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丹红注射液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46例临床观察

2014-04-08周裔忠江春媛刘元庆盛国太

河北中医 2014年9期
关键词:丹红尿激酶二聚体

周裔忠 江春媛 刘元庆 盛国太

(江西省人民医院心内1科,江西 南昌 330006)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venousthrombosis,DVT)是血栓阻塞静脉引起的一系列综合征,目前已成为临床常见病之一。血小板活化在血栓性疾病中起着重要作用,丹红注射液为丹参、红花等提取物的中药注射剂,具有活血化瘀、通脉舒络作用,但丹红注射液对急性DVT患者血小板活化及疗效的影响鲜见报道。2011-01—2013-01,我们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丹红注射液治疗急性DVT 46例,并与常规治疗46例对照观察,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全部92例均为我院心内科住院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6例,男30例,女16例;年龄34~76岁,平均(56.8±5.4)岁;病程 1~3 d,平均(2.0±0.3)d;骨折、腹部手术后卧床发病11例,流产术后或产后发病2例,血脂异常23例,无明显病因23例;右侧DVT 26例,左侧DVT 20例。对照组46例,男28例,女18例;年龄35~77岁,平均(56.2±5.1)岁;病程 1~3 d,平均(2.0±0.4)d;骨折、腹部手术后卧床发病11例,流产术后或产后发病1例,血脂异常19例,无明显病因22例;右侧DVT 27例,左侧DVT 19例。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另选择我院健康体检者46人作为健康组。

1.2 诊断及排除标准 参照《周围血管疾病中西医诊疗学》[1]中急性DVT的诊断标准确诊。排除急性淋巴管炎、急性动脉栓塞、丹毒等疾病及合并肿瘤、肺栓塞及慢性下肢血栓形成的患者。

1.3 治疗方法

1.3.1 对照组 予常规治疗。注射用尿激酶(北京托毕西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 H20046252)20万 U,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中,从患侧肢体足背部的静脉进行静脉滴注,每日2次;低分子肝素钠注射液(法国安万特制药公司,注册证号H20030601)4 000 U,每12 h皮下注射1次;华法林钠片(上海信谊药厂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1022123)3 mg,每日1次口服。待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达到2.0~2.5时停用低分子肝素钠注射液。

1.3.2 治疗组 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应用丹红注射液(菏泽步长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20026866)40 mL,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中,每日1次静脉滴注。

1.3.3 疗程及其他 2组均连续治疗15 d。2组均予抬高患肢及限制患侧肢体过度运动等辅助治疗。

1.4 观察指标及方法 观察患者治疗前后血小板活化指标及D-二聚体水平变化。应用流式细胞仪测定血小板表面活性标志蛋白CD62p、CD63和 GPⅡb/Ⅲa受体复合物的表达水平,按说明书标准计算其阳性表达率。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D-二聚体水平,受试者从肘静脉采血,采血后注入枸橼酸钠抗凝管,3 000 r/min离心10 min,提取血浆置于-80℃冰箱中保存。试剂盒由上海太阳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操作。测定正常值为<0.5 g/mL。

1.5 疗效标准 临床治愈:站立20~30 min,行走1 500 m后,无明显疼痛肿胀、沉重感及压痛,下肢水肿明显消退或完全消退;显效:站立15~20 min,行走1 000 m后,疼痛肿胀较治疗前明显好转,下肢水肿明显减轻;进步:站立10 min以内,行走500 m后,疼痛肿胀较治疗前有所改善,下肢水肿减轻;无效:治疗后症状与体征均无改善,患肢水肿加剧或并发肺栓塞[2]。

1.6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1.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2组疗效比较 见表1。

表1 2组疗效比较 例

由表1可见,治疗组、对照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2.2 3组血小板活化指标及D-二聚体水平变化比较见表2。

表2 3组血小板活化指标及D-二聚体水平变化比较±s

表2 3组血小板活化指标及D-二聚体水平变化比较±s

与健康组比较,*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治疗组(n=46)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健康组(n=46)对照组(n=46)CD62p(%) 15.4±4.2* 11.5±6.0△# 15.6±5.2* 13.2±1.8△4.3±1.6 CD63(%) 9.9±0.4* 6.4±0.6△# 10.2±0.3* 9.8±0.7△ 2.8±0.4 GPⅡb/Ⅲa(%) 90.5±8.4* 72.1±8.4△# 92.2±9.4* 81.2±8.6△ 8.2±1.9 D-二聚体(g/mL) 1.7±0.01* 0.9±0.03△# 1.6±0.02* 1.2±0.03△0.3±0.04

由表2可见,治疗组、对照组治疗前CD62p、CD63、GPⅡb/Ⅲa及D-二聚体均较健康组升高(P<0.05);治疗组、对照组治疗后CD62p、CD63、GPⅡb/Ⅲa及D-二聚体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降低更明显(P<0.05)。

3 讨论

早在1856年,Rudolf Virchow就提出了促发静脉血栓形成的因素:静脉血流淤滞、血管损伤和高凝状态[3]。血小板活化在DVT中起着重要作用,目前检测血小板活化公认指标是 CD62p、CD63、GPⅡb/Ⅲa[4],关于 D- 二聚体在DVT诊断中的价值最近受到医学界关注,国外有学者提出D-二聚体>600 ng/mL可作为排除DVT的临界值,其敏感性和阴性预测值均为100%[2]。

DVT属中医学脉痹范畴,其病机为气血瘀滞、邪郁化热导致红肿胀痛等症状。丹红注射液主要成分是丹参和红花,丹参祛瘀止痛,凉血消痈,红花活血通络。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丹参有抑制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等作用,红花有促进血栓溶解作用,两药联用进一步增强抗栓作用[4]。尿激酶是一种酶类溶栓药,所含的内源性纤溶酶原激活剂可使纤维蛋白溶酶原直接转变为纤维蛋白溶酶,从而溶解血栓中的纤维蛋白,尤其是新鲜血栓中的纤维蛋白[5]。为避免出血等不良反应,可应用小剂量尿激酶治疗DVT。华法林可阻断VitK环氧化物还原酶活性,产生无凝血活性的X因子前体,抑制新鲜血栓的形成,但在治疗过程中需反复检测血浆INR水平,一般要求将INR维持在2.0~2.5之间。

本研究结果表明,在尿激酶、低分子肝素及华法林治疗急性DVT基础上,加用丹红注射液,能进一步提高患者总有效率,降低患者CD62p、CD63、GPⅡb/Ⅲa受体复合物的表达水平及血浆D-二聚体含量,体现了中医中药在治疗血栓性疾病的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 周涛.周围血管疾病中西医诊疗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435.

[2] 池明宇.中西医结合血栓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443-444.

[3] 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53.

[4] 季明德.血小板活化的研究进展[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1,32(2):218-220.

[5] 陈宋明,王东明,林吉进,等.尿激酶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剂量探讨[J].中国全科医学,2004,7(23):1783-1784.

猜你喜欢

丹红尿激酶二聚体
替罗非班联合尿激酶在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应用效果
胸腔微管引流并注入尿激酶治疗结核性胸膜炎
D-二聚体和BNP与ACS近期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关联性
负压封闭引流(VSD)结合尿激酶溶液冲洗应用于四肢软组织缺损的研究
42例丹红注射液不良反应/事件报告分析
联合检测D-二聚体和CA153在乳腺癌诊治中的临床意义
两种试剂D-二聚体检测值与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值的相关性研究
丹红注射液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并发脑梗死52例
阿托伐他汀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颈椎病脑供血不足48例
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塞36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