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氏杆菌病1例报告
2014-04-05张学梅张成秋常树珍
张学梅,张成秋,常树珍
(1山东大学校医院,济南250061;2济南市传染病医院)
布氏杆菌病又称波浪热、马耳他热或地中海热,是由布氏杆菌引起的一种以流产和发热为特征的人畜共患细菌性传染病。其临床表现多样,临床症状不典型,传播途径不明确,易出现漏诊、误诊。2014年3月我院收治1例布氏杆菌病患者,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患者男,15岁,因发热1周、口服药物及输液治疗3天后仍有反复发热至我院就诊。患者1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最高达40℃,同时伴有畏寒、寒战,无头痛、咽痛,无恶心呕吐,无肌肉痛及关节痛;夜间症状明显,清晨体温可自行下降,伴大汗淋漓,自觉症状不明显,精神及食欲较好。入院查体:体温37.9℃、呼吸20次/min、血压120/80 mmHg。皮肤、巩膜无黄染,无皮疹、瘀点及淤斑,无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咽无充血,扁桃体正常,心肺腹正常,四肢活动正常。查血常规、胸片无异常。予"头孢曲松钠"消炎治疗三天后夜间体温高峰渐降至38.5℃,但退热时仍伴有大汗,复查WBC 8.4×109/L、L 64.7%;血沉 34 mm/h;ALT 111 mmol/L,AST 48 mmol/L,GGT 73 mmol/L;B 超示脾肿大。询问病史发现患者平素喜食烤至五到七分熟牛肉,结合临床反复夜间发热伴大汗,肝功能异常及脾增厚,转至济南市传染病院查抗O、类风湿因子、抗HCV、肥达+外斐反应均阴性,布氏杆菌凝集试验1:80阳性,确诊为布氏杆菌病。确诊后予多西环素抗菌,复方甘草酸苷保肝治疗,1周后患者体温降至正常,无自觉症状。2周后复查肝功ALT 63 mmol/L、AST正常;加用利福平联合多西环素抗菌治疗6周后复查肝功正常,布氏杆菌凝集试验阴性,B超示脾脏正常。
讨论:布氏杆菌病属于人畜共患、全球性分布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1]。羊为我国主要传染源,其次为牛和猪。人群对布氏杆菌普遍易感,有三类人群发病率高:牧区的农牧民和兽医;饮用过未经消毒灭菌食品或未经煮沸的新鲜牛奶的人群;与布氏杆菌接触的实验室工作人员[1,2]。布氏杆菌病在我国主要流行于西北、东北、青藏高原和内蒙古等牧区,但近年农村和城镇布氏杆菌病发病率升高,有进食涮羊肉及烤羊肉串后感染布氏杆菌的病例[7~9],本例入院前进食未煮沸肉类,接触到足够布氏杆菌。因此对于发热待查者临床医师要注意询问有无进食不洁的生乳、乳制品和未煮沸肉类。本病潜伏期1~3周,平均2周,少数患者在感染后数月发病[3]。急性感染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多汗、关节痛、睾丸肿痛和肝脾大。近年解热镇痛药、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及细菌摄入量减少等原因导致典型波浪热较为少见,多数患者临床表现为不规则热型或弛张热[5],持续2~3周,多汗以夜间或凌晨热退时为著;多数病人有游走性关节痛;睾丸肿痛有特征性;肝脾大常见。慢性感染可累及全身各个脏器和系统,如骨关节、泌尿生殖器官、胃肠道、心血管、呼吸黏膜等,以肝、脾、淋巴结、骨髓等单核吞噬系统最常见。实验室检查可见白细胞总数不高,但淋巴比例增高,部分病人贫血;确诊依靠布鲁氏杆菌血清凝集试验[6]。成人及8岁以上儿童患者WHO推荐多西环素+利福平(或链霉素)联合治疗,8岁以下患者可用利福平联合复方磺胺甲恶唑(或氨基糖甙类药物)治疗[3]。并应注意患者是否有多汗、乏力、关节疼痛等非特异性症状,在排除其他疾病后,尤其是抗生素疗效不佳时,应进行必要的辅助检查,以便及早除外布氏杆菌病。本例患者病情较为简单,仅表现为反复发热、出汗,从发病、就诊到明确诊断时间为2周,保肝、联合抗菌治疗8周后预后良好,提示早期确诊后及时采用抗菌治疗可使患者预后较好。
布氏杆菌病发病初期临床症状不典型,临床表现多样,易误诊误治导致病情反复发作。因此,人群应在避免食用未加工的生肉、乳制品,同时应避免病菌从接触处的破损皮肤进入人体。诊疗过程中临床医师应仔细询问病史,对疑诊者应行布氏杆菌凝集试验并早期进行规范抗菌治疗。
[1]高晓磊,吴清民.人布氏杆菌病[J].中国兽医杂志,2011,47(12):61-64.
[2]邓国华.感染性疾病诊疗常规[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38-241.
[3]刘冲,云惠聪.儿童布氏杆菌病2例报告[J].临床儿科杂志,2013,31(6):595-596.
[4]王玮,周海蓉,叶青,等.儿童布氏杆菌病3例[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5,7(5):470-471.
[5]秦北宁,宋永辉,白莉华.涮羊肉感染布氏杆菌病6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5,5(10):1921.
[6]张国侠,岳少文,柴植人,等.特殊途径感染的布鲁氏菌病3例报告[J].中国地方病学杂志,2002,21(3):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