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寿彭治疗感冒后咳嗽经验
2014-04-05管波,谭平
管 波,谭 平
(重庆市万州区中医院,重庆404000)
李寿彭治疗感冒后咳嗽经验
管 波,谭 平
(重庆市万州区中医院,重庆404000)
李寿彭(1938—),男,中医内科主任医师,全国第二、三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医数十载,学识渊博,经验丰富。现将其治疗感冒后咳嗽的经验介绍如下。
1 病因病机
肺气不能宣发,体内浊气不能及时排出,导致呼吸不利可见胸满、咳嗽等。肺为清虚之体,不容异物,不耐邪扰,邪气使肺肃降功能失调不能肃清呼吸道异物则咳嗽、呼吸不利。《医门汇补·咳嗽》云:“肺居至高,主持诸气,体之至清至轻者也。外因六淫,内因七情,肺金受伤,咳嗽之病从兹作矣。”说明外感或内伤均可影响肺的宣发肃降导致咳嗽。咳嗽病位虽在肺,但却不止于肺,正如《内经》云“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其它脏腑功能失调,如脾失健运、肝气不舒、肾气不固等影响及肺,使肺气宣降功能失调,亦可致咳嗽。
2 辨证施治
李老认为,感冒后咳嗽大多为风寒或风热侵袭卫表,影响肺气的宣肃,或外邪直接侵袭肺脏,亦或因于素体虚弱或感冒后失治误治,导致正气耗伤,余邪未尽,则迁延难愈,肺气失宣上逆作咳。临床多表现为咳嗽,身热不甚,口微渴,脉浮数。治疗当以疏风清热,宣肺止咳为主。当遵守“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的原则,用药宜轻清透发。李老常选用桑菊饮进行加减。如寒邪未完全化热,兼见恶寒,则合用麻黄、桂枝。若干咳少痰,咳嗽频剧,加五味子、白芍养阴敛肺止咳。如咳嗽痰多加法半夏、茯苓燥湿化痰并健脾除湿以杜绝生痰之源。若咳嗽、气短、神疲乏力、动则汗出,舌淡苔薄白或淡黄,脉弱等,多为素体肺卫虚弱,受邪后无力抗邪,加黄芪、白术、太子参补气。若咳嗽痰液清稀而量多,为外邪引动内饮,水寒射肺,肺失宣降所致,加细辛、五味子、干姜温化寒饮。若咳嗽痰黄稠,加黄芩、知母、贝母、牛蒡子、枇杷叶清热化痰止咳。若咳久兼喘,腰膝酸软,少尿等,则加杜仲、山茱萸、泽泻、山药、地黄、肉桂、茯苓益肾平喘。兼见咽痒加僵蚕、防风、蝉蜕祛风利咽。兼口唇干燥,舌红少津者加麦冬、天冬滋阴润燥,知母清热生津。若扁桃体肿大或咽部充血,加连翘、板蓝根清热解毒。若咳嗽影响睡眠则加酸枣仁、夜交藤宁心安神。若咳嗽牵引胸胁疼痛,伴口苦,咽干、目眩,则合用小柴胡汤清泻胆火。若咳嗽兼大便不通则加火麻仁、郁李仁通便。
3 病案举例
于某,男,38岁,2013年8月23日就诊。20多天前受凉后恶寒,头身疼痛,咽部不适,鼻塞、清涕,自服感康后恶寒症状减轻,头身疼痛症状消失,但咽部不适较前加重,并逐渐出现咳嗽、咳痰。口服头孢克洛缓释胶囊、盐酸氨溴索、枇杷止咳糖浆等咳嗽稍好转,但仍时有咳嗽,咽痒,咳嗽,痰量一般、为白色黏痰、较易咳出,动则微汗,颈部不舒,微渴,舌苔白,脉浮。查双肺呼吸音稍粗,未闻及明显干湿啰音。胸片检查无明显异常。血常规示淋巴细胞降低。辨证为肺卫虚弱,风热犯肺。治以补气固表,疏风宣肺,清热化痰止咳。拟方玉屏风散和桑菊饮加减。桑叶、野菊花、知母、法半夏、枇杷叶各12g,桔梗、甘草、杏仁、连翘、牛蒡子、白术、防风各10g,黄芩15g,黄芪20g。5剂,水煎,日1剂,1日服3次,每次200mL。嘱避风寒,慎起居,勿进食生冷。服5剂后诸症消失。
2014-05-28
R249.7
B
1004-2814(2014)10-096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