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等继续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浅谈

2014-04-06胡筱华钱宇光

河南科技 2014年10期
关键词:趋同化受教育者教育资源

胡筱华 钱宇光

(天津农学院,天津 300384)

我国高等继续教育经历了20多年的发展,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了大批的人才,为经济建设和社会整体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当前,伴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迅速发展,高等继续教育的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特别《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颁布,学习型社会和构建终身学习体系目标的提出,使继续教育已不再仅局限于对普通高等教育的补充,而应成为终身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形势下高等继续教育如何在人才培养问题上寻求突破和改革,成为高等继续教育能否切实成为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实现自身发展的关键所在。

1 高等继续教育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和现状

1.1 教育理念落后、办学思路守旧

从我国高等继续教育发展的历史来看,最初主要为解决文革后积压的大量急需高层次教育的社会需求与刚刚恢复的普通高等教育资源相对有限的矛盾,作为普通高等教育的补充形式出现。继续教育自出现到不断发展壮大,一路走来的确实现了为社会上最大多数人提供高等教育的机会,满足了社会对知识和学历的需求,并在我国改革开放之初为走出极度缺乏人才的困境培养了大批高层次人才。但随着历史原因所造成的一代知识和学历断层的填平,以及普通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录取率逐年上升和各类高职院校、二级学院、民办院校等的迅速发展,大众接受高等学历教育的渠道和机会不断的拓宽和增多。可以说,学历教育整体宏观环境的这种变化,使继续教育学历补偿的教育任务较之以往渐趋弱化。面对这种变化,继续教育本应紧随教育大形势的发展进行跟进性的改革和创新。但事实上,却还普遍保持旧有的教育理念和办学思路,仍存在将重心放在学历教育方面,甚至出现忽视随着社会快速发展而不断涌现出来的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型受教育者所急需的多样化教育服务需求。除了继续教育自身发展的这种故步自封,近年来各级继续教育主管部门也陆续撤并,这些都使得高等继续教育逐渐沦为在普通高等教育的夹缝中求生存,发展越发举步维艰,甚至可以说逐渐迷失了方向。

1.2 人才培养趋同化现象日益严重,人才培养质量不高

目前,我国高等继续教育不论专业设置、课程开发,还是教育方法选择等方面趋同化现象严重。这种趋同不止是高等院校继续教育之间的相互复制和抄袭,还表现在高等继续教育照搬、照套普通高等教育的培养模式,这些都使得继续教育日益形成一条趋同化的人才培养路径。

首先,高等继续教育“普教化”趋势明显,在人才培养方面上几乎成为了普通高等教育的翻版。高等继续教育在培养目标上仍普遍追求“学历化”,忽视受教育者特有的技能化和职业化的需求;在培养规格上仿效普通高等教育突出“学科化”,从而忽视了受教育者人性化和个性化的教育需求;在培养内容上更为强调“理论化”,忽视了继续教育中的实践性和应用性需求;在培养方式上倾向保持传统的“封闭式”,忽视了继续教育的适应性和开放性的本意。

其次,高等继续教育越来越缺乏特色,高等院校间的“校际趋同”日益明显。单一的学历教育的定位以及同质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很多高等院校的继续教育形成了趋同化的发展态势。当前,继续教育的现状不是各院校继续教育追求“人无我有”的发展,而是性质、类型、层次均不同的院校却承载基本相同的教育任务,发展战略目标的设定极为相似,采用几乎相同的人才培养模式,推行几近相仿的教学管理手段。高等继续教育这种趋同化的发展策略,不但不能使各高等院校形成良性竞争,在竞争中发挥出各自继续教育的特色和优势,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形成其与众不同的独特的生存发展之路,相反高等院校相互之间的复制和模仿,使校际之间的趋同化现象愈演愈烈,最后使人才培养质量无法得到有效保障,使高等继续教育呈现“千人一面”格局。

1.3 继续教育优势资源短缺,无法满足人才培养的需求

由于高等继续教育是高等院校依托各自学校所拥有的教育资源开办的,所以各院校能为其继续教育提供多少教育资源,基本上也决定着其继续教育发展规模。由于以往继续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错位和特色的缺乏,当普通高等教学的规模发展到一定程度,院校自身教育资源不足以富裕到为继续教育提供更多资源时,挤压、紧缩对继续教育的资源供应便成了一种共识。在这种没有相应的机制保障和完善优质教育资源的环境下,继续教育本应享受的教育资源往往得不到落实,普遍存在教育经费不足,师资、教学设备、实习场地等教育资源缺乏等问题,形成了当下高等继续教育发展中教育资源无法满足人才培养需求的尴尬现状。

2 完善创新高等继续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2.1 转变旧有观念,更新继续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继续教育“是面向学校教育之后所有社会成员的教育活动”,“是传统学校教育向终身教育发展的一种新型教育制度,对不断提高全民族素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要本着学用结合、按需施教的原则,重视从业人员的知识更新,提高广大从业人员的思想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1]。这不但明确了高等继续教育的发展方向,也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了新的定位。继续教育是基于学历教育基础上的教育活动,既不能脱离这一基础,同时也要重视继续教育的培训方法,创新意识和个性化的培养。首先,要认识高等继续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化的教育工程,是引导受教育者运用已有知识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型教育。其次,应树立新型的人才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主动适应并兼顾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的需求。在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体现出终身学习、个性化学习和多样化人才培养的观念。再次,积极推进继续教育发展思路的拓宽,加强高等院校与社会各类职业培训机构、行业系统、团体等进行合作,丰富并扩展继续教育的教学和培训的形式、方式和渠道,最大限度利用现有资源,并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向社会开放,建立新型高等继续教育办学体系。

2.2 通过教育教学改革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完善和创新

首先,优化课程体系。根据受教育者的认知规律搞好课程建设,创新并完善课程体系建设。课程设置上可以实施公共课、专业综合课、专业技能课并举的课程体系。在保证专业系统知识传授的同时,可以采取适当压缩基础课和专业课中非重点课程,加大专业应用课程的比重的措施,着重加强对受教育者技能、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的培养。形成既体现时代和社会要求、符合受教育者学习特点,又能够提高受教育者综合素质的课程方案,从而构建适应社会对人才培养要求和受教育者个性发展的弹性课程体系。

其次,创建培养多元化人才的教学模式。继续教育的特色就在于受教育者之间的差异性,学习的随机性,以及办学的灵活性和层次的多样性[2]。高等院校继续教育的培养模式应该是多元化的,可以通过实行无障碍入学制度和学分制,真正落实弹性教学管理制度;通过受教育者自主选择,适当减少必修课程,设置“模块化”选修课,以满足不同发展方向受教育者的要求;还可以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合作和培训,建立既提供学历教育又可提供职业培训的教育模式,形成多样化、多层次、开放的终身教育服务体系。

再次,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在围绕继续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对旧有的教学方法进行改进,并针对受教育者的特点不断创新丰富教学手段,力争实现 “知识取向”到“能力取向”的转变。这里特别要提到的是,针对继续教育的受教育者而言,适当突出专业实践环节的教学培养是十分重要的。高等院校继续教育可以适当吸引社会和企业的力量,通过建立院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使受教育者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的培训,实现专业技能、实践经验和个人能力的快速增长和攀升,促进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2010-07-29.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177/201008/93785.html.

[2]邓铭.构建高校继续教育人才培养新模式的对策探讨[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9(6):19-21.

猜你喜欢

趋同化受教育者教育资源
少数民族地区初中数学学习弱势学生的成因分析及转化对策的研究
浅谈初中语文“三段六步”教学法的策略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制度环境视角下高校基金会趋同化影响研究
面向数字化教育资源的Flash到HTML5转换研究
自主学习视角下的开放教育资源文献综述(上)
趋同是否正在发生?——欧盟公司治理趋同化研究
“五老”是金钱买不到的优质教育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