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商民主展现我国民主政治优越性
2014-04-06李淑萍
李淑萍
(宁夏社会主义学院,宁夏 银川750000)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政治领域的重要体现。”协商民主是一种民主特质的体现。协商民主也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实践过程,没有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和主流民意的表达,任何形式的协商都会显得苍白无力。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就是要在党的领导下,以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为内容,在全社会广泛开展协商,坚持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之中。
一、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内涵中蕴含着群众观点
对于民主协商的内容,党的十八大报告作出阐述:“通过国家政权机关、政协组织、党派团体等渠道,就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广泛协商,广纳群言、广集民智,增进共识、增强合力。”在一些重大决策问题的协商与讨论中,通过对话、沟通等适当方式,表达利益诉求和愿望。也就是说,通过协商进一步理顺民意表达的渠道,让群众的意见有地方表达,有人听取,有人重视,合理解决群众的诉求,以追求共同利益的最大化。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内涵中蕴含着丰富的群众观点。
(一)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内涵中蕴含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观点
现阶段人民群众要求公正的意识越来越强烈,要求了解、参与、监督政府的意识也越来越强烈,而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就是通过更加民主化、公开化、透明化的对话、交流、协商,充分体现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主人翁地位,不断提高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水平。在协商过程中,群众利益诉求表达越充分,协商结果越公正,越有利于决策。而充分的群众利益诉求表达,有赖于基层群众的正确认知和准确信息。
(二)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内涵中蕴含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观点
通过党的十八大概括,我们可以看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内在包括两个内容,即政治协商和社会协商。产生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协商,就是由基层民主中广大群众参与的恳谈会和听证会,以及“萝卜白菜”议事制度等的理论提升,现在被广泛用于社会管理中解决各种社会矛盾的根本方法。
二、现阶段我国协商民主的现实基础
我国协商民主的形成不仅具有历史必然性,而且在新的历史时期,也具有现实基础的合理性。
(一)我国协商民主契合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多元利益格局的多样价值诉求
在新的历史阶段,随着社会阶层分化越来越明显,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不断趋于多元化。与此相适应,在不同的社会群体之间,人们对国家治理和社会事务会作出不同的价值评判,也希望更广泛更深入地参与对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管理,以更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民主期盼和权利。尤其是平等性价值期盼:人们不仅期盼改革过程中利益结果平等、在民主政治发展过程中享有更多更加平等的民主权益,而且期盼过程,希望有更多平等的机会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公共治理。我国协商民主可以通过广泛性、多层面、制度化的广泛协商,使多元政治资源在有效的政治平台与载体上得以合理表达,进行平等交流和坦诚对话,可以极大地增进政治共识,最大程度地确保人们平等期待的表达和平等权利的实现,并最终汇聚成共同推进民主政治和民主生活的强大动力。
(二)协商民主契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合”思想
“和合”思想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最富生命力的文化内核。“和”强调不同思想观点和利益诉求的协调与共处,其内在精神就是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相互冲突;“合”强调“天人共存、人我共存”,以宽容、博大的人道主义精神张扬丰富的天道与人间和谐融洽观念,把矛盾、差异和斗争限定在相互依存的同一中。“和合”思想的辩证思维和内涵在于,一方面承认差异、尊重多样性,另一方面力求在多样性和差异性的基础上,讲求和谐、和平、合作、联合,通过某种途径达到和谐的境地。我国协商民主主张基于公共利益进行平等、自由对话,争辩、讨论和协商,提升公共政策的合法性;强调多样性和多元化共存对于和谐发展的重要性;主张在协商的基础上化解矛盾,缓和冲突。因此,“和合”思想也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确立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文化背景和丰富的精神资源。
(三)协商民主契合了中国共产党构建和谐社会的执政理念
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在总结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形成的执政理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主要的是要协调社会利益关系。社会利益关系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社会利益关系和谐中最主要的是五大关系和谐,即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我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从其实现路径和表现形态来说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其主体涵盖各党派、各团体、各民族、各阶层、各界别和各方面人士,通过围绕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以及群众生活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广泛协商,完善中国共产党同各党派、团体、阶层等的政治协商,最大限度地兼容各方面的利益,包容各方面的诉求,吸纳各方面的建议,推进政治协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增加协商密度,提高协商成效,共同推进民主政治和社会和谐。
三、我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优越性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对协商民主的阐述和部署,极大丰富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内涵,使社会主义民主彰显出比资本主义民主更大的优越性,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道路越走越宽广。
(一)协商民主在我国集中体现了社会各界、各方面人士的根本利益,是中国共产党对民主形式的伟大创造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首次把基层组织、社会组织作为协商民主的主体,同国家政权机关、政协组织、党派团体一起纳入协商民主的范畴,反映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实践创新水平。在我们这样有着13亿多人口的大国,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们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由于我国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水平存在着很大差异,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传统、人口数量、发展水平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社会各个阶层的利益诉求也各不相同,人与人之间经济地位、受教育程度,以及社会角色差异的客观存在,导致人与人之间地位不可能完全平等。在这种情况下,由不同群体身份所引发的利益上的矛盾冲突就使得培养政治共同体的认同感和寻求公共决策的合法性基础充满了困难,而协商民主可以让各方面都有表达利益诉求的机会,既可以保证大多数人的利益,又可以照顾少数人的利益。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与人民群众主体的多元化、利益诉求的多元化相统一,与当前社会治理遇到的新困难、新问题不断增强的趋势相适应,有助于增强政府和人民群众的联系与沟通,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和优势。
(二)协商民主能够最大限度地保证执政党和参政党的团结与合作,解决多元与共识的矛盾
《决定》要求“发挥统一战线在协商民主中的重要作用”,是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理论创新,表明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认识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在中国,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如何保证民主党派在中国政治舞台上的地位,发挥它们的作用,不仅涉及到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关系,更关系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原则和方向。因此,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要求“完善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政治协商,认真听取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意见。中共中央根据年度工作重点提出规划,采取协商会、谈心会、座谈会等进行协商”,“完善民主党派中央直接向中共中央提出建议制度”。民主党派作为我国政治生活中的一支重要政治力量,其提案为公共决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或决策依据。实践证明,民主党派的提案建议等往往成为从中央到地方人民政协工作的重头戏。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及其协商民主形式,对于中国共产党团结各党派、各族各界,共同进行经济建设和推进社会全面进步,对于致力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协商民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广大人民群众政治权利的尊重,有利于密切党与人民群众的联系,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
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坚持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之中,在畅通社情民意表达渠道中增强监督、管理和结果的透明度,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党群干群沟通机制,这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经验,也是重大决策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中国共产党提出的理论、路线、方针和各项政策,只有通过充分的协商,通过平等互动、有效沟通,才能得到社会各阶层人民的了解和认同,转化为公众在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上的共识。协商民主拓宽了党和人民群众联系交流的渠道,促进了公众学习了解党和国家机关推行的政治信念和价值规范,进一步深化了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信任与拥护;协商民主把群众的意愿作为党和政府决策的依据,充分发挥党群连心桥的作用,在协商的过程中,把党的主张和国家的政策原原本本地传达给群众,把群众的呼声、意见不打折扣地反映到领导机关,在相互沟通中增进党群干群的理解和信任。同时,协商民主理顺了民意表达的渠道,让群众的意见有地方表达,有人听取、有人重视,合理解决群众的诉求,改善党群关系,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
总之,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新课题。为深化协商民主制度实践,要努力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上不断使之更加健全和完善。
[1]贾庆林.协商民主写进党代会报告是重大理论创新[EB/OL].(2012-12-1)[2012-12-1].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2/1201/c1204—19761695.htm.
[2]郑万通.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民主问题上最新的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N].南方都市报,2012-11-13.
[3]吴杰华,种坤霞.协商民主:中国政党制度理论基石的再思考[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9(8).
[4] 包心鉴.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我国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N].光明日报,2013-9-10.
[5]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2-11-9.
[6]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