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蒜灸配合抗结核药治疗结核性腹膜炎31例
2014-04-05修素梅
修素梅
隔蒜灸配合抗结核药治疗结核性腹膜炎31例
修素梅
(青岛市胸科医院,青岛 266043)
隔蒜灸;抗结核药;腹膜炎
目前针对结核性腹膜炎的治疗主要是抗结核药联合治疗、抽腹水等,但病程易迁延,腹水消失较慢,易发生肠粘连,甚至肠梗阻等,严重危害患者的健康。近年来我们在常规应用抗结核药、抽腹水的基础上加隔蒜灸治疗结核性腹膜炎31例,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31例患者均来自我院已确认为结核性腹膜炎的住院患者,其中渗出型23例,混合型8例;女18例,男13例;年龄22~50岁,平均年龄38岁;病程最短20 d,最长2个月。一般临床表现为发热、盗汗、腹胀、腹痛,有时腹泻与便秘交替,食欲不振,伴消瘦乏力纳差等症状。
2 治疗方法
2.1 隔蒜灸
取穴分2组,①水分、气海、水道,有粘连者加天枢、上巨虚;②结核穴、脾俞、大肠俞。每日2次,上午、下午交替取穴。取独头蒜或大蒜瓣,切成厚0.3~0.5 cm薄片,在其上用粗针刺数孔,艾绒制作成蚕豆或枣核大小的艾炷置于蒜片上点燃后放在所选穴位上,每穴灸3~5壮,以穴位皮肤红润不起泡为度。每星期治疗5 d停2 d,2星期为1个疗程,2个疗程统计结果。
2.2 常规抗结核药治疗
治疗方案为4HRZE/8HRE(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疗程1年。应用抗结核药物治疗同时加强保肝治疗,大量腹水者给予反复抽腹水治疗。
3 治疗效果
3.1 疗效标准
疗效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疗常规》[1]。
治愈:B超检查腹水消失,全身症状缓解。
好转:B超检查腹水减少,其他症状明显好转。
无效:B超检查腹水未见减轻,其他症状无改善或恶化。
3.2 治疗结果
31例患者经2个疗程治疗全部有效,其中治愈8例,好转23例。
4 讨论
结核性腹膜炎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慢性弥漫性腹膜腔感染。其感染途径主要由腹膜腔内结核病灶如肠结核、肠系膜淋巴结核、输卵管结核等直接蔓延至腹膜,结核菌伴随干酪物进入腹膜腔所致。其病理改变可表现为渗出、粘连、干酪3型。若治疗不及时,病程迁延易致腹膜增厚,发生肠粘连、肠梗阻。中医学认为结核性腹膜炎属中医学“饮停腹胁”,主要为脾肺肾三脏气化功能失常所致,气不布津,蓄而成饮。要治疗此病症就要通过脾肺肾三方协同治疗,促进气化功能,通调水道,达到化湿利水导滞目的。所选穴位,气海功善大补元气,益肾固精,升举阳气;水分功善分利水湿,和中理气,是小肠泌别清浊,分利水湿之关键;水道功善疏通三焦,通调水道,而主治水液病;结核穴为治结核要穴;脾俞补脾温中,益气养血,健脾和胃化湿;大肠俞功善通调二肠,泻热通便,理气化滞;天枢和中健胃,调腑通便,使中焦气机上通下达,能分利水谷和糟粕,疏导一切浊滞;上巨虚是大肠的下合穴,合治内腑,与天枢、大肠俞共调肠腑。我们在常规应用抗结核药、抽腹水等治疗的基础上采用穴位隔蒜灸法,将蒜的渗透性、杀菌作用和艾灸的温通作用结合在一起,发挥了二者的协同作用[2],且施灸穴位可温通经络、通行气血、调理脏腑,刺激肠蠕动,促进肠道功能,防治肠粘连和梗阻。因此应用隔蒜灸在改善结核性腹膜炎患者临床症状、促进腹水吸收等方面有较大优势。
[1] 陈园桃.中医病证诊疗常规[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45.
[2] 吕洪清,逄金岐,赵秀萍,等.隔蒜灸治疗抗结核药致胃肠道副反应30例[J].上海针灸杂志,2009,28(2):104.
2014-03-20
R246.1
B
10.13460/j.issn.1005-0957.2014.12.1162
修素梅(1973 - ),女,主管护师
1005-0957(2014)12-1162-01