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和改进新时期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对策探析
2014-04-06陈小环
陈小环
(闽南师范大学 党委宣传部,福建 漳州 363000)
加强和改进新时期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对策探析
陈小环
(闽南师范大学 党委宣传部,福建 漳州 363000)
青年教师是高校教师队伍的生力军,加强和改进新时期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是当前高校面临的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高校要统筹安排、多措并举,强化师德师风教育,发挥榜样示范引领作用,积极构建科学有效的师德评价、考核、激励、监督机制,加强人文关怀,引导青年教师加强自我修炼,切实解决青年教师临实际问题,努力增强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
伴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高校从数量到办学规模都有了极大增长,高校教师尤其是40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数量也迅速增加。这些学历层次高、知识结构新、业务能力强、思维敏锐的青年教师给高校教师队伍带来了朝气与活力,成为高校建设发展的中坚力量。“青年教师作为高校师资队伍主力军,时刻面临各种思潮的诱惑和生活实际问题的冲击与考验,能否建设师德高尚的青年教师队伍是事关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育人质量提升的核心和关键,也是深入推进人才强国战略,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1]因此,加强和改进新时期高校青年教师的师德建设,培养他们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乐教精神,是新形势下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
一、新时期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弱化的主要表现
从我国的教育现状和大量的教育实践来看,当前高校青年师德整体和主流是积极向上的,大多数青年教师教师兢兢业业,精于教书,勤于育人,体现了良好的师德风范。但是不可否认,当前高校青年教师的师德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不良倾向与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教学水平和育人质量的提高。 近年来,中国政法大学“扬帆门”,北师大“粗口门”、湖北高校教师抄袭门等关于高校师德的负面事件频现,高校青年教师师德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目前,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失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敬业乐业精神淡化,职业理想追求缺乏
“教师的职业理想是其献身教育事业的根本动力,教师要干好教育工作,首先要有强烈而持久的教育动机,有很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2]然而,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人们的价值观多元化,个别青年教师受到拜金主义、个人中心和功利主义等不良思想的影响,职业理想追求出现偏差,敬业乐业精神淡化,重创收轻教学,或将个人的主要时间用于经营炒股、市场投机等副业的发展上,或将精力放在出科研成果上,而无心钻研本职业务。有的不注重更新专业知识和探索教学效果,备课不认真,长期不更换教案;有的照本宣科,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呆板;有的对教学任务敷衍塞责,以混够学时为原则,忽视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教学责任心不强,育人意识淡薄
“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3]教师的职责就是教书育人。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强调“高等学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广大教师要以高度负责的态度,率先垂范、言传身教,以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人格给大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渗透到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各个方面。”[4]可是在当前的大学课堂里,“只教书、不育人”的倾向在部分青年教师的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他们一上课就一言堂满堂灌,一下课就夹起讲义走人,对学生的思想动态、道德品质及其成长成材漠不关心,育人意识淡薄;许多青年教师教学责任心不强,对学生迟到、早退、旷课,上课睡觉聊天、玩手机、看闲书等违反课堂纪律的现象视而不见。部分青年教师片面认为教师只须用心上好课,教好书,完成教学任务即可,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班主任、辅导员和思政课老师的事,与己无关,因而没有耐心发现学生的思想困惑并给予帮助、解答。
(三)为人师表意识不强,表率作用欠缺
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品德素质、行为情操、治学态度等直接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和成长成才。教师要为人师表,在一言一行率先垂范,做学生的表率和榜样。然而,当前部分青年教师在工作作风、生活态度和言谈举止方面为人师表意识不强:有的教师作风散漫,行为松懈,上课迟到早退,随意停课调课等违法教学纪律的事情时有发生;有的举止粗俗,上课吸烟,随意接打手机,满口粗话脏话;有的不注意自己言论的导向性,在课堂上满腹牢骚,随意发表不负责任的议论,至公开散布错误言论;有的集体主义观念淡薄,一切以个人利益为中心,干工作讨价还价;有的经不起诱惑,为了一己私利而送“人情分”、“关系分”,更有甚者,赌博、酗酒,生活作风不良,严重影响了高校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
(四)治学态度不严谨,学术诚信缺失
高校青年教师师德的一个显著问题是学术风气不良。近年来,媒体频频曝光高校教师剽窃、抄袭他人学术成果等道德失范的行为,高校学术诚信缺失、学术道德下滑已是不争的事实。当前我国高校不少青年教师治学态度不严谨,学术风气浮躁,好高骛远,粗制滥造。个别青年教师把学术研究看作是职称评聘和职务晋升的一个手段,在写论文的过程混水摸鱼,偷观点思想、拼装组装,侵占他人劳动成果。正如有的学者指出,“抄袭和剽窃几乎成了高校一些教师的‘绝招’,更成为高校学术界最大的公害。有人把这戏称为‘学术蝗祸’,其泛滥已广,已近法不治众的地步。 ”[5]
二、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弱化的成因分析
当前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出现弱化的原因是复杂的,既有市场经济、社会转型等社会的“大气候”的影响,也有高校内部“小环境”的因素,既有客观方面的原因,也有青年教师个人主观因素的影响。探究其成因,主要有几下几个方面:
(一)市场经济大潮带来的不良影响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社会价值观念发生了急剧变化,拜金主义、实用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思想等向泛滥的洪水般冲击着传统的社会意识和思想道德观念,个别教师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职业理想追求逐渐淡化,不安心于本职工作,片面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于是在高校出现讲求实用、以教谋私、急功近利、权学交易、服务意识淡薄等一系列有悖于师德规范的现象。许多高校在“产学研”结合的办学导向下将学术成果与津贴奖金挂钩,这也使得一些青年教师不惜降低教学质量而花大量时间片面追求科研成果,从而出现了学术造假等师德滑坡的现象。
(二)高校师德建设管理机制尚不健全
虽然近年来,国家和相关部门多次出台文件强调高校师德建设的重要性,但是目前许多高校对于师德建设仍然重视不够,存在雷声大、雨点小的状况,师德建设管理机制仍然不健全,主要表现在师德教育不到位、政策导向有错位,考核激励机制不完善等,这是导致青年教师师德滑坡的重要原因。
在教师的教育培养方面,不少高校不重视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师德师风教育缺乏行之有效的措施。在教师准入和考核评价机制方面,学校在人才引进职称评聘、评奖评优、学术带头人选拔、出国深造、薪资收入等涉及到教师切身利益的工作中普遍存在重智轻德,重专业素质、科研业绩考核,轻政治素质、道德品行考察的现象。虽然许多高校在文件和形式上也对师德提出要求,但在具体操作中,往往以科研成果、论文著作等可量化的成果作为主要参考依据,对教师的政治素质、道德情操、师德师风等考核流于形式,这在无形中助长了青年教师片面地追求提高学历和多出科研成果,而不愿在难以获得利益的师德修养上花心思的心态。在监督激励机制方面,大多数高校没有制定合理、有效、量化的师德规范约束指标,师德评价仍然存在无章可循、约束无力的局面。部分高校即使有一些标准,也大多过于简单,不具备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此外,因为师德评价难以量化,对于师德的激励机制也尚不完善,在工资福利、职位晋升、进修培训等方面也极少体现师德的价值。长此以往,必然导致青年教师认为师德修养无关痛痒,从而忽视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
(三)青年教师自身素养不足缺乏自律
当前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出现滑坡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青年教师自身的素养滞后和自律意识淡化。目前,大多数高学历的青年教师在大学阶段都没有系统学习过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政策法规,师德理论储备先天不足,他们在毕业进入高校后经过短暂的岗前培训就直接走上讲台,社会阅历较浅,对社会上的消极观念缺乏辨别和判断能力,对崇高的教师职业道德缺乏深刻的理解和认识。进入工作之后,一方面教学科研任务繁重,另一方面还要将有限的收入用于解决房子、票子、孩子等实际问题,这些都在无形中给青年教师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和困扰,在一定程度上容易诱发青年教师心理失衡,挫伤他们教书育人的积极性,使他们放松了自身修养的提升,从而进一步引发青年教师的职业倦怠和师德失范行为。
三、加强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对策建议
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在加强师德建设的过程中,加强教育引导是基础,健全制度规范是根本,发挥教师的自觉性是前提,营造良好的师德环境是保障,加强人文关怀是关键。高校在青年师德建设过程中要统筹安排、多措并举,从而提高师德师风建设的实效性。
(一)强化师德师风教育,发挥榜样示范引领作用
古人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衰;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道德建设离不开优秀榜样的示范。高校在加强师德教育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榜样在师德建设中的示范作用,精心挖掘、培育和树立一批教学实践中涌现出的教书育人先进典型,大力宣传榜样教师的高尚品德和奉献精神,特别要注重发挥身边典型的作用,通过身边榜样的具体行为和人格力量影响、感染、教育、激励青年教师,使青年教师在榜样的激励下成长、成熟。要适应青年教师思想活跃,善于接受新鲜事物的特点,创新典型宣传和师德师风教育的方式,积极运用青年教师网络、微博、微信等新媒体载体,努力增强师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着力加强建章立制,完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
在师德建设过程中,建章立制、长效管理是根本。高校要积极建立和完善一套科学有效的师德规范、考核、激励、监督机制,形成长效机制。在教师准入方面,要严把入口关,把政治素养、道德品质作为资格认定和新教师聘用的重点考察内容;在政策导向方面,要将师德表现与教师个人发展和切身利益挂钩,将其作为年度考核、职称评聘、职务晋升、进修培训、评先评优等的首要标准,建立健全青年教师师德考核档案,实行师德考核“一票否决制”;在考核评价和师德监督方面,要探索师德师风的量化考核指标体系,健全学术不端行为预防查处机制,加强教学水平和道德水平的双向考核,构建领导听课、教学督导、教师互评、学生评教、组织考核等立体评价监督网络,加强对教师从教言行、道德修养、育人效果的全面考察,促进师德考核进一步透明化、公平化、科学化;在激励机制方面,要做到赏罚分明,通过物质奖励、荣誉激励、精神鼓励、政策倾斜等多种方式,对师德表现突出的青年教师予以表彰奖励。
(三)着力加强自我修炼,引导青年教师提升自律水平
青年教师的师德发展是一个不断从他律向自律转化的过程,师德建设关键要充分发挥青年教师的内在自觉性。“只有青年教师在自身认识上获得提高,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完善,形成自我修炼的良性循环,才能将职业道德原则和要求真正转化为他们的自觉需求,促进其人格的不断完善,进而最终达到“慎独”的最高境界。”[6]青年教师要自觉在教书育人的实践中加强德性养成教育和自我修炼,使职业道德内化为内心的认识和自觉的意识,外化为自觉的行为。高校也要多渠道、分层次、经常化地积极开展青年教师喜闻乐见的文化艺术、学术交流等师德教育和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潜移默化地影响青年教师,增强青年教师的自律意识和慎独意识,使他们在实践中加强自我塑造,提升师德水平。
(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师德建设氛围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良好环境的熏陶在师德建设中有不可忽视的作用。高尚师德的形成既离不开高校的特殊环境,也离不开社会的舆论大环境。一方面,高校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注重加强教风、学风、校风和校园文化建设,大力倡导民主管理、开拓创新、团结协助、严谨治学的良好校园风尚,以良好的大学精神铸造师魂,用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进行道德陶冶,在潜移默化中进教师注重修身立德。另一方面,国家应不断探索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在全社会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
(五)健全人文关怀机制,关心青年教师身心发展
要在师德建设过程中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建立完善青年教师人文关怀机制,把师德建设与解决教师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把对青年教师的职业道德的要求与他们成长成才和个人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尊重、理解、关注青年教师的切身利益和职业发展,在关心关爱中增强增强师德建设工作的感召力和影响力。高校要建立青年教师导师制度,积极选配作风正派、德高望重的老教师与青年教师开展“结对子”、“传帮带”活动,通过师德高尚的老教师的言传身教对青年教师进行思想、业务和教书育人的全面指导。同时,优化高校青年教师的工作环境,积极开展青年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大力创造条件帮助他们解决住房、收入等后顾之忧,从而充分激发教师的创造活力和工作激情,引导他们爱岗敬业。只有这样,青年教师才会把加强师德修养变成自觉的内在需要,从而全身心投入教育事业中。
[1]赵金瑞,李大伟.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探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2,(5).
[2]胥兴贵.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现状分析及其对策思考[D].西南大学,2008,(4).
[3]杨天宇.礼记评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4]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5]史富泉.高校反腐倡廉探索与思考[M].太原:希望出版社,2003,(3).
[6]周航.论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