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语境下的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2014-04-08朱文武
朱文武
(西南科技大学政治学院, 四川绵阳621010)
立德树人是时代赋予给广大教育者的一项使命光荣、责任重大的工作任务,立德树人的重点与难点其实仍然是对道德的教育与树立,而这主要是依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来推动。立德树人不仅仅是党和政府对教育工作的总要求,同时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上的一种全新的语境,在立德树人这一语境的明确指示下,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理应对当前其所在领域、所处层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挑战与不足进行客观地审视,并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上,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按照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全会所提出的新要求、新论断,努力探讨、完善与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为实现立德树人奠定坚实的基础。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而言,在立德树人语境下,要客观审视随着全球化的纵深发展,西方各种社会思潮的涌入等给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严峻挑战,反思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自身所存在的不足;最后通过创新与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相关途径,努力实现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超越。
一 当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 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不强,相关思想政治理论教材建设滞后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思想政治教育理应坚持创新与发展,增强实效性。江泽民同志曾深刻地指出,“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在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必须在内容、形式、方式、方法、手段、机制等方面努力进行创新和改进,特别要在增强时代感和加强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上下功夫。”[1]然而,囿于各种相关因素,当前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依然存在实效性不强,相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建设比较滞后的现象。具体表现在,一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相关课程内容的重复性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2];二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存在教学方式单调、手段僵化的现象,难以激发广大学生的学习热情;三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有些内容与学生现实生活联系不够紧密,缺乏足够的说服力。
(二) 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重理论而轻实践的现象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理论知识与客观实践的有机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立场、观点与方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精髓,是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实效性成果的重大利器。但是,在当前的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往往出现过分重视理论教育,单纯强调理论的灌输,而轻视相关社会实践、实习的不良现象。这种不良现象主要是集中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在教学内容与教学学时方案设计上不够合理、协调,教学内容上主要是以集中、连续性的理论知识为主,具体的社会实践案例分析较少,在学时分配与设计上往往是理论学时占据绝对“优势”,而留给实践方面的学时极其匮乏甚至为零;二是在教学效果及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与评估上,重理论而轻实践的现象表现尤为突出,目前国内各大高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及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与评估往往是通过期末笔试进行考查,考试试题内容基本都是与相关理论知识密切相连,而很难对学生的具体的思想品德实践,日常的行为表现、思想政治客观现实状况进行一个全面、科学与合理的评判。
(三) 有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不够优良
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媒介、方式及方法进行有效地开展,但是必须承认的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才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线。目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主体主要是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严密的工程,在坚持总的方针、原则的前提下,需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教育队伍主体内各部分各司其职,协调与配合才能有效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因此,从这个层面而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自身建设问题,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具有重要的影响。当前,有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存在一定的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成员数量相对不足,特别是随着近年来高校持续扩招导致这种现状愈演愈烈;二是年龄结构与性别比例不够协调、合理;三是工作职责与界限往往存在混乱与模糊的现象,例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中的辅导员群体,除了要做好日常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外,还需要做好学生的管理性事务;四是有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协调性不足,难以发挥队伍整体的合力作用;五是队伍中部分成员的相对稳定性较低,这种现象在辅导员群体中表现尤为突出。
二 基于立德树人语境下完善与创新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一) 理论育人、文化育人与实践育人三者有机结合
“理论教育是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向教育对象系统传授教育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3]
理论育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所谓理论育人,就是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的育人功能。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继续加强和提高理论育人的力度,高度重视理论的指导性作用,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理论教育要密切联系,主要是要紧密结合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紧密联系广大大学生的生活实际;再者,理论教育必须坚持与时俱进,要不断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来教育学生、影响学生,就当前而言,理论育人主要是要做好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广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育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隐性”途径。文化育人不同于理论育人,其具有环境渗透的特点,它往往是通过一种文化特质、文化现象等进行巧妙的、无声息地将思想政治意识形态、价值观等进行渗透与内化。文化育人的方式主要是校园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环境文化育人。当前,文化育人是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较为薄弱的一个环节,文化育人在国外的公民教育或者是德育工作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与丰富的经验,例如美国、德国、韩国等国家在文化育人方面的某些积极的经验是值得我们去批判性的借鉴的。实践育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途径。“实践育人一方面强调了理论的实践性,另一方面也强调了育人的实践性。”[4]“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科学世界观和行动指南,一个极其显著的特点就是实践性,强调理论来源于实践,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又回到实践、指导实践。坚持理论的实践性,是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根本性问题。”[5]因此强调理论的实践性,主要指的是在实践中坚持理论与实际的统一,发挥理论的威力作用。育人的实践性,主要指的是通过实践充分发挥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性,弥补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学生主体性难以充分发挥的缺陷以及单一的思想政治理论灌输所导致诸多负面影响的发生。总之,理论育人是先导,文化育人是重要途径,实践育人是重要的基础,只有将三者进行有机地结合才能形成合力,从整体上不断增强与提升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二) 强调主体间性教育,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现代西方哲学从主体性哲学逐渐转向主体间性哲学,这一重大的转变为其他学科领域的研究范式、方法论等提供了新的启示,在教育理论上,对主体间性教育的探索与研究逐渐成了一种“显学”。在我们思想政治教育上强调主体间性教育,主要指的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作为教育过程中共在的主体,以语言、教材、技能、活动等为中介进行多层次、多维度的交流与互动,促使主体间相互理解、共生共进,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提升教育主体的主体性的交往实践活动。”[6]
主体间性教育主要是相对传统的主体性教育而言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我们往往更多的是采用主体性的教育,采用“灌输”的理论与手段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当然这种方法与理论在一定的时期及范围内是值得肯定的,也的确收到了一些成效,而且这种教育模式也是值得巩固、完善和提升的。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现阶段出现的一系列新情况、新形势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体间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强调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人格上完全平等,通过交流与互动,采取交往式教育、对话与沟通式教育,从而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形成一种“共识”与“互识”,从而更好的将相关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转化为人们自觉的价值追求。另外,强调主体间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是要体现在课堂理论教育上,更需要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将其运用到学生的日常生活教育中。在日常生活中,要注重关心、关爱学生,尤其是对那些在学习或生活上存在一定困难的学生要特别地给予关心与帮助,自觉运用主体间性教育的理念,以一种平等的地位与心态去关心学生,而且更多的是给予人文关怀,注重人文性,避免直接式的关心与帮助而造成的负面影响比如有损学生自尊心等等。再者,尤为重要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理论与实践知识,对那些存在情绪障碍或是心理障碍的学生要及时给与力所能及的心理援助,真正使思想政治教育成为一门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科。
(三) 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
在当前形势下尤其是在“立德树人”这一时代语境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般地,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高校要切实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上确保有充足、有效的经费投入,思想政治教育绝对师资数量上要确保与学校学生数量相协调;二是要不断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内部人员结构,按照现代组织理论的相关原则,在人员年龄结构、性别结构以及学历与职称结构等方面进行有步骤、有规划地不断完善与优化,循序渐进,最终达到一种较为优良的结构;三是要注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学习与培训工作,根据时代与实际的变化与时俱进,努力构建“学习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专业素养、业务素质;四是在队伍内部要厘清各部分人员的工作职责与界限,避免出现工作秩序与内容上的混淆不清,从而更好的发挥队伍整体性的合力作用。五是要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稳定工作,确保队伍成员的相对稳定性,从各方面调动成员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为他们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良好的事业平台。
(四) 拓宽渠道与资源,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
高校教育是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长期以来,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依靠高校课堂政治理论课教学及相关校园文化活动等渠道获得的。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尤其是近年来面对各种新形势、新变化,单纯的依赖高校学院式的思想政治理论的“灌输”,已经不能够有效满足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所需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急需多种资源尤其是社会资源的有效供给,单一的学院式的教育,显得过于单调与乏力。再者,从根本上来说,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是一种实践活动,而且是一种十分强调社会性的实践活动。胡锦涛同志曾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把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动员起来,把社会各方面的资源整合起来,积极营造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7]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然地需要拓宽其渠道,科学合理地利用好相关社会资源,形成合力共同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具体而论,主要是通过以下几方面进行努力:一是要切实提升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要充分认识到采取多渠道、广泛社会资源联合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与时代价值;二是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对社会资源进行合理的区分、归类、选择,加强社会资源的统筹配置工作,充分运用优良的社会资源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三是构建与完善相关制度,以制度的形式将拓宽渠道利用社会资源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这条重要途径加以巩固与发展,例如建立相关社会资源的整合与开发制度、共享制度等等。
[1] 本书编委会.江泽民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 胡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性研究[D].南昌:江西财经大学,2012.
[3] 温静,王树荫.试论中共十六大以来民族精神教育的方法创新[J].教学与研究,2012,(4):90-96.
[4] 骆郁廷,李莉.“立德树人”的实现路径及有效机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7):47-51.
[5] 蒋金锵.坚持理论的实践性[J].求是,2009,(21):52-54.
[6] 刘志山,李燕燕.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初探[J].思想教育研究,2011,(2):21-24.
[7] 胡锦涛.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5-01-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