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锻炼对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2014-04-07鞠明海
鞠明海
(绥化学院,黑龙江绥化152061)
大学生在完成学业之后,能否成功地踏入社会需要依靠在校期间对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没有社会适应能力的大学生,难以成为人才。在如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单凭一纸文凭想要找到合适的工作是不可靠的。因此,学校应重视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而大学生在体育锻炼中,怎样有效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都有待探索以促进大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一、社会适应的含义
想要有效促进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首先需要先将社会适应的意义贯彻,详细地了解社会适应的含义。社会适应(SocialadaPtion)亦是个人人格的发展,大学生在走出校园时,须要面临新的情境,与之前在须要改变自己的心理与行为,以促进与社会环境的和谐。用心理学理论来阐述;社会适应的过程就是本我与超我之间的斗争,用超我压制本我,学会对自身的人格结构进行控制,也就拥有了社会适应能力。
从体育锻炼的角度来看,就是在运动中使学生了解群体意识与团队协作能力,在体育锻炼中了解当前社会属性,以促成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
二、社会适应能力的方式与要素
影响社会适应能力的方面多种多样:在生活上能自已处理日常生活琐事;能处理好个人的人际关系;有完成工作要求的能力;在工作中能承受各种压力;在学习中有独立思考的能力等等,总的来说,可以将社会适应能力理解为个人为人处事是否圆滑、周到。目前的社会对个人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因此,下面阐述影响社会适应能力的几种方式。
(一)社会适应
社会适应是大多高校学生适应社会的方式,它是个体将自身的心理与行为与所要达到的社会环境达成和谐一致。
(二)环境改变
没有人有能力改变社会环境,但是可以改变自己对所处情境的审视。转变自己的心态,做到这一步,自然会发现所处的情境都是美丽的,那样不就是改变了环境吗。
(三)心理防御机制
心理防御机制是弗洛伊德提出的心理学名词,是指人格中的自我对本我的压制。心理防御机制能够使主体在遭受困难与挫折后减轻或免除精神压力,恢复心理平衡,甚至激发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但是,主体可能因压力的缓解而自足,甚至可能会出现心理疾病。
在社会发展速度突飞猛进的同时,社会适应问题越来越困扰当代大学生。如何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须要引起教育行业工作者的重视。
三、体育锻炼对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作用
每一种运动都带有竞争色彩,每一种竞争运动都有规则。正是其规则性与竞争性,与目前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具有很高的吻合度。提升大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逐渐将体育竞技中的特性迁移到日常工作与生活中,是对社会适应能力的一种提升。
(一)体育锻炼对人际关系方面的影响
为数不少的大学生都具有或多或少的心理健康问题,如对考试的担忧紧张、惧怕毕业、社会关系薄弱、极度依赖网络等多种问题。人际关系的严重薄弱非常容易造成心理病态。社会活动与工作中都需要人际关系的支持。个人的人际关系表现在是否能与自身周围的环境建立广泛联系,而体育活动通常都是团体运动,在体育竞技中,能很好地促进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建立,创造学生之间的沟通条件。
(二)体育锻炼对大学生认知方面的影响
体育锻炼不仅能促进大学生对社会方面的认知,也能促进对自身的认知。
1.社会认知方面的影响
长期枯燥单调的大学生活,使大学生极度缺乏对社会的认知,或产生错误的社会认知。社会认知方面,如果将其过分理想化,会导致步入社会后无法独立工作、无法接受工作压力等多方面的问题;如果对社会认知过分消极化,不仅导致自身人际关系薄弱、个人寂寞,还会产生巨大的焦虑、丧失主观能动性。在体育活动中,因其特别具有的规则,会强迫大学生在竞争中尊重他人、遵守规则,在规则的约束中,大学生会提高自己的自我操控能力,能把握对自身的约束度。
2.自我认知方面的影响
在大学毕业之前,大学生对自身的角色定位都是学生,而不能考虑到步入社会时是怎样的角色,缺乏对自我的认知。通常学生在校期间掌握的自我认知还不足以在复杂的社会中进行多种角色的转化。在各种体育活动中,可以明确自己的职责,如篮球中的中锋、后卫,足球中的进攻型前卫、组织型前卫、自由中卫都具有鲜明的职责划分。在体育活动中,角色的多种互换有利于大学生多样定位自己的角色,以便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
(三)团体协作精神的影响
大多体育活动都是团体活动,多则十几人,少则两三人,在双方团队竞技中,个体不足以影响到最终结果,需要队伍成员的团结协作才能赢得比赛。现代社会几乎每个公司除了看重个人能力外更加强调其团队协作精神,在体育锻炼中可以很好地认识自我价值,了解团队的力量,有助于大学生步入社会后的适应。
(四)增强大学生自信
目前高校大学生产量惊人,导致社会对大学生群体的评价降低。在用人单位招聘时,一纸文凭不再重要。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部分大学生丧失了自信心,经常产生自我否定的负面情绪。在体育竞技中,无论胜利还是失败,参与者都付出了努力,当有人为其鼓励或肯定后,会使个人产生积极的情绪,树立自信心。
四、促进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对策
通过上文可知,促进大学生体育锻炼非常有必要,但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往往会遇到一些内部或外部因素阻碍其锻炼,因此,学校须要采取相应的对策来提高大学生锻炼兴趣。
(一)加强校区体育场地器材建设
体育锻炼的基础首先要求有场地与器材,才能满足学生的锻炼需求。有限的体育场地会影响到学生体育锻炼的参加度。想要促进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首先须要完善学校的体育场地与体育器材。
(二)加强体育锻炼功效的宣传
高校应充分发挥宣传作用,发掘出体育锻炼中的优点进行宣传,如能增强大学生社会认知感、提高身体素质、塑造身体线条等,这些都能一定程度上激发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
(三)营造校园体育锻炼气氛
大学社团能较好地营造校园体育气氛。利用学校体育类社团、团委等团体的优势,多加组织各种体育锻炼活动,加强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以此营造良好的体育锻炼氛围,从而激发学生锻炼兴趣。
(四)科学安排锻炼项目
只有学生感兴趣了,才会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来,因此,学校需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体育活动项目进行安排,合理制定体育运动项目,充分发掘体育项目中的娱乐性、功能性,使学生爱锻炼、想锻炼。
(五)突出教师在大学生体育锻炼中起到的作用
促进大学生体育锻炼需要大学教师以身作则,适当学习体育锻炼知识,经常参与体育锻炼。为大学生群体树立榜样,在大学生自主进行体育锻炼的同时,大学教师也应该适当参与其中,并且在体育锻炼过程中适当加以指导,以此提高体育锻炼的科学性、合理性。
结语
在21世纪,一个优秀的高校培养出来的优秀人才,必然是既具有良好的专业知识,又能完美地适应社会。在高校对大学生进行培养时,提高学生体育锻炼意识是一个能极有效地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的途径。对此,广大教育者们应该充分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以此提高高校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1]杨栋,谭志刚,周贤江.体育与健康课程中普通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评价体系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2,(02).
[2]董新伟,王明强.定向运动拓展项目促进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1,(24).
[3]吴迪.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法制与经济(中旬刊),2010,(05).
[4]丁斌,马驰.高校体育对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成因分析及措施[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03).
[5]钟玲.体育锻炼与现代健康观[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