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科生《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研究
2014-12-19原立格孙彦明
原立格 孙彦明
(河南理工大学万方科技学院 信息科学与工程系,河南 郑州 451400)
如今的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计算机的使用普及到社会各个领域, 掌握计算机技术的简单办公应用是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的需要。 对于高等学校的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来说,在校阶段学习《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显得尤为重要。 在高校不断扩招的影响下, 如今的大专生的学习文化知识水平尤其是自主学习的能力已远不如八九十年代的大专生, 再加上如今家庭计算机的普及,电脑的作用在当下大多数人心目中就是上网看电影、打游戏以及上网聊天等, 计算机原本的计算功能被多媒体功能替代了。 对于初上大学的专科生来说使用Office 是可以敲字的,从没有想到过Office 有强大的办公功能。 电脑的普遍使用让很大一部分学生在学习《计算机文化基础》时内心有些浮躁,如何让当今大专水平的学生喜欢学习《计算机文化基础》并做到灵活的操作计算机日常办公功能是《计算机文化基础》授课的过程中迫切研究的课题。 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笔者有以下几点的感受。
1 改变学生的浮躁心理
部分学生平时就经常使用计算机上网、玩游戏,这部分学生对计算机的概念就是做娱乐之用的, 感觉自己已经知道很多计算机知识了并且已经会很好的使用了, 毕竟高中阶段已经接触了一些Windows,Office,Internet 的知识。 于是改变学生心里想法是首要完成的一个任务,并且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第一次上课前任课老师要积极主动的跟所教班同学谈话,询问计算机方面目前掌握知识状况, 自己想在计算机文化基础的学习中提高哪些知识水平,对老师授课时的期望是什么。 第一次与学生的聊天直接决定了今后总课程的安排, 第一次上课给学生做课程介绍时会变得有的放矢,让学生内心对《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重视。
单单依靠简单的介绍就让学生改变对计算机文化基础的学习态度是不现实的,最起码首次印象是很重要的,接下来就要靠实际行动让学生自己来改变自己的心里想法了。 若首次课是理论课,就可以将计算机的主板、CPU、内存条、显卡、网卡等实物带到教室里去,课程介绍之后就以互动方式出现,让学生说出展示给他的计算机部件的名称及其应用, 并询问下我们选购计算机时应该注意事项,以及使用计算机时该如何维护。再者就是拿出一个Word 或Excel 文档其中一步骤询问学生是否会操作,所举例子需是常见适用的, 比如制作简历以及Excel 中学号生成。 或是展示一个漂亮的PPT 作品。 若首次课是上机实践课,就可以出几道题让学生先试做,所出题目应该是比较重要的、经常使用的但又是他们所没有注意到的,比如,如何改变窗口各个部分颜色,再比如Word 中的图文混排、Excel 中的自动插入以及图表生成等, 让学生在好玩中找到自己的差距, 从而感觉到学习《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必要性。
2 合理安排授课内容、改变授课方式
学生的心理改变环节很重要,授课内容、授课方式的环节也尤为重要。 根据我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时是48 学时,理论与上机实践是1:1,一次理论课一次上机课。 对于本科生这种安排效果还挺不错, 但专科生要根据他们自己的优点与缺点任课教师需要做改动。专科生优点是动手能力相对来说是比较强,脑袋瓜也比较灵活;缺点是没耐性,坐不住!
理论课想把学生的心留下来还是有难度的,第一章讲述计算机发展历程,在讲解的过程中,讲解内容是由原来一个个年代的排列改变为一个个故事的引入, 从二次大战时战争的情况聊到原子弹的诞生,弹道轨迹的计算谈到的埃尼阿克;谈到人类时代的发展对计算机发展迫切要求再谈到计算机的发展历程,谈到如今的科技发展,故事讲完了再将故事中的知识点总结一下,对应着课本让同学们找下知识点所在位置。 第二章内容计算机的硬件部分,以讲故事和具体实物部件展示的方式,这一章给同学们讲述硅谷的历史,八大天才的创业等。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觉好像就是在很享受的听故事, 之后将知识点一个个再进行归纳记忆。 随后讲授进程到Word、Excel、PPT 的理论课时,要源于课本又脱离课本,讲授时采用案例操作式,并设计一个个的问题,带着疑问引导着学生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上机实践课时,案例分析操作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动手先进行操作,根据学生操作的情况才进行统一讲解或是个别指导。对于操作熟练、动作快的同学,进行详细的指导及特别的指出注意事项,然后让这几位同学协助教师对学生展开个别指导,对于做的快的几个学生及时会表扬并鼓励他再接再厉。 采用这种上机实践方式会使做的快的同学个数逐渐增多, 并且学生们之间的指导有时候对学生自己更有利于快速学习。
根据我们学校学生专业及其个人自身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与其他学校不同之处是,我们将《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内容进行了改革,比如针对理工类专科生,后半部分就是补充上C 语言和数据库,对于艺术生尤其是学音乐的补充上音频、视频剪辑的学习知识。
3 作业布置的时间要合理
对于绝大部分的专科生来说课后自觉复习所学课程、认真完成作业也是比较难做到的,于是老师要充分利用好课堂时间,《计算机文化基础》 课程布置的电子版作业都让在课堂上完成,评分标准由单纯的作业成绩改为:电子作业成绩=上课做作业的态度+作业成绩。 电子作业的评分标准公布给学生,学生自己也可以按评分标准给自己打分。 经过平时几次电子作业的练习,Word,Excel,PPT 电子作业测试时学生做起来明显的就显得小有经验的感觉了,做题的准确度相对来说也比较理想了。
4 教学方法结果对比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经过教学方法的改进,现将多次学生表现情况统计数据选出几次,几个专科班表现大致一样,现以63 人的建工技术班为例,随机统计6 次上课迟到、旷课人数,两次的上课不认真听课人数, 上机实践列出3 次学生完成电子作业用时情况,列出的统计结果如下:
表1 理论课上课次数与迟到人数
表2 理论课上课次数与旷课人数
表3 理论课上课次数与不听课人数
表4 上机实践课上课次数与作业完成人数
5 考试形式
我校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考试采用的机试无纸化考试,考试的形式很大程度上锻炼了学生操作电脑的能力, 体现了学以致用的原则。经过多次的教学探索,我们所采用的教学方法还是比较有效的,教学效果有所提高,端正了学生学习《计算机文化基础》的态度,提高了学习兴趣,更为重要的是在一定意义上提高了学生应用计算机的技能。
[1]甘勇,尚展垒、张建伟等.《大学计算机基础》[M](第二版).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
[2]周士兵.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探究[J].江南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Vol.28No.2:64-65.
[3]高宏泽.《电脑组装与维修宝典》[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