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民间金融的存在与发展:社会资本的分析视角

2014-04-06胡娟

关键词:借贷民间资本

胡娟

(湖北经济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5)

农村民间金融的存在与发展:社会资本的分析视角

胡娟

(湖北经济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5)

社会资本对金融供给的实现机理是基于信息流动的快捷、社会信用的有效证明、有价值资源的接近以及对群体身份的强烈认同。由于农村社会关系网络具有封闭性与紧密性的特点,增强了信任、规范、权威、准许等团结的力量,确保个体的社会关系能够被动员起来获取金融资源。因此,农村民间金融的发展是农村社会资本的实现结果。

民间金融;社会资本;社会关系

一、引言

金融资源配置的马太效应,加剧了资金从农村流往城市,从贫困地区流向发达地区的趋势。伴随着这一趋势,在我国正规金融机构包括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以及农村信用合作社 (通常被认为具有准官方性质)纷纷向城镇转移和集中,农村信贷供给日益依赖于民间金融这样一种非正规的金融制度安排。麦金龙和肖的传统金融发展理论认为,民间金融缺乏效率。如果遵照这种判断去追溯现实的金融世界,将无法解释民间金融在村落社会顽强的存在和灵活的变异。关于农村民间金融的考察一直吸引着不少学者,如王晓毅(1999)通过对温州苍南县钱库镇的个案调查指出在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农村民间金融有独立的市场空间,从民间借贷到正式的民间金融机构是一个发展续谱。李建阁(2001)认为中国的一些贫困地区,其经济活动产生的资金流量和经济效益根本无法支撑任何商业性金融机构的运行,但其结论是必须依靠政策性的金融机构来解决。肖本华等(2005)从交易费用的角度论证了农村民间金融比正规金融在现阶段更有经济绩效,这种观点可视为民间金融生存于正规金融供给约束下的一种延伸。张杰(2005)的研究基于农村社会及其历史演进的背景,从小农家庭的结构与功能入手分析小农的各种动机、需求与偏好(包括金融偏好),以期得出农贷制度供给的选择。尽管关于农村民间金融的存在及其有效性的研究成果并不少见,但是从民间社会资本的角度来考量民间金融并解释其持续性和多样性的研究并不多见。

二、民间社会资本与农村社会网络

社会资本不是个体所拥有的物品,而是通过直接和间接的关系获取的资源。林南(Lin,1982)认为个人有两种类型的资源可以获取和使用:个人资源和社会资源。个人资源是个体所拥有的资源,通常如物质、资金、知识力;社会资源是个人通过社会联系所获取的资源,由于社会联系的延伸性和多样性,个人拥有着不同的社会资源。民间金融是个体通过社会联系获取金融资源的一种行为。由于农村社会关系和网络具有封闭性与紧密性的特点,增强了信任、规范、权威、准许等团结的力量,确保网络资源能够被动员起来(Coleman,1990)。

(一)中国农村社会的传统关系及现实发展

梁漱溟(1937)称中国传统社会是伦理本位的社会,费孝通(1947)说中国传统社会是差序格局的社会,意思是中国传统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如西方那么个人化,每个传统的中国人都被一层一层的人伦关系所笼罩,成为关系中的人。按照费孝通(1947)的观点,差序格局是“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不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样,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郭玉华(1994)认为,传统的亲缘关系在农村的现代化进程中不会迅速衰落下去,从当代中国农村的实际情况来看,传统的亲缘关系与现代社会、经济关系的交织、融混更是一种现实的存在。乡镇企业所引动的乡村工业化过的结果是传统的先赋关系非但没有疏离、弱化,反而与获致性的业缘关系和正式组织关系掺混交织在一起。在农村新的经济结构启动和发育过程中,亲缘关系是信任结构建立的基础,也是实际获得资源的重要途径。中国社会存在着一种将正式关系转化为非正式关系的倾向。在许多正式组织如单位、企业、机构的人际关系中,作为内容而存在的主体之间已不具有任何事实上的血缘或亲缘连带,然而主体之间的互动方式和整个网络的运作方式却相当完整地或部分地复制了传统亲缘群体的运作方式。

(二)农村社会对民间社会资本的偏好

农民在物质、资金和知识力等个人资本的占有上相当贫乏。相对于城镇居民而言,农村居民的大部分应该属于穷人群体。根据巴尔(Barr,2000)研究结论,穷人拥有更低的时间机会成本、更少的金融资产和物质资本存量,而社会性相互作用具有时间密集的特点,同时由于社会资本常常能够替代私人资本,因此穷人比富人更依赖社会资本。例如,农村居民若以私人借贷,缺乏有流通价值的不动产抵押物,若作为企业借贷,缺乏上规模的资产,这使得农户经常性被阻挡在正规金融系统之外而更愿意,或者说,不得不利用历史积累(或时间投资)的社会资源达到借款的目的。

三、民间社会资本对金融供给的影响

事实上,农村居民对金融产品的需求集中在借款方式上,金融服务如信用卡、汇兑、票据贴现等农村居民涉及较少。同样,贷款几乎是民间金融唯一的金融产品,民间金融没有自己的连锁网络甚至固定的营业地点,所以国有金融机构推出的非贷款产品,如信用卡、汇兑、票据贴现等,民间金融都无法涉足。同时,民间金融的优势主要也体现在贷款上,与国有金融不同,民间金融的贷款产品表现出多样性和弹性,其期限可长可短、利率亦高亦低,适应的客户群体也千差万别。对于农村居民而言,其需求的主体金融产品——信贷如何通过民间社会资本的作用灵活获得是本文主要的论证内容。

(一)民间社会资本的表现和衡量

1.空间邻近的程度:以家庭持有土地间的距离来表示家庭之间的单方面社会性相互作用。反过来,也可以用人口密度来表示家庭持有土地间的距离。低人口密度由于提高了相互作用的成本而减少了相互作用的数量,因此人口密度较高的地区具有更快的信息传递和扩散效应,这些地区更接近于效率边界。中国农村人口密度比经济发达国家要高得多,具体国内而言,东部沿海地区农村人口密度达到每平方公里800人以上,而西部地区农村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只有几十人而已,所以民间金融在不同地区的发达程度并不相同。空间的邻近与宗族关系、姻亲关系的网络结构相互补充,从而减少了农村民间金融资源使用权交易的信息不对称。

2.重复交易的次数:传统农村的社会结构能够有效地解决机会主义行为,部分原因是在这样的社会结构中,观察的水平很高,同时能够产生重复交易,如同乡信贷、行业信贷等等。重复交易通过激励诚实行为,从而建立“承诺-信任”关系。根据赫希曼(Hirschman,1984)的观点,尽管不依赖于源自遥远的过去的特殊合作,但一旦实现合作,它就能为将来的合作提供认知和情感的平台。重复交易的高频次依赖于地缘关系的紧密性和宗族姻亲关系的血缘性及其延展性,它有利于降低农村民间金融资源使用权的交易成本,构建了一种长久互惠可能,或可称为互惠性利他的交易体系。

3.协会和组织的网络:农村社会广泛存在着以性别、社会地位、业务属性和宗族关系为标准形成的各种协会或者组织,这和信贷市场被诸如性别、行业、同乡关系或者家庭的政治和社会地位等等标准分割不谋而合。这些协会和组织网络能够提供有关可靠性知识的互惠的社会性相互作用,它通过制造“噪声”这种方式对网络中所知的每一个行为人进行声誉评价和声誉更新。虽然通过网络获得的信息可以被通过市场获得的信息所替代(关于后者的典型例子是信誉评级机构),但这种替代的发生在现实中被证明是成本高昂的。波斯纳(Posner,1980)认为发生在村庄或家族集团内部的传统的社会性相互作用几乎提供了关于其他行为人的充分信息,因此克服了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从属于特定社会资本的行为人会倾向于利用某种特定的民间金融形式或者承担资金供给和需求的不同角色。比如,老年妇女是农村地区会的主要组织和参加者。

事实上,从参与度而言,民间资金的需求主体为农户,即使农村中小企业主体,其借贷身份也往往是私下的,可以认定为私人社会关系引入的契合;从贷款额度而言,农户以小规模信贷为主,这意味着两点:一是当农户个体发生小额资金需求时,其关系群体中易于寻觅到小额的资金富余者,实际的民间借贷行为易于发生;二是资金需求方和资金供给方的角色易于转换,这符合社会资本的互惠互利特征;从融资渠道的顺序选择来看,民间金融包括熟人借贷和高息借贷,这些资金融通方式都优先于官方金融机构考虑。在农户的借贷中,民间金融(亲朋好友和私人高利贷)占65%,正规金融仅占6%(陈天阁、邓学衷等,2004)。值得关注的是,即使银行信用社的信贷资金的相当一部分也是通过“人情关系”的中介人转贷给农户的。很显然,农户对民间借贷的优先选择应是理性比较了民间借贷和官方借贷的成本的结果,包括前期费用和维持借贷费用。

四、结论

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关注,政府推动下的各种针对农村金融市场特点的金融机构开始在农村增设,如村银行、小额贷款试点公司、乡镇邮政储蓄等,这些正规金融机构的运行绩效和可持续性有待时间检验。但是,作者谨慎地预测,民间金融仍会在农村继续存在。这与董君(2011)的观点,认为供给型金融抑制、农村社会资本和农村金融需求共同催生了农村民间金融的产生相一致。传统中国村落社会对伦理关系的重视形成了以己为中心的关系网络,农村农业化进程使传统的先赋关系与获致性的业缘关系和正式组织关系掺混交织在一起,反而加强了农村社会紧密性的特点,增强了信任、规范、权威、准许等团结的力量,确保个体的社会关系能够被动员起来获取金融资源,也易于满足资金借贷需求的灵活性。

微观层次上,社会资本的测度往往与人口密度、重复交易次数、协会和组织的网络等有利于社会性相互作用的形式相关。农村人口间距离的接近有利于信息流动的快捷以及有价值资源的接近,协会和组织网络对社会信用的有效证明和群体身份的强烈认同大有帮助,嵌入社会网中的资源增强了农户金融需求的实现效果。因此,现在的重点不在于民间金融有否存在的必要或者更极端的,如何发展没有抑制或约束的正规金融来取代、消灭民间金融。农村金融业目前的重心应放在有效利用社会资本来构建多层次的民间金融体系以保证对“三农”的金融支持,同时弥补正规金融撤退后的金融盲区。

[1]王晓毅,蔡欣怡,李人庆.农村工业化与民间金融——温州的经验[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4.

[2][美]林南.社会资本:关于社会结构与行动的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3]C.格鲁特尔特,T.范·贝斯特纳尔.社会资本在发展中的作用[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4]郭玉华.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的传统亲缘关系 [J].社会学研究,1994,(6).

[5]陈天阁,邓学衷,方兆本.农户融资与信贷供给——来自安徽的调查分析[J].农村金融研究,2005,(1).

[6]张杰.农户、国家与中国农贷制度:一个长期视角[J].金融研究,2005,(2).

[7]曹阳.外部环境约束·农户“经济人”理性行为选择——中国大陆农村千户调查分析报告.中国农村研究(2002年卷)[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8]董君.我国农村民间金融发展:生成、困境与前景[J].兰州商学院学报,2011,(5).

猜你喜欢

借贷民间资本
金茂资本 上地J SPACE
资本策局变
让民间借贷驶入法治轨道
第一资本观
VR 资本之路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民间借贷对中小企业资本运作的影响
信息不对称下P2P网络借贷投资者行为的实证
高人隐藏在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