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喜福会》看男权社会的女性成长之路

2014-04-06徐仲秋

关键词:福会喜福会琳达

徐仲秋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国际教育学院,江苏 连云港 222006)

从《喜福会》看男权社会的女性成长之路

徐仲秋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国际教育学院,江苏 连云港 222006)

《喜福会》描写了几位母亲在旧中国的悲惨婚姻生活,她们都是不幸婚姻的受害者,作为第一代移民的母亲们来到美国后,教育女儿们要肯吃苦,多学本领,才能实现梦想。但西方社会仍然是男权社会,女儿们对丈夫温柔顺从,但婚姻中仍然危机四伏。母亲教诲女儿坚持自我,维护尊严,才能建立平等和谐的婚姻。

《喜福会》;男权社会;女性成长

谭恩美的《喜福会》刚一发表就好评如潮,一举获得了“全美图书奖”和“最佳小说奖”等文学大奖。1993年美籍华人导演王颖将其改编拍摄成电影,电影很好保持了原著的风格,并在好莱坞创下了很高的票房。小说描写了四位性格和命运各异的中国女性在战乱中颠沛流离,最终移居美国的故事,同时也讲述了她们与各自在美国出生、成长的女儿的冲突与融合。

一、封建婚姻中不幸的母亲们

定居美国后,母亲吴夙愿在读经班结识了许家、龚家和圣克莱尔家的女人们,在与她们交往中,感受到了大家有着一样的苦闷,尽管她们有着关于中国的梦想和希望但是由于英文不行,所以她们无法言说。于是夙愿提议定期举办喜福会,四个家庭轮流做东,一起打麻将,聊天。在母亲打麻将、聊天的过程中,她们在中国的故事也慢慢被读者知晓。中国社会长期奉行的是儒家思想,推崇重男轻女、男尊女卑、包办婚姻、三妻四妾等落后思想,在婚姻中女人并没有被当成男性平等的伴侣,只是男人的附属品。几位母亲都是封建婚姻的受害者。映映出身于无锡名门望族,但她的丈夫却是个卑劣、好色荒淫的商人,婚后不久,丈夫就勾搭了很多姘妇,长期不回家,映映完全被冷落和遗弃了。怀着对丈夫的满腔怨恨,她狠心地打掉了未出生的孩子。琳达两岁的时候就和大户人家洪家订了娃娃亲,订亲之后,家里人就完全把她当成别姓人,母亲整天教导的就是让她以后如何做个驯服乖巧的媳妇,好不丢娘家的脸。十二岁那年因为发大水,举家南迁,把龚林达一个人留在洪家做童养媳,从此琳达的生活苦不堪言、暗无天日,无休无止的家务劳动还有小丈夫的捉弄,性无能的丈夫并不能使她怀孕,在“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社会,琳达经常被婆婆辱骂和殴打。但即使在婆家过得最艰难的时候,琳达考虑的都是如何既保全自己,又不辱没娘家的名声。许安梅的母亲年轻的时候丈夫就去世了,她在上香的时候被商人吴青看中,吴青的二姨太为了讨好吴青,设计把安梅的母亲给诱奸了。遭受侮辱的母亲回到家中,非但没有得到家人的关爱,反而被全家人唾骂、鄙夷,夫家和娘家都认为她辱没了门风,是整个家族的奇耻大辱。母亲和兄嫂将她扫地出门,和她断绝了关系,甚至不允许她带走亲生女儿。被逼的走投无路的她只好去做了吴青的四姨太,在母凭子贵的封建社会,安梅母亲生下一名男婴之后,她的生活并没有一下子走向光明。儿子刚一生下来就被二姨太抱走,据为己有,作为四姨太,她在家庭中地位低下,亲生的骨肉都不能抚养,过着生不如死的痛苦生活。封建婚姻制度可以称得上是女性的一部血泪史,它对女性的戕害达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在封建婚姻中,女性并不是独立的个体,还是父母、丈夫的附属品,她们不可以有自己的意志,不能决定自己的命运。

二、母亲们的觉醒和誓死反抗

处于水深火热生活中的母亲们想逃离婚姻的牢笼,但她们既等不来娘家人的帮助,因为嫁出去的女儿就是泼出去的水,她们出嫁之后就和娘家从此不相干了,也不能指望亲戚和朋友的帮助,因为当时整个社会的男人都是三妻四妾,女人都是男人的私有财产,别人不能也不愿意去干涉别人家的生活。没有人能把这些苦难中的女人给解救出来,痛定思痛,成长起来的母亲们觉醒了,她们意识到这个世界上没有救世主,要改变自己的命运只有靠自己的智慧和勇气。琳达被想抱孙子想疯了的洪太太长时间圈禁在床上,吃喝拉撒全在床上,每天要喝四次难以入口的汤药,过着囚犯般的生活。琳达煞费心机地思考着既能逃出婚姻牢笼又不辱没娘家名声的办法。机智的琳达利用婆婆的迷信,挑了清明节这天,假装祖先的魂魄附体,列出了各种凶兆来说明她和丈夫的婚姻晦气十足,如果继续这段婚姻可能会要了丈夫的命。最后琳达不仅得到了自由还得到了去美国的路费。映映对丈夫的怨恨已经到了“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的程度,她狠心地打掉了腹中的胎儿,以这种悲剧而又极端的方式来对抗这种男权社会三妻四妾的不公正。在妻妾成群的封建婚姻中,为了彻底改变女儿的悲惨命运,安梅的母亲亦别无他法,只能以死抗争,她在小年夜通过吞食鸦片自杀来让吴青承认她为正室夫人,从而改变了女儿庶出的低下地位。安梅的母亲用生命捍卫了女儿的尊严,从此安梅也学会了大声反抗。这些封建社会迫害下的中国传统女性在不幸面前并没有表现得像西方社会认为的东方娃娃或者柔弱女子那样,被动地屈从命运的安排或者等待着男性的救赎,而是运用自己的智慧、胆量和毅力进行自我救赎。为了追求自身的自由和幸福,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三、母亲指导女儿在学习中增强自己的本领

母亲们在旧中国饱受战乱苦难之后,满怀着对新生活的憧憬逃到了美国,她们相信在美国任何梦想都能成为事实,她们把一切未遂的心愿、希望都寄托在美国这片土地上。吴夙愿在一九四九年来到美国的,“在中国,她丧失了一切:双亲,家园,她的前夫和一对孪生女儿。但她对过去的一切,从不用悲恸的目光去回顾,眼前,她有太多的打算,以便将生活安排得更好。”母亲把失去的一切抛到脑后,把希望放在未来,这不禁让读者想起了 《飘》里郝思嘉的形象,“反正明天又是新的一天”。她们同样几乎失去了一切,但她们都不愿屈服于命运的安排,勇敢、乐观、执着地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来到美国后,她们意识到女人只有自己有本领,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所以她们宁愿自己吃苦,也设法把女儿培养得有本领、出人头地。夙愿不断设计着女儿的前途和未来,刚开始她想把女儿培养成秀兰·邓波儿,但当女儿发型被学徒剪成彼德·潘的发型后,一看到剪着同样发型的小女孩在艾德·沙利文专题节目中弹奏钢琴时,母亲迅速和一楼的退休钢琴老师商量妥,她免费帮他做清洁,他每周免费教一次钢琴并且每天下午可以用他的钢琴练习。但女儿并不喜欢被人支配,她故意在钢琴演奏会上出丑,让母亲丢脸。林达在女儿薇弗莱六岁的时候,就教会女儿万事要不露声色,才会成功的战略。由于母亲的重视和关注,女儿下棋获得了一个又一个的奖杯,并且获得了“唐人街小棋圣”的称号,母亲每天仔细地用软布擦拭女儿的奖杯拉着女儿的手上街逢人便说:“这是我的女儿薇弗莱。”女儿对这种炫耀感到很尴尬,“为什么你非要拿我来出风头?如果你自己想出风头,那么你为啥不学下棋呢?”伤心的母亲再也不愿过问薇弗莱下棋的事,而薇弗莱从此下棋再也没有起色。母亲们把自己在中国没有实现的梦想都寄托在女儿身上了,“待到美国,我要生个女儿,她会长得很像。但是,她不用看着丈夫的眼色低眉顺眼地过日子,不会遭人白眼看不起。她将事事称心、应有尽有。她会体谅我这个做母亲的一番苦心,我要将她打磨成一只真正的天鹅,比我所能期待的好上一百倍的高贵漂亮的天鹅!”但是受到美国教育的女儿们却并不能理解母亲们的一片苦心。

四、母亲指导女儿获得婚姻中平等的地位

虽然母亲们远涉重洋奔赴美国的时候就下定决心,以后让女儿接受好的教育,讲一口流利漂亮的美式英语,从此女儿们不用看着丈夫的眼色低眉顺眼地过日子,但是女儿们的婚姻中仍然遇到了各种问题。丽娜是一位有创造性和进取心的职场女性,她和丈夫罗德在同一家公司上班,但是罗德赚的钱却是丽娜的七倍。他们在结婚前确定了生活中实行分摊制,表面上这样很公平,但自私的罗德追求的只是对自己有利的公平,根本就不关心妻子的感受,自己看杂志的钱也要求妻子分摊一半,甚至妻子从来不吃冰淇淋,也要分摊一半的冰淇淋费用。罗德还美其名曰,丽娜完全是他精神的伴侣,他们之间是真正的男女平等,丽娜真是有苦难言。映映来访时发现了女儿婚姻中的问题,为了女儿,她勇敢地自揭伤疤,把自己的经历告诉女儿,要求丽娜在婚姻中遇到问题不要害怕、退缩,鼓励她离开自私小气的丈夫,重获自己的独立和尊严。安梅的女儿露丝嫁给了美国富家子弟泰德,结婚之前露丝的坚持主见深深地吸引了泰德,但婚后露丝事事等着丈夫拿主意,让丈夫觉得她是一个不愿意为家庭作规划,不愿意承担责任的人。但泰德在生意失败后,他的白人和男性优越感消失之后,他就开始制造各种事端逼迫露丝和她离婚,并让露丝搬离他们共同的房子。露丝犹豫不决的时候,想起了妈妈的教诲,“女孩子就像一棵树,假如你俯身去听别人的话,那你就会变得佝偻软弱,一阵风就能把你吹倒了。”母亲的故事和教诲让露丝面对丈夫的发作时,不再吓得六神无主,她变得无所谓,既不害怕也不生气,妻子面对丈夫变得强硬,这种突然强硬的态度让丈夫十分慌乱。

五、结语

千百年来儒家伦理文化中重男轻女,男尊女卑的愚昧观念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封建家庭中女子出嫁前要听从父亲,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女人始终没有独立的人格,她们只是男人的附属品。但母亲们面对这样的悲惨命运,并没有被动地等待被拯救,而是进行机智的反抗和不屈的抗争。美国仍然是个男权社会,在美国结婚的女儿们,婚姻中仍然很难获得和丈夫同等的地位。饱经沧桑的母亲们深刻认识到平等的真正含义,她们鼓励女儿要自强自立,不要一味顺从自己的丈夫,要敢于抗争,争取自己的权利。女性只有自尊自立,才有能力、有资格追求更加平等和自由的生活。

(注:本文系2012年连云港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美国华裔流散文学书写中的民族认同”,项目编号:12LKT39)

[1][美]谭恩美.喜福会[M].程乃珊,贺培华,严映微,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2]王舒婧.电影《喜福会》中的男权文化与种族歧视[J].电影文学,2006,(10).

[3]赵靓.《喜福会》中女性主义在婚姻中的折射 [J]闽江学院学报,2013,(11).

[4]陈开富.电影《喜福会》的中国文化重构[J]电影文学,2013,(19).

[5]彭晓燕.《喜福会》中国母亲在男权社会和种族歧视下的他者形象[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3,(1).

猜你喜欢

福会喜福会琳达
冬天的虫子去哪儿了
论《喜福会》中麻将游戏的文化建构意义
快乐的琳达
鸽子琳达的特殊任务
Analysis of Discourse of The Joy Luck Club with Face Theory
Analysis of Discourse of The Joy Luck Club with Face Theory
跨文化视阈下的中美文化冲突
浅析《喜福会》的叙事结构
从《喜福会》看华裔家庭的文化困境
电影《喜福会》中母女双重文化境遇中的自我追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