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持续竞争优势视角下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界定

2014-04-06

关键词:竞争力要素核心

严 寒

(安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淮南 232001)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上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高速发展,经过十几年的聚力,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职业教育产业。这种演变不仅表现为高职院校数量的增加,(我国共有高等职业教育院校1113所。而2000年全国仅有184所高职院校。10年之内,院校数量翻了6倍),更表现为院校间竞争的日趋激烈。院校在争夺资源、生源等多领域中的竞争势必对高职院校的竞争格局产生直接影响,可以预见的是,在2~3年内,必有高职院校在竞争中落败直至完全退出高等职业教育领域。因而,构建院校的持续竞争优势成为高职院校的当务之急,而高职院校持续竞争优势的基础即是院校的核心竞争力。进而对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问题的探讨成为现今高等职业教育管理理论的热点。

但是目前对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研究出现了两个明显的误区。一是直接套用高等院校(研究型院校)的核心竞争力的界定,而高等职业院校无论是从培养人才的类型和培养目标上都与之有着极大的差别,照搬照套的研究缺乏实际意义;二是有的研究直接跳过对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界定而直接分析其应该如何构建和维护核心竞争力,这更是缺乏基础的无本之木。笔者认为应借鉴高等院校核心竞争力研究的既有成果并结合高等职业教育的自身特点,对高等职业院校的核心竞争力予以清晰的识别和界定。

一、高等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1990年普拉哈拉德与哈默尔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公司核心竞争力”一文,阐释构建公司核心竞争力对于企业寻求竞争优势起到基础性和核心的作用。这不仅掀起了战略管理思想的一场革命,也给其他类型组织的发展提供了启示。在高等教育体制变革的背景下,我国许多学者开始使用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和方法来帮助普通高等院校(研究型高等院校和教学研究型高等院校)应对竞争。该类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目前国内学者对高等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形成了许多种观点,这些观点的分类和企业核心竞争力很相似,可以分为:整合观、资源观、要素观、文化观、系统观和核心能力观。

整合观就是将大学的核心竞争力看作是整合大学各种资源或竞争力的能力,有的倾向于资源整合,有的倾向于能力整合。

资源观是从大学获取、配置、利用学校内外资源的角度,认为大学的资源是大学或竞争优势的主要因素,而大学在获取、配置、利用资源的过程中所形成的能力是难以模仿的,具有一致性,从而成为大学的核心竞争力。

要素观从构成大学竞争力的要素中识别出一种或几种要素,分析这些要素在大学整体竞争力的地位,认为在大学竞争力中居于统率地位,决定大学整体竞争优势的要素是大学核心竞争力。根据要素的数量可分为单一要素观以及多元要素观。

文化观和认定大学文化作为大学隐性要素,是构成大学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元素。有的研究将文化看作是大学核心竞争力的最深层次,有的认为大学文化就是大学核心竞争力。

系统观认为大学竞争要素难以分析,它们共同决定了大学的竞争优势,这些竞争力体系构成了大学核心竞争力。

核心能力观认为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就是一种核心要素。这些核心要读的具备或者构建对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至关重要。

具体到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来源,学者们的观点由于研究方法和角度的不同,也产生了不同的理解。

辽宁师范大学的孟丽菊认为 “把影响大学价值或者说影响大学竞争力的复杂因素和力量根据其表现方式的不同概括成两类,即硬件和软件。其中硬件包括师资力量、资本存量、科学研究与开发能力、区位力、结构优化程度、凝聚力。软件由文化要素、制度要素、管理要素、开放要素、秩序要素等构成。”

华中师范大学的周进在《教育大学中学科核心竞争力》中指出大学的核心竞争力是由若干的要素组成的 “学科核心竞争力要素包括:学科研究方向、学科带头人和骨干、学科关键试验设备和学科运行机制。”

胡建华提出,学问生产能力是研究型大学的本质特征。厦门大学校长陈传鸿认为学科建设水平既是高校的 “核心竞争力”。株洲工学院书记兼院长张晓琪认为,普通本科院校的核心竞争力是“教学质量”

南京理工大学的马士斌认为,“人的因素是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核心,而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标志是看其直接保障因素——人力资源管理运行机制是否有效。

赖德胜、武向荣在《论大学核心竞争力》一文中认为,战略决策、科学研究及其成果转化、课程设置与讲授、人力资源开发、组织管理等任何一个要素,只要效用得以凸显就可能是高校核心竞争力的要素。别敦荣、田恩舜则认为高校核心竞争力包括现代大学制度、学科生长机制和大学文化系统。

二、高等院校与高职院校的差异

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同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正因为此,许多人——包括高职院校的管理者们——将职业高等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大学)不加区别地看待;在管理方式上比照采用普通高等教育的相关理念和形式。两者存在着极大的不同,尤其是在社会职能和培养目标上更是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一)社会职能的差别

美国高等教育思想家罗伯特·梅纳德·赫钦斯则把大学的职能归结为:提供优越的教学、领导教育发展、促进知识(科研)三种。

德国高等教育思想家卡尔·雅斯贝尔斯指出。大学有四项任务,第一是研究、教学和专业知识课程;第二是教育与教养;第三是生命的精神交往;第四是学术。这四项任务是一个整体,缺一不可,否则大学的质量将会降低。

我国近代教育思想家、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先生认为大学一方面研究高深学问,一方面“教授高深学术、养成硕学闳材”,也即是认为大学有科研和教学两项职能,教学应以科研为基础。

综上所述,针对大学的职能,教育界的主流观点虽有差异,但是学术研究和培养人才是最核心的两个职能,尤以学术研究为基础。

而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很明显,高职院校在学术研究或科研上并没有被赋予走在社会前端的责任。高职院校存在着学术研究和科研的职能,但这并不是它的核心职能,甚至不能称为重要职能。

(二)培养目标的差异

德国著名教育学家威廉·冯·洪堡提出了培养“完人”(Vollastaendige Menschen)的大学培养目标。所谓“完人”,在洪堡看来,也就是“有修养的人”。一个有修养的人必须是体现了完美无缺的人性的人,即个性和谐、全面发展的人。这种人摆脱了发展的片面性,而且有理智。

美国高等教育思想家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认为“美国对文明的贡献并不取决于整个民众,而是取决于少数有天赋、真诚、具有凝聚作用的人。”因而大学教育就是要培养这种精英。从这种人才观出发,弗莱克斯纳反对大学培养记者、企业家、商人等实际工作者的做法,明确指出“大学不应该培养实际工作者,那不是大学的任务。”

近代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认为,大学是在普通教育基础之上实施专门教育的机构。大学教育的培养目标不能仅止于培养健全的人格,而是在培养健全之人格的基础上教授高深学术,养成学问神圣之风习,使学生成为“硕学闳材”。

综合上述的观点,我们发现,近代以来有影响力的中外教育专家多认为大学所培养的是那些 “完人”、“通才”、“硕学闳材”;这些经由大学培养的人不仅应具有对学术的强烈的爱好,更应有很强的学术能力,同时还应具有健全的人格、高尚的品格。

而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显然不是培养这种“完人”、“通才”,而是培养对社会生产发展有直接作用的人。教育部2006年发布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职院校)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千百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10~2015年》中也强调指出:“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在2011年8月发布的《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更是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可以看出,高职院校的人才目标就是为社会发展、经济建设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由此可见,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虽同为高等教育的类型,但还是存在很明显差异的。相互之间可以借鉴管理经验,但决不能简单地照搬照套。具体到核心竞争力的界定中,高等职业院校的核心竞争力是有别于普通高等院校的。

三、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

笔者在参照了普通高等教育领域的核心竞争力研究视角和方法的基础上,尝试界定高等职业院校的核心竞争力。

笔者认为,识别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必须首先从它的社会职能入手。胡建华曾经指出,研究型大学发挥社会职能的基础是人才生产能力和学问生产能力。而学问生产能力是研究型大学的本质特征。而高职院校的社会职能则首先表现在人才生产能力上。值得注意的这里虽然也强调的“人才”,但是并不同于研究型高校培养的“完人”、“通才”,而是培养对社会生产发展有直接作用的人,是“应用型人才”。因而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必须是确保其社会职能实现的最重要的能力。

能确保高职院校向提供社会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能力的核心是专业建设能力。本研究对该论断做如下注解:

(一)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是专业建设能力,而非学科建设能力

学科建设能力主要的着眼点在相应学科中的学问生产能力,即更加深入地对该学科进行探索,这更多的是教学研究型高校或研究型高校的任务。而高职院校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人,而且是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这并不是说高职院校可以不注重对学科理论的研究,而是它对学科理论的研究并非要求更新的理论产出,而是将探讨如何将学科中的新知识、新理论与社会需求更好地结合,并使学生获取这种知识和能力。

(二)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能力的主要表现在快速、准确、和批量性

专业建设能力是有标准的,这个标准就是:能否尽快地了解社会中对专业人才的需求;能否尽快地将该学科的理论与社会需求有机集合,并形成可以传授的知识和技能;能否尽快地使学生具备相应的知识和技能;能否尽快地使用人单位获知院校的产品(毕业生)符合它的需求,这是对快速的要求,如果一个院校不能做到及时、快速,那么它即使能在学生质量上达到更高的水准,也已经落后于竞争者了。强调快速的同时,专业建设能力也注重准确。所谓准确,对专业建设的全过程都要求准确,不仅包括院校范围内的专业建设规划的准确性、更包括具体到各专业的建设过程中的准确性要求——即准确地识别社会需求、准确地将社会需求与理论相结合、准确地将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两个层面都准确才能保证专业建设的质量和水平。专业建设水平的第三个要求是批量性,只有达到一定的数量,院校的培养行为才可能是具有效益的。院校一方面要尽可能识别专业人才的需求及其在未来的变化从而进行有效的专业规划,另一方面应该做好相关的资源配置工作。

(三)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能力区分为两个层面,院校级和专业级的

院校级的能力主要是能否进行很好的专业规划和对专业建设进行有效的资源配置;专业级的能力主要体现在对本专业的需求如何准确把握,并在教学过程中予以实现。前者是宏观层面的专业建设,院校的战略管理部门应将各个专业视作是院校的产品组合,采用战略规划的方法对现有专业进行分析,决定取舍和资源配置水平,并将从淘汰的专业中撤下的资源用于发展新的有前途的新专业,这样可以保证院校一直都拥有一个较为健康的专业组合。而后者是微观层面的专业建设,主要由系部和教研室负责经营,在很大程度上它们类似于企业中直接管理产品的项目组或者事业部,它们要做的是将对本专业的人才需求摸清弄准,调动相应的资源按照需求生产产品——训练学生。而这个过程更多的是以营销的方法来经营的。

我们强调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是院校的专业建设能力,如果按照对高校核心竞争力概念的分类方法,上述观点应被归纳入核心竞争力的核心能力说。但是我们认为,看问题应该是多侧面的,这样对问题的把握会更加清晰。事实上,我们可以其它不同的视角对这个论点进行审视。这也将有助于院校更好地理解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概念,并做好相关工作。

1.从整合观的角度看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

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虽然是专业建设能力,实际上也可以看作是高职院校所具有的多种能力的汇聚、在专业建设能力上的集中体现,这些能力既包括直接支撑专业建设的专业规划能力、人才市场的调研能力、专业理论与需求结合的能力、教学管理能力、和院校的产品营销能力,也包括起基础作用的资金筹集与合理使用能力、人力资源管理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没有这些能力的保障,高职院校是不可能实现高水平的专业建设能力的。

2.从资源观的角度看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

从资源观的角度看,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也是调动院校可以调动的资源去努力提高院校专业建设水平的过程。各个院校做能具有和控制的资源是不尽相同的,配置资源以提高专业建设水平的过程更是不可复制的,这就是院校核心竞争力具有典型的异质性。由此,我们可以回推出,为确保高职院校专业建设能力的提升,哪些资源是极为重要的,比如具有战略管理意识和营销理念的规划者和管理者,有极强的知识整合能力和实践训练能力的教师都是创造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这些重要资源一定要想法设法地争取到,同时资源整合和配置能力也将很好地考验高职院校管理者能力,一定要确保使所有资源经过有机结合、共同合作帮助院校的专业建设能力得到真正提高。

3.从要素观的角度看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

从资源观,我们已经可以看到:为了实现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院校的专业建设能力,必须强调某些要素的作用。不可否认的是,要强提升专业建设能力,必须要有物质和设备等方面的保障,但是最核心的要素是人。这里的人不仅仅指在课堂上授课的教师、在实训场地传授学生技能的教师,还包括那些对专业人才的需求进行调研的专门人员、对院校的专业建设进行规划的战略人员、对各专业建设水平进行监控的教学管理人员,同时也包括能够采用更新、更科学思想来寻求院校持续竞争优势的院校领导人。这些人都应在自己的岗位上具有先进的意识、高度的专业技能和理性的思维。离开这些人,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水平不可能提高,院校追求持续竞争优势的目标可不可能实现。

4.从文化观的角度看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

从文化层面理解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就会发现,持续不断地提高院校的专业建设水平,一定要在院校内构建相应的组织文化。事实上,组织文化对构建院校的核心竞争力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没有组织文化的保障,核心竞争力即使建立形成也难以维持。基于战略管理视角下的院校的专业建设,必须要同时在整个院校范围内构建以创新为核心的院校文化,因为专业建设是一个长期而动态的过程。与之配套的文化建设还应包括人本主义的文化,加强全校教职员工尤其是一线教师和管理人员的能力和创造性,同时作为教育单位,崇高的服务和奉献文化在文化构成中也是不可或缺的。

5.从系统观的角度看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

如果将整个高职院校视为一个完整的系统。一个系统的整体功能不可能只靠一个子系统来实现,虽然我们强调专业建设能力是这个系统中最核心的功能,但是如果没有其他功能的辅助和支撑,专业建设能力不可能达到高水平、院校的整体功能和目标也不可能实现。这些次要的和辅助性的子系统包括:院校的生活服务系统、院校的社会服务系统、院校的学生素质教育系统等等。院校要确保这些子系统能达到支撑核心竞争力的构建要求,避免出现木桶原理中强调的“短板”。同时要注意,院校的专业建设水平要与子系统的能力相适应,不能脱离子系统的支撑能力,否则专业建设水平也难以真正长时间保持。

四、结语

本文首先阐述了国内学者对高等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及来源的各种认知和理解,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高等院校和高职院校在社会职能和培养目标上存在的明显差异,指出二者的核心竞争力不能等同,应区别对待。最后,在参照了普通高等教育领域的核心竞争力研究视角和方法的基础上,提出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是院校级、专业级两个层面的专业建设能力。

[1]成长春.赢得未来——高校核心竞争力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毛亚庆,吴合文.基于知识观的大学核心竞争力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3]徐和清.企业视角的高校核心竞争力研究——基于地方性高校的分析[M].浙江: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10.

[4]周三多,邹统钎.战略管理思想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5]蒋学伟,持续竞争优势[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6][美]迈克尔·波特著;陈小悦译.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7]桂兹军.湖南省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D].湖南:湘潭大学,2007.

[8]宋文光.论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构建要素及培育路径[J].教育与职业,2008,(24):37-38.

[9]钱兴,张春平.准确把握内涵 提升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J].中国高等教育,2006,(10):39-40.

[10]綦颖.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再认识[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38-41.

猜你喜欢

竞争力要素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论外卖品牌的竞争力
观赏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论美术中“七大要素”的辩证关系
日本竞争力
也谈做人的要素
“北上广深”pk城市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