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向新景观

2014-04-06饶小军

世界建筑导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样态建筑学事物

20世纪以来,依靠对资源的肆意掠夺和攫取所维持的高速增长的经济系统和消费主义的生活方式,造成了触目惊心的自然后果。全球气候灾变频仍、淡水资源失衡,生态与环境危机不断,这些已不再是报刊媒体上的耸人报道,而变成日常的现实境况。人类已全然丧失了对于自然的尊重和敬畏,变成了自然的征服者和支配者也是某种意义上的敌人。本期AW以当下景观建筑学实践为线索,切入快速城市化引发的严峻的环境问题讨论,以及对中西方自然观念的深刻思想反省,进而探讨景观建筑学实践在中国的未来走向。

景观建筑学在国内发展不到二十年。随着更多本土优秀设计事务所的崛起,境外设计公司面临着来自市场和文化的挑战。意大利迈丘设计事务所展现出了一贯的专业性和创新性,在面对国内高速发展的状况和快餐式设计节奏,他们必须思考如何将西方设计理念与中国本土市场及文化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另一方面则是思考如何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以外来者敏锐的眼光来观察、理解以及分析中国文化,面对国际化和本土化的问题,只有不断的本土实践中努力探索,才能检验国际化的设计语言在本土的可行性。来自本土的设计团队则在学习欧美等先进国家设计经验的同时,强调挖掘和发展我们自己的民族景观意识,创造具有中国特色,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宜居的、诗意的城市栖居环境。这正是艺普德设计团队所一直致力于的设计理念。深大团队在象湖景观规划项目中,致力于水系统资源的修复和营造,凸显出一种大景观的概念和意识。我们在本期“世说新语”栏目中推荐上述的理论和实践的例子是希望引起业内人士和普通读者注意,一些新的价值和规范正在国内的景观界酝酿和成熟起来。其中最值得期待是对自然和文化传统的自觉意识正觉醒让景观设计开始摆脱政府权力的宰制和房地产业的绑架。

本期人物采访了李宝章先生,他提出“景观是一个非常伟大的行业,它与土地上承载的所有事物相关。景观的中心是土地和土地上发生的一切事物与关系:一是自然,二是人和自然,三是人和人。要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前提是自然生态系统的和谐,景观建筑师做的事情实际上是综合协调所有事情达到自然和谐”。

关于人类自然观的讨论,其实是更吸引我们的话题。因为谈论当代的景观建筑学是无法回避这个人类经验和哲学的前提的。遗憾的是国内业界一直停留在比较简单化的理解和认识基础之上,学者们往往容易陷入一种所谓东西方差异化的讨论范畴,而多少带有一点文化优劣之争的色彩。然而,人类只有一个共生的自然系统,不因学术之争而分为两个“自然”。因此,强调建立人类共同的自然观和认识论基础,远比强调差异显得更为重要。虽然,中国传统自然观的内涵与西方经验体系整体上似乎难以合辙,乃至大异其趣。但这并无碍我们从某些双方共同关心的问题中,去发现一些关键性却隐微的类同之处,寻求与中国传统的自然经验的契合之处。

在西方人的经验里,自然是外化于人类的独立存在,是一种自在的“荒野”状态,而心存敬畏。按照现象学的思路,自然之“事”既不是“物理”因果性系列的环节,也不是“心理”偶然性系列的环节,而是一种“自由的必然性”。这使我们想到了郭象《庄子注》中的“自生”、“独化自然”、“郯然自生”、“掘然自得”等概念。郭象说,“物各自然,不知其所以然而然,则形虽弥异,其然弥同。”在中国传统自然观念里,事物之间没有任何必然的联系,也没有任何因果性关系,而只是一种“偶定和谐”的关系,“相因之功,莫若独化之至也。”独化,成了万汇百物变化运动的“必然性”法则。

在中国文化的历史经验中,向来是不注重“物理”、“机械”的“因果性关系”的,而宁可相信自然现象的“互缘”关系,在这种关系状态之下铸成一个广大渊深的文化景观。李约瑟把这种特殊的观物的态度定名为“串联性思考”类型,他说,“事物之所以会以其特有的方式行动,并非定出之于其它事物先起之动作或冲击,而是由于在永不休止、反复循环的宇宙中,各个事物各有其位。……万物之间互相作用,并不是得之于机械的冲力,或机械的因果作用,而是出自于某种神秘的共同感应。”

这种关于自然的思维方式,必然反映到中国传统建筑空间和环境的具体营造中来。传统私家园林的空间布局,即可视为对上述自然观念具体表现:没有纵贯全园的人为序列,平面呈无序混沌的自然样态,山水、池岸、回廊、亭榭自由地叠合组构,构成无尽延伸和彼此映借的空间意象,时间演进的秩序感被取消或淡化。只剩下视觉形象在空间的样态中直接无阻地彰现出来。物象以具体的、诗化般的方式“组合”、“拼贴”在一起,以创造一个意义丰富的现时生活的世界,其中并不存在时间的因果和逻辑关系,而是诗意的偶定和谐关系。“时间”并不构成一种因果相承的必然性秩序,而是被包容到空间的体验之中,作为空间的一维呈“互渗互缘”的样态。这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意识的一大特色。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近来我们把中国传统文化的重“意”守成、尊重自然这些基本特点当作我们最大的包袱和弊端而力图彻底加以抛弃,去一味追求所谓“未来主义”的工业化现代设计思潮;而与此同时,西方建筑后现代主义思潮却恰恰在反向而行,把现代主义的面向未来、反传统的特点当作他们最大的束缚和弱点而力图加以克服。所有这些,都使得今日国内学界对中西建筑文化的反思与比较增加了许多“复杂性”和“矛盾性”,从而要求我们作更深入、更切实的思索。面对无止境的人类贪欲,或许今天必须强调的是无论中西,摒弃观念的差异性,而回归一种共同的自然观念认识,把设计实践建立珍惜土地资源、珍惜自然生态的基础之上,才能真正走向一种全新的景观建筑学。

猜你喜欢

样态建筑学事物
初心引航,构建“双减”新样态
高层建筑设计中生态建筑学的应用分析
建筑学中绿色建筑设计的发展趋势分析
建筑学与建筑设计现状浅析
美好的事物
见山楼的建筑学意味
全息欣赏:小学美术“欣赏·评述”学习新样态
奇妙事物用心看
黑社会性质组织行为特征的新样态
TINY TIMES 3: A REAL H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