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高校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的对策浅析

2014-04-08马天芳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社会工作者价值专业

马天芳

(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广州511450)

社会工作教育是社会工作专业制度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专业人才,对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稳定和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高等院校是社会工作教育的一个主要承载体,扮演着非常重要的一个角色。目前,广东省约有15所高等院校开设了社会工作专业本科教育,加上其他职业院校共有近30所,每年可输送超过千名社会工作专业本专科人才。这群通过高校系统理论学习、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毕业生,是组成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的主要力量。为了了解高校培养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状况,制订更加合理的、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适合本土化社会工作岗位的应用型人才,更好地回应社会需求,推动整个广东社会工作教育事业,笔者选择了目前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聚集密集的社会工作机构作为用人单位来开展调查,主要针对广州、深圳、东莞等珠江三角洲地区55家社会工作机构的270名在职社会工作人员发放了问卷和展开了访谈,了解他们对于来自广东高校的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的评价。

一 调查基本情况介绍

本次调查时间为2014年3~5月,发放问卷270份,发放形式有三种:现场发放、电子邮件和网络问卷。发放的社会工作机构分别为广州市启创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广州市番禺区小金雁社区公益服务中心、广州市风向标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广州市大家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广州市萝岗区太和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广州市中大社工服务中心、广州市番禺区和悦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广州市同创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深圳市东西方社工服务社、中山市东风和谐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东莞市南城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55家社会工作机构。回收有效问卷259份,有效回收率为96%。需要说明的是,这些社会工作机构的员工大约70%~80%以上都是来自于广东省高校培养的毕业生,所以本次调查的结果用来推论广东社会工作教育概况应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

调查问卷设计主要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基本变量,主要包括被调查者的性别、年龄、学历、专业、职务、工作年限、从业资格等;二是反应变量,包括社会工作机构对于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在高校所接受的专业知识、技术、价值等方面教育的认知。

在样本统计中,性别分布为女性占67%,男性占33%。年龄分布:25岁以下的占56%,26~30岁占31%;31~35岁占10%;35岁以上占3%;学历分布:中专或高中占14.5%;大专占37.6%;本科占44.5%;硕士占3.4%;专业: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的占60.5%;非科班出身的占39.5%。职务:有一定职务的占31%,包括项目主管、中心主任、机构总监等;无职务占69%。从事社会工作职业年限:一年以下的占36.3%;一年至三年的占46.5%,三年至五年的占11.8%;五年以上占5.4%。从业资格:有54.5%的人取得了社会工作资格证书;45.5%人没有从业资格证。从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可以反映出,目前社会工作从业人员中,女性占据比例较高,学历大都在大专和本科层次,年轻化和专业化趋势越来越明显。

二 调查结果与分析

社会工作教育包括知识教育、价值教育和技术教育。从这几个层面来进行分析,社会工作机构对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总体评价是9.6%的人表示很满意;55.8%的人表示满意;32.7%的人认为一般;不满意占1.9%。从上述数据可见,社会工作机构对于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的整体素质是持认可的态度,由此推断高校社会工作教育呈较理想状态,但从调查信息反馈中也存在不容乐观之处。

(一)技术教育欠缺

调查发现,大部分被调查者认为无论是本科还是专科层次的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的理论知识掌握大都很扎实,运用理论来支撑实践的能力也比较强。可是对于技术教育这方面,大家一致认为是比较欠缺的。比如当问到“您觉得目前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普遍欠缺的是(可多选)”这个问题,有58.2%的人认为欠缺实务经验,位居第一。当问到“您所在社会工作机构在招聘中对于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的实习经历是否看重”,71.9%的被访者认为是很重视的。而对于其他因素诸如性别、毕业院校等却摆在次要地位。当问到“您觉得在社会工作教育中,最重要的专业课程是(请列举三门)”这个问题时,社会心理学占30.9%,个案工作占20%,小组工作占17.2%,社会工作概论占14.5%,社会工作实务占13.6%,社会学概论占9%。其他诸如社区工作、社会研究方法、家庭社会工作、教育学、社会调查、统计学和青少年社会工作等课程也有被提及。社会工作专业的主干课程,如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社会心理学等课程大都属于实操性很强的课程,其教学过程均需专业实训或实习来配合。在访谈中,社会工作机构的有关人员也专门强调“高校社会工作教育应与社会工作机构建立信息交流平台,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应多考虑本土社工机构发展的趋势和岗位需求,特别要重视学生实务技巧的锻炼,学校要提供机会让学生到社会工作机构实习。”“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教学,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提供多点实践机会,让学生参与社工一线服务。”“增加实务经验教学,鼓励学生外出实践”等。

从上述调查数据和访谈结果分析,毕业生的实务经验和技巧的掌握和拥有在社会工作职业中尤为重要。社会工作专业不同于其他专业,它不是对社会现象进行诠释的理论和学科,而是一门直接作用于社会,使社会发生某种改变以使之更有利于人与社会的发展的应用性学科。也正因为如此,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具有与其他专业教育不同的特性。[1]社会工作在本质上是实践,技术教育、实训、实习教育在社会工作的整体教育中所占比例较重,它不是在书斋里完成的,它需要实际地面对服务对象开展服务。社会工作专业尤其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技巧,这是社会工作教育最突出的特色之一。目前,社会工作专业实习的国际标准一般为本科教育不少于800 个小时。在香港,要取得社会工作者的注册证书,必须要有不少于800个小时的、有专业督导的社会工作实务训练。对于专业实践,在我国虽然很多高校都根据国际通用标准800个小时(本科)或600小时(专科)来设定实习时数,但对于如何具体落实800或600个小时的专业实习及具体的实习内容,仍未有明确的标准,应该如何就专业实习进行课程设置也没有明确规定,甚至存在用其它领域的实习充当社会工作专业实习的情况。至于课堂实践以及实习外课外实践活动的安排,在课程设置上更是无法保证,导致实习时数的安排只是徒有虚名,并没有真正的贯彻和实施。

(二)价值教育缺乏

在访谈中,当问到“请您说出对开设社会工作专业的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建议”这个问题时,被访的社会工作人员特别强调了社会工作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比如有社会工作人员说:“社会工作有别于其他专业,对人生观以及价值观十分重视,对于是否录用社会工作专业的毕业生,我们认为专业知识技能固然很重要,但是遵循社会工作价值观更是重中之重,这决定了该生是否适合从事该职业。”“注重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培养,让学生明白社会工作这一职业有着独特的专业价值观和理念。”“要善于用优势视觉看待个案,发掘他们潜在的能力。”“要多用同理心看待案主,尊重对方。”也有社会工作人员针对目前少部分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在价值伦理处理上所面对的困境时说:“目前从事社会工作职业的社工,尤其是新手或刚毕业的大学生,很多不会处理与案主的关系,感情太过于投入,移情太深,结案后自己完全走不出来。”“有的只看到案主的缺点,没有用优势视觉去看待问题。遇到特殊的个案,比如酗酒者或吸毒者等更多是带着有色眼睛去看待,不能做到平等待人,给予对方尊严。”

在社会工作教育中,价值教育是核心。重视社会工作价值教育,是由社会工作专业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社会工作价值观是社会工作专业的灵魂,这一本质特性决定了社会工作专业是有别于其他专业的学科,当某人选择进入社会工作专业时,其首要的义务就是承诺遵循专业的价值观,其运用的技巧与知识也应与专业所秉持的价值观相一致。作为一个服务助人专业,仅有专业知识和技巧,缺乏良好的价值取向、人格和道德操守的社会工作者是不受欢迎的。

(三)个人素养缺失

在调查中,当问到“您认为从事社会工作最应该具备的个人素质(限选三项)”时,抗压能力占48.1%;心理素质占40.9%;爱心和耐心占27.2%;团队合作能力占26.6%;沟通能力占22.5%;责任意识占20.9%。对于“您觉得目前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普遍欠缺的个人素质(可多选)”时,抗压能力占55.1%,位居第一;心理素质占45.9%。其次是爱心耐心、工作热情、合作沟通能力等。在访谈中,有社会工作人员反映“团队合作能力很重要,因为社会工作者不是单干,而是要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社会资源来完成工作,涉及到与他人合作。”“多培养个人工作责任感和热诚。”“在日常工作中,应该团队至上,切莫独善其身。”“要有更多的耐心与服务对象沟通,要有责任感”等。可以看出社会工作是极其富有挑战性的一项工作,面对着来自社会、所属工作机构、督导、案主等方方面面的压力。在实际工作中,有部分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经常出现职业倦怠性,诸如对工作丧失热情,缺乏活力,对工作对象采取冷漠、忽视的态度,缺乏耐心、抱怨、孤僻,对他人不信任等等。如果不能及时调整心态,释放自己,长期保持这种状态是不合适做社会工作者的。

因为社会工作专业面对的工作对象是人,这就要求社会工作专业人员要具有较高的个人素养和专业素养。因为在社会工作过程中,社会工作者作为主动的一方,对服务对象的影响不仅仅来源于专业知识和技巧,作为专业助人活动的载体其个人的人格力量也是影响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目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提高受教育者的文化素质和综合素养。同时,社会工作是一项道德性很强的事业,道德的力量来自于对社会上弱势群体的深切关怀,以及对更广泛的社会福利事业的承诺。因此社会工作是有着深厚的价值基础的、有使命感的专业。

三 加强高校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的对策

(一)以技术教育为本位,加强实践教学

社会工作作为一个专业,理论建构和理论研究固然是专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社会工作是一个助人的专业和职业,其理论的建设工作明显地不同于其他一些思辨性的学科或者专业,它的理论组成的要件来源于实践中的反思,来源于经验中的观察,以及在亲身体验中的对原有理论和经验的总结、提炼、抽象。因此没有经验及经验结构,就没有理论基础。从社会建构论的角度而言,社会工作理论必须回应社会情境的需求,换而言之,社会工作理论的基础因社会变迁而有差异,并促使理论的变革或发展。[2]因此,社会工作专业作为一个应用学科,它与实践的关系不同于其他学科和专业,它的主体部分是各种关于社会、关于人的理论在解决人类发展所遇到的各种问题的过程中的应用。社会工作专业的性质决定了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不可能仅仅停留在知识的传授阶段,而是要直接深入地将专业知识与技能应用于实践过程中。因此,社会工作专业教育过程只有在实践过程中才能最终完成。这也就决定了社会工作教育与实践的同一性。不言而喻,在社会工作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社会工作技巧就显得尤为重要。

要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高等院校必须重视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模拟实际工作的场景,在学以致用中帮助学生深化认识,并体验助人的内在感受与人生价值,实现能力培养与自我成长。校外实习基地建设能够满足学生多种形式顶岗实习的需要。正如我国社会学家袁方教授所言:“社会工作的实践品格要求学校与实际部门密切合作,学校为实际部门提供优秀毕业生和智力支持,实际部门则向高校提出社会需求,提供实践和实习机会,二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可以推动社会工作的快速健康发展”。[3]据不完全统计,2013年底广东省民办社工机构数量已经达到300家,而广州约有153家正式登记注册的机构,这些机构的建立为社会工作专业实习提供了较为丰富的资源和平台。目前大部分地处广州市高校的社会工作专业大都能够安排到各社会工作机构中,然后被分配到各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实习,服务内容主要集中在老年人服务、青少年服务和家庭综合服务。但一些特色领域,如残障康复、矫治帮教、医务社工、企业社工等都难以企及。所以作为高校一方面要保证专业实习时数能够真正落到实处之外,另一方面还应加强与各个社会工作实习单位,展开针对不同领域、不同行业进行多种形式的社会工作实践活动,满足学生多元化的需求。

(二)以价值教育为核心,彰显专业特色

社会工作专业中的价值概念实属哲学范畴,是以人为本的哲学理念,包含着人与社会相互关系的规定,是对社会中的是非、善恶和美丑的一种判断和评价。在社会工作专业化的过程中,价值在社会工作中的重要性逐渐体现出来。正如高登斯坦(H.Goldstein)所说:“价值被认为是社会工作定义的基础,它们同时被看作是它的唯一基础或不可缺少的基础之一。它们被认为是社会工作技术的源泉,是对某些人进入某种职业的动机和社会工作者与案主关系互动的特质、关系的解释。总之,在社会工作的机构中,价值被置于重要的战略地位。”[1]列维(Charler S.Levy)也认为,“社会工作是一个以价值为本的专业。它不仅是做事情的一种方式,而且是关于做什么事情是有价值的和它应该如何去做的准则。对于人们,它充盈着理想主义的抱负和关于人们应该如何被对待的理想主义的理念……,对普通凡人不能期待的实践和关照却都可以期待于他们(社会工作者)。”[5]总之,社会工作价值关系到人类行为的参考框架,引导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建立,而且内化为社会规范,影响人们的目标、理想和信念,对社会工作方法和技术具有方向性的指引作用。社会工作作为一种助人的专业,它所珍视的价值也就成为了专业实施领域的思考核心。社会工作者是被价值注满的个人。也就是说,作为一个理想的社会工作者,价值是其生命意义的全部。

在社会工作实务中,包含着价值矛盾和价值选择。社会工作者须在价值的基础上而不是知识的基础上作出判断。比如给予案主尊严、接纳案主、赋予案主权利、案主自决、为案主保密、尊重多元性、提供个人发展潜能的机会、对社会改革和社会正义的承诺等。这些社会工作价值和伦理知识必须要在社会工作教育中体现出来,通过案例讨论、社会工作实训、实习等实务工作机会渗透到学生的价值理念中。帮助学生培养自己独特的、清醒的价值观,解决学生在价值观和伦理观方面的矛盾和冲突,保持个人价值无涉,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这是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中所特有、最重要的一环,也是社会工作从业者应该持有的最基本的价值体系和职业操守。

(三)以课程改革为突破口,增强师资力量

在现代教育中,课程是教育目标实现的载体和基本手段。社会工作专业课程是专业社会工作者所应掌握的知识与技能的一种存在形式。这种形式是有利于受教育者有效掌握专业知识技能的最佳组织形式。目前高校社会工作的专业课程设置主要是由以基础理论为主的专业必修课(如社会学概论、社会工作概论、社会心理学、社会政策、社会保障学、社会研究方法、社会统计学、小组工作、个案工作、社区工作等)和以领域分工为主的专业选修课(如青少年社会工作、老年社会工作、妇女社会工作、家庭社会工作、社会工作行政等)两大部分组成。社会工作教育应根据不用的社会需要,不同的培养层次,不用的岗位定位,合理调整专业课程,科学分配课程体系中的理论与实践的比例,以避免课程设置与实际脱节。同时还应依据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积极探索小课程制。比如开设为期16~22 学时、灵活、操作性强的实务小课程供学生选修,例如“老年残疾人工作坊”、“打工女工作坊”、“历奇拓展训练”等。对于与社会工作相关的边缘性课程诸如经济学、法律法规、教育学、统计学等课程也尽可能也选修课的形式设置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供感兴趣的学生来选择,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

作为课程改革的执行者教师在社会工作事业中也很重要。经过几十年的专业社会工作教育,我国产生了一大批优秀的专业教师,队伍也在不断扩大,专业意识和专业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但是专业教师很多没有经历过严谨的专业训练,除了个别学校有引进香港资深社会工作专业教师外,大部分高校的社会工作专业施教者都不是社会工作专业出身的,大都是社会学方面的教师转型而来。虽然社会工作是社会学属下的二级学科,但二者之间仍存在巨大差别。社会学比较注重理论研究,从各种社会现象中提取普遍性和一般性进行研究,而社会工作则侧重于用其特有的理论指导实践,达到助人自助的目的。由社会学出身的老师担任社会工作专业教学,容易导致理论知识有余而实践指导不足的现象。由于教师本身社会工作专业实践经验的缺乏,难以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实习督导,更难开展有效的课程改革,不利于社会工作人才的培养。目前,我国社会工作最高学历教育也只是社会工作硕士,而社会工作博士还没开设。高层次专业教育的匮乏,导致本土社会工作的高层次专业人才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难以满足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需求,更直接影响到高校社会工作专业的教育质量。因此,社会工作专业教育要吸纳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社会工作行业专家和技术骨干来充实教师队伍,同时也要积极鼓励专业教师下基层锻炼或兼职,这样便有利于构建一支实践经验丰富、教学水平高、师资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

[1]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范明林.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7.

[3]王思斌.袁方教授的社会工作教育思想与学科建设实践[J].社会工作,2014,(2):8.

[4](美)列维.社会工作伦理[M].纽约:人文社会科学出版社,1976.

猜你喜欢

社会工作者价值专业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工作条件、家庭支持与职业发展:中国社会工作者离职意愿的多因素分析
社会工作者职业认同与组织认同对职业流动影响的研究——基于对广州市社会工作者的调查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论我国人口促进社会工作者核心能力的培育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此“社工”非彼“社工”——对社区工作者和社会工作者概念的澄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