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成长视角下上海国际航运中心评价与增进策略研究
2014-04-06上海海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章雁
上海海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章雁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基本建成航运资源高度集聚、航运服务功能健全、航运市场环境优良、现代物流服务高效、具有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的国际航运中心。”党的十八大提出“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鉴于海港及其衍生产业已经成为海洋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保护和开发海洋,为了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建设绿色生态港口成为当今世界许多大港的目标,并被作为第四代港口的重要标志。上海港作为迈向国际现代化港口,在实现“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国际航运中心目标的进程中,对产业、资源、环境的全面协调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国际航运中心及其构成要素
国际航运中心这个概念并无唯一的、固定的或为所有人接受的定义。一方面,对航运中心的理解因地点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如伦敦、鹿特丹、新加坡对国际航运中心各自有不同的定义。在国外相关文献中对此有“Shipping Center”、“Cargo Center”、“Load Centers”和“Maritime Cluster”等不同的表达方式与含义,从中可见对国际航运中心概念的认同存在差异。目前,国内关于国际航运中心的概念有三种主要观点:一是认为国际航运中心是一个港口城市(徐杏,2003;孙光圻,2005);二是认为国际航运中心是指国际水上运输的中心和国际航运枢纽(吴晓卉,2004;刘长旭,2004;段峰,2005;苏奇,2008);三是认为国际航运中心是一个以港口为基础的区位功能概念(杨建勇,2005;庄崚等2010);四是认为国际航运中心是航运活动集聚的中心,特别是高层次航运活动集聚的中心与城市(郭永清,2011)。
徐步清(2011)认为,集聚金融、贸易、法律、咨询、政策和航运服务等多项航运要素,构建现代航运服务产业体系,形成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产业基础,已是上海发展国际航运中心刻不容缓的工作。陈继红(2010)指出,从航运服务的构成要素来看,可将航运产业集群构架划分成三个层面,即核心层、辅助层、支持层。核心层,由船舶运输和港口服务等航运主业组成;辅助层,由为核心层服务的航运辅助业组成,包括船舶代理、货运代理、航运经纪、船舶修理、船舶检验等;支持层,是航运服务集群的外围,为附加值高的增值层,主要为航运金融、航运保险、海事法律、航运教育等航运衍生服务业。国发[2009]19 号文件将“国际航运中心”界定为“航运资源高度集聚、航运服务功能健全、航运市场环境优良、现代物流服务高效,具有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
综观全球,随着经济增长模式和交通运输方式的变革,国际航运中心的功能已从第一代“航运中转型”、第二代“加工贸易型”,向第三代“资源配置型”转变。在这一过程中,伦敦已走在了前列,仅航运贷款和海上保险两项,伦敦的市场份额就占到世界总量的20%和19%。而上海恰恰在这些航运产业链的上游领域比较欠缺,在软环境上相对较弱。张玉昭(2011)认为,对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进行产业升级,首要任务是构建高水平的国际航运保险、船舶融资、航运信息服务和航运法律服务等高端航运服务业。笔者认为,需要进一步研究“航运资源”、“航运服务”、“高度集中”、“配置能力”等,通过明确更为具体的内涵提出科学、合理的衡量标准,从而有益于实现2020年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目标。
二、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能级提升的突破口
国际航运中心是一个发展的概念,从第一阶段的航运中转和货运集散地,到第二阶段的货物集散和加工增值中心,再演变为第三阶段的具有综合资源配置功能的物流中心。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正处于向“资源配置型”转变。从发展历程看,与世界上公认的国际航运中心相比,上海港在集疏体系、航运金融和航运服务业等方面仍然存在着不足,航运要素集成功能薄弱。在由运输中心向航运商贸、信息和相关服务中心发展过程中,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已经到了瓶颈期。
2009年3月,国务院正式明确了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目标。打造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路线图初定,到2020年,上海将基本建成具有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的国际航运中心。2011年4月底,上海浦东国际航运服务中心正式启用,从浦东新区“十二五”航运发展规划纲要中看到,浦东明确提出要打造陆家嘴高端航运服务集聚区,浦东高端航运服务产业正快速崛起。2011年在航运中心发展国际会议上,伦敦海事服务协会与浦东新区正式签署“航运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这也是国际权威海事组织首次与国内机构签订合作意向。波罗的海航运交易所也宣布,全球航运运价衍生品中央交易系统在浦东正式启动,这是该所成立200 多年来首次在海外启动重大航运交易平台,也使得中国航运界有机会近距离观察高端航运服务业的运作方式。2012年5月,上海市发布《加快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十二五”规划》,这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第一个专项“五年规划”。到2015年,上海要形成国际航运中心核心功能,实现航运要素和资源集聚,港口、机场吞吐量继续位居世界前列,航运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国际航运综合试验区建设取得新突破。
2014年10月17日,由新华社上海分社、中国金融信息中心编著的《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蓝皮书2014》在虹口区北外滩举行首发仪式。该蓝皮书对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体制机制创新、功能区建设和现代航运服务业发展等内容进行了重点聚焦,同时对上海的航运融资、航运保险、航运衍生品和航运经纪等现代航运服务业也进行了梳理。
诚然,上海已经成为航运基础业务的聚集地,但这样的航运中心本质上是航运货载中心和船舶制造中心。由于软环境建设的相对滞后,尤其在航运金融、航运经纪、航运保险、海事仲裁、航运信息咨询服务等高端的现代航运服务业方面还欠发达,因此,要向资源配置型航运中心成功转身,需要寻求新的成长路径,也就是从片面注重货物的集散规模增长过渡到增值服务、货物集散、产业带动并举的格局。
在诸多对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研究文献中,大多是从整体的角度考虑成为国际航运中心的条件、外国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经验介绍以及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水平的整体评估等,这些研究成果无疑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但是对于国际航运中心的重要产业基础——港航、物流及金融相关产业的成长规律,以及相关产业与国际航运中心的关联影响并没有给予解答,对掩盖于软环境建设表象下的实质——港航、物流及金融相关产业成长机制缺乏系统的研究。为此,上海国际航运中心产业资源配置能力、产业成长规律、软实力的测评及其应对策略是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重要问题。
三、产业成长视角下上海国际航运中心评价研究
1.上海国际航运中心产业资源配置能力评价
基于当前经济形势与航运相关市场发展,需要多视角研究、评价上海国际航运中心产业资源配置能力的现状。笔者对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所具有的优势与劣势、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采用SWOT 分析法。在方法论上,引入集对分析(SPA,Set-Pair Analysis)方法,从航运财力资源要素、航运人力资源要素、航运物力资源要素、航运信息资源要素四个方面建立国际航运中心产业资源配置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将上海与其他代表性国际航运中心,如伦敦、纽约、鹿特丹、新加坡、香港等著名国际航运中心作为样本,应用集对分析方法对各样本的集对同异反表达式做分析,比较各项要素的差异,准确找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产业资源配置的定位、差异及其原因。
2.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相关产业成长关联性评价
基于探索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产业成长的优序发展理论,引入国际航运中心与产业发展的相关性研究,通过识别两者的内在关系,运用“和合共生”的理念,科学提出发展序列,并将陆家嘴高端航运服务集聚区纳入研究视域。通过定量验证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与港航与物流相关产业成长是否存在相关关系,得出港航、物流及金融相关产业发展各评价指标按对国际航运中心发展的相关程度排序,以及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各评价指标按对港航、物流与金融相关产业发展的相关程度排序,有利于科学融合、效率集成产业资源配置能力。
3.上海国际航运中心产业成长软实力评价
在国际航运中心产业成长软实力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价方面,以往凡是涉及评价主要运用排名的模式,笔者建议,单纯通过效率对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情况进行研究。鉴于“软实力”是当前上海国际航运中心资源配置考量的短板,故而可从航运金融、航运文化、航运法律和智慧航运等维度构建国际航运中心产业成长软实力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对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水平进行评估,拓展现有研究方法,以获得更为科学、系统、合理的量化数据评价。
四、产业成长视角下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增进对策
1.加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产业升级、创新与协同路径研究
笔者认为,产业的融合化、集群化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产业加快质性成长、提升国际航运中心全球资源配置功能的两个重要方式。从时间演进趋势分析,产业融合化是完善、发挥、提升上海国际航运中心资源配置功能,加快上海港航产业质性成长的一个重要方式。从空间演进趋势分析,产业集群化是动员、整合、配置上海国际航运中心航运资源,促进上海港航产业质性成长的另一个重要方式。对产业融合化的研究在于对产业融合提升产业结构高度化的作用机制进行分析,进而揭示产业融合成长的动力、模式及实现机制。而对产业集群化的研究,则是从港航、物流与金融相关产业集群的结构与特征分析入手,进而揭示相关产业集群形成的机理。
2.促进上海国际航运中心产业形态集聚
长远来看,上海国际航运中心产业集群应具备要素集聚、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等特点,能够有效提升区域内的产业能级,充分发挥集聚辐射功能。上海国际航运中心产业集群提供全方位、多层次、个性化的港航、物流及相关金融服务,具有增值空间最大的要素价值链环节应成为集群的发展方向。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必须大力促进产业形态聚集,有效发挥规模优势,科学形成产业集群,深度优化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各类产业形态在外高桥、北外滩、陆家嘴、洋山、临港等区域空间上的合理布局。
3.重点发展高附加值产业
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表明,一个产业能够获得长久的竞争力一个决定性原因在于某些高级要素和专门要素的供给条件,这对于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过程中航运相关产业的发展和长久竞争力的获取具有指导性的作用。发展航运相关产业,重点是要加快培育航运融资、航运保险、航运仲裁、航运咨询等在内的具有高附加值的航运衍生服务业。现代航运服务业的发展与完善能够充分整合航运服务产业链条,提高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质量,提升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在全球国际航运中心体系中的重要性水平。
4.提升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文化竞争力
自然条件逐渐转向依托当地的社会体制和传统文化。以文化建设为切入点,实施文化战略,培育文化软实力,将显著优化上海国际航运中心软环境建设,提升其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笔者认为,“航运资源”、“航运服务”、“高度集中”、“配置能力”与航运文化之间存在着高度关联性与路径依赖,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培育特有的航运文化,对于提升上海航运软实力以及2020年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目标的实现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首先,分别就上海航运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创新人才策略、品牌策略、江浙两翼协调策略构建政策保障体系。其次,从航运文化艺术及附属物质生产、航运文化深度增值旅游、智能化航运文化创意产品形式等提出发展建议。再次,上海航运文化产业集群发展模式从传统的航运文化资源模式过渡到航运文化创意型产业集群发展模式,构建相应的制度保障。此外,加强联盟式区域联动模式和虚拟创意产业园模式的理论研究,在条件成熟时积极开展实践探索。
五、结语
2013年9月27日,交通运输部与上海市人民政府联合发布了《关于落实〈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加快推进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实施意见》,从扩大开放水平、创新航运政策、提升服务水平等方面加快推进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探索创新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航运发展制度和模式,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更好地发挥创新驱动、示范带动作用。
依托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平台,促进航运业扩大开放和改革创新,有利于增强航运资源配置能力,推动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港航、物流及金融相关产业转型升级。基于产业成长视角,积极开展上海国际航运中心产业资源配置能力评价、相关产业成长关联性评价及产业成长软实力评价,进而深入探索产业升级、创新与协同路径;促进上海国际航运中心产业形态集聚;重点发展高附加值产业;提升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文化竞争力。笔者相信,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必将舒展“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迈!
[1]耿雪,卢长利.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核心竞争力培育:高端服务业全球资源配置综论[J].江苏商论,2014(3):23-25.
[2]封鹏辉.上海国际航运中心软环境建设研究探讨[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4(1):1-2.
[3]车军,季岚,汤连帮.对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方向选择的探讨[J].中国工程科学,2013(6):66-73.
[4]孙誉清.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配套政策调查报告[J].水运管理,2013(7):29-32.
[5]高志军,刘伟,徐旭.航运服务业集聚模式的生成机理及要素研究——推进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思考[J].航海技术,2012(3):69-72.
[6]茅伯科.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推进机制研究[J].港口经济,2012(8):5-8.
[7]黄新.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十二五”信息化建设思考[J].中国港口,2011(3):55-57.
[8]孔炯炯.上海国际贸易中心与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互动关系实证研究[J].特区经济,2011(2):52-54.
[9]Ya-Fu Chang.The Role of Offshore Shipping Centres in Transportation Management: An Empirical Study of Management and Employee Attitud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ment Vol.24 No.4 December 2007.
[10]E.Peri-Mora,J.M.Diez Orejasb, A.Subiratsb,S.Ibanezb and P.Alvareza, Development of a system of indicators for sustainable port management[J].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2005(12),Vol.50,No.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