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默通微创旋切术筛查早期乳腺癌的应用
2014-04-05黄清丰翟雪雁霍彦平
黄清丰,翟雪雁,吕 晶,张 兰,付 倩,霍彦平
(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郑州450007)
早期乳腺癌病变隐匿,钼靶X线、高频探头超声、高场MRI等检查均有助于对乳腺癌的早期诊断,但仍存在漏诊的可能。彩超引导下麦默通微创旋切术筛查乳腺癌是在彩超引导下利用真空负压抽吸泵及旋切系统,对临床触诊阴性的乳腺病灶进行分次旋切,是较为直观、安全、有效、美观的乳腺微创手术,既能够准确切除乳腺病灶组织,又能获得足够的标本量,便于乳腺癌的病理诊断。2009~2012年,我院应用彩超引导下麦默通微创旋切术对临床触诊阴性的乳腺病变患者进行筛查,探讨其对乳腺癌的早期诊断价值。
临床资料:选择我院2009年12月~2012年12月经彩超及钼靶X线发现乳腺病灶的患者1 256例,均为女性,年龄16~87岁、平均48岁,其中合并乳腺胀痛985例,乳头溢液137例,病灶直径0.3~1 cm、平均0.8 cm;超声 BI-RADS分级2级122例、3级1 048例、4级86例,钼靶分级0级942例。
检查方法:采用麦默通真空辅助乳腺微创旋切系统(SCM23K型,美国强生公司)HDI50000Sono CT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经彩超体表定位并引导下行微创旋切术切除结节。术前用超声定位肿块,并在体表标记。术中用无菌塑料薄膜套包裹超声探头,涂以无菌导声胶,术中引导麦默通微创旋切刀到达病灶。局麻下根据乳腺病灶位置设计切口,切口长度3~5 mm,利用彩超引导使一次性旋切刀进入病灶垂直下方,使病灶完全在针槽可切除的范围内。利用真空抽吸辅助装置将病灶部分组织通过负压吸附于旋切针槽内,操作机器手柄分次旋切病灶组织,并抽吸出体外,左右旋转活检针反复抽吸,直到超声影像上病灶完全吸除,并切除包括病变周围少量的正常组织,旋切过程中及拔除旋切刀前可用真空负压抽吸清除积血。旋切结束后,切口用胶贴粘合,手术创腔局部压迫5~30 min,绷带加压包扎2~7 d。将旋切除组织送快速送冰冻病理检查。
结果:全部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通过快速病理确诊乳腺癌68例,检出率为5.41%,包括乳腺导管内癌及小叶原位癌18例、乳腺导管内癌伴微小浸润10例、浸润性导管癌34例、浸润性小叶癌6例。发现良性病变1 188例,包括纤维腺瘤764例、纤维瘤44例、大汗腺囊肿117例、积乳囊肿37例、导管内乳头状瘤137例、乳腺导管不典型增生47例、乳腺间质慢性炎42例。术后出现皮肤破损1例,未发生严重并发症。
讨论:随着影像诊断设备的不断更新及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临床触诊阴性的乳腺病灶得到确诊,但仍存在一定的误诊率。病理检查是确诊早期乳腺癌的金标准。麦默通微创旋切系统是获得病变组织的较好方法,采用电动切割与真空抽吸相结合的方法,定位准,取材多,有助于对病变性质的早期发现及确诊,使患者得到早期治疗,提高保乳率及生存率,节约乳腺癌治疗成本对于彩超及钼靶检查评估为临床不可触及的乳腺结节,彩超引导下麦默通微创旋切术有助于对病变的进一步确诊,可用于乳腺癌的早期筛查,敏感性及特异性较高,假阴性率较低[1]。Yu等[2]发现麦默通诊断乳腺癌的灵敏性为98%、特异性为99.9%,认为其是替代开放手术活检的理想方法。本研究发现,彩超引导下麦默通微创旋切术对临床不可触及的乳腺病变筛查共检出乳腺癌68例,检出率5.41%,由于确诊早,筛查出的早期乳腺癌患者避免了盲目化疗,部分患者得到了保乳治疗,也提高了乳腺癌的生存率。
综上所述,早期乳腺癌患者经彩超引导下行麦默通微创旋切术有助于明确诊断,有利于早期治疗及确定治疗方案[3],适合临床推广应用。
[1]Fahrbach K,Sledge I,Cella C,et al.A comparison of the accuracy of two minimally invasive breast biopsy methods:a systematic litera-ture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Arch Gynecol Obstet,2006,274(2):63-73.
[2]Yu YH,Liang C,Yuan XZ.Diagnostic value of vacuum-assisted breast biopsy for breast carcinoma:a meta-analysis and systematic review[J].Breast Cancer Res Treat,2010,120(2):469-479.
[3]Youk JH,Kim EK,Kim MJ,et al.Sonographically guided 14-gauge core needle biopsy of breast masses:a review of 2420 cases with long-term follow-up[J].AJR Am J Roentgenol,2008,190(1):202-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