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诗歌的赏析与翻译
2014-04-06钱碧如
钱碧如
(淮阴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江苏 淮安 223300)
谈诗歌的赏析与翻译
钱碧如
(淮阴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江苏 淮安 223300)
诗歌的特点是什么?我们该怎样赏析诗歌?诗歌翻译中的“得”与“失”都是不容争辩的客观存在。严格地说,诗歌是不可译的,宽泛地说,诗难译,但可译。本课题欲通过对诗歌的赏析来探讨诗歌的翻译,诗歌翻译力求音、形、意三美。
诗歌;赏析;翻译
关于诗的定义,或重形式或重内容,莫衷一是。辜正坤说能把诗同其他一切文学样式区分开来的是诗歌的形式特征——押韵、分行和节奏感。诗歌是高度浓缩的艺术品,用词量大,内涵丰富,排列有一定的视觉效果,诗歌的音韵又构成它独有的节奏。诗歌向来就有能不能翻译的争议。英国诗人雪莱(Shelly)有过著名的比喻,译诗就犹如把一朵紫罗兰投入坩锅,企图由此探索它的色泽和香味。美国诗人弗罗斯特(Frost)认为诗歌翻译就是丢失东西。(穆诗雄,2002)因此可以说,诗歌翻译是最难处理的。然而,从语言交流的观点来看,诗是可译的,因为人们之间存在着大同,有共同的逻辑思维能力,共同的思想感情,诗可理解,诗就可翻译,就连抑扬平仄也具有一定的可译性。吕叔湘说英文诗也有节奏,轻音和重音的配置,相当于汉语诗歌的平仄。汉诗英诗的共同点就是语言精炼、饱含情感、富于韵律,这也使得两种诗歌有了相互的可译性。
诗可译,怎样译?用格律诗体译,还是用自由诗体译,也有争论。有人主张诗歌翻译重在内容,形式可以忽略。(翁显良,1985)相反,吴钧陶则认为诗歌翻译形式同等重要,译文要体现原语的风格特点。(吴钧陶,1997)两种不同的观点,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态度,前者给自已定了一个低标准——基本达意;后者定下一个高要求——从内容到形式(音、形)尽可能“相似”或“信”,并不断追求完美。由此可见,诗歌翻译会有不同的译诗标准。我们在阅读、翻译诗歌时,应该坚持什么样的标准,坚持什么样的方法,的确值得探讨。
一、正确理解诗歌
诗歌翻译涉及到不同的语言文化背景,这就要求译者对诗歌本身进行透彻的理解,这样才能更好地用目的语进行表达。林徽因有一首诗《你是人间四月天》,很多读者认为这首诗是为徐志摩写的,诗中的你指的是徐志摩。但从这首诗的写作背景看,这首诗写于1934年,当时徐志摩已去世两年了,从整个诗中,我们读不到对一个逝者的哀伤、怀念,整首诗歌语言节奏欢快,充满了对“你”的爱和希冀。结合诗意和写作背景,这首诗应该是写给她的孩子的。英国16世纪末17世纪初著名的诗人本·琼森曾写了一首爱情诗“Song to Celia”,文中有一句 “But might I of Jove’s Nectar’s sup,I would not change for thine.”对此,译者的争议比较大,有的译为“即便是众神仙用天上的玉液琼浆来交换,我也不会出让这神圣的一杯。”(顾飞荣,2004)有的译为“即使让我尝到天帝的甘露,我也不肯换掉你吻过的杯。”(刘锦丹,2005)到底诗人不肯用什么换取琼浆玉液,“印有情人香吻的杯子”?还是“印有情人香吻的一杯酒”?和它相对应的诗句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这要求译者根据上下文自己确定。我们知道,这是一首情诗,表达了诗人对一位女郎的高度赞颂,倾吐了他倾慕之情。根据文本的基调,笔者以为译为杯子更为确切,它更能表达诗人对情人那种热烈的爱恋。由此可见,对诗歌的正确理解是翻译的前提。下面笔者想通过Robert Berns的A Red,Red Rose来谈谈诗歌的理解和翻译。
二、诗歌的理解和赏析
(一)诗人简介
对诗人的了解有助于读者对诗歌的理解。罗伯特·彭斯是苏格兰伟大的农民诗人。他出身低微,所受的正规教育很少。他喜欢读书、写诗。除自己写诗外,他长期致力于搜集、整理、改编苏格兰民歌民谣的工作。彭斯的诗歌表达了对剥削阶级的憎恨,对广大劳苦大众的同情,以及对祖国、故土、劳动和艺术的热爱。他用苏格兰方言写诗,语言朴素,音乐感很强,感情真挚,具有浓厚的乡土色彩。
(二)诗歌赏析
A Red,Red Rose是罗伯特·彭斯根据苏格兰民谣创作的爱情诗中最著名的一首。全诗共分四节。诗人在第一节以两个比喻形容心上人的美丽动人:“O my luve is like a red, red rose”;“O my luve is like the melodie”.该诗从一开始就表明爱情主题,富有浪漫主义色彩。诗歌注重意象,玫瑰象征爱情,这里,a red,red rose象征心上人的美貌和青春,the melodie意指心上人的性情和谐而完美。诗人把luve直接比作a red,red rose,说明他们有直接的相似之处。在这一节里,诗人使用明喻,分别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突出了心上人的年轻貌美,形象鲜明生动。(苏煜,2006)诗的第二、三节层层递进,进一步表达诗人的炽热的爱情。大量的象征手法,用岩石、海洋、太阳及沙漏来象征坚贞不渝的爱情,体现诗歌的感染力,激起了读者的心灵共鸣。海枯石烂,生命沙漏,作者从空间的广阔和时间的久远两方面来赞美爱情的永恒。(苏煜,2006)。
最后一节写出了经过岁月考验、风雨侵蚀而深化后的爱情的不朽。
全诗以具体物象rose开头,使读者感到鲜明直接;接着通过一系列的比喻和抒情,诗歌的意境由微观转向宏观,爱情主题得到深化。
从诗歌的形式来看,跨行句式及元音的使用表达了爱情的节奏与缠绵。第一节跨行句式及短元音的使用,表明了一种相爱的甜蜜和轻快的节奏;而最后一节三个句中停顿及大量长元音的使用,放慢了全诗的节奏,正好表达了恋人间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情。这首诗的韵律为抑扬格(the iambic foot),采用交叉韵的韵式,体裁为民歌体(ballad style),即前两段为abcb的韵式,一、三行不押韵,二、四行押韵;后两段为 abab的韵式,一、三行一个韵脚,二、四行一个韵脚,使读者读起来朗朗上口,表现出彭斯的诗根植于苏格兰民间这样一个特点。用词简洁,节奏感强,易于读者接受,是彭斯诗歌的典型特色。
三、诗歌的翻译
对诗歌有了充分的理解,翻译就是把诗人表达的那种情感和意境用目的语重新表达。施莱尔马赫指出,翻译一般有两种途径。一让读者去接近作者;另一种让作者去接近读者。(王雪明,2008)诗歌较其他文学体裁,比如小说、戏剧、散文,更讲究形式,形式与内容联系密切。诗歌文本神韵的传达主要是依托诗歌本身的文本形式,以及诗歌文本形式下面的感情和文化信息的传达。(倪诗锋,2006)关于A Red, Red Rose的译本,有很多,在这儿,笔者将通过其中两个译本的对比探讨诗歌翻译。
一朵红红的玫瑰
呵,我的爱人像一朵红红的玫瑰,
六月里初露芳菲。
呵,我的爱人像一首悦耳的音乐,
那声音和谐而甜美。
我的好姑娘,你有多么美,
我爱你就有多深,
我将永远爱你,我的宝贝,
直到大海止息水枯竭。
直到大海止息水枯竭。
直到岩石融化在太阳里!
而我将仍然爱你,
只要生命之火不灭。
再见吧,我唯一的心上人!
再见吧,让我们暂时别离!
我一定要回来,我的爱人,
哪怕要走千万里!(刘守兰,2003)
红红的玫瑰
啊,我的爱人像红红的玫瑰,
它在六月里初开;
啊,我的爱人像一支乐曲,
美妙地演奏起来。
你是那么美,漂亮的姑娘,
我爱你深切,
我要爱你下去,亲爱的,
一直到四海枯竭。
一直到四海枯竭,亲爱的,
到太阳把岩石烧裂!
我要爱你下去,亲爱的,
只要是生命不绝。
再见吧——我唯一的爱人!
我和你小别片刻!
我要回来的,亲爱的,
即使是万里相隔。(袁可嘉,译)(蒲度戎,彭晓华,2000)
诗歌开头,诗人巧妙地采用比喻手法,使他的心上人以鲜明的形象跃然纸上。“a red,red rose”和“the melodie”是为普通读者所熟知的事物,它们源于生活,鲜明具体,浑厚朴实,仿佛滴着露珠,粘着泥土。(刘守兰,2003)在第一节,两个译本都基本表达出了诗人的情感,但相比之下,袁的译文更接近原诗,语言简练,表达直白,节奏欢快,二、四行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在刘的译文中,“像一首悦耳的音乐”表达不是很中肯,译文字数相对较多,用词更书面化,而彭斯是为农民诗人,文笔朴素,所以说袁的译文更接近作者。
在第二节,两个译本都表达出了诗人对爱人的那种炽热的情感。原诗中的“As fair thou art,my bonie lass,”相当于“Because you’re beautiful,my pretty girl.”刘译为“我的好姑娘,你有多么美,我爱你就有多深。”袁译为“你是那么美,漂亮的姑娘,我爱你深切。”笔者以为袁的译文能更好地表达出作者的情感。
第三节,诗人借用民歌中常用的“海枯石烂”意向,以大海、太阳、岩石等自然界恒久不变的形象为喻体,来表达涌动于心底的激情。袁的译文保留了原诗中的两处“my dear”,并译为“亲爱的”,接近诗人的意境。刘的译文把这两处省略了。
在第四节,诗人信誓旦旦地许下诺言,尽管要和心上人暂时分别,但他却决意要回来,哪怕千山万水,都无法阻隔他的爱。两个译本都很接近诗人,但袁的译文语言精炼。在这一节中,“my luve”出现了两次,考虑到诗人本人的背景,笔者觉得“And I will come again,my luve”中的“my luve”可译为“我的宝贝”,既避免了重复,也更能体现诗人本人的风格。
译品的优劣评价总是整体性的。好的译品是音、形、意三方面的完美结合。整体鉴赏译本的优劣,最基本的标准应当是内容是否忠实。(顾延龄,2002)诗歌是可译的,而且也应力求善译,这无疑是要着重解决好双语形式的差异问题,使译诗不仅达到音、形、意的完美结合,而且力求使这种结合与原诗自身完善具有同等的艺术效果。(王雪明,2008)对于诗歌翻译,笔者认为对诗人的了解和对诗歌本身的理解是非常重要的,这是诗歌翻译的前提。在翻译的过程中,我们尽量地接近作者,把他在诗中的情感和意境有效地传递给目的语读者,让目的语读者能够象原语读者一样走进作者,体验和感受诗歌本身的内涵和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1]穆诗雄.译诗的标准与译诗的方法[J].外语与翻译,2002,(3).
[2]翁显良.古诗英译[M].北京出版社,1985.
[3]吴钧陶.唐诗三百首[M].湖南出版社,1997.
[4]顾飞荣.浪漫英语诗歌[M].安徽科技出版社,2004.
[5]刘锦丹.西方经典爱情诗.抒情诗[M].词西苑出版社,2005.
[6]苏煜.英国诗歌赏析[M].新华出版社,2006.
[7]王雪明.操控下的阻抗式归化翻译[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第4期,2008.
[8]倪诗锋.诗歌翻译:得失之间的审美探求[J].外语与翻译,2006,(4).
[9]刘守兰.英美名诗解读[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10]蒲度戎,彭晓华.英美是个选读[M].重庆出版社,2000.
[11]顾延龄.诗歌翻译中的音、形、意三美[J].外语与翻译,2002,(4).
[12]王雪明.操控下的阻抗式归化翻译 [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