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水文化研究综述

2014-04-07周雯文

山西建筑 2014年15期
关键词:文化

周雯文

(武汉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湖北武汉 430023)

水,自古以来就是人们歌颂的对象。“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孔丘:《论语·雍也篇》)“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老子《道德经·八章》)。水,是一种高尚品德的代表,它形态灵动,无色无味,沁人心脾,怡人心扉。它与酒,与茶等一样,已经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同时,城市作为人类文明的集中地,它的形成与水密不可分。从风水的角度来说,“背山面水”的地方是建城和选住宅的风水宝地;从安全的角度来说,有护城河的存在,总是会让居民倍感安全。可以说,城市的发展与其水文化密切相关。

1 人们对水的认知

水,是生命的发祥地,人类对水最基本的认知应该是水是人类生存最基础的条件。人类从出生那天起,就与水息息相关[1]。

其次,水被赋予了丰富的社会内涵和人文内涵,成为人们精神的寄托[2]。古人有看着流水日夜奔腾不息而发出“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愁思感慨,由滴水穿石而悟出“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的大智慧;水在人们心中亦是清纯无瑕,温柔美丽的表征,《红楼梦》中贾宝玉的名言“女儿是水做的骨肉”以水来譬喻纯真无瑕的少女[3]。水的作用如此重要,以至人类以及所有的生物对之的倾向早已成为固化于生命之中的一种本能和灵魂深处的崇拜,用荣格的观点叫做“群体无意识”状态。这种与生俱来的亲水本能是产生宗教与神话、图腾崇拜的原始动因,为水文化之中最神秘的一章做好了本初的创作。水可以泽被苍生,故上界有神司雨;耶稣撒向上帝选民的是“活水”;老子说:“智者乐水”;毕达哥拉斯说万物“水”居第一;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海有海神,河有河神,水的神化是人们朴素认识中对水的敬畏。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水又是残酷无情的化身,它吞噬生命,破坏田园,毁灭财产,先民称之为“洪水猛兽”。人们对水的情感是复杂而又矛盾的。

2 水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中国水文化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至距今7500年~5000年以前的黄河流域一带。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两岸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为人类生存、定居、农耕以及繁衍生息提供了重要的条件。彼时,人类对水的认知还处在蒙昧混沌状态,其表现在对水的依赖以及崇拜、畏惧上,并没有上升到一定的清晰的意识形态。

有歌谣唱道:“土,返其宅;水,归其壑;昆虫勿作,草木归其泽。”意思是祈求水回到自身的沟渠去,不要再淹没屋舍农田、草木庄稼,带有浓厚的对自然、对水的顺从及敬畏,这是水文化的萌芽阶段。水文化真正形成发展于距今约4200多年的大禹治水时期,相传古代洪水滔天,鲧作堤堵水,历九年而失败。舜免鲧而用禹,禹重调查研究,摸清水的来龙去脉,因势疏导,并播九河入海。禹还辩物土之宜,定贡赋之等,开沟,川各级渠道,灌水入田。禹治洪水兼顾航运,灌溉,为全世界综合利用的先声。三过家门而不入的艰苦奋斗的精神,成为后人的学习楷模。以禹为代表古代治水的思维以及行为为水文化的发展奠定了根基[4]。由此,人类对水从早先模糊的认知,发展到能够战胜水的力量并逐渐运用水的能量来改变人类生活,实现了极大的跨越。

3 城市水文化

水是一种自然形态,任何自然形态的物体不经人的加工、改造和利用,就不能属于文化的范畴,不具备文化的属性[5]。

3.1 水与城市形成

人类逐水而居,城市的发展与水密切相关,古今中外,都有关于江河湖泊与城市形成相关的例子,世界闻名的四大文明古国的发祥、兴衰与水息息相关,尼罗河被誉为“埃及之母”,是古埃及文化的发祥地;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孕育了灿烂的古巴比伦文化;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城市水文化既是与水相关的文化,如城市内部湖泊水系的历史典故、人文传说、发展沿革等,又是城市因水而生、因水而兴的文化,并由此衍生出其他与水相关的一些文化内涵,如码头文化等。杭州西湖闻名天下,风景秀丽固然很重要,更因为白娘子、雷峰塔、李师师等的故事传说,为西湖注入了不朽的生命力。在城市的形成过程中,水对城市的作用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在城市的选址过程中,一部分城市是因水而生,自然形成;非自然诞生的城市在选址上最大程度考虑水体分布的影响,在《管子·乘马》中有记载:“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勿近阜而水用足,低勿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反映了人们在城市选址过程中,对于山、水等自然资源的看重,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合理处理好水与城市的关系,在防洪、水利、给排水等城市用水以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未雨绸缪。2)在城市的规划布局过程中,湖泊水体的分布直接影响了城市的布局及建设风格。在城市的整体规划中,山水通常作为重要的自然要素同时出现,桂林山水甲天下就是最好的写照。城市的山水格局奠定了城市格局的基础,如“九省通衢”的武汉,受长江、汉江及龟山、蛇山制约,形成了“龟蛇锁大江”的两江三镇格局,市内湖泊众多,并且拥有最大的城中湖——东湖,因此赢得了“百湖之市”的美誉。

3.2 水与城市建设

各个城市在自身发展中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水文化,并在城市的空间营造、人文环境建设、人居环境改善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南京玄武湖,被誉为“金陵明珠”,是中国最大的皇家园林湖泊,具有1500年的历史,以湖为主题,构成了堤岛相连的城市公园,并在靠近南京火车站一面,将观景面打开,将整个玄武湖的美景展现在游客面前,让人们对南京这座古城留下美好的印象。在城市的环境建设中,水体是城市景观营造中最为重要的造景元素。以水为中心,形成集中大型的城市公共开放空间和滨水休闲场地,满足人们亲水的需求;通过对水环境的治理,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品质。城市水文化就好似一张无形的名片,在很大程度上体现着城市的环境现状,人们说一个城市的水环境治理好了,城市环境就好了,围绕着城市中的江、河、湖、渠等各种水资源,人们开展了水环境治理、港渠景观整治、水文化广场、公园等,形成成带、成片、成点的水体景观,或者人为在景观建设中,增加水体作为重要的景观元素,如都江堰水文化广场等,形成城市景观的一大特色。

4 结语

人类进入21世纪后,人们对水的问题更加关注[6]。水不但能净化环境,还因其独特的社会内涵,人文内涵而让人产生精神寄托,心灵慰藉。亲水,近水是人的天性,但是往往又因很多城市公园,城市绿地中水体很丰富,却让人无法感受得到(Kathy Madden)。同样,如果仅仅只追求水本身而忽略其文化内涵,则容易失去城市气息,没有场所感,即景观现象学家所谓的“失去地方”[7]。因此,发展城市水文化,创造出具有时代特色的城市水文化景观,积极开展各种水文化活动,比如教育类,艺术类,健身怡神类的水文化活动[8]。让人们可以亲近水,亲近自然,有利于提升城市形象,改善城市人居环境。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创造和谐共荣的社会。

[1]戴 颖,李可可.水文化浅议[J].海河水利,2004(6):128.

[2]李海燕.浅析水文化与人们的游观心态[J].开封大学学报,2004(1):27-28.

[3]徐碧辉.中国水文化精神[J].集宁师专学报,1996(1):152.

[4]常鉴豪.继承我国优秀的水文化[J].中国水利,1995(11):77.

[5]冉连起.水文化琐论二则[J].北京水利,1995(4):96.

[6]刘祯贵.没有水就没有成都——重视对成都城市水文化的研究[J].城乡建设,2004(7):118.

[7]Relph,E.Place and Placeless.London,England,Pion Limited,1976.

[8]李宗新.试论良好水文化环境的营造[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02(2):108-109.

[9]冯广宏.何谓水文化[J].中国水利,1994(3):29-30.

[10]孙景亮.水文化畅想[J].河北水利,2001(5):96.

[11]刘 军.文化与河流[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02(1):66.

[12]汪德华.试论水文化与城市规划的关系[J].城市规划汇刊,2000(3):87.

[13]李宗新.生命之源的精灵——水文化[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00(1):56.

[14]张 帅.都江堰水文化与可持续发展[J].四川水利,2005(1):92.

[15]林跃朝,李宗新.城市功能与城市水文化[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03(1):116-117.

[16]陈 杰.水文化建设研究初探[J].城市规划,2003(9):102.

[17]赵爱国.中国水文化的发生及水事价值观的起源[J].治淮,1994(8):31-32.

[18][美]玛丽·帕多瓦.都江堰:一个叙事场所[J].刘 君,译.中国园林,2004(7):33-36.

[19]Kathy Madden.Five Parks that Need a Turnaround.

[20]Fried Helene 1986,Lawrence Halprin.Changing Places.San Francisco Museum of Art,San Francisco,California.

[21]Baker,Alan R.H.1992.Introduction:On Ideology and Landscape.In Alan R.H.Baker and Gideon Biger,Eds,Ideology and landscape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猜你喜欢

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窥探文化
谁远谁近?
繁荣现代文化
构建文化自信
文化·観光
文化·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