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魏古诗的信息及其破译

2014-04-07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曹植周作人陶渊明

木 斋

“古诗与汉魏六朝文化研究”主持人语

主持人简介:木斋(1951 -),男,北京人,吉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诗词史。著有《宋词体演变史》(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曲词发生史》(国家社科基金规划项目)、《曲词发生史续》《古诗十九首与建安诗歌研究》《走出古典——唐宋词体与宋诗的演进》《宋诗流变》《唐宋词流变》《苏东坡研究》等学术专著,在《文学评论》《文学遗产》发表创新性论文120 余篇。

徘徊失路望京城,普渡村中夜雨声。

无限悲凉千载事,谁人堪解此中情。

平生习惯受秋波,秋至谁人赞老荷。

霜雪弹珠应是泪,垂蓬俯首作儿哥。

古人云:“诗言志”,确实如此,余此两首小诗,不经意之作也。其背景一如诗前小序所云:“客居美国普渡村,清晨醒来,展读賀文先生七绝《雨城》《秋荷》,诗意浓郁,因和之,倾诉襟怀”云云,清晨打开电脑,瞬间网上乃成也。虽为唱和,却是血泪之情,一词一句,皆有所本,非游戏之酬唱也。诗虽难以称工,却非笔者不能写,非笔者于美国普度之秋不能写,缘何?其字字句句携带着诗作者的信息,近乎全方位之信息。

2004年9月,余开始对汉魏古诗与曲词发生两大文学史公案进行破译性研究,不期然之间,已倏忽十年矣。“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泪?”十年辛苦,却换得,当下徘徊失路,夜听秋雨,两大研究之破译,固然秋实累累,却只换得垂篷俯首,甘作儿哥。两大研究,固然可喜,于予而言,却仅仅为雄伟殿堂之根基,万里长河之发端。余之本意,欲以此种研究之法则,重写文学史,汉魏古诗之破译,词体起源发生之解读,不过为其中之瓶颈关键。去岁之秋,本已开始从甲骨文、诗三百之起源开始起步,刚刚摸得路径,却不得不为生计所迫,徘徊失路于异国,夜听秋雨于普度。每每周末,肃立于教堂,跟唱赞美歌诗,都不觉浮想联翩,难以自已。耶稣背负沉重之十字架,俨然担荷人类罪恶之意,将光明和信仰传递给人世之间,其以人之形态之际,却罕有人信奉,直至其牺牲了肉身,方才远越播传,世代相续。是故,耶稣虽为神灵,有法力自解而宁愿奉祭生命,以谦卑和宽容成就信仰也。余却不能仅以牺牲成就信仰,人生短暂,重写文学史之重责在肩,俨然为心灵之枷锁;堂堂学者,人生旅途上,却无处安放一张能静心写作的书桌。

台湾作家龙应台曾经讲过这样的真实故事:说她和儿子从荒漠上带回一粒风干数千年之久的种子,回家后精心培植,到了第七天,忽然显示出了生命的迹象,母子两人激动不已,相拥呼喊,当时正好有客人来访,感觉母子二人似乎神经失常一般。这是一个很有哲理的故事。不能从头参与者,自然不能理解其中的甘苦,也就不能分享最后的愉悦。余之古诗研究之类,何尝不是如此?

凡血泪之作,就必然为极具个性的作品之作,无不近乎全方位地携带着其原作者的信息。屈原之作,必携带着屈原的信息,相信《离骚》为刘安之作,无异于痴人说梦,若无屈原之人生,何以有《离骚》《九章》之哀怨?“大风起兮云飞扬”,必为刘邦之作,“力拔山兮气盖世”,必为项羽之绝唱,他人无此胸襟气度,必不能代笔也。所谓“血管中流出的是血”。古诗十九首代表的汉魏古诗群组,原本主要为曹植、甄后之作,经过魏明帝出以私心,将其从曹植集中剔除,分别安置于李陵、苏武、班婕妤、傅毅、张衡、蔡邕等前代诗人名下,以及魏明帝曹叡自身,还有一些未能安排之诗作,以后为晋乐所奏,成为了所谓乐府诗(如《陌上桑》等)。仍有一些残留于曹植集中,如《洛神赋》《七哀诗》等,乃以君臣比兴为之遮蔽。

以十九首代表的古诗群,大约有六十首左右,这些诗作,携带着强烈的个人性格、携带着不同时期的喜怒哀乐,它们不仅仅直接散发出其写作者的人生历程、情爱历程,而且,携带着强烈的时间性、地域性以及具体背景故事。《涉江采芙蓉》必然为建安十七年十月,曹植于长江岸边所写,《陌上桑》则带来浓郁的建安二十一年三月的全方位信息,时间、作者、背景、一一对应,断不可絮。我们之所以看不到、读不懂这些信息,正是由于我们被自古而今种种先入为主的错误理念所遮蔽,在所谓“政治比兴”说的腐儒陈说遮蔽之下,我们无视于“空窗难独守”“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此类明确鲜明的性爱信息,在所谓“民间乐府”的陈腐意识形态遮蔽下,我们放弃了从汉魏诗人群体中寻求线索,而耽思幻想于根本不是诗人的所谓“无名氏”。是故,当下之学术研究,与其说史料的匮乏,毋宁说,是学术思想解放的匮乏,是先进方法论的缺失。

本期栏目发表华东师大龚斌教授和哈尔滨师大刘中文教授两篇大作。龚教授一文,《论齐梁萧氏文艺的美学品格》一文,粗略看来,绮靡、华美等特质似乎是老生常谈,但该文从美学角度、文化角度、以及历史、地理等多重视角论证,就显示了难中见巧、熟悉之中发掘新意的功力。譬如第一部分论证绮靡,作者不仅从诗歌史角度辨析萧氏文艺与曹植、谢灵运之不同,而且分别从书法、风俗、地理等多重视角论证,显示了作者的拓展与创新的的宏阔视野;再如论证轻艳:“我们从梁诗的实际考察,轻艳属于诗歌的美学品格,主要体现在以描写女性的宫体诗,其次是写景诗和咏物诗。轻,谓浅薄、轻佻;艳,谓女色之美,文辞之美。”界说明确而有新意;其三,论证细密,.从声律、用典等多重视角论证,翔实而有新意;刘中文教授一文,从现代作家周作人对陶渊明的接受之视角来加以研究,视野广阔,论证新颖,在这篇论文中,陶渊明自然仍然是聚焦的中心,但周作人的人生哲学,周作人对陶渊明的态度,也成为了新的信息园地。如评:周作人美称陶渊明为“千古旷达人”,这是对陶渊明的再次文化定位。周作人的观点不仅是对道家价值观的充分肯定,同时也是对几千年来专断独裁、唯一独尊的儒家话语霸权的挑战与消解。当然,论者也同时指出:周作人的人生观中有浓重的儒家中庸思想,孔子所谓的“无可无不可”的处事原则深入其心,其最终失节附逆,与这种处世态度不无关系,这与陶渊明内心深处的气节又是不同的。

读到这里,我忽然觉得有些自惭形秽,我的日常生活理念,正是一种“无可无不可”的人生态度。人生之中的种种变化无常,我均能在瞬间转化为某种幸福和快乐。这样想来,忽然就觉得,我是否也有周作人的人生哲学,到关键时刻难免也会因为“无可无不可”失节而为千古一恨。但转念再思,我还是有件事情不是“无不可”的,那就是我的学术研究。学术研究正是我生命形式的依托,我之快乐幸福在此,我之痛苦流离在此。如果没有我这种颠覆性研究,我的世俗人生也许会顺畅许多,但我还是乐此而不疲,不知老之将至,亦不顾苦难常常为此而来。这是我生命的底线。有此在,大概不会失节了。

猜你喜欢

曹植周作人陶渊明
你好,陶渊明
乾荣子对周作人创作之影响考察
论曹植对于形式美的追求
陶渊明:永恒话题与多元解读
周作人之死
《陶渊明 饮酒》
曹植《白马篇》赏析
不为五斗米折腰
论曹植与《古诗十九首》无关
周作人住在后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