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原则的贯彻与发展

2014-04-06韩露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原则法治

韩露

(湖北经济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5)

论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原则的贯彻与发展

韩露

(湖北经济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5)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过程中应遵循的基本准则,是反映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基本规律的基本原理,是认识和处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过程中基本问题的主要依据。关于对党的贯彻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原则问题研究,旨在揭示新时期我们党的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价值的一般原理和科学精神,主要用以回答新形势下党中央领导集体如何以科学的理论教育原则为指导,进一步加强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基本原则;具体原则;贯彻与发展

一、贯彻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基本原则

(一)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是理论教育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它强调开展理论教育必须从实际出发、必须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必须把认识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相结合。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地原则,既是理论教育的内在要求,也是区别科学的理论教育与教条的理论教育的根本点。在历史新时期的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探索中,我们党始终坚定不移地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战略思想,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当代中国的具体运用,着眼于对当代中国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当代中国的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继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局面。习近平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是领导干部的必备素质,是保持政治上清醒坚定的基础和前提:一方面,党的领导干部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不仅要学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还要学好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经典著作,通过学好理论知识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解和运用。另一方面,要充分运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个实践大课堂,把实践中好的经验好的做法作为干部教育培训的鲜活教材,组织学员到这一伟大实践的第一线去学习,到处于这一伟大实践的最基层去学习,到作为这一伟大实践主力军的广大群众中去学习,从历史的比较和现实的学习教育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增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本领。

(二)坚持“以人为本”原则

马克思主义认为,以人为本,是指以人为基础,以人为前提,以人为动力,以人为目的,即一切以人为中心,一切为了人。以人为本,是一种尺度、一种原则、一种要求、一种需要、一种目的。马克思主义的人本学说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我们党在长期的理论教育实践中始终强调“以人为本”是对人的主体地位的确认,强调要坚持和巩固人民群众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的主体地位。人创造着自己的全部生活和整个历史。我们党在开展理论教育时,充分认识到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从来都是事关人民群众的事业,强调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过程中,要坚持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显示出对人的生命的尊重、对人的利益的尊重、对人的权利的尊重、对人的个性的尊重。如果引导好、保护好,并发挥好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将获得无穷的力量。新时期,党中央在这一理念的倡导下,积极制定出一系列旨在进一步巩固人民群众主体地位的方针政策,将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体制改革进行到底,继续调整和优化适应现阶段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社会利益结构和阶层关系。当前,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人的全面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提上了议事日程。十八大后,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鲜明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相协调,建设美丽中国。

(三)坚持“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原则

列宁认为:“学习、教育和训练如果只限于学校,而与沸腾的实际生活想脱离,那我们是不会信赖的。”①应当“从经济建设那儿领取自己的理论任务。”②这句话的寓意是深刻的:仅依靠书本来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非常片面;同实践相脱节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则毫无生命力。因此,科学的理论虽然可以引导人们去认识世界、认识社会、认识他人和认识自我,但是,对理论的巩固、深化和发展则必须依靠实践。坚持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遵循了教育的客观规律,适应了思想理论教育的自身特点,是对思想理论教育强调内化与外化关系原理的充分体现。思想理论教育的目的是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化为教育对象的动机与意识,使教育对象能够自觉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指导自身的实践活动。我们党在长期的思想理论教育过程中,逐步将实践作为一条重要的学习方式,强调要在实践中进行学习,在学习中开展实践。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一方面加强改进理论灌输的方式方法,增强理论武装人民头脑的实效,另一方面加强完善与创新实践机制,鼓励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强化思想道德意识、提升思想理论素养、提高思想理论水平。理论联系实际是党长期以来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是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坚持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是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之一。习近平曾明确指出,实践是干部教育培训最好的课堂。要充分运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个实践大课堂,把实践中好的经验好的做法作为干部教育培训的鲜活教材,组织学员到这一伟大实践的第一线去学习,到处于这一伟大实践的最基层去学习,到作为这一伟大实践主力军的广大群众中去学习,从历史的比较和现实的学习教育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增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本领。

(四)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原则

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是无产阶级进行理论教育的一条基本原则。马克思在进行无产阶级理论教育时强调的这条原则,主要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坚持对无产阶级开展教育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马克思指出:“共产党一分钟也不忽略教育工人尽可能明确地意识到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敌对的对立,”以作为“反对资产阶级的武器”。③二是无产阶级应当通过革命实践自己教育自己。正是在与资产阶级的殊死斗争中,无产阶级才获得了宝贵的斗争经验,在革命实践中完成了教育自己的历史任务。这条原则对于启发今天我们开展党的理论教育具有重要意义。第一,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是“以人为本”思想的体现。在思想理论教育中,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就是强调价值引导和自我构建的统一,是实现思想理论教育效果最优化的关键。新时期,我们党所开展的一系列理论教育都坚持以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的角度出发,着眼于调动和依靠受教育者的内在积极性,坚持以人为本,以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根本教育目的。第二,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是“德育为先”思想的体现。思想理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对人才的培养。党中央始终强调把“育人”作为学校教育之本,把“德育”放在学校教育首位;确定党的教育方针是要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正是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效显著。第三,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是“齐抓共管”思想的体现。党中央历来强调,加强和改进思想道德建设,是全党全社会必须共同承担的重大任务。要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文明委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积极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采取有力措施,加强督促检查,营造有利于思想教育的良好氛围,保证各项任务的落实。

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具体原则

(一)深化“与培育‘四有’新人目标相一致”原则

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进行思想理论教育的根本目标。围绕培养“四有”新人的教育目标,党的思想理论教育事业不断健康发展。在长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党的培养“四有”新人的理论教育思想得到了创新和发展,总结提炼出了许多新的论述。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针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党中央号召共青团和少先队肩负起培育“四有”新人的崇高使命,培养和造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党的十七大对人才教育与培养作出了明确指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2013年,在“实现中国梦,青春勇担当”的“五四”团日座谈会上,习总书记勉励广大青年一定要坚定理想信念、一定要练就过硬本领、一定要勇于创新创造、一定要矢志艰苦奋斗、一定要锤炼高尚品格。这些论述不仅提升了党的培养“四有”新人的理论境界,更加细化了培养“四有”新人的实践要求,是我们党的人才观在新时期的发展与创新。为了更好地贯彻党中央的指示精神,近年来,各级党团组织包括党史工作部门、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积极创建良好的育人环境,通过学科教学、创办业余党校、团校等方式,对青少年进行党的基本知识教育;组织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和开展社会调查等活动,进行坚定党的信念的教育。广大青少年在参加并接受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过程中,进一步了解了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前仆后继、英勇奋斗的历史,更加懂得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和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的真理,从而增强了对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与信念,向着新时期党的培育“四有”新人目标,不断奋进。

(二)细化“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原则

建设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我国当前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核心目标,同时提出了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点任务。坚持和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使全党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同时,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这是当前加强思想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需要坚守的原则。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党中央提出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这也是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走向繁荣的必须遵照的道德准则。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认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既要坚持物质追求与精神追求的统一,也要坚持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统一、坚持坚持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特点及规律的理解和认识,从进一步规范与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为出发点,使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无论是从教育内容或是从教育要求上,能够更加具体地体现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高度适应的特色。一是实施公平改革,追求经济更加公平。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为全体劳动者提供机会均等、充分就业的社会服务,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为全体人民提供基本的公共服务,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健全促进农民、低收入、贫困人群收入较快增长的长效机制。2012年11月,新的中央领导集体在同中外记者见面时,习近平总书记讲道,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工作目标。习近平总书记代表新的领导集体的庄严承诺,表明民生改善是执政党责任所在。二是实施绿色改革,追求经济可持续发展。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清醒认识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艰巨性,清醒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对人民负责、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责任,真正下决心把环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态环境建设好。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重要论述,表达了我们党和国家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定意志和坚强决心。

(三)强化“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原则

一个主权国家对社会和经济的管理,不仅需要依靠行政力量,还需要尊重法律典范,严格地依法行事。这也是作为一个执政党,实现革新的重要条件,克服官僚管理形式的必然选择。2011年3月10日,历经数十载的中国民主实践、尽现中国民主本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正式形成。这标志着党的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工作又取得了新的突破。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明确了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基本思路。十八大后,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就法治问题多次展开专题研讨与论证,对于中国法治实施中的问题,习近平直言不讳。他说,保证宪法实施的监督机制和具体制度还不健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现象在一些地方和部门依然存在;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执法司法问题还比较突出;一些公职人员滥用职权、失职渎职、执法犯法甚至徇私枉法严重损害国家法制权威;公民包括一些领导干部的宪法意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习近平指出,“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与此同时,习近平又指出,“腐败问题越演越烈最终必然会亡党亡国”。这种强烈的话语反差,充分表明了党中央领导者对“法治继承性”与“法治挑战性”的深入理解与认识,做出新时期治国理政重要方式的选择。一是继续巩固依法执政。在法治建设中,最尖锐的矛盾是既要坚持党的领导,又要使其遵守宪法法律,防止出现个人意志凌驾于宪法法律之上的现象。而化解这一矛盾的关键就在于能否做到 “依法执政”。2013年,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行第四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不断开创依法治国新局面。依法执政——“这是中外法制史上一个没有先例的重大法治创新,它突出体现了执政党在国家法制建设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关键性。”④二是大力弘扬法治精神。弘扬“法治精神”旨在强调全面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战略思想。2013年全国法制宣传日的活动主题是:大力弘扬法治精神,共筑伟大中国梦。在党中央的倡导与组织下,法治宣传渠道有了拓宽,宣传载体有了新的创设,方式方法有了创新,各地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系列法治宣传活动,在整个社会营造了崇尚法治权威的良好社会氛围,既提高了公众参与度,又扩大了法制宣传活动的覆盖面和影响力。面对新时期治国理政所出现的革命性的变化,党中央深刻意识到,法治力量绝不仅仅体现在建立制度体系上,更为重要的是表现在广大民众建立起对法律的普遍信任上,以及以这种信任为基础形成的法律文化共同体上。只有赢得最为广泛的人民大众的信任,才能更有效地提高公民的政治参与度,从而将社会主义国家的民主法治建设真正落到实处。弘扬法治精神的实质,就是要求以法治精神为纽带、以“人人有尊严、人人享平等”为价值追求,从而形成社会的凝聚力,达到社会和谐。

注 释: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995页。

② 《列宁选集》第2版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46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6页。

④ 陈炎兵、何五星:《中国为何如此成功》,中信出版社2008年10月版,第264页。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2-11-8.

[2]习近平.恪守宪法原则弘扬宪法精神履行宪法使命,把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习近平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2-12-4.

[3]习近平.以实际行动为实现中国梦贡献力量——习近平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2013-05-4.

[4]习近平.恪尽职守夙夜在公,为民服务为国尽力——习近平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2013-03-17.

[5]胡子克,等.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概论[M].人民出版社.2005.

[6]石云霞.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教育历史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7]张耀灿,陈万柏,等.理论教育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8]罗国杰.坚持和发扬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优良传统[J].教学与研究,2008,(8).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原则法治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坚守原则,逐浪前行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无罪推定原则的理解与完善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治理下的法治与法治下的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