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2014-04-06胥继伟孟祥坤
胥继伟,孟祥坤
(江苏省徐州机电工程高等职业学校 数控技术系,江苏 徐州221011)
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胥继伟,孟祥坤
(江苏省徐州机电工程高等职业学校 数控技术系,江苏 徐州221011)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以“三个倡导”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对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具有重要意义。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有利于大学生主流价值观的构建,有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有利于大学生爱国情感的激发。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树立“三全”育人理念,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重视实践育人,强化校园文化的育人作用。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在第十届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提出的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继承和发展了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褒荣贬耻、我国古代的“知耻”文化传统,同时又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深化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规律的认识。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一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命题和战略任务,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并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1]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根本任务。提炼和概括出简明扼要、便于传播践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党的十八大报告对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出了新部署,提出了新要求,特别强调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明确提出,以“三个倡导”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承接,是我们党凝聚全党全社会价值共识作出的重要论断。二十四字核心价值观分为国家、社会和公民个人三个层面。其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立足于国家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展目标所提出的要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则是立足于社会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取向所提出的要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立足于个人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准则所提出的要求。从这三个层面来看,“三个倡导”是富有层次性的有机整体,相互间紧密联系,相互贯通,实现了国家、集体和个人在价值总目标上的统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积极引导人们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不断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基础。习近平在北京大学考察时强调,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祖国和人民同行努力创造精彩人生。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大学生主流价值观的构建
当前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随着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和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这必然影响到大学生的思想观念。部分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产生偏差,一些学生对政治信仰比较迷茫,理想信念较为模糊,价值取向发生扭曲。大学时期是大学生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时期,大学生在多元价值选择的条件下,有了更多的选择机会,有一个科学的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对于判断力和领悟力还不十分成熟的大学生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能够帮助他们自觉抵制各种错误的价值观念,从而使其明辨是非、正确抉择,进而树立共同的理想与追求。
(二)有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不仅是身体的成长,更是精神的成长。对后者来说价值观教育是最为重要的东西。价值观教育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了精神粮食,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阳光雨露。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各种各样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潮、文化形态和价值观念纷纷涌入中国,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这使大学生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掌握并引导大学生价值需求,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思潮、凝聚共识,有利于抵御西方腐朽思想文化的渗透和影响,实现共同的价值追求。这对于有针对性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有利于大学生爱国情感的激发
爱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也是“三个倡导”中公民层面应当自觉遵守的首要价值准则。作为大学生,首先做人最根本的是要爱国。爱国是一个公民最起码的道德,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推动中国社会不断进步的精神动力。爱国是最重要的道德情操,如果没有爱国情操,那么敬业、诚信、友善等也是妄谈。爱国就要热爱人民,爱国就要热爱祖国的每一寸土地,爱国就要热爱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爱国最重要的就是要热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爱国是一种情感,爱国是一种精神,始终是中华民族之魂。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爱国情感,把个人力量融入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之中去,把个人梦想融入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之中去,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自强不息,奋发有为,贡献力量,展示才华,使生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大业中,闪现出最耀眼、最灿烂的光辉。
三、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路径探索
(一)树立“三全”育人理念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是高校领导、学生教育管理队伍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事,也是全体师生共同的责任和使命。这些不同类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要在明晰各自优势的基础上实现教育合力。如果一边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不停地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另一边是专业教师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轻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会大打折扣。这就要求高校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德育工作放在教育工作的首位,树立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三全”育人理念。“三全”育人是高校的应然取向、现实诉求,更是高校教育理念的核心价值所在。高校要把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全过程,覆盖到所有教职工和学生,形成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管理服务多位一体的育人局面,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学、管理、服务全过程,使教育工作者牢固确立“三全”育人的思想,构建起“三全”育人的工作机制。同时,高校的德育工作要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紧密结合,实现全程育人,切实在教育工作中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二)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主课堂和主渠道,这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重要性的体现,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特殊性所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渠道。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指出:“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是,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3]课堂教学应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原则,针对大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生理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进行整体规划和修订完善,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使之入耳、入脑、入心,加强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素养。思想政治理论课要进行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和创新,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办法,努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增强实效性,不断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让大学生在人文熏陶中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升华认识,形成崇高的道德修养,不断把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向深入。
(三)重视实践育人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4]社会实践由于其内容的生动性、形式的直观性、空间的广阔性,能为大学生在认知、情感、意志、行为诸方面同时得到综合训练提供条件。因此,大学生积极参加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个重要途径。社会实践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责任感,增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认同和选择。在社会实践中,大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党的基本路线及有关方针、政策,更好地了解国情,更好地认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势,切身体验和感悟时代发展进步的脉搏,找准个人与社会发展的契合点,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的价值目标和价值追求。要充分发挥社会实践在大学生价值现形成中的基础性作用,化解大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中出现的困惑,求实创新,注重教育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落地生根,引领时代风尚。这就需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社会实践紧密联系。通过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使大学生参与其中,让大学生能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耳濡目染、心领神会,真切地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亲、可信、可爱、可用。
(四)强化校园文化的育人作用
墨子说:“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5]这说明环境对人具有重要影响。当一个人置身于整洁、优雅、文明的校园、投身于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生活、浸染于充满朝气的精神氛围时,会使人的心灵受到净化、心态得以优化、情操得到陶冶,视野得到拓宽,从而产生激励情感,促进人的发展。所以,校园文化是进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有效载体。高校要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指导,以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目标,以建设优良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大力加强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建设,积极营造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不断丰富、发展和繁荣校园文化。高校要根据大学生认知特点和身心发展需求,以重大活动、重大事件和重大节庆日为契机,深入挖掘其丰富内涵,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娱乐活动及各种主题教育活动,把德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寓教育于各种校园文化活动之中。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N].人民日报,2007-10-25.
[2]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2-11-18.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09.
[4]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5]墨子·所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