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原型范畴理论的一词多义现象分析
2014-04-08郭峰
郭 峰
(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外语部, 太原030024)
一词多义(polysemy)指的是一个词有两个或更多义项,且这些义项间存在着相互联系。任何语言中都存在一词多义现象,英语也不例外,英语中存在大量的一词多义现象。一个英语单词至少有两到三个不同的义项,有的甚至有几十个或更多。我们以单词“drop”为例,作为动词,其含义有十多种。例如下面几句话:The climber slipped and dropped to his death.攀登者一失足摔死了;I feel ready to drop.我要累倒了;I hear they’ve dropped over ten thousand on the deal.我听说他们那笔交易损失了一万多块钱。显而易见,“drop”一词在三个句子中意义不同。“一词多义”这一术语是由语义学鼻祖布雷尔于19世纪60年代提出的。自此,语言学家将义项图式理论、家族相似性、范畴理论、框架理论、意象图式转换、概念隐喻等理论用于对一词多义现象的研究。本文拟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运用原型范畴理论对一词多义现象进行阐释,试图揭示一词多义现象的发生机制。
一 经典范畴理论与原型范畴理论
“原型”通常是指一个范畴中的典型成员,该范畴的其他成员与原型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似性。由于人们对原型的不同理解,“范畴化”理论经历了从经典到现代的两种范式。
(一) 经典范畴理论
从亚里士多德到维特根斯坦之前2 000多年是传统的经典范畴理论时期。在这一时期,原型指的是一种抽象、一种图示、一个特征集束;范畴是一组拥有共同特征的元素的集合,即范畴是由一组共同特征组织起来的。另外,经典范畴理论还认为特征是一分为二的,范畴的边界是明确清晰的,范畴成员在集合中的地位是相等的,没有核心和边缘之分。从经典范畴理论,我们可以明确地确定一事物是不是属于某一范畴。例如,对于“蔬菜”,只有两种可能,属于或者不属于(某事物是蔬菜或不是蔬菜);同时在蔬菜这一范畴内,每个范畴成员的地位是平等的,没有“核心”和“边缘”,例如,白菜和油菜属于“蔬菜”这一范畴,并且白菜和油菜的地位是平等的,我们不能说白菜比油菜更像蔬菜或者油菜因为某种特征更像蔬菜。
(二) 原型范畴理论
自维特根斯坦之后人们对范畴的认识发生了变化,并逐步建立了认知语言学框架下的现代原型范畴理论(prototype theory)。人类学家柏林和凯(B.Berlin &P.Kay)在20世纪60、70年代对颜色范畴进行了研究。他们的研究认为,颜色的范畴化不是一个随意的过程,是以“焦点色”(focal colors)为基础的,即人们基于焦点色对颜色进行范畴化的。心理学家E.Rosch对颜色范畴以及鸟、交通工具、蔬菜、水果等一系列范畴进行了研究,并在此研究基础上提出新的范畴你理论——原型范畴理论。此理论认为:原型范畴不能通过单一的一组必要特征来定义。要制定出必要和充分的标准,大多数范畴不可能;与经典范畴理论相悖,原型范畴理论则认为各成员在同一范畴内的地位并不均等,典型成员拥有特殊地位,它们是范畴的核心,属于范畴内的正式成员;而非典型成员鉴于其与典型成员的不同相似度,它们具有不同程度的非正式地位。例如,在“鸟类”范畴内,“喜鹊”、“鸽子”、“企鹅”、“鸵鸟”都是范畴的成员,但是它们的地位是不相等的,“喜鹊”和“鸽子”常被视为典型成员,而“企鹅”、“鸵鸟”则是边缘成员,因为“喜鹊”和“鸽子”在“鸟”这个范畴内更具有代表性,拥有更多的典型性特性;原型范畴在的边缘具有模糊性,一个范畴与另一个范畴有交叉甚至相互融合。以“番茄”为例,显而易见它属于“蔬菜”范畴,同时也是“水果”范畴的边缘。
二 原型范畴理论与一词多义现象
从传统意义来看,语义学认为一个词语的各个义项是相互独立、互不相干的,这与亚里士多德的经典范畴理论不谋而合。也就是说,在这一模式下,一个词在不同语境中拥有不同的语义,但各个义项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且它们之间无任何关联。然而认知语言学家持有不同的观点,他们认为人类的认知范畴化和概念化造就了词语意义的发展演变。词义属于语义范畴,语义范畴就是原型范畴,该范畴的不同成员组成了词语的不同含义。其中,各个义项在语义范畴内部的地位是不平等的,即义项成员中有中心义项成员和边缘义项成员。中心义项是人类认知上优先选则的范畴,它是语义范畴中最典型而且最具代表性的义项,往往最能适应和满足人类的认知需求。另外它也是语言符号里的原型义项,换句话说就是词语的本身意义。其他子范畴的形成则通过向外辐射模式、连锁扩充意义模式亦以及构建意义网络模式进行。在语义范畴的不断扩展过程中,范畴中的边缘义项越来越模糊、抽象,逐渐偏离原型义项,进而衍生出其他引申含义。由此可见,认字语言学的原型范畴理论用全新的视角阐释了英语的一词多义现象。
(一) 一词多义是由原型义项向边缘义项的衍变
认知语言学的研究表明,人类的大多数思维活动在基本层次上进行,即人类大脑对实物的认识始于基本层次范畴,并以认知基本等级范畴为基础,产生或习得一些基本的概念词语。在这一认知过程中人类为这些基本范畴词赋予原型义项。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变化,人类语言中用于表达客观事物的词汇越来越有限,远远达不到表达需求,于是词的原型义项被不断衍生、扩展出许多边缘义项。如face,在《牛津现代高级英汉双解词典》中,作为名词有6个义项,其中心意义为“front part of the head from the forehead to the chin”,即“脸,面孔”;引申含义有脸色;面部表情;表面,面;正面,主要的一面;用以打击、工作等的方面;面子;尊严。Face一词的6个义项都与其原型意义有密切的联系,因为它们都与脸的外形以及作用等方面紧密相关。这充分说明人类的认知与客观世界中的具体事物有关联,根据认知构建层次的概念化人类实现了语言的层次化。可以看出,face这个词由原型义项“脸,面孔”不断扩展出其他义项,也就是说将真实世界的“脸,面孔”映射到认知层面进而体现到语言表达上面。由此可见,其他义项都是由原型义项决定的,是由原型义项衍生出的边缘义项。
(二) 语义范畴的原型分裂、原型转化以及次范畴化
Schmid和Ungerer等认知语言学家提出了多义词范畴化产生的两种方法,包括“原型分裂”和“原型转化”。再以face为例,它的本意是“脸,面孔”,是原型范畴的中心成员,其它义项是围绕其基本义项进行原型分裂、原型转化以及次范畴化而形成的。从face的几个义项来看,义项“面部表情;脸色”是由原型含义“脸,面孔”分裂产生的次原型。而“面子;尊严”这个义项是以次原型“面部表情;脸色”为基础经过次原型再次转化而来。另外,义项“(某事物的)表面,面”是基本义项经过原型分裂得到的次原型,其进行次原型分裂后得到义项“(某事物的)正面,主要的一面”和“用以打击、工作等的面”。
(三) 语义范畴的模糊性和开放性在一词多义现象中的体现
对多义词而言,它们的语义范畴并没有清楚的界限,而范畴内义项的不断增加是由范畴的不断拓展所引起的,随之而来的是范畴边缘的模糊性越来越强,出现与其他语义范畴的相互交叉、相互重叠、互相影响,充分表现出语义范畴的模糊性和开放性。语义范畴以原型为中心,按照典型程度以对外辐射模式或者连锁扩充意义模式进行意义扩充,扩充的义项与原型义项的相似度越来越低,当相似度低到一定程度,其对其他范畴的认同率开始上升,于是词义范畴的交叉就出现了。以arm一词为例,词义中由“手臂”这个义项派生出“权利”之义,义项“权利”又派生出“武器”这一含义。Arm的词义衍变过程说明该词的词义范畴边缘模糊性越来越强,而且出现了与其他词义范畴的交叉、重叠。
以经典范畴理论的基础,认知语言学家们提出并逐步形成原型范畴理论这种认知模式。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原型范畴理论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解释符合人类的认知过程以及认知规律,该理论不仅有助于我们认识词语不同义项之间内在联系,而且对我们理解词义拓展的规律性和理据性具有科学的指导作用。
[1] 束定芳.现代语义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 李北达.牛津高阶英汉双解字典(第4版)[Z].北京:商务印书馆&牛津大学出版社,2001.
[3] F.Ungerer &H.J.Schimd.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4.
[4] 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5] 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6] 敖世翠.原型范畴理论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解释[J].湖北大学学报,2006,(4):508-510.
[7] 廖光蓉.多义词意义关系模式研究[J].外语教学,2005,(3):56-59.
[8] 廖光蓉.多义词范畴原型裂变、次范畴化及相关问题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10):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