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音乐视域中的美善关系

2014-04-07杨尚翡

关键词:古希腊柏拉图美的

杨尚翡

(滁州学院 音乐学院,安徽 滁州 239000)

音乐艺术是“真”的艺术,是“善”的艺术,更是“美”的艺术,它不仅可以给人以“美”的享受,更可以给人以情操的陶冶。真、善、美,就其本质来说是相连的、相通的、相辅相成的,它们之间虽各有异,但在音乐艺术中的表现是相得益彰的[1]。音乐艺术是真、善、美的统一体,它以音响作为表现手段,通过各种形式的音乐结构排列组合,作用于人类的感官,从而激发起人类的情感、情绪,使之产生共鸣,达到审美(感受美、鉴赏美,甚至创造美)的目的。音乐,作为一种听觉艺术,是人类社会发展至今所不可缺少的一个要素。同时,又是有着深远意义和明确目的的实践活动。

一、美的概念与音乐美

(一)美的概念

汉字“美”可以拆开看作“羊”和“大”。古人以羊为主要的副食品,肥壮的羊吃起来特别美味。即所谓的羊大为美,而后引申到了其他地方,使得“美”含义更广。《新华字典》对美的解释有这样五种,其中前三种与本文的主题相关:1、好,善。例如美德、美学、美谈、审美、美丽、美容(美化容貌)、美不胜收;2、得意,高兴。例如美滋滋的;3、称赞,以为好。例如赞美、美言、美誉[2]。此三种解释中可以发现美是人的一种体验,并且这种体验是愉悦的感性享受。从心理学中也能找到依据:心理学上把美感归为人类情感的一种。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是人的需要是否获得满足的反应。而美感是对事物美的体验,是人们根据美的需要,按照个人的审美标准对自然和社会生活中各种事物进行评价时产生的情感体验。有了这样的前提,我们就可以对“美”做出一些概括:美即好,与一切积极的正面的事物或行为有关;美也可谓善,从这个意义上看与我们的主题很有关联:美即是善,善即是美;美是人的感性需要;美是人的一种情感体验。

(二)何为音乐中的美

对于“何为音乐中的美”这一问题的回答在哲学上音乐学上也颇为曲折,历经了几千年的岁月。自古希腊开始,各路专家、学派对此给出了不同见解,直至现代社会,才达成了一种比较普遍的认识。历史上对音乐中的美的研究比较完整且成系统的主要是三个哲学派别:思辨主义、形式主义和绝对表现主义。

1.思辨主义认为艺术作品的意义在于使体验者感受到作品之外的世界中的情感、态度、事件等等。这种思辨主义最早在古希腊时期就有所体现,古希腊人推崇音乐,广泛实践音乐教育。但他们认为并不是任何音乐都适合音乐教育的,音乐理论家不自觉的从各种音乐的实践中抽象出它们各自使用的规律,规范使用的场合,例如多利亚调式具有严肃的风格,能够鼓舞人心;而弗里几亚调式狂乱暴躁,使人道德堕落。这两种调式虽都被后人称为“教会调式”,但二者使用的场合却相去甚远,而将音乐中的思辨主义发展到了极致的是德里克-库克,音乐就其本质来说是一种“情感语言”,这种提法是在他的论述中占主导地位[3]。幻想着音响有着和任何语言都有的一样的意义,即可由字典来规范并译成相应符号的意义。例如小二度是无力的痛苦;大三度是愉快;增四度是穷凶极恶等等。所以,音乐从其本质上来说,是通过音响来宣泄情感。这样看来思辨主义显然是走了极端。

2.另一个极端就是形式主义。这种观点认为:艺术作品的意义的价值在于作品的内在素质。音乐的意义就是音乐中的音响形式。音乐作品中包含的非音乐的因素与音乐作品的意义完全没有关系;音乐的美和非音乐世界中的美是完全不同的,完全没有关系。爱德华-汉斯里克在《论音乐的美》中提到:“音乐是以乐音的行列,乐音的形式组成的,而这些乐音的行列和形式除了它们本身之外别无其它内容。……乐曲的内容除了听到的乐音形式外没有其它东西,因为音乐不仅是通过乐音来说话.它说的也仅是一些乐音而已”[4]。形式主义认为的音乐的美是“独特的,无可比拟的”,但他们只看到音乐形式的美而完全无视外在世界的因素,显然是走了另一个极端。相对于思辨主义的过于感性,形式主义则陷入了过于理性的漩涡。

思辨主义和形式主义虽然都走了极端,但都含有一定道理。思辨主义认为音乐的美应当到音乐之外去寻找,形式主义认为音乐的美只能在音乐音响形式之内寻找。但实际上音乐本身应当包含这两个部分,即情感与形式。不仅仅是音乐,所有的艺术都包含有这两个部分。把任何一部分孤立出来加以扩大都是片面的、不科学的。由此产生了第三种哲学派别:绝对表现主义。

3.绝对表现主义是现在被比较普遍地接受的一种观点,它汲取了思辨主义和形式主义的长处。“绝对表现主义是自律的,因为它对于音乐意义的阐释和形式主义一样都限于音乐自身的内部,认为音乐内部的意义无需与音乐外部世界的现象相联系,但它并没有割裂音乐的内容和形式的关系,片面强调形式因素”[5]。美国西北大学教授雷默(Dr.Benntt Reimer)1980年曽在《音乐教育的哲学》一书中曾提到“只有在符号(形式)融入作品的艺术性时才起作用”[6]。这一观点的提出使得音乐美学研究的范畴和体系更加完整和准确。

由此得出的结论:音乐的美就是情感美和形式美的统一,是感性美与理性美的统一。我们在音乐的学习和欣赏过程中应运用正确的哲学思想去关注音乐的审美体验。

二、美的音乐作品及其标准

音乐的美是情感美和形式美的统一,对于哪些音乐是美的,多数人对这个概念是模糊的,一般非音乐专业的人会给出千奇百怪的回答,例如“好听的音乐就是美的”,“听起来舒服的音乐就是美的”等等。这些回答不能说是完全错误的,但至少是片面的。其实人类对于音乐美的界定受到时代、宗教、国家、民族等等因素的影响,并且也因人而异,并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到目前为止也没有一个确切的全世界人民都公认的标准可以衡量音乐的美,当然这种标准即使有也不可能长期的或者广泛的存在。受限于上述的种种因素,一种暂定标准必然会湮灭于历史的洪流之中。在人类历史的发展中,这种例子比比皆是。尤其明显的体现是人类对于和声的接受过程。最初的音乐都是单声音乐,节奏简单,音也很少。然后人们慢慢开始接受纯五度、纯八度,大三度……直至不谐和音程、十二音体系……甚至到了20世纪现代主义音乐出现的偶然音乐、概念音乐等等。虽然某些现代主义音乐可以说其实是不美的,但从这里就能够看出人们对音乐美的标准的界定一直在变化,接受程度也越来越开放。在歌剧史上从1597年第一部歌剧《Dafne》诞生到现在,经历了正歌剧、喜歌剧、大歌剧、轻歌剧、音乐剧、清唱剧、巴洛克歌剧、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真实主义、印象主义、表现主义歌剧等等,在每个特定的时期,它都有一定的受众面和推崇者,因此在那些特定的时期它们都是美的,好的。因此要以某一个时代或者某一部作品为依据下结论似乎是不可能的,那么我们就尝试着从另一个角度出发来寻找音乐美的适当标准。

许多伟大的作曲家为人类留下了一大批宝贵的音乐作品,这些音乐作品历经百年,流传至今仍然脍炙人口,就是所谓的“经典”。很少会有人对“经典的音乐一般都是美的”这一论断提出异议,经典能流传百年,必定有其特殊的魅力,只要找到这些经典魅力的共同之处,就可以给出一个相对客观的音乐美的标准。

1.首先要符合人的审美理想。审美理想具有时代性、地域性、文化性。国内外有很多这样经典的作品,1939年抗日战争时期冼星海创作的黄河大合唱,用音乐展现了一幅中华民族苦难、挣扎追求自由幸福的画卷,也动员了全民族人民奋起反抗压迫,传递着中华儿女抵御外来侵略的爱国主义呼声;意大利作曲家威尔第的歌剧《纳布柯》创作于意大利民族复兴运动前夕,威尔第借用一个圣经故事来传递着意大利民众反抗奥地利殖民统治的爱国主义呼声,歌剧首演的当晚人们纷纷走上街头高唱剧中最著名的那首合唱曲“飞吧,思想,插上金色的翅膀”后来被称为意大利第二国歌,这部作品对意大利的民族解放运动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少年意大利党创始人玛志尼写给威尔第的信中曽对其有过高度评价:“意大利和以往一样,更需要你的音乐”[7]。威尔第在音乐上所表达的与他在政治上的努力是一样的,其作用是一致的。

2.然后必须是丰富的音响。任何一种单一无味的音乐都不可能是美的,更不可能成为经典。如上文刚刚提到的《黄河大合唱》无论在音乐、人声、配器均取得了巨大成功全曲八个乐章,各自独立,又完整不可分开;有的章节强劲有力激人奋发向上,有的章节深情婉转,有深刻强烈的感情张力,丰富的曲调和声、词曲的完整统一,即使在几十年后的今天这部作品仍然被认为是经典中的经典。

3.最后这种音响还必须是有序的,即结构、调式、动机、层次、材料等等的有序,并且这种有序也必须是丰富感性的。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有许多现代主义作品会被认为是不美的。美国的先锋音乐家约翰.凯奇(John Cage) 的作品《4’33”》可以说将现代音乐推向极致,从1952年首演以来对他的评价一般都是两面倒的,要么是极力推崇。有些音乐家认为这是现代音乐不可多得的精品,要么认为这部无声音乐过于前卫,无法接受。

所以,虽然人们对于音乐美的标准界定在不断变化,但通常符合以上标准的音乐,我们大都会认为是美的音乐。

三、善的音乐作品及其标准

经过对音乐的美的比较细致的阐述,下面探讨它与善的关系。

说到美与善,古希腊人对美和善推崇备至。在希腊神话中,往往对神和英雄赋予了不起的音乐才能。古希腊的哲学家们也都认为“美善合一”。现代人可能不是很容易理解古希腊人的美善合一,那就再回到美这个字的意思上去寻找答案,从《新华字典》对美的解释中可以看出善是美的其中一种解释,美不一定是善的,但是善一定是美的。或许善最早就是从美衍生出来的,例如中文的美最早只是“羊大为美”,而后又引申出了许多意思,或许还包括善。因为美的事物事件人物和善若要用最单一的评价标准来评价的话应该是统一的,美的和善的都是属于美的。最初的古希腊文kalokagathia一词体现的是美和道德相互统一,其中的kalo是“美”的意思,kagathia是“善”的意思。古希腊人直接就把美和善放进一个词里面了。这样也就比较容易理解古希腊人崇尚的“美善合一”了。

古希腊的许多哲学家都有很多对“善的培养”的相关阐述。他们认为知识和善之间存在紧密联系,这在苏格拉底的观点中有很明显的体现,苏格拉底认为一个人犯错误或者犯罪的原因正是无知。无知是罪恶的首要根源,为了达到善的境界,我们必须具备知识,所以,善也就是知识[8]。也许有人会拿出许多高学历罪犯的例子来进行狡辩,但是古希腊人意识的知识是全面的人格,那些高学历罪犯也许在某些领域的确获得了一些认识,但显然拥有的是残缺的人格。并且就整体来看,高学历犯罪所占比例远远低于其他犯罪。

而柏拉图对善和音乐教育的关系进一步的作了阐述。柏拉图是苏格拉底的学生,《理想国》是柏拉图最重要的对话。在《理想国》中,他描述了一个“正义”的国家,即著名的乌托邦。柏拉图认为统治者应当是由有智慧的人担当,而“智慧”并不是具体的打鱼、捕猎、铁匠等等知识,而是“善”,要做到“善”就必须接受教育。教育的内容是音乐和体育,其中音乐更为重要。音乐塑造灵魂,体育锻炼肉体,灵魂当然应该驾驭于肉体之上。他这样说到:“这个教育究竞是什么呢?似乎确实很难找到比我们早已发现的那种教育更好的了。这种教育就是用体操来训练身体,用音乐来陶冶心灵[9]卷二116。“有两种技术—音乐和体育—服务于人的两个部分一爱智部分和激情部分……。是为了使爱智和激情这两部分张弛得宜,配合适当,达到和谐”[9]卷三24。“那种能把音乐和体育配合得最好的,能最为比例适当地把两者应用到心灵上的人,我们称他们为最完善最和谐的音乐家应该是最适当的,这比称一般仅知和弦弹琴的人为音乐家更为适当”[9]卷三145。这里所指的音乐是经过删选的,允许保留的音乐只有两种:一种是勇猛的,一种是温和的;一种是逆境的声音,一种是顺境的声音;一种表现勇敢,一种表现智慧。柏拉图在这里把音乐作为一种工具,扩大了音乐的实用功能,这表明他是一个思辨主义者。但若以一种客观的眼光重新审视这段话,不去考虑柏拉图的思辨主义立场,不去考虑他因为受到时代限制而把教育对象局限于统治者,那么这段话就足够伟大。再用上文得出的美的音乐(审美理想支配下产生的感性丰富的有序音响)来替换柏拉图筛选的唯一两种音乐,这段话简直无懈可击。音乐是所有艺术中最为抽象的,它非语义性、非具象性,因而不能确实的传达什么。那么为什么柏拉图认为音乐能使人“善”呢?柏拉图利用的正是音乐美与善的一种最自然天成的关系。

不仅仅是古希腊人,中国的古人也认为美的音乐有助于德的培养。《乐记》中记载:“乐者,德之华也”意思是音乐是道德开出的花朵。而对中国人影响最深的儒家非常强调音乐的社会功能与教化作用,称之为礼乐思想。孔子就是这一时期儒家音乐思想的奠基人,他的突出贡献是把美和善作为不同的范畴加以区分。并认为两者结合是音乐审美的基本原则。因此,他把音乐的“美”作为艺术的范畴,与“善”联系在一起,也就是说,始终把音乐的“美”与道德规范联系在一起。强调音乐领域中的“美和善的统一”即美善合一[10]。另荀子提出的“以道制欲,美善相乐”也是对音乐美与善关系的一种诠释,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一种关系。

善是一种人性,到底人之初性本善还是人之初性本恶,思想家们还在争论着。但是有一点大家是达成共识的,就是善是可以培养的,而培养善的途径也多种多样。在这诸多方法之中,音乐似乎是一个宠儿,至少古希腊人还有许多古代中国人都是这样认为的。笔者也觉得美的音乐的确可以唤起善,只不过这种唤起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实现的,而且具体怎样唤起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正如柏拉图所说的必须被美的音乐浸润心灵并充分受到滋养,才能使自己的性格也变得高尚优美。

[1]张亚卫.浅谈音乐艺术的真、善、美[J].当代戏剧2004(S1).[2]新华字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337.

[3]雷默.音乐是情感的一种语言吗?[J].中国音乐教育,2005(128).

[4]爱德华-汉斯里克.论音乐的美[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78:105.

[5]苏晶.音乐教育之路探微——雷默《音乐教育的哲学》读后[J].艺术教育,2007(3).

[6]雷默.音乐教育哲学[M].熊蕾,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60.

[7]金镇国.威尔第的歌剧创作对意大利美声唱法的贡献[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8.

[8]杨现勇.论苏格拉底的德育范式及其当代德育意义[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4).

[9]柏拉图.理想国[M].郭斌和,张竹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10]张景艳.以美养善美善合一谈孔子的音乐审美观[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2(2).

猜你喜欢

古希腊柏拉图美的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璀璨的古希腊艺术
第五回 热爱“实用而宏大”的古希腊人
柏拉图之灵魂观
古希腊人眼中的世界
为什么柏拉图强调“几何”
关于导演古希腊戏剧的思考
出来“混”,总是要美的
柏拉图的民主思想及对现当代民主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