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改革背景下的高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刍议
2014-04-06熊娜
熊娜
(华中师范大学 研究生院,湖北 武汉 430079)
综合改革背景下的高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刍议
熊娜
(华中师范大学 研究生院,湖北 武汉 430079)
2013年国家部署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开创了我国研究生教育的新局面,为高等学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改革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本文结合当前国内外形势阐述了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的深刻意义,分析了当前高校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的“五个不适应”问题,围绕学科建设、招生分配、质量保障以及培养条件等多方面探讨了综合改革背景下高校研究生教育内涵发展的路径。
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质量;发展
2013年7月,教育部、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召开了“全国研究生教育工作(视频)会议”,不失时机地深化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全国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会议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以服务需求、提高质量为主线,全面部署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1]为主题,对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研究生教育改革做出总体部署。
一、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是适应国内国际形势新变化的必然需要。
我国自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恢复研究生招生,1981年正式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进入了稳定发展的快速时期。
伴随着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纷繁变幻,在当前改革步入“深水区”之际,国家面临着国际国内愈来愈多的矛盾与挑战。站在改革发展的“十字路口”,国家如何应对经济相对低速的增长,社会问题聚集频发以及结构转型调整所带来的困境?这“不仅需要体制机制的创新以增强发展活力,更需要科技文化创新来增加发展动力。”据统计,目前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已经达到172万人,成为人数规模仅次于美国的研究生教育大国。[2]但是,我们仍须清醒地意识到,规模发展不能等同于质量提升。在快速发展的同时,研究生教育如何真正实现“结构、质量、规模、效益”的协调发展,迫切需要研究生培养单位认真思考,积极改进。
毋庸置疑,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无一不重视研究生教育,纷纷把研究生教育置于国家创新发展战略的核心位置。当下,研究生教育与社会需求结合日益紧密;更加重视质量保障与监督;国际合作广度深度不断拓展。从国际比较来看,我们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从国内现状来看,广受社会舆论诟病的研究生原始创新能力不足,导师“教—导分离”以及与社会发展需求脱节等问题依旧困扰着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提升,特别是有些深层次的体制机制障碍还有待破除。
二、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是提高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的内在要求
“十一五”期间,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在质量、规模、结构、效益上的协调统一发展,是研究型大学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目前,高校学科结构和布局得不断科学优化,高层次人才培养水平有较大跃升,研究生教育制度建设不断完善,有效地服务了经济社会战略发展的大局,为深化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赢得了良好的发展机遇。特别是三部委《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开篇明确提出“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主要途径,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我国第一次对研究生教育进行了明确定位,与之前“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的最高层次,承担着为国家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重要任务或战略任务”的提法有很大的差异,更加凸显了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但是,从近年来研究生教育的实践来看,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突出问题,主要体现在五大“不适应”:一是发展理念与服务需求不适应;二是培养模式与质量需求不适应;三是课程教学与培养目标不适应;四是质量监管与现实要求不适应;五是管理体系与现实规模不适应。这些都是发展和前进中的问题,需要通过不断改革和发展来予以解决。
2013年全国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明确了综合改革的整体部署,即“1246”格局——一条主线,两个着力点,四个改革重点和六大改革目标,标志着研究生教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在“服务需求、提高质量”成为研究生教育主旋律的同时,培养模式改革和构建质量保障体系为改革的两大支点,而相应的发展方式、人才类型、培养模式、评价方式也开始进行全面的转变。
三、抢抓综合改革契机,全面推进研究生教育内涵发展
依据国家研究生教育改革的目标,“到2020年,基本建成规模结构适应需要、培养模式各具特色、整体质量不断提升、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研究生教育体系。”[1]研究生培养单位需全面把握机遇,抓紧做好几个方面的工作,确保推动研究生教育事业迈上新的台阶。
(一)充分发挥学科建设的龙头引领作用
从定位来说,学科是实现高等学校功能的基本单元,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起到龙头导向作用。我们要以本次改革为契机,认真研究国家和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产业经济结构,着力构建符合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学科结构。根据国家综合改革要求,建立学科调整动态机制,促进学科交叉融合,产学结合,增强办学优势和特色,“积极支持优势学科、基础学科、科技前沿学科和服务国家重大需求的学科发展。”通过“一流的学科平台”汇集“一流的科研团队”,培育“一流的创新人才”。同时,以“一流的创新人才”巩固“一流的科研团队”,壮大“一流的学科平台”。通过有机融合内外“两股力量”——协同高校学科建设规划和区域社会发展规划,突出办学定位,以“服务求支持,以支持促发展”,不断提高学位授权点的影响力和美誉度,建成服务经济产业发展的“人才高地”和“创新源泉”。
(二)建立动态的研究生招生指标分配机制
目前,教育部文件要求,“基本稳定学术学位研究生规模,积极发展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稳步发展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重视发展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因此,要进一步完善计划分配办法,通过增量安排和存量调控,实现发展方式和类型结构的两个“转变”。构建科学合理的招生指标分配机制,统筹考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生源质量、培养质量、就业状况以及培养经费、科研任务、导师队伍、实践基地等研究生培养条件,突出培养绩效,制定以质量为导向的研究生招生指标动态调整机制。优化人才培养类型结构,实现招生指标分类管理、分类引导,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发挥分配政策和资源配置的导向作用,引导招生单位合理定位,做好研究生招生计划分配在结构调整和规模稳定两方面的统筹兼顾,把好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的“入口关”。
(三)统筹健全各类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
科学把握学术型研究生、专业学位研究生和在职研究生等不同层次和培养类别的对象特征,依据培养目标和社会尤其是行业的用人标准,不断修订和完善各类研究生培养方案,注重研究生“个性化培养”,为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设置“绿色通道”,“使培养目标适应人才需求的多元化,培养过程符合人才成长的个性化,培养结果达到用人单位的特色化。”
积极发挥学术组织和研究生教学指导委员会在质量评价和监测方面的作用。完善高校研究生培养和学位授予的基本要求,突出对不同学位类型的学位授予标准及评价体系。通过实行严格的中期考核和论文审核制度,建立分流和淘汰制度,加大考核力度,强化培养单位内部质量监督保障的体系建设。
(四)全面构建研究生奖助政策体系
2013年,全国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出台了《关于完善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的意见》,更是从国家意志层面完善了研究生教育发展必须的投入保障机制。正本清源,当前的投入机制改革,并不简单的等同于研究生收费,而是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是国家投入为主,这是本次改革增加最多的一块。第二是奖助体系的完善,涉及“两个加大”,即加大对研究生的资助力度和“三助”力度;“三个建立”,即建立国家奖学金、建立研究生学业奖学金、建立国家助学金;“两个完善”,即完善研究生助学贷款和贫困研究生的“绿色通道”。第三是研究生收费制度。投入机制改革旨在调动研究生学习科研的主动性,激发他们追求卓越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提高人才培养水平。
高校需尽快完善配套的奖助政策体系,保证研究生培养改革落实到位,着力改善研究生办学条件,设立研究生教育发展基金,创设更多的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与平台。让研究生有时间学、有地方学、有条件学,有平台学,并能学以致用,以用促学。高校应当为建设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开展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研究生参加高水平学术会议资助、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立项等提供有力的政策倾斜和资金保障。
(五)加强落实研究生导师“管教管导”职责
“导师作为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在研究生教育服务能力建设中居于核心位置。目前,针对研究生指导教师队伍存在服务能力不够的问题,我们要多措并举,进一步推进制度建设,改革导师资格评定制度,强化招生培养岗位聘任机制,完善研究生与导师互选机制。实行岗位动态管理,强化导师岗位意识与责任意识。
(六)建立与研究生培养规模相适应的管理体系
研究生招生规模呈逐年扩大趋势,部分高校研究生与本科生的人数几乎持平,而现有的研究生管理服务队伍难以满足庞大的研究生群体日益增长的教育管理服务需求。这就需要进一步健全机构,配足人员,加大保障支持力度,建立“校院两级共管、辅导员队伍专兼结合、导师管教管导的研究生教育新机制”,发挥教学督导组在研究生教育与教学管理过程中的督查与指导作用。完善目标管理和绩效管理机制,积极探索建立适应不同类型研究生培养的管理体制。在研究生服务管理过程中,创新管理理念,建立健全激励机制、约束机制和保护机制,提高服务意识与管理水平。
(七)狠抓研究生学风建设和学术道德建设。
三部委《意见》明确指出“立德树人是研究生教育的根本任务”。在当前社会风气良莠不齐,部分群众思想道德滑坡,道德警钟长鸣之时,高等学校更应当肩负其自身的责任和使命,成为社会精神的思想库、社会道德的引导源、社会风气的净化器。高校要加大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学风道德建设,强化学术不端行为预警机制,做到全覆盖、制度化和实效化,大力营造学风优良、道德自律、昂扬向上的高层次人才培育氛围。
(八)不断提升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水平。
研究生教育强国的重大标志性成果之一在于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程度与水平。“要使高校培养的研究生具有在更深、更广的层面上参与国际、国内双重竞争的能力,最有效的作法就是加强研究生培养的国际合作,深化与企业行业、科研院所的合作交流。”研究生教育要从国家战略需求出发,主动服务国家对外开放战略,依托学校业已积累的国际化办学资源,强化“内引外联(培)”:一方面在来校留学生学位制度、合作培养制度、国际联合学位制度上进行探索和完善;另一方面加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合作,加大对高水平国际化课程建设力度,和对研究生访学研究、短期交流、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的资助力度。
[1]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R].教研[2013]1号.
[2]刘尧.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扩张与质量提升凝视[J].《上海教育评估研究》.2014(1).
[3]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印发刘延东同志在全国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上重要讲话的通知[R].学位[2013]32号.
[4]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关于完善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的意见[R].财教[2013]19号.
[5]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教育部.关于加强研究生教育学费标准管理及有关问题的通知[R].发改价格[2013]887号.
[6]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深入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意见.教研[201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