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探影响城市新区发展的区位因素

2014-04-07潘田甜

山西建筑 2014年29期
关键词:区位新区因素

潘田甜

(东北林业大学,黑龙江哈尔滨 150040)

0 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城市人口日益增长,社会需求也急剧增加,促使城市化进程加快。面对这一形式,许多城市都在积极以挖掘有发展潜力的城市新区作为突破口来扩大城市规模,适时进行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向的调整。然而,在没有建立健全法规法制、合理全面的分析本地特点,盲目的拓展城市边界,大兴土木圈地建厂。这样不但不能促进经济增长,反而会成为城市发展的“包袱”。本文基于区位理论对城市新区发展的区位因素初步的分析,旨在找到制约发展的区位因素,为日后制定对策提供理论依据。

1 区位及区位理论

区位一词源于德文的standort,是1882年由高次首次提出的,(胁田武光,1983)[1]。区位是区域经济中的基本概念,它是指人类活动以及这些活动形成的相互联系产生的相对位置(区位.location),它不仅由河流、湖泊或山脉等自然特征所决定,也受人类行为规范的决定[2]。区位在城市规划中不单纯指地块的空间方位和范围,还包括其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与城市的关系。区位按空间尺度可分为宏观区位、中观区位和微观区位[3]。

区位理论是关于人类活动空间及空间组织优化的理论,是人类研究关于社会活动的最佳位置的基础理论。该理论依据产生和发展的先后,可以分为古典区位理论、近代区位理论和现代区位理论。

1826年德国著名古典经济学家冯·杜能发表的《孤立国对于农业及国民经济的关系》,杜能在这本影响深远的经典著作中创立了农业区位论,在经济学中引入了空间分析与研究的思想[4]。他的研究理论意义在于,将运输成本作为农业区位选择的重要因子,其奠定了区位理论的基础。基于该理论,韦伯在20世纪初第一个完整的提出了工业区位思想系统化,首次提出“区位因素”概念。同时他拓展了区位理论的内涵,即包括运输成本、劳动力成本和聚集因子。以上两大理论奠定了工业区位的古典理论基础。

在20世纪30年代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和廖什提出的市场区位论。较古典理论,近代区位理论的学者们认为运输成本已不再是决定企业选址的主要因素,企业应通过产品的销售来探索如何获取最大利润。与此同时,该时期理论又进一步扩展了区位因素的内涵,将经济因子、自然因子、人因子、政治因子等研究在内。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现代区位理论在经济界较为系统的发展。它更加放宽的理论假设条件和区位因素范围,是立足于国民经济发展,以空间经济研究为基础特征,将社会结构因素、区域及企业文化等加入到区位因素范围。

纵观区位发展,可以看出企业与产业区位形成是一种多重因素的结果。通过对城市新区的区位因素分析,揭示城市新区空间布局和区位优势,为城市新区选址、优势产业定位、分析吸引外商投资优势等实际问题的妥善解决提供决策依据。

2 城市新区研究

目前在我国对城市新区的定义还没有一个比较科学、系统、完整的阐述。城市新区是一个相对于城市旧区的概念,从城市建设的角度看,新区开发与旧城更新是城市发展的两个方面[5]。城市新区无论规划在何处,都是城市的组成部分,都是为了带动城市经济发展、缓解城市人口等压力而向城市外围延伸城市空间。空间上可能与旧城衔接或分开,但同旧城区仍存在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的联系。

首先,通过新区合理规划布局,为人们营造优质人居环境,有效地弥补旧城区发展环境的不足之处;其次,便捷的交通系统、完善的水、电、热物业服务、招商引资的区域优惠政策,形成理想发展空间;第三,新区产业结构更加合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最后,大量的工业、服务业和公共设施与工业园区的兴建项目,为城市失业人员、外来务工人员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

根据城市发展的角度和阶段的不同,城市新区类型分类亦不同。按照新区的功能丰富程度划分,有单一型和综合型。事实上,城市新区多为混合区,承担城市发展的多种功能,功能愈丰富,制约新区发展的因素愈复杂。按照城市新区与旧城区的空间位置关系,分为近郊型、远郊型和内含型。新城区与老城区的空间位置的变化,受交通、政府、劳动力等因素影响也各异。比如美国的哥伦比亚新区,二战以后随着汽车普及和高速路网的发展,为了躲避交通拥挤、脏乱环境等,加上政府导向,人们开始将居住区移向城市郊区,当达到一定程度后工业、服务业、娱乐也转向城市郊区,逐渐在原有的大城市郊区形成人口和工业密集,具有居住、就业、娱乐设施的独立新区,随着城市新区独立性越强,城市新区也从单一的居住型转变为综合新区。

3 城市新区的区位分析

城市新区作为当前城市发展的核心区域之一,在建设国际化大都市、提升区域功能以及城市空间格局重构等大背景下,各地的城市新区进入了新一轮区域功能和产业结构升级的调整期,需要构筑一个更为清晰的发展方向和产业结构体系[6]。分析城市新区的区位因素、探索区位优势无疑成为构筑体系的前提。区位优势,即某一地区在发展经济方面客观存在的有利条件或优越地位。其构成因素主要包括:自然资源、地理位置,以及社会、经济、科技、管理、政治、文化、教育、旅游等方面[7]。

1)资源区位。

在传统的地域发展政策中,多以在本地区资源优势的基础上选择、发展主导产业,对大型工业项目巨额投资等。例如,滨海新区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石油、天然气和海洋资源,雄厚的重工业基础。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较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逐年递增。

2)文化区位。

包含对科学技术的文化环境的重视度、知名先进企业的聚集度和地区的研究与政策定位等,对区域经济发展同样起重要作用。比如浦东新区,成立之初定位于第三产业为主,重点扶植高新技术产业。

3)交通区位。

“发展经济、先行交通”,一直以来交通对经济发展来讲都是不可忽视的因素,随之经济全球化,更突显如此。如沈北新区欲打造“东北亚最大的陆港物流中心”,其最优越的因素是便捷的交通。它是东北地区交通枢纽,向南可到辽东、山东半岛;向北可到黑、吉、蒙;国道、高铁贯穿其中,铁路可到营口、大连、锦州等港口。

4)环境区位。

居住环境的差异直接影响着居民的迁居行为和居住区位的决策[8-10]。哈尔滨市松北区与旧城区隔江而望,与旧城区相比环境区位优越,随着旧江桥改造和新跨江大桥的通车、重点学校迁入、大型购物中心和医疗机构的建立,新区基础设施逐年健全,使得新区居住率猛增,同时新区高科技园区吸引大量的知名公司,逐步成为哈尔滨市集就业、居住和娱乐一体的独立新区。

5)政府区位。

政治因素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导向作用,一般有不可预见性。行政区划调整的影响。许多城市为了适应未来城市的发展,根据其城市的发展战略的需要,一般会将行政中心的位置向外迁移,在这种情况下,行政区划调整就成为扩大城市空间。发展城市新区的必然方式。杭州市区行政区划的调整、“长三角”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要求以及“沿江跨江”的跨越式城市发展战略实施,为城市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和动力,推动了新城区建设的发展[11]。

4 结语

影响城市新区发展的区位因素甚多,上述仅是对其初步分析。政府对城市新区的合理规划就应以充分考虑其区位因素的优势,择高避低,通过加强区域间的联合、协作,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将城市新区构建为城市经济新增长点。

[1]胁田武光.立地论读本(1)[M].东京:大明堂,1983.

[2]杨云彦.区域经济的结构与变迁[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17.

[3]白光润.微区位研究[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3(9):79-80.

[4]苏伟忠,杨英宝.基于景观生态学的城市空间结构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5-6.

[5]李 翅.走向理性之城[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18-19.

[6]安晓静.城市新区优势产业选择问题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11:10-11.

[7]周起业.区域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

[8]Sampo R,Anneli K.Socio-economic residential differentiation in post-socialist Tallinn[J].Journal of Housing and the Built Environment,2003,18(1):49-73.

[9]Seong Woo Lee.Local housing-market effects on tenure choice[J].Journal of Housing and the Built Environment,2003,18(2):129-157.

[10]Wu W P.Migrant housing in urban China:choices and constraints[J].Urban Affairs Review,2002,38(1):90-119.

[11]王 蓉.我国新城建设的动力因素与典型特征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研究生硕士论文,2006.

猜你喜欢

区位新区因素
雄安新区设立五周年座谈会召开
袁奇峰:广州南CBD,优越区位截留全城商机
郑州:紧抓区位优势 未来发展可期
解石三大因素
连锁餐饮企业区位选择
连锁餐饮企业区位选择
雄安新区的期许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
地理区位
短道速滑运动员非智力因素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