菖麻舒颈汤配合四步仰头牵扳法治疗颈性眩晕疗效观察
2014-04-05李永志陕西省商洛市中医院骨伤科726000
李永志 雷 鸿 陕西省商洛市中医院骨伤科(726000)
颈性眩晕多见于椎动脉型颈椎病,由于颈部病变引起椎动脉供血不足所致的眩晕,中医证候常见于“眩晕”、“头痛”,常有以下特征:头晕或眩晕伴随颈部疼痛,头晕或眩晕多出现在颈部活动后;部分患者颈扭转试验阳性;颈部影像学检查异常:如颈椎反曲、椎体不稳、椎间盘突出;颈部外伤史;排除了其他原因。颈椎曲度反曲。笔者自2004年3月~2010年3月,收治246例颈性眩晕患者,经菖麻舒颈汤配合推拿手法治疗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本组246例,男121例,女125例,年龄最大75岁,年龄最小24岁,其中24岁~30岁63例;30岁~40岁47例;40岁~50岁62例;50岁~60岁36例;60岁~70岁28例;70岁~75岁10例病程最长者7年,最短者5d。临床表现:间断性头晕、头痛246例,伴恶心126例,视物不清39例,耳鸣、失眠45例,记忆减退37例,颈肩及上肢放射痛52例,突发猝倒32例等;体格检查均有旋颈头晕,压顶实验阳性135例,牵颈实验阳性131例。影像学检查:246例患者颈椎常规X线片正侧位片检查显示有脊柱生理弯曲不同程度减小、变直或反弓,C4、5、6、7椎体前后缘及钩椎关节程度不同骨质增生,C4、5,C5、6,C6、7 椎间隙分别存在狭窄。112例患者行经颅彩色多普勒(TCD)检查其中104例显示有左、右双侧颈动脉供血不足或双侧椎—基底动脉血流量减慢部分双侧或者一侧颈动脉变窄。141例患者行颈椎CT寰枢关节、横突孔、椎间盘平扫检查显示寰枢关节半脱位93例横突孔狭窄41例,椎间盘突出76例,64例患者行颈椎MRI及颈椎动脉MRI检查,均显示颈椎椎体不同程度退变小关节增生,椎间隙变窄,颈椎间盘突出,单侧或双侧椎动脉行程变形、变细或扭曲。颈椎两指检查法:用两拇指沿两横突轻轻按压由C1至C7横突,经常可及患侧横突有饱满样结节及条索感,常在C3、4、5横突不对称即椎体有明显侧移,患者常有明显压痛感及颈肩放射感。
治疗方法 本组246例均选择推拿手法治疗。根据以下设计步骤,进行手法操作。松颈肩:患者先取坐位,医者立于患者身后,用掌自颈椎至肩背部;运用一指禅手法进行点揉拿颈椎两旁,滚按肩胛骨附近及T7以上区域;以上施术力度应由轻到重,以缓解肩背肌组织,使之充分松解,操作历时5~10min,注意在上颈椎区域进行手法不宜手法过重。牵引:操作者一手虎口托扶患者下颌,另一手托扶后枕部,令患者颈项前屈,颈椎与床面角度约15°~20°之间;然后,医者用双手用力由轻到重,向上缓慢拔伸牵抖颈项部,而后由重到轻逐渐放松反复牵引5~7次,此过程约2~3min。三牵扳:操作者用一手虎口托扶患者下颌,另一手托扶后枕部,令患者颈项仰头,与垂直夹角约5°~10°之间;然后依据查体情况和X线片结合,向健侧牵引斜扳,旋转达到最大角度时患者颈部肌肉无张力情况下瞬间用力,(注意手法不宜用力过大粗暴,以旋转至最大角度时旋转2°至5°为宜),必要时可反扳1次。点通:以上操作完毕,继续采用抚理点弹经络腧穴法。医者先用双手多指推抚、疏理督脉经,胆经和膀胱经等;再用拇指点按揉太阳、头维、天鼎等穴;双手掌对挤、多手指抓打或双侧指轻快弹打头部;然后用肘或拇指压、按、揉颈肩背部肩井、肩中穴、肩廖、风池、大椎、风门、心腧等穴,已达到通经活络之目的。
菖麻舒颈汤:泽泻、葛根、威灵仙、代赭石、薏米各30g,白术 20g,茯苓、天麻各 15g,半夏、牛膝各 12g,石菖蒲、地龙各10g,羌活9g,僵蚕6g;眩晕恶心明显加旋复花15g,痰湿明显者可加用车前子15g,胆南星6g,颈肩部疼痛明显加用细辛3g,全蝎6g;用以石菖蒲、天麻开窍化痰去痹通络,半夏、茯苓、白术、薏米、泽泻健脾利湿化痰;羌活、威灵仙祛风利湿散寒止痛,葛根解痉止痛又为阳明经之引经药,僵蚕、地龙化风痰开窍通络止痛,牛膝补益肝肾为方中之佐使祛邪不伤正化湿不劫阴。
注意手法每次治疗15min左右,每个疗程7~10次,大多数1疗程即可;除手法治疗外,治疗中还可以配合扩散血管药及镇静药;患者平时应避免过劳、受凉及高枕。
疗效标准 痊愈:症状与体征消失,可正常从事工作及家务活动。明显好转:临床症状、体征明显缓解,能从事一般工作及家务活动。有效:临床症状、体征有所缓解,从事一般工作及家务活动无明显不适。临床无效: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
治疗结果 临床治愈者210例;临床明显好转者21例,临床有效者15例,总有效率95.5%。
讨 论 1 颈性眩晕的发病机制 颈性眩晕多见于椎动脉型颈椎病,与颈椎病的病理一致,由于长期伏案工作或年龄增长等因素,引起颈椎骨质及其附属组织发生退行性改变,而出现颈椎体骨质增生等,使椎体旁的正常解剖学结构发生改变,可表现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从而引起眩晕、头痛、恶心、或有视物不清、耳鸣、记忆力减退、失眠等症状,严重者可因姿势不当突发猝倒现象。若颈肩背部疲劳及姿势不良或旋颈过度等,会使颈项韧带、骨骼肌痉挛或紧张,造成颈椎周围正常解剖学结构发生改变,椎动脉受迫明显加剧,将出现发作性头晕、头痛、恶心、猝倒等病情则更为严重。彩色多普勒TCD检查显示有左、右或双侧椎—基底动脉血流量减低;颈椎CT寰枢关节、横突孔、椎间盘平扫检查显示寰枢关节半脱位、横突孔狭窄、椎间盘突出;颈椎及椎动脉MRA检查显示椎体不同程度退变,椎动脉单或双侧不同程度变形、变细或扭曲等,是颈性眩晕的力证。
2 推拿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的基本原理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总结出推拿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的基本方法,临床观察,效果显著。推拿手法是祖国经典医学中重要的治病手段之一,它以医师徒手,形成手法治疗的物理作用,刺激机体,借助机体内在的生理效应,使肌肉紧张缓解、周围血管扩张、组织代谢加强,从而可使疾病迅速得以有效控制;另一方面,手法的力学原理,可使组织发生位移,以期调整组织间的解剖学结构。我们所设计的“四步仰头牵扳”推拿手法,可使颈椎间隙加大,横突孔周围空间增加、颈椎间盘突出物位移,这样可减轻或消除椎动脉所受的刺激和压迫,提高椎-基底动脉供血,缓解或消除眩晕、头痛、恶心,或视物不清、耳鸣、失眠等症状,达到治疗目的;另外,我们先通过点“按推”推拿手法,可疏理颈项肩背及周围组织,改善其弹性张力,为拔伸牵抖颈项部手法创造条件;最后使用抚理点弹头胸部等手法,是颈椎及周围组织进一步稳定这样会使相应椎动脉受刺激、压迫症状或体征得以充分缓解或消除,巩固治疗效果,本组246例颈性眩晕,经推拿手法治疗,总有效率高达95.5%,可见其疗效显著。需要说明的是,推拿手法治疗时不能仅在头颈部施术,也要在肩背部和其它部位的穴位施行手法;因为从祖国医学角度来说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局部穴位刺激和经络调整,可打通经脉、活血化瘀这样会提高疗效,缩短疗程。
[1]韦桂康.图解脊柱整治三联手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68-69.
[2]苟亚博.脊柱手疗法图解[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38-82.
[3]田纪云.软组织损伤手法治疗术[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0:119-125.
[4]徐江雁.颈肩腰腿痛验案良方[M].郑州:中原农民出版社,2010: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