1)建立专门培训机构,开展社会技能培训。镇江高专建有两个院系级的培训机构——成人教育学院和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心,分别承担面向社会和中小学教师的技能培训任务。两个机构组织健全,人员、经费、设施配备到位,为各类技能培训提供了坚实的保证。三年来,学校通过成人教育学院和各专业院系完成社会技能和学历培训达33000余人次;培训企业员工达8500余人次。多次承担省市合作农村小学、幼儿园校长、园长、教师提高培训项目。

(2)做好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学校建有职业技能鉴定机构,面向社会开展维修电工、车工等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三年来累计开展各类鉴定工作达1543人次。同时学校与镇江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等政府部门紧密联系,开展包括化工分析工、汽车维修工、会计电算化、物流师、营销师等56项职业技能的培训和考证工作,成为镇江市从业人员继续教育、职业培训和社区教育的重要基地,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

(二)开展地域文化研究,搭建文化交流平台

地方高职院校须以当地特色化的地域文化研究为依托,与地方文化部门及文化团体合作,开展地域文化研究。

吕凤子研究、沈括研究和赛珍珠研究是镇江着力打造的文化品牌,2008年4月,镇江高专成立了吕凤子研究所、沈括研究所和赛珍珠研究所,组织优秀教师进行相关文化研究,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对镇江的特色地域文化研究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2013年,学校与赛珍珠纪念馆共建了校外教学基地,积极为纪念馆提供服务,进一步宣传和弘扬赛珍珠人文精神,为做好、做大赛珍珠这张城市名片做出了积极贡献。

学校大力弘扬吕凤子先生“立美育人”的教育思想,用“爱无涯”、“美无极”的思想影响学生,开展“崇爱尚美”主题教育活动,构筑起镇江高专的特色校园文化,将人文教育浸润于人才培养模式的全过程,实现从“职业能力培养”向“职业素质培养”的拓展,全面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受到企业的普遍青睐,特色文化在校园的繁荣自然辐射到了地方。

结语

随着镇江“十二五”规划的有序推进,镇江经济的腾飞需要大量高素质专业技能型人才,镇江高专只有充分挖掘学校的办学资源,开拓地方服务的广度和深度,在服务中做贡献,在贡献中求发展,提高学校的社会满意度,才能更好地为地方经济社会服务,教学质量、办学效益也才会有进一步的发展。

[1]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Z].2011

[2]中共镇江市委[2010]35 号文[EB/OL].[2010- 12-15] http://czj.zhenjiang.gov.cn/zcfg/szfxgwj/201011/t20101130_411308.Htm

[3]谢婧.地方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探索与实践——以内江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读与写杂志,2013,(4):78-79.

[4]成秀萍.地方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的路径研究[J].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25-28.

猜你喜欢

镇江院校高职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赛珍珠:我在镇江有个家
我的镇江寻根之旅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镇江是这样调价的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