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温针配合灯盏细辛注射液治疗颈性眩晕疗效观察

2014-12-01陶群陆惠新刘佳慰倪龚柳

上海针灸杂志 2014年6期
关键词:风池颈性灯盏

陶群,陆惠新,刘佳慰,倪龚柳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崇明分院,上海 202150)

颈性眩晕是椎动脉颅外段受到颈部病变的影响,导致血流障碍引起眩晕综合征。颈性眩晕并不是特定的疾病名称,是一种主观感觉,其特点是头颈部前屈后伸及左右旋转时突然眩晕,一般持续时间短,可因颈部肌肉放松或颈间关系改善而缓解。本病多见于中老年人,近年来由于工作压力和环境的影响,发病有增多的趋势,一些年轻人也可出现,由于眩晕给这些患者身体带来很大伤害,影响工作和生活,眩晕发生后,脑组织局部及机体发生一系列生理病理反应,这些改变是继发性脑损害的主要原因。笔者采用温针配合灯盏细辛注射液治疗颈性眩晕,并与单纯药物治疗相比较,现总结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在本院就诊的(门诊及住院患者)94例颈性眩晕患者,按就诊先后顺序排列编号,采用随机数字表法,按1:1比例分别将患者分为治疗组47例,对照组47例。治疗组中男16例,女31例;年龄 35~75岁,平均 58岁;病程 0.5~2年,平均1.28年。对照组中男15例,女32例;年龄38~76岁,平均57岁;病程0.5~2年,平均1.25年。两组患者年龄、病程经t检验,P>0.05,两组患者性别经卡方检验,P>0.05。说明两组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所拟定的关于颈性眩晕的诊断标准。①颈性眩晕可有猝倒史;②旋颈征阳性;③X线摄片有异常表现;④多伴有交感神经症状;⑤应除外眼源性、耳源性眩晕,除外椎动脉1段(进入C6橫突孔以前的椎动脉段)供血不全。

1.3 排除标准

①妊娠及哺乳期妇女;②由眼、耳、颅内其他疾患所致眩晕;③颅脑CT或MRI检查存在脑梗死、脑栓塞、脑出血及颅内占位性病变者;④合并肝、肾、心、造血系统及内分泌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精神病患者;⑤不能坚持治疗者,未按治疗方案接受治疗者。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2.1.1 温针

取风池、供血(风池直下1.5寸)、列缺穴。采用0.25 mm×40 mm毫针,风池穴向鼻尖方向斜刺25 mm,供血穴向对侧口唇直刺 30 mm,列缺向肘侧平刺,以上穴位施以平补平泻手法,得气后在针柄(风池、供血)上加长约 2.5 cm清艾炷,艾炷由下端点燃施灸,每穴1~2壮。每日1次,2星期为1个疗程。

2.1.2 药物治疗

静脉滴注0.9%氯化钠250 mL加灯盏细辛注射液40 mL。每日1次,2星期为1个疗程。

2.2 对照组

静脉滴注0.9%氯化钠250 mL加灯盏细辛注射液40 mL。每日1次,2星期为1个疗程。

两组治疗 1个疗程后,进行临床疗效评定及 TCD检查。

3 治疗效果

3.1 观察指标

3.1.1 主观指标

眩晕按轻、中、重度分别计1分,2分,3分。

轻度:无视物旋转,时作时止,活动不受影响。

中度:自觉眩晕并有自身旋转,活动受影响,但能坚持工作。

重度:自觉眩晕,并有自身或视物旋转感,严重影响活动,难以胜任工作。

次症为颈交感神经所致耳鸣、恶心、呕吐等,根据有无症状分别计1分,0分。

3.1.2 体征

包括叩顶试验、椎动脉扭曲试验、颈屈伸试验、椎动脉点压痛试验等,根据有无引出症状分别计1分、0分。

3.1.3 实验指标

于治疗前后进行血流动力学检测。运用彩色经颅多普勒超声仪,使用频率10 mHz多普勒探头探测患者椎-基底动脉(BA)、左侧椎动脉(LVA)、右侧椎动脉(RVA),所得频谱输入计算机分析系统,自动计算出所测动脉的收缩期峰值速度(Vs)、舒张末血流速度(Vd)、平均血流速度(Vm)、血管搏动指数(PI)及 DI=Vs/Vd(反映血管弹性指标),打印频谱图形及结果。

3.2 疗效标准

显效:治疗后头晕头痛及视物旋转等临床症状完全消失,脑血流图检查正常。

有效:临床症状明显减轻,无视物旋转晃动感,可正常生活及工作,TCD检查脑血流图速度较治疗前明显改善。

无效:经治疗后症状无缓解,脑血流图检查无变化。

3.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处理,计数资料采用秩和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自身对照用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

3.4 治疗结果

3.4.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 47例中显效 33例(70.2%),有效 9例(19.2%),无效 5例(10.6%),总有效率为89.4%。对照组47例中显效 14例(29.8%),有效17例(36.2%),无效16例(34.0%),总有效率为66.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

3.4.2 两组治疗前后主观指标、体征积分比较

治疗组治疗后主观指标和体征积分升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主观指标、体征积分比较 (±s,分)

表1 两组治疗前后主观指标、体征积分比较 (±s,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1)P<0.05;与对照组比较2)P<0.05

组别 n 主观指标 体征积分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治疗组 45 1.55±0.79 5.36±0.611)2) 1.46±0.92 2.06±0.591)2)对照组 45 1.46±0.92 2.06±0.59 1.18±0.53 1.52±0.65

3.4.3 血流速度变慢动脉治疗前后Vm的变化

两组治疗后血流速度变慢者LVA、RVA、BA血流速度均显著增快(P<0.01,P<0.05)。详见表2。

3.4.4 血流速度增快动脉治疗前后Vm的变化

两组治疗后血流速度增快者LVA、RVA、BA血流速度均有不同程度下降(P<0.01,P<0.05)。详见表3。

表2 血流速度变慢动脉治疗前后Vm的变化(±s,cm/s)

表2 血流速度变慢动脉治疗前后Vm的变化(±s,cm/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1)P<0.01,2)P<0.05

组别 n 动脉类型 治疗前 治疗后LVA 23.75±4.15 31.13±4.191)治疗组 31RVA 24.13±3.82 30.46±4.151)BA 30.34±3.76 36.55±4.381)LVA 23.35±4.51 27.56±4.711)对照组 30RVA 23.23±4.15 26.33±5.872)BA 29.65±4.54 33.34±4.232)

表3 血流速度增快动脉治疗前后Vm的变化(±s,cm/s)

表3 血流速度增快动脉治疗前后Vm的变化(±s,cm/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1)P<0.01,2)P<0.05

组别 n 动脉类型 治疗前 治疗后LVA 48.07±3.45 43.12±3.642)治疗组 14RVA 45.57±3.17 40.05±3.931)BA 53.61±4.26 46.52±4.241)LVA 47.38±4.23 45.13±4.19对照组 15RVA 46.02±4.14 43.36±5.112)BA 55.74±3.42 50.47±4.331)

3.4.5 两组VA和BA治疗前后PI和DI的变化

结果表明治疗组LVA、RVA、BA其PI和DI均显著降低(P<0.01)。详见表4、表5。

表4 两组VA和BA治疗前后PI的变化 (±s)

表4 两组VA和BA治疗前后PI的变化 (±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1)P<0.01,2)P<0.05;与对照组比较3)P<0.05

组别 n 动脉类型 治疗前 治疗后LVA 1.21±0.15 0.76±0.391)3)治疗组 45RVA 1.16±0.26 0.86±0.351)3)BA 1.69±0.22 1.15±0.451)3)LVA 1.13±0.14 0.92±0.271)对照组 45RVA 1.18±0.15 0.88±0.312)BA 1.36±0.25 1.22±0.36

表5 两组VA和BA治疗前后DI的变化 (±s)

表5 两组VA和BA治疗前后DI的变化 (±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1)P<0.01,2)P<0.05;与对照组比较3)P<0.05

组别 n 动脉类型 治疗前 治疗后LVA 0.82±0.12 0.43±0.151)3)治疗组 45RVA 0.76±0.17 0.43±0.101)3)BA 0.82±0.21 0.45±0.171)3)LVA 0.86±0.16 0.52±0.231)对照组 45RVA 1.18±0.15 0.88±0.312)BA 0.75±0.25 0.54±0.212)

4 讨论

颈性眩晕的发病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颈椎病变多见第1~3颈椎退变,骨赘钩突增生,先天畸形(寰椎融合、寰椎动脉环、颅底凹陷、颈肋),外伤,炎症等颈椎不稳。其二,软组织改变,颈肌筋膜炎,创伤后出血、水肿,颈部韧带撕裂伤。其三,血管病变如椎-基底动脉发育异常,颈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其四,不良习惯,如颈部长期保持同一姿势。上述因素导致椎-基底动脉的血流动力学异常。最常见的血流速度减慢,多见于老年人,且常伴有代谢综合征,导致血管硬化,血管狭窄,血管阻力增高,血流量减少[1-2]。本病的血流动力学异常还包括血流速度增快,以中青年患者为主,姿势改变,椎骨刺激交感神经节引起反射性血管痉挛所致。无论血流速度增高还是血流速度减慢的结果都一样,即导致脑供血不足。

本病属中医学“眩晕”范畴,其发病与风、痰、虚有关。风池为足少阳胆经在颈部的要穴,主治头晕目眩、颈项强痛[3-4]。供血为经验穴,具有补血活血、化瘀补虚的功效。列缺为四总穴之一,取其头项寻列缺之意,其中风池、供血穴进针可达颈椎橫突前后,可直接调节椎动脉舒缩功能,改善脑供血[5]。阴静阳动,温针灸能调阳气以促动,这是针刺以上穴位取得临床疗效的物质基础。诸穴合用,共奏治病之效。

灯盏细辛注射液主要成分为灯盏己素和灯盏甲素,现代药理研究证实,灯盏细辛注射液能扩张血管,提高心脑供血[6];调节血脂,降低血黏度及血液流变性;抑制血小板聚集,促进纤溶活性[7];清除自由基,对抗脂质过氧化及再灌注损伤。该药具有温阳通络、益气活血、袪瘀止痛、除湿解毒的功效。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可以使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减慢者的Vm回升,也能使血流速度增快者Vm下降,体现了治疗组对血管双相良性的调节作用。无论血流速度增高还是血流速度减慢的结果都一样,即导致脑供血不足。治疗组取效可能是其对血管阻力及血管弹性的改善,进而改善Vm,是其获效的途径之一。两组治疗前后主观指标、体征积分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治疗组的有效性与优越性,说明针药并用能取得较好的疗效。综上所述,温针配合静脉滴注 0.9%氯化钠加灯盏细辛注射液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满意,且作用快,有一定的优势。

[1]柳彩洁.灯盏细辛治疗80例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J].哈尔滨医药,2012,32(3):193,198.

[2]Liu GX, Chen Y, Yang Y. Observation on clinical efficacy of acupuncture therapy for 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 vertigo[J]. J Acupunct Tuina Sci, 2012,10(3):165-168.

[3]王凌云.针刺风池治疗不同证型高血压病临床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08,27(2):25.

[4]张超云,陈惠贞.风池穴透刺治疗颈性眩晕 32例[J].上海针灸杂志,2006,25(3):29.

[5]高维滨.神经病针灸新疗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48-149.

[6]张静,郭虹,刘洋.灯盏细辛的脑保护作用研究进展[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27(5):871-873.

[7]石坚如,张亮.灯盏花素注射液治疗脑梗死 90例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11,32(11):89-90.

猜你喜欢

风池颈性灯盏
灯盏乙素对OX-LDL损伤的RAW264.7细胞中PKC和TNF-α表达的影响
黑暗中的灯盏
感冒露苗头 速按迎香、风池和大椎穴
三种经典题型带你玩转勾股定理
HPLC法同时测定灯盏细辛注射液中10种成分
基于数据挖掘对郑启仲小儿风池气池诊法经验的规律研究❋
颈性眩晕的保守治疗效果
中蒙医结合治疗颈性眩晕
墨风池诗词选
颈性眩晕的中医治疗近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