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灌输论的历史考察、本质内涵及其厚重价值
2014-04-06汤晓莉袁文刚
汤晓莉,袁文刚
(1.安徽国防科技职业学院,安徽 六安 237011;2.六安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六安 237158)
马克思主义灌输论的历史考察、本质内涵及其厚重价值
汤晓莉1,袁文刚2
(1.安徽国防科技职业学院,安徽 六安 237011;2.六安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六安 237158)
马克思主义灌输论是根据革命斗争需要提出的一种理性认识,是用科学的方法对人民群众进行思想政治宣传教育的一种理论。文章拟在对马克思主义灌输论的历史考察基础上,澄清马克思主义灌输论的本质内涵,并探索马克思主义灌输论的厚重价值,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厚重价值
灌输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与封建势力和资产阶级的革命斗争与思想交锋中逐渐形成的理论,实质是关于无产阶级和社会实践与科学理论指导之间关系的一种理性认识。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和信息技术浪潮的推进,文化整合和观念互动使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遭受到巨大挑战。在此背景下,考察马克思主义灌输论的历史背景,厘清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灌输论的认识误区,并在此基础上探索马克思主义灌论的本质内涵和厚重价值,具有较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关于对马克思主义灌输论的历史考察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马克思主义灌输论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由于这些变化存在,理论界关于马克思主义灌输论的研究和探讨也出现了相应的争议,其中一点就是集中在关于对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的历史考察。
(一)马克思、恩格斯最早使用“灌输”概念
主张这一观点的学者认为灌输论的创始人不是考茨基,而是马克思与恩格斯。1844年1月,在马克思著作《〈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就已经使用过“灌输”概念,提出了关于无产阶级需要灌输的基本思想。马克思指出:“无产阶级是哲学的物质载体,那么,哲学相应也成为无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经过无产阶级革命思想的灌输,德国广大的无产阶级才能实现其历史使命”。①恩格斯关于“灌输”概念的论述,最早出现在1844年11月的 《共产主义在德国迅速进展》一文中。他指出:“图画在进行社会主义宣传中发挥着灵活地作用,比古板的说教更能引起人们的共鸣,要利用好它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灌输工作”。②
(二)马克思主义灌输论的“考茨基首创说”
目前,我国理论界大多数学者基本上都坚持“考茨基首创说”。他们认为,“灌输”一词最早是由考茨基提出的。奥地利社会民主党在1888年底审议海因菲尔纲领和定稿时,考茨基首次明确地提出了关于向无产阶级灌输社会主义意识的新思想,他指出:“进行无产阶级革命要组织与动员广大的无产阶级群众,并对广大的无产阶级进行共产主义的灌输,使其领悟到自身在革命中的地位,使无产阶级在完成革命任务的过程中保持着精神上高校的战斗力,奥地利社会民主工党要坚持这样的纲领”。③稍后,也就是在1901年10月,《奥地利社会民主党的纲领》在《新时代》杂志上刊载,这是考茨基第一次完整地诠释无产阶级的灌输思想。他指出:“需要把社会主义思想意识灌输到无产阶级的脑中,人民群众在生产活动中无法自己产生共产主义的觉悟”。④
(三)列宁完善了马克思主义灌输论思想
在我国,还有一部分专家及学者认为,最早提出灌输论观点的是列宁,他不但系统地论述了灌输理论的基本观点,还把这种思想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具体运用到当时俄国的工人运动中去。在《怎么办》一文中,列宁着重解决了三个关于灌输思想的基本理论问题,即单纯性的工人运动不会自发地产生先进的思想意识、先进的政治意识是灌输的首要内容和思想灌输必须从外部灌输,这就可学的、系统的回答了为什么要灌输、灌输什么以及怎样灌输问题。
此外,还有人认为,最早提出灌输理论不是考茨基、马克思、恩格斯或者列宁,而是早期空想社会主义者德萨米。在《公有法典》中,德萨米指出:“无产阶级的思想中需要真理,有必要对无产阶级进行思想上的灌输”。⑤由于篇幅有限,在此不再一一列举。
二、马克思主义灌输论的本质内涵
马克思主义灌输论的形成是一个过程的集合体,它不是静止的,而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发展的,这就决定着马克思主义灌输论的开放性和时代性,是一个由多种因素构成的系统的互动的实践过程,有着本身丰富的内涵。
首先,先进的、科学的思想意识不会自发产生,回答了“为什么要灌输”问题。列宁认为,受历史条件、知识结构和自身素质的制约,工人阶级还暂时无法意识到自己贫困的社会根源,这就决定他们还无法参与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中去,成为革命积极分子和推翻剥削阶级及剥削制度。他指出:“只有建立扎实的科学知识,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发展出现代社会意识,由此表明,社会主义意识不是从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中产生出来的,而是由外到内深入到无产阶级的思想中的”。⑥这就表明,先进的、科学的的思想意识不会无缘无故地自发产生,这就印证了“先进的思想意识的产生只能依靠有经济基础或有知识背景的人,通过他们提出的哲学、历史等理论而形成”,这就凸显出从外部吸取养分的必要性和回答了“为什么要灌输”问题。
其次,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灌输论的基本内容,回答了“要灌输什么”问题。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工人革命是辩证统一的,两者相结合是体现它们之间相互价值的最佳途径。一方面,工人运动需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只有这样,工人才能克服革命运动的自发性;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革命的正确方向。另一方面,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也离不开工人运动,只有与工人革命相结合,才能体彰显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功能和作用,才能检验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马克思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⑦
最后,外部灌输与内部消化相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灌输论的基本方法,回答了“怎么灌输”问题。科学社会主义和先进的思想意识,不能从工人运动中自发产生,而是少数知识分子以革命实践为现实依据,对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和革命运动的经验总结。这就决定马克思主义灌输过程只有从外输入,通过客体的内在消化而逐渐接受。外部灌输和内在消化包括两个环节,一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先进的思想意识被灌输客体所认同和接受,内化为自己的思想意识;二是灌输客体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把这种认同和接受主动地转化为具体行为。列宁在号召俄国社会民主党人参加运动时,他指出:“把社会主义思想和政治觉悟性灌输到无产阶级群众中去,组织一个和自发工人运动有密切联系的革命政党”。⑧
三、马克思主义灌输论的厚重价值
马克思主义灌输论在历史上曾起到过的重大作用,唤醒了群众的自为性。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发展,部分人对于马克思主义灌输论的科学性认识还不够充分,导致目前“过时论”、“无用论”和“应急论”比较盛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因此,我们还需要注重对马克思主义灌输论的厚重价值分析。
第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灌输论,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需要。《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飞跃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但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并没有固步自封和停滞不前,而是在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与方法前提下,把握客观情况的变化下不断与时俱进。十月革命爆发后,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广泛传播,并在斗争实践中指导中国革命和取得革命的伟大胜利。尤其在改革开放以来,面对国际国内形势的风云变化,我们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马克思主义理论不仅是科学的,而且还具有强大的实践性。
第二,坚持马克思主义灌输论,是无产阶级发展壮大和取得革命胜利的需要。所谓的‘灌输’就是“正面的系统性教育,就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人们的思想意识进行有目的的、有计划的宣传教育,使之树立政治信仰,提高政治觉悟,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⑨马克思主义灌输论是马克思主义先进分子(也可以成为灌输主体)根据一定目的,借助媒介载体,有计划的、系统的对灌输客体进行传播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先进思想意识的一种手段。在无产阶级的成长中和与资产阶级的革命斗争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灌输论,有利于唤醒无产阶级的自为意识和政治觉悟,使广大革命积极分子坚定科学信念,用批判的理论武装自己,进而发展和壮大自己的革命力量,最终取得革命胜利。
第三,坚持马克思主义灌输论,是坚守意识形态阵地和赢得与西方意识形态斗争的需要。在当前的意识形态领域中,除了马克思主义思想之外,还存在着其它方面的思想。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我必须毫无动摇地继承、坚持、捍卫和发展。新中国的成立,特别是在苏共亡党、苏联解体之后,中国便成为了美国和其它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实施和平演变首当其冲的对象,企图把我国扼杀在摇篮之中。邓小平同志曾指出:“西方国家正在打一场没有硝烟的第三次世界大战。所谓没有硝烟,就是要社会主义国家和平演变。”⑩所以,我们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灌输论,巩固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粉碎西方资本主义敌对势力对我国实施的西化和分化的阴谋,最终取得与西方意识形态斗争的胜利。
第四,坚持马克思主义灌输论,是加强、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和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需要。党的十七大,我党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把其视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报告指出:“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所有社会思潮中处于支配地位,而马克思主义灌输论正是用这种思想来引导多样化的社会观念,控制整个社会意识走向,既可以避免民族精神和爱国意识的削弱,又能够增强了人们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知和认同,为加强、改进社会思想政治教育和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了思想基础。
第五,坚持马克思主义灌输论,是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加快全面小康建设步伐的需要。市场经济不是万能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够推进我国经济社会的改革与发展,但同时也会滋生出一系列的社会矛盾和问题。比如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等,这些错误思想的存在和蔓延,会冲击社会主义、爱国主义以及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念。因此,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灌输论,对人民群众进行思想上灌输,使人们能够正确认识和协调各种利害关系,弱化市场经济的不足,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此外,坚持马克思主义灌输论,还能够加快全面建设社会的步伐。21世纪,在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一部人还存在对社会主义的错误认识,甚至叫嚣“私有化”和“三权分立”。为了纠正这些错误认识,我们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灌输论,使人民群众掌握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去研究生活中的现实问题,积极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不断推进小康社会建设。
第六,坚持马克思主义灌输论,是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需要。青年一代肩负着历史的重任,代表着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兴旺。“青年代表未来,青年创造未来。只有赢得青年,才能赢得未来。”⑫因此,一个有远见的民族,总是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青年;一个有远见的政党,总是把青年看作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胡锦涛同志指出:“要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努力培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⑬这为我们培养政治“合格”、思想品德“可靠”的人才指明了方向。但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并不能在人们头脑中自发产生,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通过一些途径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灌输到他们头脑中去。只有这样,青年一代才能掌握马克思社会社会主义理论和先进思想观念,不断地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将其培养成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注 释: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5-16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589-590页。
③ 考茨基:《新时代》(第9年卷第2册),1890-1891年版,第510页。
④ 考茨基:《新时代》(第20年卷第1册),1901-1902年版,第80页。
⑤ 德萨米著,黄建华、姜亚洲译:《公有法典》,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98页。
⑥ 《列宁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5页。
⑦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页。
⑧ 《列宁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335页。
⑨ 董立人:《对新时期灌输教育的再认识》,《理论与改革》,2001(12):76-80。
⑩ 《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44页。
⑪ 《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2009年版,第27页。
⑫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646页。
⑬ 胡锦涛:《大力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人民日报,2004-05-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