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决定》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新思想

2014-04-06祝福恩

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决定改革文化

祝福恩

(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150090)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首次指出:“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永无止境。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1]2全面深化改革内在包含着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我们要认真学习《决定》关于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论述,搞好文化体制机制改革。

一、《决定》把文化体制改革纳入全面改革的大局

《决定》明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任务,六大改革主线和路线图,包括15个领域60项改革任务。六大改革路线图,即《决定》提出的六个“紧紧围绕”。其中第三个“紧紧围绕”就是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把文化体制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既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相适应,也与当前改革攻坚战和深水区的阶段相适应。只有坚持全面改革,才能继续深化改革,才能解决我国发展中的根本问题。在这种背景下,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既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也将受益于经济、政治、社会、生态等领域的深化改革成果,同时把文化体制改革放在经济社会改革全局中统筹谋划,使文化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及社会体制改革等紧密结合,这完全符合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大局,也符合文化体制自身发展的要求。

《决定》指出:“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原则,推动政府部门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推动党政部门与其所属文化企事业单位进一步理顺关系。”[1]25文化体制改革,首要是政府由过去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办文化转向管文化、管市场,这是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的必然选择。习近平总书记在对《决定》说明时指出,《决定》起草的一个主要原则是只写改革,特别是重大改革,关于发展任务原则上不写。《决定》对文化产业发展着墨甚多,提出要推动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鼓励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发展,支持各种形式中小微文化企业发展,等等。《决定》中的这些新思想、新举措有着重要的创新意义和实践价值。此外,《决定》还对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和小微文化企业发展提出具体要求,这是其他领域改革所没有的。足见党中央对文化体制改革重要性的高度重视。

在改革开放35年后的今天,突出强调这些并不是强调文化产业在文化体制改革中的独特作用,其实是把原国有经营性较强的文化企业推进市场,放手让其在市场上养活自己,坚持以市场配置文化资源,在文化领域坚持市场取向的改革,让文化企业活起来。在经济领域我们要以改革为动力来促发展,在文化领域我们也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现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因此说,文化产业发展本身就是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直接决定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的完善程度、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和效益、对外文化贸易的规模和水平,进而体现文化体制改革的成效和成败。《决定》既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带来了更有利的机遇,提出了更高要求,也为我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明确了举措。我们要把“办”文化的权力还给市场主体,让更多的社会资源进入文化产业,由抓审批、抓活动为主,向抓宏观调控、抓法规政策研究转变,以助推我国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二、《决定》突出强调深化国有文化企业改制

《决定》指出:“继续推进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加快公司制、股份制改造。对按规定转制的重要国有传媒企业探索实行特殊管理股制度”。[1]25-26目前,全面深化改革给国有文化企业改革提供了难得的宝贵机遇,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其外部的压力也极大。当前世界新兴文化业态蓬勃发展,传统广播影视正向现代视听转型,国际文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我们必须抓住全面深化改革的良机,站在历史的高度深化国有文化企业改革,实现国有文化企业跨越式发展,由此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发挥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积极作用。

深化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和创新,建立健全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关键,事关国有文化企业改革成败的全局。《决定》对此已做了明确要求。我们要大胆进行改革,建立党委和政府监管国有文化资产的管理机构,实行管人管事管资产管导向相统一的原则,按市场经济改革取向要求创新出资人管理方式,组建若干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建立国有文化资本监管机构—运营机构—国有或国有控股文化企业的三级体制,政府部门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由此探索实行特殊管理股制度,提高文资监管科学化、规范化的水平,体现文化企业独特的特点,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体现文化发展规律。

深化国有文化企业改革并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就要从我国国情出发,着眼现代文化企业制度。我们要大力推动国有文化企业进行公司制或股份制改造,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完善管理流程和内控机制,形成权责明确、高效运转、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体现文化企业运行特点的资产组织形式和经营管理新模式。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中,还要使国有文化企业形成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业绩为基础、考核结果与薪酬分配相挂钩的业绩考核机制,造就和培育一批懂文化、善经营、会管理的高层次复合型经营性人才和管理人才。国有文化企业还要建立健全监督机制,落实股权董事、监事职能,维护出资人权益,成为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平台。

深化国有文化企业改革要与文化产业结构调整有机结合起来,建立国有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推动机制,提高文化企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通过改制、改革国有文化企业,使之成为引领文化产业结构优化的主力军。国有文化企业改革要与文化科技创新结合起来,构建国有文化企业科技创新体系,全面提升企业数字生产能力,让国有文化企业成为文化科技创新的先导部队。国有文化企业改革还要与文化“走出去”战略有机结合起来,创新国有文化企业“走出去”机制,构建产品输出和资本输出双轮驱动的“走出去”渠道,使国有文化企业成为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先遣军,让世界知道中国的好声音,听到中国的好故事。

三、《决定》突出强调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

《决定》指出:“完善文化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优胜劣汰,促进文化资源在全国范围内流动。”[1]25《决定》强调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方向,文化体制改革必须遵循这一原则和导向,唯此才能把握文化产业及文化事业和文化体系的关系。

《决定》对文化体制改革提出很多新思想、新论断、新举措。其一,文化市场的准入与退出。传统文化市场讲准入的多,讲退出的少。包括诸多上市文化公司,以往把上市当作追求的目标和手段。遵循市场规则,退出也是正常,是市场规律所决定的。我们要认真学习《决定》,深刻领会改革的精神实质,把握市场准入和退出的规律,构建相应的机制,以助推文化市场的建设。其二,文化市场的公平竞争。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必须做到公平竞争,在公平竞争中实现跨越性发展。《决定》明确公平竞争是现代市场体系的基本特征,文化市场也要遵循这一原则。要做到文化市场的公平竞争,前提是各类市场主体的公平竞争。在我国文化市场上,国有控股的资本和其他所有的各种资本要实现公平、公开、公正的竞争,国有资本要成为市场战略主体。其三,文化资源在全国范围内流动。《决定》提出这个新思想是个创新,目的是让文化资源在市场上配置。以往文化发展都强调一方水土一方人,现在强调文化资源在全国范围内流动,不再把资源限制在某一个局部,实际上是在国家层面形成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并由此走向世界,体现民族的也是世界的,让文化资源起到更大的作用,真正成为我国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四,建立多层次文化产品和要素市场。《决定》在论述文化产品和要素市场时指出,鼓励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源相结合。这实则是发展混合所有制。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源的有机结合,是一个全新的论断和举措,是过去从没有提出的,是发展文化市场的新动力。基于此,《决定》鼓励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发展,降低社会资本进入的门槛,支持各种小微文化企业发展,并由此实现与国际接轨,推动文化市场大发展,带来文化的大繁荣。

四、《决定》突出强调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决定》指出:“明确不同文化事业单位功能定位,建立法人治理结构,完善绩效考核机制。”[1]26建设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党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其任务十分艰巨。《决定》提出构建两大体系,一是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二是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两大体系有机结合才能支撑起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大厦。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决定》已做了科学的阐释,即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配置资源,文化产业也要实行混合所有制企业,促进不同所有制文化企业相互渗透、相互配合,实现不同文化企业管理部门职能相互协作、相互渗透,减少政府干预,遵循文化发展规律,推进文化企业顺利发展。

《决定》在论述第40项改革任务时,突出强调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决定》指出:“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构,统筹服务设施网络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均等化。”[1]26这是由社会主义改革性质所决定的。为此,《决定》强调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也要引入竞争机制,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的健康发展。这是在党的十七大报告把文化划分为产业和事业后,首次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创新式的职能界定。这内在决定,政府部门对文化产业不要再增加投入,对文化事业则要加大投入和支持。科学把握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的各自特点和区别,对公共文化服务不能再由文化事业单位独家包办。要遵循文化发展规律,引入竞争机制,实现公共文化产品社会化。这表明文化企业同样可以参与公共文化产品服务,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一流的公共文化服务,发挥社会主义文化的正能量作用。

在全面深化改革条件下,公共文化发展要明确不同文化事业单位的功能定位,建立法人治理结构。这对近些年各地纷纷建立的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科技馆等文化事业单位来说,是一个实现机制创新,实现大发展、大提升的良机。许多发达地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通过试点组建理事会,吸纳有关方面代表、专业人士、各界群众参与管理,取得了很好的经验,形成了许多好的机制。今天,我们要按《决定》要求,设立章程,解决文化事业权力身份与服务身份不分、就业职能与履约职能并存的矛盾,解决文化供给自上而下的单一配送方式与文化需求自下而上的多元需求矛盾,完善文化事业绩效考核机制,使文化事业走向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决定》中的这些宝贵思想表明文化事业单位不再是政府部门的附属单位,而是独立运行、接受社会监督的文化主体,确保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运行规范、透明、有效率,特别要体现出社会的公平正义,把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推向新的阶段、新的高峰,实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健康发展。

五、《决定》突出强调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力

《决定》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以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为中心环节,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1]25这一论述为推进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指明了前进方向。文化体制改革不同于经济体制等改革,有其特殊性、复杂性、艰巨性。在文化体制改革中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实质上是坚定不移地以市场机制取代旧体制下计划机制对文化资源配置的作用,坚定不移地扩大市场对文化资源配置起决定作用的范围,坚定不移地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基础上创建新型的符合文化发展规律的体制机制。这样才能激发全民族的文化创造力,推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使我国一步一步地建成文化强国。

文化发展要靠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力。正如《决定》所指出的,要建立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基础上的体制机制,使文化企业能够自主经营、公平竞争,消费者能够自由选择、自主消费,商品和要素能够自由流动、平等交换。其本质是按市场机制来配置文化资源。因此,要根据市场规则,解放思想、大胆创新,进一步开放文化市场,以改革促进文化体制改革。还要进一步推动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推进各类文化市场主体自由竞争、兼并重组,使各种文化资源在全国范围内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自由流动,发挥文化资源的更大功效,在全方位深化改革基础上构建新的文化体制机制,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决定》明确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就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离不开基本文化制度与之相配套,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就是改革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文化体制,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文化体制。这样,文化上的市场主体才能实现公平竞争、优胜劣汰,让各种文化资源在市场大平台上自由流动、有效结合、合理组合,发挥文化资源更大的作用。由此,中华民族的文化创造力、文化生产力将会获得前所未有的解放和激发,从而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充分发挥文化对改革的支持作用。

六、《决定》突出强调党对意识形态管理

《决定》指出:“对按规定转制的重要国有传媒企业探索实行特殊管理股制度。”[1]26文化企业的改制有其特殊性。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十年来,许多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已实现转制,变为文化企业。随着非公经济的发展,民营文化企业不断增加,特别是中小微型文化企业如雨后春笋,快速发展,使宏观管理对象发生根本性变化,过去的文化事业单位现成为文化企业。这一切都要求、呼唤进行文化体制机制改革,要求政府文化管理手段要丰富、管理方式要创新、管理体制要完善,为文化企业改革发展提供体制的支持和保障。我们要在《决定》的指导下大胆改革,探索实行特殊管理股制度,实现改革、发展和管理三位一体联动的新机制,以实现文化的健康发展。

过去受计划经济影响,我们解放思想不够,认为文化事业单位好管理,文化企业不好管,因此常把市场、资本、导向对立起来。这种思维阻碍了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企业是生产精神产品的,是满足人们精神享受的,是影响人们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文化企业的特殊性使之不同于各种实体性工商业,不同于实体经济的发展,内在决定了文化企业必须自觉地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统一起来,必须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宣传、传播主旋律。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就要把管资产与管人、管事和管导向有机结合起来,保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正确方向和正确性质。对文化企业进行公司制改造,要在公司治理结构上作出特殊制度设计和安排,如设立编辑委员会,必须在内容生产上由总编辑把关。值得重视的是,《决定》提出特殊管理股制度,使文化企业在内容生产上为保证文化企业的性质和方向提供了制度保证,这是意识形态管理的一大创举,是坚持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保障,有利于坚持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

文化体制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我们必须吸取苏共在意识形态上把改革变为改制、改向的教训,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管理,坚持社会主义文化体制改革的正确方向。这是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底线和红线。所以,在当前文化体制改革实践中,各级部门要从领导上、从内容导向上负起责任,实现《决定》所强调的特殊管理股制度,完善文化企业内部制度建设,以体制制度的威慑力保持文化企业的正确方向,把好内容关,形成宏观管理微观化,党委、政府和文化企事业单位齐抓共管的新机制,以加强党对意识形态的正确管理,保证社会主义文化的正能量作用,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文化保证和文化支持。

[1]本书编写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13.

猜你喜欢

决定改革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改革之路
谁远谁近?
改革备忘
国务院《决定》:再取消114项职业资格许可
1941年党性《决定》 中对党性有何要求
改革创新(二)
瞧,那些改革推手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