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昶交游考:以“吴中七子”为代表

2014-04-07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交游吴中乾隆

(兰州大学 文学院,甘肃 兰州730000)

一、王昶的仕宦生涯与著作

王昶,字德甫,号述庵,一字兰泉,又字琴德,江苏青浦(今上海市)人。生于雍正二年甲辰,卒于嘉庆十一年丙寅,年八十三。乾隆十九年进士,乾隆二十二年,随高宗皇帝南巡,因召试一等第一名,授内阁中书,协办侍读,直军机房,转刑部山东主事。乾隆三十一年升授刑部浙江司员外郎。乾隆三十二年升授刑部江西司郎中。乾隆三十三年两淮盐使提引事发,言语不密,罢职。十月大学士阿桂副将军总督云贵,为随行佐事。乾隆三十七年升授吏部员外郎。乾隆四十年,补吏部文选司郎中。乾隆四十四年,擢大理寺卿,补授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又授河南布政使。乾隆四十五年授江西按察使。乾隆四十八年,补授直隶按察使,又调陕西按察使。乾隆五十三年授江西布政使。乾隆五十八年,以病乞归,上鉴其老病允之,于明岁春融回籍。①参见清王昶著,陈明洁、朱惠国、裴风顺点校《春融堂集》,上海文化出版社,2013年版,第1137 至1179 页。

王昶一生于学无所不究,在金石考证方面、方志编纂方面、文学艺术方面以及文学文献学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一生著作丰富,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著有《春融堂集》《金石萃编》,辑有《青浦诗传》《湖海诗传》《湖海文传》《明词综》及《国朝词综》等。这些集子不仅在文学上有很大的价值,而且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

二、“吴中七子”源起及由来

“吴中七子”得名于沈德潜所选刻的《七子诗选》。沈德潜字确山,号归愚,江苏苏州人。晚年辞官归乡后,任紫阳书院院长,选录门下弟子王昶、赵升之、钱大昕、王鸣盛、曹仁虎、吴企晋、黄文莲七人早期在紫阳书院肄业期间的诗歌作品,编成《七子诗选》,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使“吴中七子”这一称号广泛流传下来。“吴中七子”顾名思义,包括两方面的内涵。首先从地缘上来看,七子中,王昶是青浦人,吴泰来是长州人,赵升之、黄文莲为上海人,王鸣盛、钱大昕、曹仁虎是嘉定人,从广义上来看都属于吴中地区。其次从七子来看,青年时代同入紫阳书院就学,师从沈德潜,这期间他们之间彼此唱和,相互往来交游,在思想倾向和兴趣爱好上有一定的交错性和融合性。②参考陈小凤著《沈德潜七子诗选研究》,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30 至34 页。

三、王昶与“吴中七子”成员的交游

(一)王昶与钱大昕的交游

钱大昕,字晓征,号辛楣,又号竹汀居士,晚号潜研老人,江苏嘉定(今上海市)人。乾隆十九年进士。他是清代的汉学大师,乾嘉学派的代表人物。一生著作宏丰,有《潜研堂诗集》《潜研堂文集》《二十二史考异》等重要著作数十种。

王昶与钱大昕定交于乾隆九年秋,钱大昕年谱云:“九年甲子,年十七岁,学使开公泰科试,取一等第七名。是秋乡试,始与王兰泉定交。”(《钱辛楣先生年谱》)[1]由于钱大昕家乡嘉定与王昶家乡珠街角相距不百里,两人经常扁舟过访,交往甚繁。乾隆十四年,二人同肄业于紫阳书院,以沈德潜为师,学问上相互砥砺。暇日一起游览吴中名胜,并赋诗唱和,例如在“萧条景物近残冬”(《同晓征过慈门寺》)[2]38的季节里,二人相邀同游慈门寺。又在“秋凉未来暑欲退,纸窗残雨风凄凄”(《雨中沧浪亭同钱秀才晓征作》)[2]36的季节里,同游沧浪亭。乾隆十九年,二人同中进士,钱大昕授庶吉士,而王昶因验看拣选入三等不得用,命归班铨选。怀才不遇的王昶离别京师时,钱大昕、王鸣盛相送于宣武门外,执手凄咽,望着友人的车子渐行渐远,恨恨不能去,在道旁伫立良久。王昶亦说:“最苦是,新侣无人,待谁与,寻诗斗酒。”(《长亭怨慢》)[2]534此时没有结交新的朋友,却又要告别旧知,今后该与谁把酒论诗呢,心中充满了惆怅。乾隆二十二年,皇帝南巡,王昶献赋。三月,钦定一等第一,赐内阁中书。王昶再次入京,与友人钱大昕同朝为官,公事之余,诗酒唱和,岂不为人生快事?乾隆四十四年,王昶乞假归葬父亲王士毅,请友人钱大昕为父亲撰神道碑,钱大昕在碑文中说:“大昕弱冠后,即从当代贤士大夫游……其交最久而莫逆于心者,则今大理寺卿王公昶也。”[3]739-741钱大昕七十生辰时,王昶写寿文予以祝贺,曰:“余少与君同学,又同登于礼部试,在内阁又同为后进,知君之深者,洵莫余若也。”[2]756乾隆四十三年,王鸣盛先以光禄寺卿吿归,十二年后钱大昕也致仕归田。乾隆五十九年,王昶致仕,三人晚年常聚在吴中,诗酒唱和,有“嘉定三老”之目。同时在学问上三人相互倾慕,“无时不以学问文章相质”[2]955。王昶七十生辰时,钱大昕撰《述庵先生七十寿序》一文,洋洋洒洒,称王昶“风度凝远,外和内介”“壁立千仞,旁无依附”“暮夜之馈,不及其门”“重名义而轻势力,奖庸退而薄脂韦”[3]378-380,对王昶的高尚风格极备赞美之词。此外对王昶“以文章经济扬立中外垂三十年”的经历,钱大昕以“始同学,继同举进士,又同官于朝,嗜好也略相同”[3]739-741又“从公游最久”[3]378-380的身份一一叙述,淋漓尽致。总之,王昶与钱大昕早期交往主要集中于紫阳书院。后同中进士,同朝为官。致仕后,诗酒文会,相互砥砺,可谓一生挚友。

(二)王昶与王鸣盛的交游

王鸣盛,字凤喈,号礼堂,又号西庄,晚号西沚居士,上海嘉定人。累官至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迁光禄寺卿,告归。乾嘉时期著名学者,精校勘考订,详于舆地职官。有《十七史商榷》《蛾术编》《耕养斋集》《西沚居士集》《尚书后案》等。

王昶与王鸣盛定交于乾隆十二年丁卯秋。王鸣盛说:“曩丁卯秋,初与述庵会于长干水榭,自后离合不常。”(《春融堂诗序》)[2]7此年二人同应试于江宁,遂定交。乾隆十四年,王昶入紫阳书院肄业,时王鸣盛已在书院,二人同从师于沈德潜,在学问上亦相互切磋砥砺。乾隆十五年,王鸣盛游楚中,王昶作诗送别,云:“寒风萧瑟送行舟,一片孤帆上鄂州。”(《送家凤喈之楚中》)[2]33后二年,王鸣盛从楚中归,抵苏州,晤紫阳书院诸友,王昶再次作《凤喈从楚中归,相遇吴门,仍次前韵》一诗以赠。乾隆十九年,王昶、钱大昕、王鸣盛三人同中进士,王鸣盛以一甲第二人及第,被授予官职,而王昶却归班候选。在赴济南途中,王昶作诗怀想王鸣盛:“吾家坡老才雄绝,落纸新诗万口传。惆怅生平三度别,中宵烟雨忆同眠。”(《怀家凤喈》)[2]86独身在外,羁旅漂泊,思念故人之情溢于言表,辗转三度离别,回忆曾经在一起同榻而眠的景象,是如此温馨。乾隆二十三年,王昶进京为官,抵京师后,小憩于王鸣盛斋中,王鸣盛喜赋一诗:“开门果见故人至,入门笑掷马上鞭。惊看鬓边发,各问别后年。有如调饥获大嚼,又如痼疾欣初痊……骡网才卸堆满屋,通宵乡语还蝉联。犹记广宁门外柳丝牵,路旁悢悢送尔旋。”(《喜琴德至信宿敝斋移寓椿树衚衕,心余有诗,予亦作一篇并怀来殷》)[4]当听到好友的死讯时,王昶悲痛不已,含泪写下《闻凤喈讣》:“五湖烟水久楼迟,岁在龙蛇竟不支。无复对床同夜雨,何由梦草向春池。古文案定千秋业,杂着编成百卷垂。谁识弟兄师友似,人琴一动九原知。”[2]458不仅追忆与好友彻夜长谈的温馨画面,而且对王鸣盛一生的文学贡献加以高度肯定与赞扬。

(三)王昶与赵升之的交游

赵文哲,字升之,号璞庵,江苏上海县(今上海)人。年十九补博士弟子,乾隆二十七年帝南巡,召试赐举人,历官户部主事。乾隆三十八年殉木果木之难,恤赠光禄寺少卿。有《媕雅堂集》《娵隅集》《媕雅堂诗话》等著作。

赵升之与王昶定交于乾隆十三年之前。二人“生同郡,长同学,先后同官于朝”(《娵鰅集》)[2]699,又同从军赴滇,生死相依,可谓一生挚友。赵升之喜欢作诗,每有所作总要拿给王昶看一看,二人在学问上相互切磋,正如王昶所言:“君顾喜为诗,有所作则以视余。”(《娵鰅集》)[2]700乾隆三十三年王昶因两淮盐使提引事发,言语不密,罢职。赵升之同受牵连,二人一起参滇军事,成为艰苦军营生活中彼此心灵的慰藉。王昶说自己是“万里严装一叶身”,好在“艰难尚幸依良友”(《良乡夜宿示升之》)[2]187,“长星配月好相依”(《涿州道中再示升之》)[2]187。但这两位文友在军中谋面的机会却不多,一直用诗书往来保持着联系,他们常常在灯下吟怀寄情,王昶先后写下了《送升之回腾越》《即事次升之韵》《再次前韵》《别升之后有怀》等几十首诗,表达彼此之间的相思之苦。偶尔两人有幸在军中相聚,则连宵夜话。有时王昶读到升之的好诗,“骤惊强句如飞黄,忽向龙池生霹雳”,进而感觉到“依稀天问与招魂”(《读升之放言一篇再叠前韵》)[2]246。升之的诗真实的记录了戍边三年的生活和思想感情,引起了王昶的强烈共鸣,从中也看出王昶与赵升之相交之厚,相知之深了。在木果木之战中,赵升之不幸阵亡,消息传来,对王昶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不久之前二人还在毳帐中夜坐,王昶还写了《与升之夜坐》一诗记其事:“路滑城桥雪,寒深瓦寺云。今宵还见面,两日惜离群。蛮酒何时觅,劳歌永夜闻。残灯毳帐里,憔悴复何云。”[2]263行军作战,聚散无常,两人默默地坐在毳帐里,即使什么都不说,内心也无比满足,没想到此次一别,却是阴阳相隔,于是王昶怀着悲痛的心情写下“文采人争羡,刀兵运忽屯。艰难惟汝共,悲痛与谁论。遽没蛮奴手,聊酬国士恩。故人惭后死,剪纸为招魂”。(《将出西路,道出成都,南明留宿官斋,缕陈近事,并悼升之、鉴南,家太守丹辰三君》)[2]273

(四)王昶与吴企晋的交游

吴泰来,字企晋,号竹屿,江苏常州(今苏州)人。乾隆二十二年进士,二十七年召试,赐内阁中书。著有《净名轩》《砚山堂》等集。

王昶与吴企晋定交于乾隆十二年丁卯。吴企晋《春融堂诗序》:“余以丁卯定交于秦淮,己巳从宿松假归,随先生于吴门盖七八年,山水之游,花月之坐,无不共也。”[2]6自此以后,二人以文字相交,诗酒唱和,彼此相知甚深。王昶在《蒲褐山房诗话》中说:“吴中数十年来,自归愚宗伯外,无能分手抗行者。”[6]吴企晋亦云:“我两人以文字交久,知我深者莫如君。”[2]6吴企晋家业殷实,在郊外砚山下有“遂出园”,园内有松门夕照、书堂晚香等十处景物,颇有花木亭台之胜。园中建有“潢川书屋”,藏书万卷。因此常常招集诗朋文友相会遂初园,饮酒唱和,王昶等欣然前往,作为东道主的吴企晋“往往倒徙劳相迎”[2]65,例如《企晋招集遂初园》《集潢川书屋观伏波铜鼓同吴企晋、吉人、张策时、凌祖锡联句一百二十韵》《冬夜再集吴企晋小査山阁同吉人,张策时曹仁虎联句限月字》等,诗酒文会,为吴中盛事。乾隆十九年,王昶将往京师应试,吴企晋置酒送行并作诗相赠表示鼓励:“渡江门第人争羡,入洛才名我不如……燕台酒伴今憔悴,好向天涯问所居。”[2]71王昶也写了一首表达对友人的惜别之情:“置酒烧镫月上初,朋簪小集送征舆……最怜此后关河梦,时向潢川问起居。”(《企晋置酒送行即次原韵》)[2]71字字饱含深情,可见二人交往至深。乾隆四十八年,王昶调陕西按察使任。是时,吴企晋为关中书院院长,亦在西安,二人公务稍闲,则诗酒唱酬,其乐不减于吴下。当多年后王昶回忆自己的人生经历,历数旧游的时候,写道:“沙张曹赵并余子,谐虐间作调篪笙”“归来小査山阁坐,痛饮不惜金罍倾”[2]435。对于这样的文酒之会,大家都“相期佳会永朝夕,指似明月无亏盈”[2]435,可谓终生难忘。

(五)王昶与曹仁虎的交游

曹仁虎,字来殷,号习庵,江苏嘉定(今上海市)人。乾隆二十二年皇帝南巡,献赋,召试一等,赐举人,授内阁中书。二十六年成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累官至侍讲学士。有《宛委山房集》《秦中杂稿》《咏典斋》《春槃》等著作。

王昶与曹仁虎定交于乾隆十四年之前。《曹学士年谱》:“十四年己巳,十九岁。时中丞觉罗公雅尔哈善檄下苏属州县,选俊才能文之士。闻先生名,招入紫阳书院。是时,院长常熟王次山峻深为奖许。而同时,青浦王述庵昶及王西庄、钱竹汀皆在院肄业,居同舍,食同爨,晨夕切磋,务为经史有用之学。”[6]王昶乡试中式后,于乾隆十八年,写信给座主梦文子,举荐曹仁虎,书云:“窃见江南人士虽多,惟曹仁虎、吴泰来、赵文哲、张熙纯、严长明为之最。仁虎齿最少,性情谨洁,其诗华赡富有,博士弟子中未有伦比。”[2]595(《与梦文子座主荐士书》)书中王昶对曹仁虎予以高度赞扬。乾隆二十二年,南巡献赋,王昶与曹仁虎同时中式,授内阁中书,遂同官于朝。乾隆三十三年,王昶随军赴滇,临行前,曹仁虎等友人置酒饯别,多少离愁别绪充斥心中,令人万般惆怅。赴滇途中,王昶一人孤独寂寞,作诗寄来殷:“老泪岂堪频洗面,短书何忍诉伤心。青山送客程程远,白发依人种种深。”(《晚次安肃寄来殷》)[2]187艰苦的军旅生涯中,来殷经常写信慰问好友,王昶亦作书以答,穷愁苦楚,只“惟知己审之”(《与曹来殷书》)[2]603。听到好友曹仁虎去世的消息,王昶十分悲痛,含泪写下“忽传凶耗是耶非,知己伤心泪满衣。文采共推徐孝穆,风流谁似谢元晖。少携诗酒同青翰,长侍星辰入紫微。今日罗浮仙去路,何人收入尽珠玑”(《闻来殷学士讣》)[2]375。在诗中,王昶称自己是曹来殷的知己,饱含深情,可见二人交游之频,相知之深。

四、结 语

综上所述,王昶一生于学无所不究,他“邃于经,健于文,富于诗词,精于考证,达于政治韬略,研穷于性理”(《王兰泉侍郎事略》)[7],著作丰富,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同时,他亦是一位经世能臣,一生为官南北,游宦四方,广泛交游。早年入紫阳书院肄业,以沈德潜为师,与“吴中七子”其他成员品诗论词,结社唱和,或者寻访胜迹,纵游山水之间,饱览万物,彼此之间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考论王昶与“吴中七子”的交游史,可以让我们看到一部乾嘉士人的文采风流史,对全面进行王昶研究具有极高的文学史料价值。

[1][清]钱大昕.嘉定钱大昕全集:第一册[M].陈文和,编.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6-7.

[2][清]王昶.春融堂集[M].陈明洁,朱惠国,裴顺风,点校.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13.

[3][清]钱大昕.潜研堂集[M].吕友仁,点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4][清]王鸣盛.西庄始存稿:卷一十[M]//续修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329.

[5][清]王昶.蒲褐山房诗话新编[M].周维德,点校.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

[6][清]王鸿逵.曹学士年谱//周和平,北京图书馆藏珍本年谱丛刊:第106 册.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489.

[7][清]李元度.国朝先正事略[M].王兰泉侍郎事略.长沙:岳麓书社,2008.11.

猜你喜欢

交游吴中乾隆
Were Dinosaurs Able to Swim?
“生扭吴中之拍”与“真诗只在民间”的深层次自洽——李开先《宝剑记》“不娴度曲”说新读解
姑苏繁华地 吴中第一镇
郑巢与僧人交游诗歌考
乾隆眼中的木鱼石
乾隆:瑰丽多姿
乾隆:来尬诗吗
吴中太湖新城
汤显祖与明代理学家交游考略
周乐清戏曲活动及交游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