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世纪英美小说理论在同时期中国的译介研究

2014-04-08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14年10期
关键词:文论译介英美

王 林

(湖北文理学院 外国语学院,湖北 襄阳 441053)

20世纪初以来,随着外国文学尤其是小说在中国的大量翻译,一些异域小说理论也陆续被译介,英美小说理论即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学界对外国文论汉译的讨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有关译文质量的研究;一是从文论译介的文本外因素进行的研究。前者如陈平原对三部著名的英美小说理论论著《小说面面观》(AspectsoftheNovel)、《论小说与小说家》(OnNovelsandNovelists)和《小说修辞学》(TheRhetoricofFiction)的译介进行的探讨[1];刘潜对《小说的兴起》(TheRiseoftheNovel)的译文中问题的讨论[2];仵从巨《小说面面观》朱乃长译本的讨论[3]等。后者如谢天振和田全金考察了建国以来外国文论在不同历史时期译介的基本特点及其对中国文论乃至整个学界的影响和意义[4];李媛媛考察了建国以来外国文艺理论的译介及其对当代中国文艺理论思维方式、概念范畴、话语系统和批评方式的形成的影响[5];代迅从意识形态的视角对西方文论在中国不同时期的译介状况和译介背景进行了论述[6]。

英美小说理论的译介对中国现代小说理论的建构和小说创作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然而,文献梳理表明,现有对外国文论在特定历史时期的译介研究虽涵盖有英美小说理论,但鲜有聚焦20世纪这一重要的历史时期对英美小说理论的译介进行较为系统的专门研究。故而,本文旨在梳理英美主要小说理论论著在20世纪中国的译介概貌,考察译介背景及译作对中国小说理论与创作的影响。需要说明的是,本文对译本质量研究不予考虑,且所论及的译介对象限于发表或出版于20世纪的英美主要小说理论。

一、译介概貌

自1900至1999年间,20世纪英美主要小说理论在中国相继得到译介,这其中既有理论专著,又有散论。下面我们对这一历史时期的译介概貌进行梳理。

20世纪初美国出版了两部重要的小说论著——佩里(Perry Bliss)的《小说的研究》(AStudyofProseFiction,1906)和汉密尔顿(Clayton Hamilton)的《小说艺术指南》(ManualoftheArtofFiction,1918)。这两部理论著作分别由汤澄波和华林一于1925年和1924年翻译并在商务印书馆出版。[1]这两部小说论著的译介对中国文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英美小说理论在20世纪20年代形成一个高峰期。这时期英国先后出版了3部理论专著,标志着英美小说美学的首次崛起,对英美小说研究具有重大意义,即卢伯克(Percy Lubbock)的《小说的技巧》(TheCraftofFiction,1921),福斯特(E.M. Forster)的《小说面面观》(1927)以及缪尔(Edwin Muir)的《小说结构》(TheStructureoftheNovel,1929)。进入1957年,瓦特(Ian Watt)的《小说的兴起》的出版在英美小说理论界引起强烈的反响。1961年,布斯(Wayne C. Booth)的《小说修辞学》出版,是小说理论的又一经典之作。1966年,洛奇(David Lodge)出版《小说的语言》(LanguageofFiction)。谢天振、田全金[4]和李媛媛[5]指出,欧美西方文论的译介在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渐成热点,50、60年代是“苏俄文论独领风骚”的时期。因此对英美小说理论译介的黄金时期也集中在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卢伯克的《小说技巧》在西方学术界影响很大,是第一部把叙事视角作为小说技巧的关键专门论述的著作。然而,此书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却没有中译本。《小说面面观》很幸运地受到中国文学界的青睐,20世纪80、90年代,该理论专著出现了多个中译本:广东花城出版社未署名译本(1981)、苏炳文译本(1984)、上海译文出版社葛林节译本(1987)以及上海文艺出版社方士人译本(1990)。90年代,上述3部重要小说理论再度受到关注,1990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了《小说美学经典三种:小说技巧·小说面面观·小说结构》(方士人,罗婉华译),卢伯克的小说论著终于得到译介。

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是国内译介西方现代叙事理论比较集中的时期。通过译介活动,中国学界得以了解西方最具代表性的现代叙事理论。其中,仅布斯的《小说修辞学》在1987年就先后出现两个译本(广西人民出版社的傅礼军译本和北京大学出版社的华明等的译本);马丁(Wallace Martin)著《当代叙事学》(RecentTheoriesofNarrative,1986)在1990年得到译介(伍晓明译);1992年《小说的兴起》再度得到译介出版(高原,董红均译)。1992年申丽平所译弗里德曼(Melvin Friedman)的《意识流:文学手法研究》(StreamofConsciousness:AStudyinLiteraryMethod,1955)出版。1998年,作家出版社出版了王峻岩等译的《戴维·洛奇文集》(卷五),其中包含了洛奇的重要论著《小说的艺术》(TheArtofFiction,1992)。

作为20世纪初享誉世界文坛的意识流小说家之一,弗吉尼亚·伍尔夫也是著名的小说批评家,其小说理论也是中国文坛译介的重要对象。早在20世纪30、40年代中国已经开始译介伍尔夫的小说理论,如《班乃脱先生与白朗夫人》(Mr.BennettandMrs.Brown,范存忠译,《文艺月刊》第6卷第3期,1934年)。进入80年代,中国又开始了新一轮对伍尔夫小说理论的译介。1981年,《外国文艺》第3期刊发了赵少伟翻译的《现代小说》(ModernFiction,1919)。女性主义文学理论,是西方女权主义运动的文化派生物,也在80年代后期翻译介绍到中国。1986年,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了瞿世镜翻译的伍尔夫文集《论小说与小说家》(OnNovelsandNovelists);1989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了王还翻译的《一间自己的屋子》(ARoomofOne’sOwn,1929)。

除了上述小说理论专著的翻译出版外,自1983起,三联书店陆续推出一套“现代外国文艺理论译丛”,包括:《美国作家论文学》(刘保端等译,1984年);《英国作家论文学》(汪培基译,1985年)。1986年,三联书店开始出版“现代西方学术文库”,其中包括《小说的兴起:笛福、理查逊、菲尔丁研究》(高原、董红钧译)等大量文艺理论论著。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百花洲文艺出版社、百花文艺出版社联合推出出版了“二十世纪欧美文论丛书”,在国内学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其中的译作包括:艾·阿·瑞恰慈《文学批评原理》(杨自伍译,1992年),乔治·布莱的《批评意识》(郭宏安译,1993年),《考德威尔文学论文集》(刘宗次译,1995年)等。以上文论中也涵盖了部分英美小说专论。

90年代西方出版了一些新叙事学理论专著,英美学界包括有兰瑟(Susan·S.Lanser)的《虚构的权威》(FictionsofAuthority,1992)、费伦(James Phelan)的《作为修辞的叙事》(NarrativeasRhetoric, 1996)、米勒(J. H. Miller)的《解读叙事》(ReadingNarrative,1998)、赫尔曼(David Herman)主编的《新叙事学》(Narratologies,1999)等等。然而这些英美小说叙事理论在21世纪才得到译介,限于本研究的聚焦范围在20世纪,故而在此不予详述。

20世纪是中国现代小说理论和小说创作发展的重要时期,本世纪对同时期英美主要小说理论的译介契合了中国相应历史阶段和文化语境对它们的诉求,对帮助构建中国现代小说理论、促进小说批评的发展,繁荣中国的文化建设都具有重大作用。下面我们分别对英美小说理论的译介背景以及译作之于中国小说理论发展和小说创作的影响进行讨论。

二、译介背景

外国文艺理论的译介是特定历史文化语境的国家有关机构如大学或研究院(所)或个人的文化诉求,是引进和学习国外文艺批评方法和理论的途径之一。1918年周作人在北大文科研究所小说研究会上作了题为“日本三十年小说之发达”的演讲,将当时中国的小说界比作明治十七八年的日本文坛。他说,“目下所缺第一切要的书,就是一部讲小说是什么东西的《小说神髓》”[7]。这表明,20世纪初的中国文坛已经开始渴望得到异域小说理论的滋养。

正如Lefevere所言,“翻译活动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译者在特定文化的特定时期起着重要作用……翻译赞助人、委托或出版译作的人或者机构常常会通过翻译强化某种意识形态”[8]。20世纪初的异域小说理论译介行为与当时小说在中国日渐提高的地位有关,也与当时对外国小说的译介有关,更与当时文学革命尤其是小说界革命的呼声有关。一些本身就是文学批评家或作家的译者渴望引进异域小说理论,革命和发展中国小说。20世纪30年代,文学理论的建设是中国文学界颇为关注的课题。1935—1936年由赵家璧主编的《中国新文学大系》出版,这是由鲁迅、茅盾等著名作家和学者编选的中国新文学运动第一个十年理论和作品的选集,共十卷本,其中前两卷为理论方面的内容,即胡适编选并作导言的《建设理论集》和郑振铎编选并作序的《文学论争集》。“它们被编排在大系的开始,有着某种提纲挈领的作用”[9]。这足以说明其时中国文学界对于国外文学理论的强烈渴求,作为西方文论重要组成部分的英美小说理论能够在当时的中国得到译介的潜在原因便不言而喻了。

新中国成立以后,外国文艺理论再一次相继得到译介,以助推中国新时期文艺学建设。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中国开始大规模译介西方文论的工作。代迅指出,“出于建设当代中国意义理论体系的现实需要”,战后新中国对西方文论的翻译和出版具有计划性。在他看来,“这个时期的汉译西方文论在当时特定的政治气候影响下,延续并强化了左翼文论高度的意识形态化思路,从译介和研究对象上,以西方古典和近代文论为主,俄苏文论则是仿效的典范……20世纪西方文论被简单化斥为‘日趋腐朽颓废……无须为它们浪费笔墨’”[6]。因此,该时期英美小说理论的译介工作也相应进入寒冬季节。

改革开放后,中国译介西方文论的政策有了重大调整,对现当代西方文论的重要成果译介较多。如前所述,20世纪80年代是国外文论、特别是欧美文论译介的一个重要时期,此间一些颇有影响力的英美小说理论通过翻译进入中国文坛批评家、作家或学者的视野。德国功能派译论学者Vermeer根据行为理论提出“翻译是一种人类有目的的行为活动”[10],从翻译选材到具体的文本翻译策略取向,译者都要考虑翻译活动委托人或赞助人的要求以及翻译的目的、译文读者、译入语环境和文化等因素,以达到特定的翻译目的和功能。英美小说理论在中国的译介也是基于特定的目的,服务于特定的功能的。对于该时期大规模的西方文论译介活动,王晓明指出,80年代的翻译者们“既不是从官方意识形态的需要出发,也不像1990年代许多人所主张的,从专业和学术建设的需要出发,而是从当时整个社会的思想和文化变革的需要出发,从他们对于自身作为知识分子的社会和历史使命的理解出发,投身到大规模的翻译活动的组织工作中去”[11]。的确,20世纪80年代是思想解放运动大发展和西方文艺思潮大量涌入中国的时期,这一时期原来受到热捧的现实主义小说理论无法满足新时代文学表达的需要,因而新的文学现实迫切需要新的文学理论。在这一背景下,“外国文学特别是外国文学理论研究者们为了弥补国内叙事理论的欠缺,同时也为国内叙事文学界提供他山之玉,开始译介国外小说叙事理论”[12]。这就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小说面面观》、《现代小说写作技巧》、《小说修辞学》、《当代叙事学》等重要小说叙事论著得以在中国译介出版或再版的主要原因。李媛媛[5]也认为,外国文学理论的翻译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译介背景:20世纪50年代受到政治理性的指引,80年代的翻译活动是在启蒙理性的统领下进行的,而90年代末开始的新世纪的翻译工作则是受学术理性的驱动。作为西方文学理论话语权威的典型代表,英美小说理论在20世纪中国走过了类似的译介历程。

80年代初至90年代初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我国的引进阶段,主要体现在译介上。80年代末期,是西方女性主义文论大量引进的时期,因其契合了中国女性文学发展的内在需要。在这一学术气候影响下,作为西方女性主义典型代表之一的伍尔夫的文论当然不容忽视,这是《一间自己的屋子》等在该时期得到译介的重要原因。韦努蒂说,“对异域文本和翻译策略的精心选择可以改变或者强化本土文化里的文学典律、概念范式、研究方法、分析技能和商业践行”[13]。的确如此,女性主义文论的译介与该时期中国文化语境下的诗学和文学批评思潮是密切相关的。

三、译介影响

20世纪英美小说理论的译介对中国小说理论建设及小说创作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在理论影响方面,谢天振、田全金认为,外国文论译作“开阔了中国学者的文艺视野,也有利于中国文学批评摆脱单纯的社会学批评模式”。李媛媛也指出,汉译外国文论构成了中国文论建设的重要资源[5]。这其中自然涵盖了英美小说理论译作对中国小说理论建设和发展的影响。

汉密尔顿的《小说艺术指南》和佩里的《小说的研究》曾极大地激发了中国作家、批评家探讨小说理论的热情,也的确推动了中国小说理论话语的转变。陈平原说,“佩里和汉密尔顿的小说论著引导中国小说理论发展达半个多世纪,甚至直到今天,我们仍能或明或暗地感受到其潜在影响”[1]。根据陈平原的研究,五四时期胡适所著颇负盛名的《论短篇小说》中对短篇小说的定义跟汉密尔顿的很接近;同时期另一部理论色彩较强的小说专论《小说的研究》(瞿世英)基本上是根据佩里的《小说的研究》前几章编译的。他指出,绝大部分现代中国小说理论家都从上述两部小说理论论著汲取了理论营养。“二、三十年代中国谈小说理论的,几乎没有不受这两本美国小说理论著作的影响,可以说中国现代小说理论,基本上是在西方小说理论的刺激、引导下产生的”[1]。郝敬波[14]认为,汉密尔顿等西方学者的短篇小说文体理论是中国现代短篇小说文体观念形成的重要渊源,并直接影响了胡适短篇小说理论的形成。我国叙事学的发展也与英美叙事理论的译介有着密切的关系。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是我国叙事学开始发展的时期,该时期国内的叙事学研究主要是翻译和吸收国外叙事理论。这些叙事理论的引入对我国早期的小说叙事理论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异域小说理论的译介也可能对目的语文学场域的形成发挥影响。韦努蒂指出,因为翻译能够有助于本土文学话语的构建,它就不可避免地被用来支持雄心勃勃的文化建设,特别是本土语言与文化的发展。而这些项目总是导致了与特定社会集团、阶级与民族相一致的文化身份的塑造[13]。的确如此,再拿《小说艺术指南》和《小说的研究》这两部小说理论译作来说,它们就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新文学派的主将们用以确立起文学体系的根本理论柱石。新文学派的批评家和小说家“通过反复重写和改变这两个理论,将之经典化,反过来又借这种经典化来证明自己的合法性并得以在和学衡派、鸳蝴派的斗争中建立起来文学的合法性”[9]。刘禾也指出,五四作家倡导理论并凭借理论话语使其具有了合法性地位,因而才能够压倒其时文学市场上的竞争对手鸳鸯蝴蝶派[15]。

中国现代小说是在西方小说文学的影响下诞生与发展起来的。19世纪末、特别是20世纪初,中国通过翻译西方小说理论与作品引进了不少西方小说观念和文学思潮,从而使中国小说从小说观念、创作主题、表现形式、叙事技巧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陈小慰[16]、田玲[17]等指出,外国文学特别是小说的翻译对中国小说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实际上,特定时期异域小说理论的译介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中国的小说创作实践,如陈平原所说,“五四前后二、三十年代的小说创作在形式技巧上差别很大,除了外国小说的大量译介外,也跟二十年代出现的十几种小说理论译著有关”[1]。谢天振、田全金也指出,“外国文论在中国的译介不仅对新中国的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建设和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并且还极大地影响甚至改变了中国当代文学创作的走向乃至文化价值观”[4]。再如20世纪80年代,随着大量的现代派文学作品和理论专著被翻译成中文,中国涌现了先锋小说、现代主义小说、新写实小说等众多文学流派。而20世纪30年代新感觉派作家刘呐鸥、施蛰存、穆时英等以及70年代末80年代初著名作家王蒙的意识流小说创作除了受到普鲁斯特、乔伊斯、伍尔夫、福克纳等西方意识流小说大师的名作的影响外,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意识流小说诗学理论的译介。总之,20世纪英美主要小说理论论著及作品的译介对中国现代小说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英美小说理论译介是外国文艺理论汉译很重要的一部分,对于民族文学创作、文学理论发展和文化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文章考察了20世纪英美主要小说理论论著在同时期中国的译介概貌、译介背景以及译作对中国小说理论与创作的影响。研究认为,20世纪中国对英美小说理论的译介是特定历史文化语境下译者个人或国家有关机构引进异域小说理论以促进本国小说理论发展,拓展国内小说批评视野,影响国内小说创作以及繁荣本国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特定历史时期的意识形态会影响译介选题。20世纪英美主要小说理论译作对中国现代小说理论建设和小说创作都具有重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陈平原.小说理论更新的先兆:读三部小说理论译作有感[J].读书,1988(1):24-27.

[2] 刘 潜.学术翻译质量堪忧——评《小说的兴起》中译本[J].出版广角,1997(6):37-39.

[3] 仵从巨.新异的译本与令人尊敬的翻译家[J].文学自由谈,2004(1):34-36.

[4] 谢天振,田全金.外国文论在中国的译介(一九四九——二○○九)[J].当代作家评论,2009(5):35-45.

[5] 李媛媛.他山之石:60年外国文艺理论的译介及影响[J].理论学刊,2009(12):120-124.

[6] 代 迅.汉译西方文论探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6):29-32.

[7] 陈平原.小说史: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67-68.

[8] LEFEVERE ANDRE. Translation, Rewriting and the Manipulation of Literary Fame[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15.

[9] 余夏云. 象征资本的周旋:新文学与鸳鸯蝴蝶派的斗争策略考[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5):7-14.

[10] NORD CHRISTIANE. 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Education Press, 2001.

[11] 王晓明.翻译的政治——从一个侧面看80年代的翻译运动[G]//酒井植树,花轮由纪子.西方的幽灵与翻译的政治——“印迹”.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278-279.

[12] 赵炎秋.共和国叙事理论发展六十年[J].理论与创作,2009(4):25-29.

[13] 韦努蒂·劳伦斯.翻译与文化身份塑造[G]//许宝强,袁 伟.语言与翻译的政治.查正贤,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14] 郝敬波.论新时期短篇小说的艺术创新[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2.

[15] 刘 禾.跨语际实践[M].宋伟杰,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

[16] 陈小慰.当代英美通俗小说的译介与影响[J].福州大学学报,2005(3):66-70.

[17] 田 玲.近代外国文学对中国小说创作的影响[J].北方论丛,2010(4):44-45.

猜你喜欢

文论译介英美
《三字经》裨治文的两次译介行为考察
从隐匿到重现:中国新时期西方文论知识资源的流变
余华作品译介目录
Onemoretime:comingandgoingLiuYu英美电影与英美文学的互动发展研究
A Precritical Analysis of the PoemThe Passionate Shepherd to His Love by Marlowe
“古代文论现代转换”的回顾与审视
英美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
从文论医评《内经》
从现象学看现当代西方文论科学神话的破灭
超现实主义在中国的译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