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配合中药治疗胆石症50例
2014-04-05宋涛向宗兴
宋涛,向宗兴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天津 300193)
胆石症是指胆管系统的任何部位产生结石的疾病,包括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肝总管结石和肝内胆管结石,是一个发病原因复杂,治疗困难的疾病,属急腹症范围。笔者2011年11月至2013年6月运用针刺配合中药治疗胆石症50例,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50例患者为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患者,其中男29例,女21例;年龄最小33岁,最大65岁;病程最短2年,最长27年。经B型超声波检查,胆囊结石32例,胆总管结石8例,肝总管结石7例,肝内胆管结石3例,合并胆囊炎2例,其中胆囊萎缩1例。结石最大3.0 cm×1.8 cm,最小0.6 cm×0.3 cm。
2 治疗方法
2.1 针刺治疗
主穴取双侧胆囊穴、丘墟、阳陵泉、肝俞、胆俞,右侧日月、期门。肝气郁结者加太冲;肝胆湿热者加曲泉、行间;瘀血内阻者加血海、膈俞;肝阴不足者加三阴交、太溪;恶心腹胀者加内关、足三里、中脘。穴位处常规消毒后,采用 0.30 mm×40 mm毫针快速进针,先刺主穴,均用提插捻转泻法,然后辅以电针仪强刺激。留针30 min。每日1次,7 d为1个疗程,治疗8个疗程。
2.2 中药治疗
自拟“穿金排石汤”加减,穿山甲10 g,石见穿15 g,金钱草20 g,海金沙15 g,鸡内金12 g,玉米须25 g。肝气郁结者加柴胡8 g,枳壳10 g,青皮10 g;肝胆湿热者加茵陈15 g,大黄12 g,栀子12 g;瘀血内阻型加川芎10 g,王不留行10 g,郁金10 g;肝阴不足型加龟板、鳖甲各15 g;恶心腹胀者加佛手、香橼各10 g。两煎相混,早晚分服。每日1剂,服药2个月。
3 治疗效果
3.1 疗效标准[1]
痊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B超检查结石消失。
有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或者减轻,B超示结石减少或缩小。
无效:治疗后临床症状无好转,B超示结石无明显变化。
3.2 治疗结果
50例患者,痊愈 39例,占 78.0%;有效 9例,占18.0%;无效2例,占4.0%。总有效率为96.0%。
4 讨论
胆石症属中医学“胁痛”、“黄疸”、“腹痛”范畴。本病或因肝气郁结,郁而化热;或因饮食不节,损伤脾胃,湿热壅滞,致肝胆疏泄失于条达;或因气滞血瘀日久化热;或因精血不足、肝肾阴虚,虚火上炎,日积月累,胆汁久经煎熬,凝结成石,而成胆石症。胆为中清之府,以通为用,治疗当以“疏肝利胆,清利湿热”为法。
胆囊穴乃特定穴,专门针对各类胆囊疾病,包括胆石症。选用胆囊穴强刺激能有效缓解胆绞痛等症状,促进胆囊收缩,胆管扩张,胆汁排出。丘墟是胆经原穴,主要针对胆经本腑疾病。肝俞、胆俞是背俞穴,可以调节胆腑功能,促进胆汁分泌;日月是胆的募穴,期门是肝的募穴,两穴离肝胆最近,合而用之达疏肝利胆清利湿热之效;阳陵泉为胆经下合穴,取“合治内府”之意。据有关报道[1],针刺胆俞、肝俞、日月、期门、阳陵泉均能增强胆囊收缩功能,并有助于胆囊运动。针刺阳陵泉可使胆总管出现明显的规律性收缩,蠕动明显增强,对奥狄氏括约肌也有明显的解痉作用,并有促进胆汁分泌和良好的镇痛作用,这些均有利于胆结石的排出。此外针刺有良好的镇痛作用,这对于发作期患者疼痛的缓解,亦有重要作用。
针刺配合自拟穿金排石汤中药能有效治愈或者减轻各种类型的胆石症。
[1]郑兆俭.针刺治疗胆石症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08,27(3):18-19. 收稿日期2013-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