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研讨式教学在《中级宏观经济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2014-04-06叶洪涛

关键词:宏观研讨经济学

叶洪涛

(湖北经济学院 经济学系,湖北 武汉 430205)

研讨式教学在《中级宏观经济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叶洪涛

(湖北经济学院 经济学系,湖北 武汉 430205)

研讨式教学相对于传统模式在经济学理论课程教学中具有明显的优势。以在研讨式教学模式在《中级宏观经济学》课程中的实践来看,它更能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专业综合能力。

中级宏观经济学;研讨式教学;综合能力

一、引言

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中级宏观经济学》被引入到不少大学本科教学体系中。它往往被定性为宏观经济学课程由初级到高级的过渡性课程,也是经济学专业科学研究的基础性课程,还是把握经济学方法论的实践性课程。由于在理论体系上更为系统,教学内容上更为丰富,而引入的教材又都是外文版或外译本,这必然要求在教学中进行更多的探索和改革。而从当前本课程的教学实践来看,大部分教学都缺乏对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的创新与改革,都依然沿袭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形式单一,内容空洞,缺少学生的主动参与与师生互动,教学效果评价并不理想。因此,针对本门课程的特点,将传统教学模式结合起来,实行一种能够营造具有包容性、开放性、旨在强调综合能力锻炼与培养的教学模式,是十分必要的。而经过教学改革与实践证明,研讨式教学就是一种具有这方面优势的教学模式。

二、研讨式教学的优势

所谓研讨式教学,指的是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创新精神,所运用的多种教学手段与方法(刘伟,2008)。其最大的优点就是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使其参与教学过程,将教学与研究结合起来,达到预期教学效果。在教学中,相较于传统教学模式,它具有明显的优势,主要体现在:

(一)包容不同思想与观点

从学科的角度来说,经济学理论的发展本身就具备开放性的特点;作为一门复杂的社会科学,“100个经济学家,就有101种观点”,在争议或争论中发展,经济学的任何经济理论都不是绝对的。

从《中级宏观经济学》课程来看,经济学流派多,分歧大,其发展与演进过程是包容性的。相较传统的教学方式的封闭性,研讨式教学模式以开放的形式能够充分凸显“学生主体”,更好地营造一个开放讨论和自由表达各种观点的氛围与环境。在这种教学模式下,通过学习者前期的充分准备与酝酿,在教学中能得以充分体现他们思索的成果,允许争论,可以更多的交流与碰撞。这才是符合经济学学科特点以及这门课程特点的教学方式。西方知名高校的经济学课堂,这种开放性特点非常突出。

(二)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在学习《中级宏观经济学》课程之前,学生大部分已接触过初级经济学,具备了一定的经济学基础。与初级课程相衔接,本课程更多地是要求学生通过学习具备相应的分析能力、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等,课程教学的能力目标是明确的。传统的课堂教学灌输模式适用于教师向学生进行单向的知识传递,却不适于学生用一定的经济学分析方法来更系统更深入地分析解决问题。研讨式教学,旨在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并在师生、生生的相互交流中获取更多的收益,它不光是一种学习能力的培养,更是内在化经济学思维的一种方法,还是让学生紧跟学术与理论前沿、具备基本的科研素质与能力的有效途径。

(三)科学评价教学效果

高等教育的教学需要更为合理、更为全面的评价。具体落实到某一门课程,应结合课程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更侧重于过程的评价。传统的教学模式,由于基本停留在“有教师主导,无学生主体”的层面,因此其评价主要是通过期末卷面成绩的优劣来反馈教学效果,这是不尽科学的。尤其是对于《中级宏观经济学》这一门兼具系统性与深度的课程,基于传统教学模式而忽略过程的评价更是相对片面。研讨式教学模式提供了更为多元化的评价内容与方式,尤其研讨中的学生表现、互动交流的过程,更为客观、真实,评价也更为全面。

三、研讨式教学在《中级宏观经济学》中的实践

研讨式教学模式在《中级宏观经济学》课程的改革与探索始于试点。由于主要是作为专业基础课、针对经济学专业的本科生开设,面比较窄,改革试点相对较为容易操作。从广义上来说,研讨式教学改革不应只局限于课堂教学过程中,事实上,它贯穿于教学前的准备阶段、教学中的展现与互动阶段、课后的实践阶段以及作为教学延伸的学生考核阶段。这四个阶段的是有序衔接在一起的,其实施过程分别如下所述:

(一)课前的准备阶段

研讨必须要有充分的课前准备阶段。此阶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文献检索与综述能力,要求是比较高的。其内容主要包括研讨主题的选择、文献搜集与阅读、ppt的制作。关于选题,既不应脱离课程内容,又要有一定深度。如《中级宏观经济学》介绍GDP、失业率、物价三个核心指标后,可确定主题 “中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三大指标的变动、经济波动及影响因素”;针对增长理论,可确定“中国经济增长的源泉及发展趋势”;讲授宏观经济学关于总供给的争议后,可让学生梳理下不同流派的主要观点等。提前确定主题后,接下来是学生相对较长时间的准备期,在此期间,学生组成5人左右的团队进行分工合作,搜集查找资料,讨论形成主要观点,最后制作成PPT演讲材料。可以说,此阶段工作量大,是学生通过研究,形成研讨前的初步成果的关键时期。

(二)课堂研讨过程

课堂研讨是研讨式教学模式的核心部分,是研讨发起者陈述团队准备工作、形成的研究成果以及与其他学生互动、授课老师点评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检验与深化认识的过程。具体的实施需要分工合作,可以有一个或多个主讲人,结合ppt的形式进行演讲;陈述的过程要求有文献综述、有观点以及数据、材料支撑,形成一个完整的论证体系。接下来是互动阶段,在此平台上,学生可以就相关问题进行提问,研讨发起人进行详细解答;还可以进行非正式的辩论,充分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最后是授课老师的点评,从形式、核心内容上进行评价,指出其优点以及不足,同时进行补充。整个过程的完成,充分地调动学生积极性,发挥各自的优势,深入交流与互动,达到纯粹的理论课堂实现不了的预期效果,真正地实现 “教师指导,学生主体”。

(三)研讨的课后延伸及考核

研讨阶段结束并不意味着教学的终点,还有其课后的延伸。经过讨论阶段,学生就某一主题往往会有新感受与新的理论认识,得出新的观点,这些应以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简而言之,研讨过后应有一定的成果显现出来,这也是《中级宏观经济学》这门专业基础课程所承载的在人才培养上的目标以及教学要求。比如,有些善于思考学生可能就此写研讨心得,有部分学生甚至直接撰写论文。其实,这些做法是值得鼓励的,授课老师应该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尤其是在与研讨主体相关的科研论文的规范性要求、论证方法、研究方法方面,藉此培养部分有科研兴趣的学生的科研意识以及科研能力。

当然,只有研讨教学,没有对其应有的评价与考核也不尽合理。在研讨式教学模式最后阶段,作为一项对应的工作,应将学生在研讨中的表现纳入到本门课程的期末综合考核中去。按照学生在整个过程中的工作量、互动表现、课后的科研论文等诸多方面进行量化考核,以对其最初全面的评价。这也是这种教学模式应有功能的体现。

四、总结与评价

从学生在研讨式教学中的表现,也发现学生普遍能将自己感兴趣的经济热点问题与书本所学习的理论知识较好地结合起来,进行问题分析,同时从自己所擅长的理论视角去解决问题。这种教学形式释放了学生的禁锢的思维,说明这种教学模式的改革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从研讨式教学模式在《中级宏观经济学》中的推行来看,总体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主要反映在:第一,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这种主题探讨式的教学改革给予学生学习的压力,将以前被动式的接受变为主动式学习,同时也赋予学生一定的自由度,使其具备发挥的空间。针对研讨式教学的问卷显示,接受问卷调查的同学中,90%以上表示“优于以往的教学模式”。第二,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与锻炼的效果是显著的。研讨式教学对学生的要求较高,也较为全面,包括从文献收集与综述,到观点的提炼以及论述论证方法的把握,都要认真对待。这种模式无形之中提高了学生能力水平,提升了专业素养。第三,培养了学生科研兴趣与科研意识。作为专业课,《中级宏观经济学》对学生有一定科研能力的要求。研讨式教学模式的引入,帮助学生掌握了基本的科研规范、科研方法,事实上也提高了科研兴趣。每年都会有不少同学针对研讨主题提交一定质量的科研论文,甚至发表在公开刊物上。

当然,这种教学改革还是有其亟需完善的地方。一方面,研讨教学的流程还需要优化。包括对每一个环节重点的把握与控制、时间配置等,都还不十分科学,导致体现不出应有的预期效果。另一方面,教师在研讨式教学模式中的指导与辅导作用需要进一步强化。授课对象在研讨方面如文献收集、综述以及对主题角度的把握方便,欠缺经验,需要更多的辅导。还有,与研讨式教学模式的推行相对应的,还考试改革方面,应该对应起来,增加开放式试题的设置,减少所谓“标准化”试题数量,给学生提供一个可以充分发挥的平台。这三方面应该成为后期继续完善的重点。

[1]刘伟.研讨式教学模式构建[J].高等教育研究,2008,(10).

[2]戴魁早.本科阶段中级宏观经济学的教学改革初探[J].理论研究,2010,(5).

[3]曼昆.宏观经济学(第六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4]多恩布什.宏观经济学(第十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宏观研讨经济学
移民与健康经济学
简明经济学
GSM与FDD、NB-loT融合组网研讨
柑桔无公害栽培技术研讨
宏观与政策
研讨式教学中的研讨题设计
建筑工程预算控制研讨
经济学
宏观
宏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