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培养质量影响因素分析及其对策研究
2014-04-06王丽丽
王丽丽
(福州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福建 福州 350116)
一、研究生培养机制现状分析
研究生教育是我国最高层次的正规教育,是人们接受教育的高级阶段。近年来,为了满足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高校逐年增加研究生的录取人数。随着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我国学者钱毅英(2008)分析了我国研究培养体制现状,并提出研究生培养机制的概念。他指出研究生教育体系是研究生导师、研究生、公共管理组织、培养单位、学科专业组织和培养模式之间互动关系的总和。[1]纵观国内外的研究,可以发现各国研究生培养方式各具特点,如:美国充分利用市场原则的模式,实行严格研究生“淘汰制”,入学率和淘汰率都比较高;德国采取“学徒式”研究生培养模式,以“导师制”为核心,培养过程更注重讨论、实验、实践等环节。总之,国外研究生培养机制呈现培养目标、培养层次和培养方式多样化的特点。国内在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过程中,结合我国研究生发展现状,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探索性地构建中国特色的研究生培养机制。如:张建林(2008)从创新能力维度剖析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问题,提出三种典型的创新能力的研究生培养机制;[2]王晓梅,张桂花(2010)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进行评价;[3]从以上文献可以发现,对我国研究生培养机制的研究中,大多数学者们从宏观角度分析研究生培养机制的构成要素及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因素,从而得出相关政策建议,较少学者从微观角度分析研究生培养机制的内在机理。
二、研究生培养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本文试图从微观出发,以研究生、教师、学校、社会等视角提炼出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
(一)学生因素
研究生是培养的对象,是培养质量最关键的要素。在读研动机的推动和导师的帮助与指导下,通过研究生的努力独立完成硕士论文,是研究生最重要的工作。可以说,论文是研究生学术、专业理论、科研等能力的综合体现,研究生的综合素养对培养质量也起决定性作用。学者[4]认为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包括思维方式、自学能力、专业基础、外文水平、研究方法掌握程度、语言逻辑表达水平、知识面的宽广与深度、对新知识的敏感与接受程度、人格品质等。因此在进行培养机制改革的过程中,确保生源质量,还要特别注意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学者在分析研究生学习动机过程中发现,多数研究生读研是为了毕业后找到更好的工作,因此学生认真花在学习和科研上的时间并不多,也缺乏创新意识和自主研究。为了培养学生自主研究和创新意识,学校必须设立一定的激励机制。
(二)教师因素
研究生培养中,导师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要素之一。导师帮助与指导学生制定培养计划、确定研究方向、学习专业知识、筛选论文题目、选定研究方法、监督论文进展等,在论文撰写过程中,导师对论文选题和研究成果的预见性以及关键性方法与逻辑等方面的指导对论文的顺利通过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另外,导师指导学生过程中,潜移默化地也塑造着学生的心灵。可以说,导师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人格品质、学术风格与作风、科研素养和科研经历等对学生的作用往往是根本和终身性的。
(三)学校因素
在学校对学生培养质量的影响因素中,学术环境影响力最大。学校的学术环境包括学术氛围、科研条件、激励制度等。浓厚的学术氛围有利于带动学校整体从事科研活动的积极性,有利于形成结构合理的学术团队,引导学校的学科建设,这也会将对研究生创新素养提升起积极作用。科研条件不仅包括科研经费,还包括科研基建、创新平台、科研活动等;良好的科研条件为研究生培养提供夯实基础,促进支撑学科和专业发展,同时拓展研究生创新能力。学习和科研的激励制度也是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推动剂,实施有效的激励可以使质量监控和评估制度得以持续发挥其效能;实施激励的对象不仅包括学生、导师和任课教师,还应包括行政及管理人员。在实施激励机制的过程中应当坚持公平、公正和灵活的原则,只有不断地实施以正面引导为主的激励措施,通过正面强化来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才能保障有效地实现预期的管理目标,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培养出具备创新素养的研究生。[4]
(四)社会因素
社会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影响往往体现在几个方面。第一,社会需求影响学生读研目的。大多数的学生选择读研主要目的是为了找到一个更加理想的工作。因此学生在求学过程汇总,很多学生会将大量时间花在社会工作或者考资格证书上,而这些往往与研究生培养目标不一致。第二,社会影响高校研究生教育体系。研究生培养最终目标是为社会培养有用的人才,因此高校研究生教育从学科分类、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和培养规模等方面的改革很大一部分原因来源于社会需求的变化。第三,社会需求检验研究生培养质量。研究生教育要在社会市场取胜,必须将社会需求落实到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一旦毕业生无法满足市场需求,生源将受到影响。[5]
三、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建议
根据对研究生培养质量影响因素分析,可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改进研究生教育系统,从而提高研究生教育的培养质量。
(一)改革招生考试制度,严格掌控新生质量
提高专业复试和面试成绩占录取分数中的比重,给导师和院系更大的自主权。同时录取时加强对考生求学目的、专业基础能力、创新意识、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等。也就是说,学校在招生时不能仅看分数高低,要考虑学生综合素质,确保新生质量,选拔真正追求学问的优秀人才。另外,在招生过程中也应遵守宁缺毋滥的原则,避免以降低学生质量为代价的扩大招生规模。
(二)建立科研激励机制,强化学生自主学习
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关键在于学生的精神境界、视野和创新意识。从学生层面,要求研究生要提高能动性,树立自主学习的观念,踏实做科研,增强创新观念。从学校层面,学校必须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如设立科研奖学金、学生科研项目奖励等。
(三)加强导师队伍建设,重视团队培养学生
在我国,导师往往身兼多职,他们是专业学术研究工作的前辈,又是学生科研路上的指路人和领航人,还是学生生活中的家长,因此导师对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学校可通过建立健全研究生导师考核制度的方式来加强导师队伍建设。第一,导师招生资格和名额与导师的科研水平挂钩,取消按研究生数量平均分配的方式。将指导学生的任务纳入导师工作量的核算中,取消按照招生人数核算导师工作量的方式,这可避免导师为追求工作量而招生。第二,从师德、教学、科研等方面对导师进行定期考核,把学生考评的结果纳入导师的工作绩效中。第三,鼓励导师建立课题项目团队意识,通过定期研讨等方式提高学生的科研与创新能力,并让学生共同参与课题项目。第四,提倡导师多进行教学研究,改进教育教学方式和课堂教学质量,提高教学在工作量核算的比重。
(四)加大科研资助力度,促进科研环境改善
除了强调研究生综合素质和导师队伍建设,学校也应在加大改善科研环境。良好的科研环境对研究生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也是有益的,不仅可以吸引师生积极投入科研,还能提升师生科研的综合实力。随着本科生和研究生规模的扩大,教室、实验室等硬件资源紧缺也是当前科研环境面临的困难。因此,一方面学校要加强管理,合理规范地使用研究生教育资源;另一方面,也要筹备资金,加大科研资助投入力度,积极改善科研环境。
[1]钱毅英.对我国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现状的思考[J].研究生教育,2008,(9):65-70.
[2]张建林.基于创新能力的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08,(3):34-38.
[3]王晓梅,张桂花.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与评价[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0,9(3):149-151.
[4]邱庚香,刘政,龚姚腾.浅议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核心要素及其影响因素[J].高教论坛,2006,(3):150-152.
[5]史兰新,陈永平.国内外研究生培养方式的比较及探讨[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2(2):11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